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录|骆驼湾 幸福湾 8年,骆驼湾那个男孩长大了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大戏台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游客。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大戏台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游客。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下边没地方停车了,您往上开,在上面的停车场找地方停车吧!”5月1日上午10时刚过,自驾游的车辆已经在通往阜平县骆驼湾村的路上排起了队,交警正忙着指挥交通疏导车流。
此时的骆驼湾村,红灯高挂,彩旗飘扬。大戏台上,文艺演出正精彩上演;小吃街里,各色美食诱惑着八方来客;一号院内,游客络绎不绝……

2021年5月1日,工作人员为进入骆驼湾一号院参观的游客测量体温。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工作人员在骆驼湾一号院为游客讲解。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五一”假期,骆驼湾村迎来众多游客,青山绿水间的小村庄充满了活力。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开张两个来小时,收入就1000多元。”村民任二红的广阔超市坐落在村子中央,生意十分红火。
第二届硒鸽美食文化节让小吃街变得更热闹了。“旅游+美食”,骆驼湾村新业态层出不穷,乡亲们的腰包更是一天天鼓了起来。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的广阔超市门前,游客正在扫码支付。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的土特产品受到了游客的青睐。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的小吃街上,两位小朋友开心地吃着冰淇淋。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的小吃街上,两位小朋友开心地吃着冰淇淋。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的小吃街上,游客正在拍摄小视频。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蓝天白云空气好,感觉真舒服。”临近中午,来自石家庄的郭彦峰一家来到刚刚升级改造完成的美食街用餐。第一次来骆驼湾的郭彦峰感觉不虚此行。
“我们从这里刚开始搞旅游就来,去年来得更频繁,有的吃,有的玩儿,孩子特别喜欢。”坐在郭彦峰邻桌的袁月一家人家住阜平县城,是骆驼湾村的常客,也是小山村脱贫致富的见证人。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的美食街上,来自阜平县城的袁月一家人正在开心用餐。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随着骆驼湾村“旅游+美食”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很多村民都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的美食街上,来自石家庄的游客开心地品味特色美食。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两名小游客在体验农家生活。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小朋友在玩儿套圈游戏。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民宿小院都住满了,每天要准备200多人的早餐;游客一拨接一拨,每天中午要开100多桌;特色八大碗特别受欢迎,16口大铁锅炖菜,有时还供不应求。”张记花是骆驼湾餐饮部的负责人,过节这几天,她带领着12名厨师和18名服务员从早忙到晚。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的美食街上,厨师正在精心准备特色菜。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两名服务员前往精品民宿收拾房间。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骆驼湾村,服务员正在整理精品民宿。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服务员带领游客走进骆驼湾村的精品民宿小院。“五一”假期,骆驼湾村的民宿一房难求。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游客在骆驼湾村的精品民宿小院内享受惬意假日。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021年5月1日,假日中的骆驼湾村。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5月1日至5日,骆驼湾村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近30万元。来自各地的游客为骆驼湾的发展投下了“赞成票”和“信任票”,让每个骆驼湾人在幸福路上走得信心十足。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2012年12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阜平县骆驼湾村“看真贫”,第一户走进的就是唐荣斌、顾宝青家。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还记得炕头上和习近平总书记坐一起的这个小家伙吗?
冻得通红的小脸,脚丫抵在炭火盆上,和总书记在炕上“同框”的这个娃娃,如今咋样了?
娃娃叫唐孝亿,当年4岁的他,如今已是12岁的“半大小伙儿”了。
又一个12月30日,时隔8年,我们又回骆驼湾。

唐孝亿74岁的奶奶顾宝青坐在自家院外的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一辆辆大巴车和小汽车沿着柏油路开过来。
山坡下的停车场热热闹闹,一群游客说着笑着,朝她家的小院走来。
这让她想起8年前的场景:2012年12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阜平县骆驼湾村“看真贫”,第一户走进的就是她家院。
8年,顾宝青的周围,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大山还是那座大山,可日子完全变了样。

12岁的唐孝亿捧起当年一家人和总书记的合影。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顾宝青:从“总不踏实”到“都有着落”
“人均8分地,就种些玉米和土豆。早些年,想吃白面,得背着玉米去换。”
“秋收时候,更辛苦。”顾宝青说,山里道不好走,粮食都是一筐一筐地从山上往下背,地块近的一天可以背个三四趟,远的也就一两个来回。“有的早上吃了饭就去,背回来也得赶到天黑。”
那些年,骆驼湾的秋收,特别长。
住了多少代人的石头房、老土炕,被定格在顾宝青家挂着的那张照片上。低矮昏暗的小屋里,总书记盘腿上炕,和一家人围坐在炭火盆旁。
“总书记嘱咐说,把小孙子的教育搞好,希望在下一代,下一代要过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我这辈子都没咋出过这片山,心里整天不踏实的,是咋把日子过下去,咋把孩子们养活长大,有吃有喝。”顾宝青说,“那时候,哪儿想那长远?”
更让顾宝青想不到的是,炕头上拉的这段家常,拉开了山乡巨变的大幕。
2020年12月17日,幽蓝的天空、银色的月牙、远处的大山与民宿的红灯笼构成一幅美丽的骆驼湾夜色图。 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摄
灰瓦黄墙加地暖,小土房变花园。
民宿酒店小吃街,穷山沟成景区。
出村的柏油路通到山下,上山干活的路通到山顶。
“我这老太太,都成了阜裕公司上班的保洁员,一个月开2100块钱工资。”
今年9月份,顾宝青生病住了7天院,出院时一站式报销,“只花了560元。”
这些事常挂顾宝青嘴边,“总有游客来咱家小院参观,我就给他们唠一段,咋算脱贫,啥叫小康?要我说这新时代,吃不愁,穿不愁,孩子上学不愁,住院看病也不愁,老人还有工资拿,这就是小康。”
“我光算收入,我家在村里还不算高的。”顾宝青说,各家有搞大棚的,有种苹果的,有开民宿的。“听儿子说,骆驼湾今年人均纯收入一万三千还得多哪!”
●唐俊峰:从“逃出去”到“搬回来”
2020年12月27日,骆驼湾村夜色如画。如今,每到节假日,骆驼湾村都会迎来大批游客。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唐俊峰是顾宝青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坐上他家炕头那天,他正在北京打工。
“那些年,骆驼湾的年轻人在村里找不到发展机会,一般都去北京打工。”唐俊峰说。
“在北京,男的主要做电梯工,或者在搬家公司;女的一般做导购员,在商场或超市推销物品。”
“在北京打工,压力大。”唐俊峰每天一挣眼,就得盘算这一天能挣到多少钱。房租需要交,孩子上学要交学费,一天的吃喝都是钱。“有时一个月能挣到万余元,但最后落住的只有两三千。”
但最让两口子挂心的,还是骆驼湾。“每次往家里打电话,听到说家里的老人又住院了,孩子在家贪玩没人管,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唐俊峰说。
总书记的到访,让唐俊峰心中升起新的期待。
果然,一个个新消息,从骆驼湾传到北京:
村里建起75个食用菌大棚,村民可以自己租种,也可以到棚里打工;
由阜裕公司与骆驼湾村联合开办的民宿旅游开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天最多能有2000多人。急需解说员、餐饮和客房服务员、清洁工、水电工;
……
2020年10月17日拍摄的山谷中的骆驼湾村食用菌种植大棚。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摄
2019年,唐俊峰回到骆驼湾,很快,他被选为骆驼湾村党支部副书记。
临近年底,唐俊峰里外忙,前来洽淡投资的客商一拨拨地来,不少工程项目需要验收,村民各家的日常琐事也少不了他协调跑办。
“累,但有干劲,有奔头!”
不光是唐俊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骆驼湾的,已经有50多位。
他们不仅成为村子里最活跃的建设者,也让几十个原本两地分离的家庭再次团圆。
有了他们,骆驼湾有了人气,添了亲情。
●唐孝亿:从“留守儿童”到“阳光少年”
2020年12月13日,唐孝亿在骆驼湾。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平时我都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他就在院里的那块大石头上爬上爬下,或者跟着奶奶喂鸡喂鸭。
“习爷爷来我家后没多久,我就去了阜平城厢小学上学。”唐孝亿说,“有一次,语文老师让以‘我和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同学们知道我是骆驼湾的,都喊着让我讲习爷爷和我们骆驼湾的故事。”
“从小吃街到超市,我觉得村子里啥都不缺,尤其是一辆辆的旅游大巴开过来,好多外地人都爱上了我们村,别提多自豪啦!”唐孝亿眼里,骆驼湾和城里没有什么大区别。
12岁的唐孝亿端端正正地坐在阜平县城厢小学六年级7班的课堂上,脸上充满朝气和自信。“阳光、质朴,有理想、有志气。”这是班主任赵焱对他的评价,“不光是唐孝亿,在阜平,每一个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快乐成长。”
唐孝亿又一次站在大石头上眺望,远处悬崖上的冰瀑如银如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吸引着游人拍照欢呼。
这是骆驼湾今年冬季新开业的旅游项目。冬日的骆驼湾,依旧澎湃着活力与激情。
中午,一家三代围坐一堂,顾宝青领着大家包饺子。
习近平总书记到访8年后,顾宝青一家人又一次在老房子前合影。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总书记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话可不光是对咱阜平人说的,这是对全中国盼着过上好日子的农民们说的。”唐俊峰说,“只要有信心,来年肯定又有新变化。”
阳光温暖着小院,普照在连绵不断的太行山上。
(河北日报记者/赵书华、常方圆、赵海江、高志顺、吴培源 编辑/曹阳葵、贾伟、郭伟 视觉/王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