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记忆——花莲大陈村的特殊年俗 1.8万人全部被运往台湾,国民党留下无数地雷,大陈岛如今怎样
新华社台北2月17日电(记者李慧颖 喻菲祁星)尽管地震余波未尽,台湾花莲大陈村的春节仍如往年一般热闹起来。经营民宿的蒋玹玲一家团聚,老酒、年糕、麦油煎、鳗鱼鲞、山粉糊、猪肉饭摆上餐桌,这是大陈村特有的年菜。
1955年,两岸对峙、战云密布的年代,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约1.8万名居民被带往台湾。他们被安置在基隆、台北内湖、宜兰、花莲、台东、高雄等地,其中定居于花莲的大陈一村、大陈二村,共有426户1800多人,是全台湾人口最多的大陈居民定居点。
虽然落户在花莲,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陈村自成一体,村里人说的是台州话温岭腔、吃浙南滨海风味,至今保留着浙南传统风俗。正因如此,花莲当地都称大陈一村和二村的居民为“大陈人”,他们说的浙江方言则被称为“大陈话”。
每年一进腊月,蒋玹玲65岁的母亲就开始打年糕。蓬莱米洗好浸泡,磨成米粉,上锅蒸熟,蒸好的米粉用机器不断搅动臼打成团,再上案桌手工揉成一条条油润光亮的年糕。
蒋妈妈打年糕手艺传承自父辈,因为手艺好而远近闻名,每年春节,散落在台湾各地的大陈人都会订购蒋家年糕。“春节前夕,也就成了我母亲最忙碌的时节,每天要打四五大桶年糕,手工打好后再快递给客人,这样的忙碌一直持续到除夕。”蒋玹玲说。
对故土的眷念,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被大陈村人执着地保留在新年的味道里。
蒋玹玲的舅舅、63岁的梁景龙是最早在台湾出生的大陈人。即使在台湾出生、长大、过了大半辈子,梁景龙说的却仍是大陈话,习惯吃猪肉饭和鳗鱼干。“每年二月二吃糕头、五月五过端午、六月六晒黄绿,大陈村几代人还保留着温岭的风俗。”
如今的大陈村,与大陆的故乡也常来常往。大陈一村的民意里长颜春有几乎每年都会赴大陆参访,顺便探望住在温岭的姨母和表哥们,“每年去都有新变化,发展得真快”。
颜春有至今仍对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回乡探亲的趣事津津乐道。那时他从台北辗转抵达温州,还要坐四个小时长途车才能到温岭,“一上车,耳边全是‘大陈话’,那一刻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的村子里,乡音乡情真是亲切。”颜春有说。
买票上车、找老乡问路攀谈,一路上颜春有说的都是大陈话,竟没人发现他是异乡来客。“老乡们都以为我是本地人。”颜春有感慨道,“其实没错,我说的就是家乡话。”
几年前大陈一村在村里建起了一座“大陈故事馆”,把大陈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习俗传承一一复原呈现,供游客参观。颜春有说,常有大陆的年轻背包客来访,参观完以后都惊叹,台湾竟有这样一个讲浙江话的村子。
历经两三代人的大陈村,悲欢离合早已散落在历史的折痕里,但血脉的联系、思乡的回忆,都藏在大陈村的一饭一蔬和始终未改的乡音里。

提起台州大陈岛和一江山岛,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并不陌生,关于它们的故事从小到大不知道聆听过多少回,可是直到步入知天命的年纪才有机会去看看它们,这一次蜀黍终于在一个冬雨绵绵的日子里踏上了大陈岛的土地。
大陈岛分为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从台州椒江码头坐船一个半小时,便抵达了下大陈岛。那天蜀黍一下船便望见了戚继光的大型雕像,这才想起来,小时候听到的有关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离开码头我执意要步行去梅花湾,因为在船上听老乡说:在大陈岛走走路才是最恰当的出行方式,那样才能触碰到它的历史,也才有机会与小岛安静地交谈,即使是环岛一圈也才区区14公里,但是这14公里里却诉说着大陈岛所有的岁月。

在去往梅花湾的路上,我见到岛上很多的老房子,它们屋顶瓦砾上都零零散散地压着许多大石头,由此我猜测这是防止遇有台风来袭时,避免瓦片被吹飞的一种土办法。在众多的老房子里,有老乡指引给我说“其中的一座就是蒋经国的故居”。我于是就走进去看看,那段历史便跃然出现在眼前。
大陈岛的历史中,远的不必说,在民国初期它便是台州地区最繁华的海上集镇,那时候岛上原住民就超过万人,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来,当时这里的渔猎资源是多么地丰富。
后来,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残余部队把大陈岛当成了反攻大陆的据点,在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了大陈岛附近的一江山岛,那就是著名的“一江山岛战役”。驻扎在大陈岛上的国民党残部一看大势已去,在美帝的协助下,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陈岛上的1.8万人全部撤离至台湾。
国民党在临行前对大陈岛的设施及民居进行大肆的破坏,留下的是满目苍凉和无数的地雷。据传,当时岛上仅仅留下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妇人,身边还停放着一口棺材。残留下来的有些民居中,餐桌上的饭菜还是刚刚上桌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的撤离是多么地匆忙。正如现在身在台湾的大陈岛人思念家乡的悲凉心情,他们说:“没想到,一上船就是一生”。
以上诉说的是大陈岛的解放历史,还有一段历史我们更不能忘记,那就是大陈岛的开荒史。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467位有为青年率先登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开荒历程。他们用了5年的时间打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全新的大陈岛。
在1960年垦荒队宣布解散的时候, 仍然有100多名队员选择留在大陈岛,他们决心要为大陈岛的建设奉献终身。也正是因为他们付出的青春和血汗,才有了大陈岛如今的繁荣和美丽。那天蜀黍冒雨来到了垦荒纪念碑所在地,聆听大陈岛的垦荒故事,不禁感动得老泪纵横。
如今的大陈岛保留了最恬淡、最纯朴的渔家风情。它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6%,年平均气温16.7℃,具有典型的冬暖夏凉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岛上有号称“东海第一大盆景”的甲午岩,还有碧水细沙的帽羽沙、乌沙头海滨浴场以及风景如画的屏风山、浪通门、高梨、下屿龙洞等众多海上奇观。
蜀黍这一次的大陈岛之旅,不仅深入了解了它的历史,也感受到了波澜壮阔的海岛风光及岛上人民的热情。可以这样讲:大陈岛因其历史的厚重感而令人着迷、因其风光的秀丽而令人神往、因其丰富鲜美的海鲜而令人难忘。所以,蜀黍一定会再来,找一个温暖的夏天,带上家人小住上一段时日。
蜀黍在这里写了很多的文章、拍摄了很多的视频,但是仍然觉得不过瘾,依然想用更直接的方式跟你交谈,蜀黍愿意蹲坐在温暖阳光下的一处墙角儿,坐在小板凳上,慢条斯理地再给你讲讲最新的旅行故事,也许这一讲,就是一生!请你关注我吧,我们路上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