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圣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普救寺:美丽莺莺塔

山西永济县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其莺莺塔因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天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沿当年张生游历过的小径重建了梨花深院、后花园、跳垣处等,并塑造了一组佛像和《西厢记》人物蜡像,依照《西厢记》剧情再现了一幕幕戏剧场面。

“爱情圣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山西有个永济市,是个旅游的好地方,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

“爱情圣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在山西境内有一处雄辉庄严,造型精美的古建筑,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爱情圣地——永济普救寺。

“爱情圣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普救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此处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互生情愫。

我是雨后的下午来到的普救寺,游客很少,院子里面很安静,一座塔耸立在头顶。苍松翠柏,掩映着几层高的香炉,各种石刻,还有屋檐下廊壁上的故事画,引人注目。一幅幅故事画,就像连环画一样,讲述着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

进得门里,爬了几十步台阶,经过上面凸铸“普救寺“三个金色大字的巨钟。

普救寺最有名的还是因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动人爱情故事在此发生,而成为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山西普教寺”。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原名舍利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

莺莺塔介绍。

在莺莺塔的西侧有一个击蛙台,听别人说它有很好的回音效果。在这里击石莺莺塔里就能传出青蛙的鸣叫声。我也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试着击了一下,果然塔内立刻就传来“咯哇,咯哇”的青蛙鸣叫声,真是传神,形象之极。

一处《西廂记》火了普救寺。有人文,有风光,不错。

《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聆听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

莺莺小道。

莺莺小道介绍。

普救寺里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内举行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佛龛上三尊大型石雕佛像是一九八五年七月从原址地下一半五处出土的,据有关专家鉴定,为南北朝晚期的遗物,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普救寺中与《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

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

梨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

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幽静。匾额、诗联都是我国著名西学专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迹。《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皆发生于此院之中。

如今游人一到这里,观赏当年张生与莺莺绝妙幽会的梨花深院,再抬头看看那越墙的杏枝,“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一千古绝唱的寄情诗,便会脱口而出,更能把游人引入“意似痴,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迈入了被青松翠柏、花木草卉笼罩中的殿宇楼阁、假山亭榭,好美!有点小巧的园林气息,“西厢记”场景再现,多少有情人终成眷属。

普救寺依山而建,保留了许多老建筑,再加上“西厢记”发源于此,增加了几分故事性。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文学作品,山西永济的“普救寺”竟能抓住契机,把个“普救寺”按照《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修整的跟真的似的。

景区都是围绕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来布置的,房子里都有蜡像后花园的,假山里的小路可以走一走,别有一番感觉。

西厢记故事的溯源地,也是以爱情为祈福的世人皆知的名寺。

普救寺西轴线上的第三进建筑,唐代形制,廊柱敞朗,周设坐栏,结构严谨,时代特点明显。

如今的普救寺里,有仿《西厢记》中剧情而建的书斋、后花园、法堂、佛堂等,还有一组人物蜡像,生动再现了剧中的各个知名场景,使普救寺成为一处以戏剧文化为主的旅游佳地。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普救寺:美丽莺莺塔

普救寺的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秀雅的方形密檐式砖塔,该塔原名舍利塔。后因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描写的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人们称它为莺莺塔。莺莺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堪称世界奇塔。

莺莺塔建筑结构的特点

莺莺塔坐落在山西省永济市峨嵋塬上,平面呈四方形,底层每边长8.35米,南向辟门,内为方室,室内后壁有一佛龛,已无佛像。

第一层塔室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窿,中有一孔,可通上层。第一层以上塔身内部,皆为空筒。塔上壁用砖叠涩出檐十三层,塔身高约40米,从二层到九层,塔壁间有转角通道,内设台阶,可攀登盘旋而上至九层。二层以上四面辟门,但真假门相间,门顶作拱形,游人可从真门向外眺望。

塔刹原为风磨铜制,形似葫芦,高约两米,可惜于1922年地震倾圮。1991年剔补维修时,另加砌葫芦形塔刹。一至二层塔外壁间,嵌有历代修茸的石刻14块,如今都成了普救寺兴废变化的珍贵史料。据我国著名建设专家罗哲文考证,该塔结构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观与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辙。从寺内现存碑刻记载,它是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普救寺:美丽莺莺塔


普救寺:美丽莺莺塔


莺莺塔之绝艺—“普救蟾声”

回音建筑,在我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现在,这种古代的绝艺,全国保留下来仅存四处,它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这四处古建筑被誉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莺莺塔之所以成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首先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声学效应——“蛙鸣”,这种效应在方志中被称为“普救蟾声”

游人在塔的四周,以石相击,即可听到从塔上传来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几百年来,这一奇异的效应成为普救寺的一大奇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并为之赞叹称绝。某些学者把莺莺塔这种奇特的回音效应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科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

莺莺塔自明代嘉靖四十三(1564)年间重修,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了。据笔者调查,除1953年和1991年,曾对该塔进行了剔补维修外,全部都保留着明代重修后的原状。普救寺原有的舍利塔有无蛙声这样的回声效应?因没有确切的记载,无从查考。只有清乾隆乙亥重镌《蒲州府志》中有普救蟾声的记载。可见,莺莺塔蛙声效应的发出,距今至少有220年以上。



莺莺塔奇特回音

众所周知,回声到处都有,但在莺莺塔周围击石,就能听到“咯哇”!这种类似巨蛙的鸣叫,实属罕见。在特定的条件下,莺莺塔竟然成了“收音机”、“扩大器”、“窃听器”。这些前人未知的新的声学效应,是1986年普救寺修复工程开工之后,人们在莺莺塔周围不断发现的。我们把它归纳为莺莺塔的八种奇妙的声学效应。


(1)近塔探奇觅蟾声,金蛙深藏何处寻?

久闻普救寺蟾声的盛名,远途前来求索这一世界奇迹,可是在塔前12米之内拍手或击石块,在敲击处周围附近,只能听到“咯”!“咯”的拍手或击石声,而听不到蛙声,但当人们走到离塔12米以外处,就能听到微弱短促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

(2)漫步离塔再击石,金蛙塔底传佳音。

当人们在离塔面15米左右处拍手或击石,在敲击处就能听到从塔底传来的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好像有只金蛙在塔底下鸣叫。

(3)游客有心探神奇,金蛙无意登塔顶。

当人们在中垂线附近离塔面20米以外拍手或击石,这时听到的蛙声不再从塔底传来,而是从塔的顶部传来,又好像金蛙爬到塔顶在鸣叫。

(4)对角线上试击石,对称位置听蛙声。

当人们在塔前离开中垂线,来到对角线附近击石,击石本人听不到蛙声,而另一个人在中垂线另一端,即和击石人相对的对角线位置,才能听到响亮悦耳的蛙鸣声。

(5)一声击石破寂静,三只蛤蟆竟相应。

每当夜深人静,在离塔西面24米处击石一声,可以听到接连的三声蛙鸣,三声蛙鸣来自不同方向,好像三只蛤蟆在不同地方竞相鸣叫。

(6)莺莺塔似收音机,坐在塔下能听戏。

在莺莺塔南2.5公里处,有蒲州镇文化站的露天剧场,台上正好与塔相对,晚上对台唱戏,一般距离这么远当然是听不到的。但在莺莺塔下人们确能听到清晰的演唱声,如同一台戏在塔里演唱。

(7)普救寺里多神奇,佛塔竟成窃听器。

漫步在莺莺塔下,人们可听到距塔几百米之外的声音,就连周围农家里一般的说话声也能听见,而这些声音又好似从塔里面传出来的。

(8)奇塔魔力人人夸,不用通电能扩大。

如果声源来自莺莺塔下附近处的声响,“窃听器”就“退位”而变成了“扩大器”。塔下的声音经过塔面扩大,又能够传到较远的地方。


莺莺塔之谜已揭开

莺莺塔的“蟾声”已被人们发现了几百年,可是为什么它会产生这奇异的效应?其中的奥秘何在?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从1986年起,结合对普救寺的全面修复,永济市政府与山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中科院声学研究所联合,首次对这座世界奇塔的声学机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并对其声学效应进行了录音测试和频谱分析,弄清了它的声学机理。

普救寺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莺莺塔所处的地势高敞,而四周平坦又无障碍物,它可接受大范围内传来的声波。

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莺莺塔每一层塔檐挑出成内凹弧形,能把声音反射聚汇,“蛙声”就是十三层塔檐反射聚汇的结果。

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莺莺塔身和塔檐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由于黄土高原风沙长年累月吹拂,青砖表面光滑,犹如涂了薄釉料,对声波反射系数高达0.95—0.98,传来的声波,几乎被全部反射。也就是说,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入射到各层塔檐表面,分别反射出原脉冲不完全相同的一系列脉冲,这些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

莺莺塔千古之谜,已被我国科学界声学专家们首次揭开,并通过现代仪器测量分析所证实。这是物理学的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古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可喜成果。“游人石击地,蛙鸣贯长空”,普救寺莺莺塔以其神奇的魅力和奇异的蛙声使众多的游客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文章整理于网络

编辑/排版:籍琳 审核:尚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