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大都坐北朝南,内蒙古这座关帝庙为何大门朝北开? 故事:渭南县大周村关帝庙的来历和文化密码

蜈蚣坝, 小名“坝顶子”,传说无数,这条旅蒙商必经之路的前世今生到底是什么样的?蜈蚣坝,这也是一个老司机谈其色变的地方,其实,2000多年前,郦道元陪侍北魏孝文帝北巡北魏重镇之一的武川时,就知道白道,即蜈蚣坝的不一般 。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的关帝庙大都坐北朝南,而蜈蚣坝在清雍正8年建的这座关帝庙为何大门朝北开?

蜈蚣坝有几不走

“走哪啦?”

“坝顶子啦!”

“那就张罗蒸莜面啦!”

这样对话是属于经常往返内蒙古呼和浩特与后山地区,包括武川、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必经之地蜈蚣坝的本地人的。如果你回答说:“走到蜈蚣坝了”,你就露怯了,一听你就是一个外地人。蜈蚣坝,是一个地段的标志,一是看你走到哪里了,路程还有多少,二是以现在的坐标,推断你还有多长时间到呼和浩特,多长时间到武川,到了武川再怎么去四子王旗或达尔罕毛明安联合旗,三是如果你是去往武川方向,根据与蜈蚣坝的相对位置,判断着急不着急给你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莜面是武川的待客饭食,直到现在,也是留在地域和文化里的精华,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蜈蚣坝是一个地区的记忆符号,是几代人的记忆。蜈蚣坝,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圣岭。坐落在归绥(呼和浩特市)以北归十七公里处的归武公路大青山盘山道顶端。说几代人的记忆,是因为有史记载的。

关帝庙大都坐北朝南,内蒙古这座关帝庙为何大门朝北开?

北魏时期,孝文帝巡视故都盛乐(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及阴山防线,郦道元作为随行人员,穿阴山而过,在武川镇活动两天。郦道元第一次是涉塞水(榆树店河)而上,是涉水;第二次是从白道而过,是跋涉,走的就是今天的呼武公路一带。

此外,1938年,八路军挺进绥远敌占区,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第一场伏击战,就是在蜈蚣坝打响。现在,一块巨石伫立路边,几个红色的大字“蜈蚣坝伏击战革命遗址”向人们昭示那段革命英雄史诗。

关帝庙大都坐北朝南,内蒙古这座关帝庙为何大门朝北开?

关帝庙大都坐北朝南,内蒙古这座关帝庙为何大门朝北开?

我这个年纪是走过蜈蚣坝的,但因为年纪太小,坐在车里,懵懵懂懂,也不知道到底是咋来咋往的,但有一点记忆深刻,一走这条路,就必定晕车。小时候看那些大家的作品,总有类似的句子: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其实,从呼和浩特出发去往武川,正常情况要走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老路才是名副其实的蜿蜒曲折,而且转弯处多,有经验的告诉说,转弯多,如果车稍微再快一点,就很容易晕车。还有小时候不懂,为什么叫“下呼市”,为什么叫“上武川”,应该反过来才对呀!在后来终于知道,是武川的平均海拨足足比呼市高了539米!怪不得走在山路上的车都哼哧憋肚的,尤其走到呼武公路17公里的赫赫有名的蜈蚣坝处,感觉就像坐在牛车上,又慢又笨拙。渐渐懂事,才知道当时司机该是多么小心翼翼,多么全神贯注,没有护栏的双向二级公路,下面是几百米的深沟,司机估计心都吊在嗓子眼里,只是我们坐车的人不知。司机们相互调侃:就你那两下子,也敢走蜈蚣坝?!

如果你以为蜈蚣坝的路险而难走是传说那就错了。很小的时候,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什么样的故事都能听到。关于蜈蚣坝,有一次,听大人们说,镇上有一个名声很不好的人,坐车下呼市,转弯时迎面过来一辆车,眼看是要撞的节奏,而撞了的后果就是全部掉下悬崖,这个坐在副驾位置的人猛开车门,跳了下去。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两个司机都很机智,处理得当,没有相撞,擦身而过而,跳车的那个人被对面而过的车轧了个准。不知道同情的人有没有,反正听一些老年人说:唉,不是不报呀·····还有一次,听开车的老舅说:怕死人了,回来的路上,有个外地司机不知道后山盘山路厉害,坐在路边吃西瓜乘凉,结果来了个二愣子司机,硬生生给撞了,估计也是个外地司机·····

蜈蚣坝有几不走:

下雪天绝对不能走;

外地司机,尤其是南方的司机,绝对在天擦黑时,打尖住店,不能再走;

挂蛋子车(再挂一个车厢)没有经验不能走。

但纵是这样,呼武旧公路,曾经也是车辆川流不息。

但川流不息的历史远不止现在。

历史上旅蒙商去往草原的必经之路

也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要隘

事实上,虽然蜈蚣坝险峻难行,而依然川流不息,除了它是很多北去的唯一的等级公路外,更重要的是,这是历史上旅蒙商去往草原的必经之路,也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要隘。一位祖辈经商的学者回忆,他的爷爷和他说过,那个时候,蜈蚣坝上,走过的骆驼比女人还多。这条路上,各种丝绸、茶叶、皮毛、炒米、烧酒、粮油南来北去,然后在归化(呼和浩特旧城)、乌兰花(四子王旗)、设并草原(召河)、新疆、乃至大库伦(蒙古国乌兰巴托)完成它们各自的使命和归宿,当然,武川是期间的一个驿站。据一些当初经商的老字号的后代讲述,清末有四个人拉了八峰骆驼,从新疆辗转来到大青山北部的武川可可以力更镇落居,武川才有了骆驼,也才有了商业流通的基础驮运工具,并由此奠定了武川可镇商业集散地和桥头堡的位置,后期,武川商业发展鼎盛时期,各家商号云集,有的大商号一家就有万峰骆驼。

而蜈蚣坝也随着沿路辐射的商业流通而发生变迁。

史料记载,由于归化到武川的路是沿线商业流通的大动脉,走得人多,但维护甚少。民国15年(1926年)以前,这条道路的蜈蚣坝一段,约十余里的路面,杂石丛生,地形险恶,道路崎岖,狭窄堵塞,交通极不安全,让商客旅人愁不出。

爱国将领吉鸿昌,当时任绥远省的警务处长。1926年,出于关心民众疾苦,便于商贸发展,亲自率领民众移石填沟,劈岭展路,开出一条蜈蚣坝新的通道。吉鸿昌将军亲笔题词:“化险为夷”四个大字。现在,人们在这条路上都能看到这几个大字。道路平坦畅通后,以前只能骆驼走的道路上,农人拉粮的旱板牛车,运客捎脚的布棚花轱辘马车,也出现在这条路上,尤其是归绥克利汽车行一辆卡车也专门为武川、百灵庙、乌兰花拉货运客,成为进步发展的一道时代风景。

大青山蜈蚣坝顶,是历史上白道的至高点。白道之说,最早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芒干水有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坂,谓之白道岭,沿路唯土穴,出泉,挹之不穷。”这是郦道元第二次去武川写下的文字,时间约是在公元500—525年间。有学者指出,郦道元所说的芒干水就是现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的大黑河。另外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的武泉水,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市东南郊的小黑河。

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

蜈蚣坝关帝庙关老爷为何脸朝北?

蜈蚣坝不仅在商场上、官场上被重视,在民间也有非凡的地位。

蜈蚣坝之所以在民间盛名远扬,和一个人,一座庙有关。

早年,蜈蚣坝有一座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公元1730年,清雍正年间建成。关于此庙,传说很多。据武川县文史学者郭志刚先生讲述,相传,当初建庙时,地址选在今天呼武公路18公里处的牌楼馆村,按传统的坐北朝南格局,举行一系列仪式后,庙的木架子搭好,准备第二天砌砖。就在这天夜里,大风刮得打门袭窗,飞沙走石。第二天起来一看,搭好的木架踪影全无,正在诧异时,距牌楼馆五六里的坝顶村来人说,村南半山上有座房架,人们去一看,正是老爷庙的房架。上下左右、尺寸分毫不差,奇的是这木架转了方向,坐南朝北。有人说,这是关云长关老爷的旨意,他要在险处安身,来护佑百姓。于是就在这里按原样盖起了关帝庙。

关帝庙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蜈蚣坝的关帝庙很出名?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这就回应了上面讲到的蜈蚣坝,即白道是归绥、山西及河南、河北的商人走后营——去大库伦和俄国经商必经的地方,也是从北部走西营——从草原丝绸之路西去经商的必经之路。一过大青山,除了夏天,基本是衰草茫茫,荒芜漫漫,在人们的心中,仿佛是来到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感到孤身无源。于是商人们都要在关帝庙前拜拜,希望一路平安,生意兴隆。回来后再拜还愿。据说经商回来后,轻者杀牛宰羊,重者唱戏修庙。现在距离不远的牌楼馆里还有当时关帝庙的数块石碑。

因为来往客商很多,所以关帝庙成为一个热闹的集市一般。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庙会,方圆几百里的人都要赶来。而往往就在庙会期间,都会下雨,人们就说这是“老爷磨刀雨”,是关云长磨青龙偃月刀用的水。其实,农历五月,阳历也是六七月,一般是会下雨。只不过是那个时候人们把祈望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寄托在这种热闹气氛中罢了。

历史和文化往往会融化在一起,也会和人们朴素的道义联系在一起。《水经注》里,郦道元记载的白道岭,就是今天的蜈蚣坝之名是怎么来的呢?

在《武川文史》中称,很早以前,不知从何处原始森林窜来一头巨蟒,盘踞在山上,祸害百姓。一位樵夫不幸被蛇吃了。樵夫的儿子决心替父报仇,替民除害。他苦练狩猎本领,本事越来越大。这时不巧,他的母亲生病了,医生说需要七只蜈蚣做药引。于是年轻人在别人的指点下,去南方找蜈蚣。蜈蚣找上了,他兴冲冲回到大青山,走到坝顶,突然巨蟒出现,丝丝作响,飞沙走石,年轻人赶紧放下装蜈蚣的盒子,和巨蟒搏斗起来。战斗正酣,那七只蜈蚣从盒子里嗖嗖飞出,各攻巨蟒七窍,分泌毒液,巨蟒没有了战斗力,年轻人挥刀杀了巨蟒。小蜈蚣立了大功劳。后来这段山路就叫蜈蚣坝了。

目前,因为修路,人们又会从蜈蚣坝这条旧路从呼和浩特去武川,路自然还是山路,弯道还是那么多,唯一不同的是,现在沿路的植被好了很多,真的有一种郁郁葱葱的感觉。快下坝时,路两边有成片的沙棘林,引得人们纷纷停下车去折采,因而不很宽的路让人们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走得很慢,也正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无法想象2000多年前的孝文帝和郦道元从这里走过时,山与川风貌何样?

作者:王安宁

故事:渭南县大周村关帝庙的来历和文化密码

(关羽)

(一)大周村的来历

在临渭区东塬最北端,有个闵家村。它居高临下,北瞰关中平原,俯视滔滔渭水,脚下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蜿蜒而去,是处观景的好地方。

传说这个村子历史上曾叫卢段村,后来卢段两姓相继式微,而以前仅有数户人家的周氏家族却人丁兴旺,于是便改名大周村。

1987年版《渭南县志》“村镇村落”载:“明嘉靖二十年(1541)以前有……阿杆、大周、西周。”大周村关帝庙碑文中亦有“邑城之东十里南塬有大周村”,落款“万历辛丑三社矢心增修”字样。明万历辛丑当为万历二十年,即一六零一年,也就是说,大周村的历史至今至少有四百来年了。

新中国成立后,渭南县下设区级行政机构,望华区政府就设在大周村关帝庙,下辖后来的程家乡、线王乡和丰原镇。因为大周村已几无周姓之人,解放后大周村改名闵家村。

故事:渭南县大周村关帝庙的来历和文化密码

(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几乎没有,只好配一组关帝庙图片,图为泉州关帝庙)

传说古时候,山东曲阜汶水闵姓一支碾转迁到了甘肃,大约在明末清初,甘肃闵姓的一个分支又迁徙到今天的闵家村。

一百五十多年前,大周村闵姓先民又有一部分人迁到了今良田、赤水及秦岭腹地。

清末民初年间,赤水闵家每年清明都要到塬上扫墓祭祖,每到大年初一,循例还要到大周村面对神轴叩拜祖先。

有一年叩拜祖先后,他们趁人不备偷走神轴。大周人发现追赶,双方动起手来,把神轴撕成了两半。从此赤水闵家不再上塬,两村各自供奉拜祭半截神轴。

本文要说的就是东塬上历史悠久的大周村关帝庙的故事。

故事:渭南县大周村关帝庙的来历和文化密码

(福建东山关帝庙)

大周村关帝庙由三部分组成,山门、山门广场和广场南端的大戏楼算一部分。大戏楼建在关帝庙南约五十米,东西长约六米,进深约五米。戏楼底座为六尺高台,只有演戏时架上梯子方可登台。台上为四柱承檐,上为悬山式双坡屋顶。北面两侧飞檐伸出,向上翘起。正脊上是套在一起的脊花脊兽,脊花为缠枝牡丹,脊兽为展身飞龙。顶端有扬起的鸱尾,呈张口吞脊状。飞檐下各悬着一挂风铃,每当有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顿添无限雅趣。

前檐下两角,各有一条活灵活现的雕刻飞龙,飞龙一脚后蹬,一脚前伸,极有动感。头上双角分叉,怒目圆睁。龙口大张,嘴上的触须,脖子上的鬃毛似在凌空飞动。檐下正中是一红色火球,两边的龙作争捕状,这正是传统的二龙戏珠。舞台后方正中央悬一白底黑字大匾,上书“韵高梨园”,意思是这里上演的将会是一幕幕高水平的戏剧。可惜这座戏楼一九五八年被拆除。

(关羽故里:解州关帝庙)

(二)庙宇火灾

大周村的关帝庙历史上曾被焚毁。那是清咸丰八年(1858)的事,直到一八六一年历经三年才修复。其实在焚毁前,两座大殿早已墙塌椽断,里边的神像斑驳脱皮。人们早想翻修庙宇,怎奈力不从心,只好一年年延宕。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一天下午,庙里私塾的三个蒙童被塾师惩罚,到校背书。一下午,他们咿咿呀呀差不多全背会了,却不见老师回来,孩子们一边烤火一边嬉闹。天渐渐暗下来了,淘气的孩子们把尚未燃尽的炭火,夹进了大殿里一个已经朽出大洞的柱子里,然后回家。

这天夜里,庙里燃起了大火,映红了半边天。庙祝在拼命撞钟,村人狠劲击鼓,然而这一切已无济于事,两座大殿全烧毁了。面对熊熊火光,村上大主持手摸胡须喃喃地说:“都怪我,关帝爷早就托梦了,让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可咱们就是拖着没动工。现在神灵发怒了,这是他老人家在逼着咱们为他修殿塑身呀!”

张主持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感到兹事体大,就是查出真相又能咋样呢?还不如推责于神,归罪于己。张主持的睿智和练达,避免了大周村围绕庙宇起火的一场纷争,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引导到了重新集资修庙上,可谓是智者之举。

(洛阳关帝庙)

(三)对联匾额

重修后的关帝庙,前殿门正中的大匾上,不是关帝庙三个字,而是关岳庙。人们发现庙内供奉的神仙却只有关羽关老爷一人,并无岳武穆塑像。

关帝庙原来门匾上“关帝庙”三字,是大周村一位在北京经商的人,托人带重金登门请当时京都书法国手翁方纲老先生书写的。没想到这位翁先生一听是给关帝圣君写匾额,竟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分文不取。他一捋长髯高兴地说:“我一辈子啥匾没写过,还就是没给关老爷写过字。这是我笔墨生涯中的一件盛事,那还能收什么润笔!”就这样,请老先生吃了一顿饭就拿回了翁先生的墨宝。

如今重修庙宇,资金短缺,那还拿得出钱来请名家书写匾额。这时村上一位老者说:“前多年我去了趟省西,见一处关帝庙的牌匾字绝非凡品,端庄秀丽,定为高人所写。如今资金有限,不如拿了回来为我所用。”说此话者是一位书法中人。张大主持心想,既是他看上的字,一定错不了。再说这也可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遂派他第二天就去西府。

(湖北当阳关帝庙)

第二天当此人来到西府某关帝庙前,举目一看,那庙门竟写的是“关岳庙”三个字。他一拍脑门:“瞎了!我咋没注意,把关岳庙记成了关帝庙!”庙祝见他急得团团转,便对他说:“老人家,你来一趟委实不易,不如就把关岳庙三个字拓回去,你们村大人多,兴许能想出解决办法。”

就这样,那位长者只好拿着“关岳庙”三字的拓片回到村中。书法讲究的是一气呵成,就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心境写的字也会不尽相同,看来找人补写不现实。最后还是大主持一锤定音:“关岳庙就关岳庙,以后有机会再在后院塑一座岳武穆的神像就是了。”

就这样,原来的关帝庙鬼使神差变成了关岳庙。时过境迁,塑岳飞像的事也一直没有兑现。但不管门匾怎么变,附近人还是把这座庙称为关帝庙。

(越南关帝庙)

(四)绝妙对联

新修的关岳庙有一处特别吸引人,尤其是那些文人雅士。大周村关岳庙前殿有两副白底黑字的对联。

东边一幅上书:“赤面兼赤心骑赤兔马毋忘赤帝;青灯观青史秉青龙刀不愧青天。”

西边两联是:“有君臣之意见吾不拜纵然何妨;无兄弟之情任尔焚香满炉奚益。”

前联勾画了关羽英勇善战义薄云天的伟岸形象,赞颂他忠于汉室不忘兄弟之情的高尚品德。后联是对拜祭者的提醒和劝告,忠告来人君臣之义和兄弟之情不在表面,而在心中的坚守。

在这里,不妨简说一下关羽的发达史。

关羽,字云长,山西河东解良县(今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在桃园三结义中和刘备张飞结为异姓弟兄。一部三国演义,把关羽的忠贞义勇推向了华夏男子汉的顶峰。

在后世统治阶级不断渲染下,关羽一步步完成了从人到神的嬗变,到清代甚至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被称为“武圣”,和孔子的“文圣”齐名。在中华大地上,古时最多的神庙就数关帝庙,就连日本、东南亚也有大批他的信徒。

(日本关帝庙)

(五)“尼山屏寺”有玄机

在重修关帝庙时,大周村人个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令人特别感动的是老秀才闵永庆,小名炳时。他平日省吃俭用,却一下捐银九十四两,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

按咸丰年间一两白银可购小麦四百斤记,这些银两可买四万斤小麦,这些小麦按现时计价,有四五万元之巨。

永庆老人本农耕之家,当时年已七旬。

后来为旌表修庙中的有功人物,专门几次开会商量,大家想了个办法:在山门和关帝殿之间,加修一道东西走向的墙,把关帝庙分为前后两个院落。把关帝庙门匾从山门挪到殿前,在隔墙中间修一个大圆门,上刻“尼山屏寺”四字。

“尼山”暗含孔子的名和字,“屏寺”二字既显风雅,又谐音闵永庆老人的小名炳时。

但凡进入庙宇的读书人都会口念“屏寺”二字,老人“炳时”就会在以后的岁月里被人们不时提起。

就这样,既没有山,有没有佛像和和尚的大周村关帝庙,在外来人心中又多了一层疑云。

(美国关帝庙)

(六)香案和焚纸炉

关圣殿中的关公,赤面长髯,身披绿袍,右手捋须,左手托书,为夜观春秋状。

右边站立着捧印的关平,左边是双手紧握青龙偃月刀的周仓。

殿前香案上摆着独具匠心的香筒和烛台。

香案长整五尺,这香筒也不同于一般香筒,它的容量刚好为一升。村民因度量发生口角,双方往往一同到庙里理论。长度问题找香案解决,容量纠纷靠香筒说话,让关帝庙成了乡亲们自我断案的地方。

周家村关帝庙过去设有私塾,在南院东部,建有一座焚纸炉。高八尺余,上部与底座均为一米见方的正方体,中部收缩为束腰状,最上边有宝顶,宝顶下是四角翘起的飞檐。西边是上圆下方的小门。两边有对联,上联“炉焚仓颉字”;下联“火化梓童文”,上额:“敬惜字纸”。其余三面有排烟孔。整座小炉古朴典雅,小巧玲珑。

(韩国首尔关帝庙)

【作者简介】王安宁,共和国同龄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渭南市委特聘文史研究员。长期在乡镇工作,一生没见过世面。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中省市报刊发表作品500多篇,多次在中省市征文中获奖,出版有杂文散文集《蝉儿声声》《临渭地名故事》等书籍,近些年醉心于地方文化研究。

推荐:

诸葛亮自比乐毅,那么乐毅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郪王国遗珠:古崖墓、古庙、古树、古街、古桥、古道

风物丨秋日花冠庙:中药草竹节菜,美丽的蓝色精灵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