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的普救寺,因西厢记的爱情故事,让它名扬天下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因《西厢记》得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山西运城的普救寺呢?我建议如果有时间可以去转转。

如果大家不知道山西运城的普救寺?那么你知不知道《西厢记》的故事呢?

如果对西厢记感兴趣,那么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仔细介绍一下普救寺的各项信息。

山西运城的普救寺,因西厢记的爱情故事,让它名扬天下

山西运城普救寺

普救寺简介

位于山西省西南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蒲州古城东部三公里处的普救寺。的峨眉头之上,寺庙坐北朝南,这里视野广、地势高、依塬而建,体现出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聪明的智慧结晶。

山西运城的普救寺,因西厢记的爱情故事,让它名扬天下

普救寺简介

东部连接着临近中条山的西厢村,南部面向着古蒲州城址,西部紧邻黄河湾,塬头下面有一条宽阔的坡地长街,正是当年通向长安的古驿道。并且地处晋、豫、陕三省交汇处的黄金地段,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观光和爱情圣地。

普救寺过往

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始建于隋朝初期武则天时期,是一座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普救寺历经沧桑,反复兴废。使得这座千年古刹早已是名扬海内外的旅游观光和爱情圣地。

山西运城的普救寺,因西厢记的爱情故事,让它名扬天下

普救寺的过往

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私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特别是看到了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新郎新娘洞房,着实令人想到了《西厢记》中的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皇帝高祖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久攻不克。围住蒲州很久,百姓苦楚众多。郭威马上折断了弓箭并发誓,表示坚决不会伤害百姓。第二日便破城了,满城百姓都得救了,从此便更名普救寺。

普救寺的过往

嘉靖三十四年,普救寺所在地方发生了一次地震,寺院的殿堂几乎全部毁坏。八年之后,普救寺的建筑包括莺莺塔,才得到重新修复。清朝,普救寺虽也得到修缮,但是到了清朝末期,寺院已很破旧。

如今,一座在原来地址按原来样子修复的普救寺,又出现在这个大地上了。

普救寺景点

普救寺主要的建筑是由寺庙和花园这两部分组成。寺院部分在前面,园林部分在后面。规模宏伟,别具一格。

东侧为经院,西侧为僧舍等;西路为塔院、西厢书斋,最后是别墅花园。

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数普救寺前门广场上的同心大锁了,一面书写着“永结同心”字样,一面书写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字样。

普救寺景点

普救寺的布局是以中轴线为基准,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下轴为明清形制)上:

中轴线上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

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

东轴线上有前门也叫山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

最后有后花园、击蛙石、仿唐街、浮桥、画廊、鹳雀楼展厅等引人入胜的景点。

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托塬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大雄宝殿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中途遇到了大雨,便到普救寺游玩。碰巧,看到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崔莺莺母亲、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位于大雄宝殿的东侧。这里还有张生越墙私会崔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时候踏过的杏树。

大钟楼

刚刚走进普救寺,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钟楼了,该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沿着石阶上去,才能到达气势雄伟的大钟楼。

楼上悬挂着牌匾便是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写的“大钟楼”三个字。

悬挂在两边的牌匾,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所写的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

大钟楼

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竟成了“观阵台”。据说当时被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了解到住在普救寺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长得貌似天仙并且如花似玉,便生出了占其为妻子的念头,带领了五千人将普救寺围的水泄不通。

当时,整个普救寺的僧侣们都惶恐不安,崔莺莺的母亲迫于无奈,便许诺出了只要能击退贼兵便将崔莺莺许配他为妻子,并且还陪给嫁妆。此时刚好正中张生心意,随即写书报到蒲关,请当年的同窗好友白马将军前来解围。为了彰显出白马将军的能力,张生特意邀请了崔莺莺的母亲以及寺内的僧侣们,一起登到大钟楼上看两军对阵的情况,白马将军生擒孙飞虎的战况。

如今,游人登楼俯视,体会一下当年“白马将军义薄云,书生笔阵扫千军”的各种滋味,想象一下当年“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的激战情景,都会有万千感概。

莺莺塔

普救寺内有座古朴端庄,独立擎天的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后人为怀念莺莺而传名的,并成为莺莺塔。

莺莺塔雄峙于普救寺西侧。在明嘉靖34年的那次大地震中被毁掉了,现今我们看到的是经过明朝重修后的样子,但是却仍然保留着明显的唐代风韵。

莺莺塔

与别的塔不同的是,当你站在塔前,以石相激,有奇特的回音效应,塔身便会发出一种酷似蟾鸣的响亮回声,所站位置不同,所听回声也像出自不同塔级。在方志中被称为“普救蟾声”,是古永济八景之一。

这种声学效应,实属罕见,这座塔同河南宝轮寺塔、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石琴”,被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以及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莺莺塔

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莺莺塔四周墙壁以石叩击,塔内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蛤蟆叫声,令游客连连称奇。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美丽动人的西厢记爱情故事,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游览胜地。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都是在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地下挖掘出来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来看,这当然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以后加上去的。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内举行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佛龛上三尊大型石雕佛像是一九八五年七月从原址地下一半五处出土的,据有关专家鉴定,为南北朝晚期的遗物,并且还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是寺内的仿唐建筑,《西厢记》中“张君瑞闹道场”就发生在大雄宝殿中。

其他景点介绍

大雄宝殿

  • 后花园:为一处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园内叠石莺语双亭飞檐翘角,假山悬剑如削,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亭桥、鹊桥相接、湖山相衔。
  • 莺莺小道:1986年夏天,修复普救寺清理基础时,在迴廊西地下一米处发现了一条瓦棱小道,据专家鉴定,属唐朝寺内的遗存。恰巧我国著名的《西厢记》研究专家王季思带领戏剧年会学者考察,对这条小道特别感兴趣,他认为这可能是当年崔莺莺走过的路。与时,人们便将这一历史遗迹称之为“莺莺小道”。
  • 西轩:位于迴廊与大佛殿之西部,1987年修好,《西厢记》中张生“借厢”所指的便是此屋,“白马解围”过后,崔莺莺母亲赖婚,张生便从这里移居到梨花院之东的书院中。
  • 塔院迴廊:1987年修复,是普救寺西轴线上的第三进建筑,唐朝时期建筑,共44间,周设坐栏,结构严谨,时代特点明显。《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时,“登了宝塔,将迴廊绕遍”,所指的便是此地。
  • 菩萨洞:别称三大士洞,处在寺内中轴线的天王殿后面。是修复前普救寺仅存的千年建筑,洞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佛像。据专家认为,唯有观音菩萨塑像具有宋元风韵。

现在沿当年张生游历的小径重建了梨花深院、书、后花园、跳垣处等,并且还塑造出了一组佛像和《西厢记》人物蜡像,依照《西厢记》剧情再次展现出了借厢、闹斋、请寓、赖婚、惊艳、听琴、逾垣、拷红等一幕幕戏剧场面。

寺庙是最不应该谈论爱情的地方,但是普救寺却因为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吸引了众多情侣来此打卡,甚至还有人婚礼在这里举行。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山西运城的普救寺,因西厢记得爱情故事,让它名扬天下的旅游攻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感觉不错的请收藏,点赞,评论或者转发给你们准备去运城普救寺旅游的朋友们,你们小小的行动是我不断努力和进步的动力。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因《西厢记》得名。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因《西厢记》得名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因《西厢记》得名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因《西厢记》得名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