探访中国西南边陲察隅地区:物阜民丰的耕读之乡 西藏察隅某边防团讲红色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中新社林芝察隅1月29日电 题:探访中国西南边陲察隅地区:物阜民丰的耕读之乡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赵延 何蓬磊
没有高原的冷冽之感,冬日西藏林芝察隅河上游峡谷间惠风和畅,两侧的松林青翠、雪山高耸入云。藏族、珞巴族、汉族等10个民族和僜人和谐聚居于周边的村落,怡然自乐。

图为1月28日,察隅县上察隅镇荣玉村一隅。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林芝市察隅县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南面是缅甸及印度。“这里海拔低,是西藏为数不多可以种植水稻的地区,而且林下资源丰富,盛产野生木耳、羊肚菌和天麻等。”1月28日,上察隅镇荣玉村村民阿迪对中新社记者介绍。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一部门主管刘庆说,他最早于2011年代表公司到察隅对荣玉村进行帮扶。他发现,由于地理、交通、信息等原因,这里丰富的物产难以“走出大山”为村民们带来现金收入,那时,大部分村民过得并不富足。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村民们当时还在使用牛耕田,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刘庆说,驻村工作队根据实际,制定了针对性帮扶计划,同时为村里筑路,提供适合山区使用的微耕机设备等,提高当地的生产效率。
近年来,西藏官方也逐渐提高察隅、墨脱、错那等边境县民众的补贴,政策性收入成为当地人生活兜底和摆脱贫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系列帮扶、补助以及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举措,使得西藏察隅等边境地区民众日渐富裕。

图为1月28日,察隅县上察隅镇荣玉村阿迪(右一)一家在新居前合影。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在走访时,记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察隅县上察隅、下察隅两镇,因当地气候适宜,当地农民家的院落中均种有观赏性盆栽,且以兰花居多。在中国,兰花代表质朴文静,通常以“兰章”比喻诗文之美。
干净宽敞的院落、造型别致的盆栽以及藏文书法字帖等,相较于普通农村,察隅民众拥有崇文之风。村民阿迪家有3个孩子,其两个女儿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荣玉村数公里外的西巴村、松林村等村落,大学生比例也比较高。
“我们村有50多户家庭,目前在读大学生有18人,加上已经毕业、工作的大学生有21人,合计39人,几乎户户都有大学生。”松林村党支部书记知列说,村里已连续多年没有辍学情况。
他认为,年轻一代的察隅人接受高等教育,既可有效阻断贫困向下一代传递,也有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

图为1月28日,航拍察隅县上察隅镇西巴村。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23岁的卫央是一位僜人,2020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察隅,在僜人聚居的西巴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她说,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向村民们进行科普教育,为村子的建设出谋划策。
卫央不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却是第一位主动回到村里工作的。卫央说,“我的工作时间不长,但能用绵薄之力帮助家乡发展、村民生活富足,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视频制作:卢东方、李杨、陈耿

↑西藏军区驻察隅某边防团官兵为上察隅镇中心小学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张秋 摄
新华社拉萨9月15日电(何勇、陈长宏)“长大后,我要像叔叔们一样做一名边防军人,保卫祖国边疆,守护人民安宁!”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泽仁央宗对来校开展国防教育的西藏军区驻察隅某边防团米古边防营的叔叔阿姨们说。
上察隅镇中心小学位于西藏边境附近,曾是一个文化落后、经济贫困的小村庄。那时,村里很多家长觉得干活比读书重要。米古边防营党委了解情况后,派人上门挨家挨户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还与上察隅镇中心小学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开展干部骨干与贫困学子一对一的帮扶活动,成立课后辅导班教授文化知识,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除此之外,官兵们更是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国防教育“小教员”登台讲戍边传统、说巡逻故事,让红色基因、国土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

米古边防营上士张俊,从2016年7月开始,连续3年资助藏族贫困女孩白玛措姆。白玛措姆大学毕业后,感激解放军恩情,由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将爱继续传递下去。类似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师生、村民间争相传颂。
一位位“巡逻王”“戍边标兵”主动走进上察隅镇中心小学,一个个精彩的戍边故事先后搬上讲台,成为最生动、最鲜活的国防教育。
捐资助学的义举,真实感人的戍边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传递着爱与希望。边防团政委曹君亚表示,近年来,在红色资源的熏陶和培塑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走出雪山、开拓视野,学成归来后与边防官兵共建美丽新西藏;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应征入伍、主动加入民兵队伍,与边防官兵一道踏雪巡边、守边固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