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关帝庙介绍 泉州这座庙曾是座水神殿,只有三进院落,终年香火缭绕,十分旺盛
关帝庙所祀之神是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关羽。位于需、城内村南大街西侧的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七年,重修于1988年,是临汾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翼城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关羽,谷称“关公”,字云长,山西解州常平村人。他忠义勇武,名播天下,历代帝王便把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作为样板,大加吹捧和封赏,用来“教化”臣民。宋代封其为“义勇武安王”,明万历年间特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清顺治元年封为“关圣大帝”。明清时代,关羽不仅是一位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好汉,而且还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由于关公成了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祗,因此佛道两家争相把他拉入自己的教门充当0神,以壮声威。正是由此,民间各行顶礼膜拜,历代统治者也以其为偶像,用来“教化”臣民,以维护其统治。这就是修建关帝庙或武庙的原因所在。
城内关帝庙是我县古建筑最具特色的风景之一。在其中轴线上,南为过路戏台、石坊,中为过殿,最后为春秋楼。南部东西为两列长廊,后部左右造三座配殿。全部面积1470平方米。春秋楼,因塑有关羽坐观《春秋》像而得名,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座北向南,平面方形,建筑在条石砌筑的1.6米高的高台上,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十字歇山顶,二层楼阁式,总高十七米。四根冲天柱直通向二层斗拱下,支撑着顶部荷载。上下两层四周设围廊和勾栏。下层石制、上层木制,各层以二十根廊柱支撑檐出,檐下额枋部分雕饰的华替、斗横和二龙戏珠等,玲珑剔透,精巧至极。一二层廊柱之间三面砌有楼身墙壁,前面为六抹隔扇。下层楼中供奉着帝王装的关羽坐像与身着铠甲、手持大刀的周仓和手捧玉玺的关平立像,威严肃穆。关羽坐像则身着乡龙刺凤战袍,怒目远视,右手抚捋长长美髯,左手垂放右腿上,气宇轩昂,威风凛凛。上层为关羽便装“夜观春秋”坐像。春秋楼高耸云表,登楼环廊一周远眺,翼城的山川美景可尽收眼底。
城内关帝庙自清乾隆年建造以来,时有世人顶礼膜拜。每逢初一、十五或较大的民谷节日,许多人都要带上香纸、供品,跪拜叩头,祈祷神灵庇佑,消灾避难;有的还虔诚地许愿还愿,以求心想事成。八十年代至今,县文管所设在此庙内,并将散落在全县各地的石雕、石刻、陶器等文物聚集于此,到此观光者络绎不绝,关帝庙成为翼城的重要我胜之一。
作为忠义的化身,关羽从古至今就被我们供奉为国家祭祀的主神,人们称呼他为关帝。他的地位可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逢年过节都会在家里供奉关帝,而在我国各地都有关帝庙。


从清朝雍正三年朝廷颁布了指令之后,便把关帝庙作为武庙,并入祀典内,此后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从古至今关帝都是我们的信仰,无论在家里还是寺庙内,我们都会去祭拜他,这次来到泉州旅行,来到了泉州的关帝庙,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这座泉州关帝庙。

泉州作为佛国圣地,有着很多的寺庙。关帝庙是来泉州旅行见过最为旺盛的一座。寺庙虽然不大,但是香火十分的旺盛,无论什么时间之内都有很多人前来祭拜。
关帝庙位于泉州市的涂门街上,乘坐社区巴士都可以抵达,旁边还有很多寺庙步行可一同游览。曾经泉州信奉的神最早是海神,但是从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羽后,于是下令在全州的7个城门建立了7座关帝庙。
但是当时的泉州经过改朝换代,经济不发达,他们要建一座庙,不是有很大的经济能力,于是就将这座水神殿唤作了关帝庙,所以这座关帝庙的前身便是水神殿。
都为水神庙这座寺庙建造于宋代年间,但是改为关帝庙后。寺庙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香火终年旺盛,信徒曾遍布东南亚地区。
我们如今看到香火鼎盛的寺庙是在1990年后重新整修而面对大众,寺庙坐北朝南有三进大殿组成。乘坐社区巴士到达关帝庙后,起初被这里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木雕所吸引,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极大程度上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寺庙香火缭绕在寺庙上空,尤其是非节假日非祭祀活动的时候,但是来到关帝庙这里,不仅人们正在祭祀,而且大鼎中的香也十分的旺盛。很多人在门外祭祀完之后便去到大殿里面,祭拜的人拿两块红木片晃一晃,然后扔到地上。
从这香火旺盛,便可窥探这座寺庙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崇敬,那么你来过这里吗?来过泉州旅行吗?想来看一看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