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我承认你比故宫还火!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概述

小伙伴们看过来!

2021年参观量全国第一

超越故宫的武侯祠

又!有!新!发!现!

今年2月,武侯祠博物馆在原状陈列提升工程中发现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蚀现象,对其进行更换时周边抹灰层剥落,显现出墙体内被封护碑刻的一角。经专业机构墙体扫描和清理,共发现15块碑石,根据空间位置和碑文内容,判断其分属8通碑刻。

武侯祠,我承认你比故宫还火!

重磅发现

碑刻的年代最早为1672年

这次新发现

在国内历史建筑博物馆中

当属凤毛麟角、百年不遇

今日

武侯祠博物馆召开通气会

邀请文博、书画专家

揭秘这些尘封已久的碑刻

武侯祠,我承认你比故宫还火!

碑刻的年代最早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

距今350年

最晚为1821年(清道光元年)

距今201年

全部碑刻前后跨度150年

其中,5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间纂修的武侯祠历史专志《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有所记载,本次发现与其相互印证;另3通碑刻未见记载,是对武侯祠历史的重要补充。

武侯祠,我承认你比故宫还火!

碑文内容多样

含四川主政官员题记

乾隆朝状元书《出师表》

武侯祠祭祀活动记录

文人墨客访谒留书画等

成都武侯祠

是中国现存的唯一“君臣合祀”祠庙

也是大名鼎鼎的刘备、诸葛亮

以及蜀汉英雄的纪念地

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1年全国博物馆年度数据中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参观量达到870万人次

超过故宫(587万人次)

位居全国第一

那么

成都武侯祠究竟有什么魅力?

“三国迷”向往之地

武侯祠上百年历史影响力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继2011年至2013年

完成了诸葛亮南征路线调查之后

又于2014年7月至9月

启动了大成都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调查

历经3年

《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成都地区)》

一书正式出版

经过来自考古、历史、博物馆等领域的

专业人员严谨的调查整理

共发现了46处成都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存

成百上千年过去

它们均成为三国文化影响力的直接见证

暗藏“历史密码”

带有三国文化烙印的遗存远不止武侯祠一处

成都武侯祠最早出现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时

按照汉代皇家祀制

有陵必有庙

因此汉昭烈庙也就是惠陵旁边的原庙

只是当时的汉昭烈庙还只有神位

没有塑像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原本在少城中的武侯祠

开始迁至南郊的惠陵和汉昭烈庙旁

此后的上千年里

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再也没有分开

成都市桓侯巷小学内张飞庙残碑

在武侯祠周围一带

万里桥、衣冠庙、桓侯巷等名字

都带有深刻的三国烙印

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

万里桥原位于浆洗街,跨锦江而过

现已不存

原址已修建起钢筋混凝土大桥

这座桥原本战国时为李冰所造

但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费祎出使东吴

曾感叹“万里之路,始于此桥”

万里桥由此得名

武侯祠

见证蜀汉王朝兴衰

成都多地仍留有历史痕迹

成都,蜀汉政权所在地

一千多年以后

依然保存有见证蜀汉王朝兴衰的遗存

武担山拜月亭

《三国志》曾记载刘备

“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

武担山迄今犹存

它位于成都青羊区江汉路今新华宾馆内

是古蜀国国王开明氏时期

由人力担土堆垒而成的爱妃墓葬

蜀王妃建墓后

武担山成为成都城区的地标

公元223年,刘备登基称帝

《三国志》给出的刘备举行称帝大典的座标

就是武担山南今八宝街一带

“汉代古火井”遗址

蜀汉政权成立以后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都九里堤、邛崃火井等遗存

都和蜀汉时期大搞生产建设存在着联系

根据《成都通史》记载

九里堤修建于李冰时期

初衷在于防备水患

刘备称帝后,皇宫就在九里堤以南

修建皇宫所需的木材要从都江堰漂运而来

因此九里堤进行了扩建

如今

九里堤公园内还有一段残存的后世修建的堤岸

白虎夷王墓

远在邛崃

火井镇、孔明乡、马刨井等名字

也见证了蜀汉政权的政治经济

据了解

邛崃的古火井遗址由今人恢复重建

火井在西汉时就有记载

但南朝《异苑》等史料曾记载

诸葛亮曾因邛崃火井火势渐微

曾专门到此处视察

但蜀汉末年

可能因气源耗尽,火井仍告熄灭

藏在武侯祠里的惊喜还有很多

你喜欢去成都哪些地方了解历史古迹呢?

快来留言区告诉小微吧~

综合:红星新闻、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川观新闻、成都商报等

明起码头开放!三岔湖又可以坐船了!

预警解除!然而高温+下雨还在路上……

5061亩!成都这里,全面开放了!!

南阳卧龙岗位于今南阳市中心城区西南隅,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智圣” 诸葛亮躬耕于此而得名,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地因三顾,名遂千秋,卧龙岗也因诸葛亮躬耕和刘备三顾而闻名天下。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史称诸葛庵。唐代时这里被称为诸葛庐,刘禹锡《陋室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名句。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扩建,并被官府以武侯祠名之,成为豫西南规模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现有古建筑150余楹,古树名木200余棵,匾联200余幅,碑刻500余通。诸葛井、大拜殿、茅庐、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等古建筑景点,布局严谨,庄严肃穆,苍松翠柏、古意盎然,成为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匾额楹联碑刻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 ,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幼年丧父,建安二年(197年),随叔父诸葛玄从徐州琅琊郡辗转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来到南阳,结草为庐,躬耕陇亩,开始了他“躬耕于南阳”的布衣生活。东汉南阳特殊的政治、经济、交通地位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增进知识、观察社会、了解时势的社会环境。诸葛亮晴耕雨读、博览群书、广交士林、虚心求教,胸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躬耕南阳成就了旷世奇才,未出茅庐而洞悉天下大事,被时人誉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直奔波流离、寄人篱下而又思贤若渴的刘备,在徐庶的举荐下,先后三次由新野来到卧龙岗拜请诸葛亮,征询兴复汉室的大计。诸葛亮为刘备的“枉驾三顾"而深深打动,在草庐中为刘备谋划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治国方略。刘备如鱼得水,相见恨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庐对”。“草庐对”内容博大精深,是诸葛亮对东汉末期政治形势高屋建瓴的分析,是诸葛亮“鞠躬尽瘁" ,一生致力追求的“兴复汉室”的目标,也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纲领。因此,南阳卧龙岗孕育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成为三国历史的源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诸葛亮离开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开始了他壮怀激烈、金戈铁马的人生旅途。《三国演义》描述他初出茅庐,就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接着联吴抗曹、舌战群僪、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人蜀后,他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盂获,稳固了后方;北上伐魏,率军屯田、以攻为守、六出祁山,终因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岐山五丈原军中。

请葛亮一生“抚百姓,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以其智、其谋、其识、其勤、其廉,从一个布衣,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受到历代来敬,成为勤廉楷模、万世师表。蜀汉政权在他的治理下,建构了一段和谐社会的美好历史,达到了清明治理的社会效果。刘备取汉中,诸葛亮坐镇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去世以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位高权重,不是以权压人、贪图享乐,而是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虽功高而不震主,虽官显而不骄豪。他处处以身作则,谨慎从事,集思广益,察纳雅言。他还了解民情,执政公允,抑制豪强,依法办事,身教言行,律已宽人。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他严格要求晚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主动申报家产,以求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他给后主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才,以负陛下。”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不久,蜀故将黄权就率族人在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祭祀武侯;晋代卧龙岗上形成了祭拜诸葛亮的祠庙,时称诸葛亮庵。晋 永兴年间(304—306 年),镇南将军刘弘赴沔之阳,讨伐张昌。平定张昌起义后,刘弘到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观亮故宅”,令犍为人李兴写《祭诸葛丞相文》,并“立碣表闾”;南北朝时,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交战的焦点,战事不断,草庐被毁;唐初,又重建草庐;到了唐代中期,南阳卧龙岗诸葛庐已名扬天下。唐《诸葛庐碑》(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日“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白居易云“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许浑《南阳道中》云“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等。宋金时期,卧龙岗前人题咏已很繁复。文学家邹浩作有《谒武侯道中》诗四首。宋金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因金人人汴避乱江汉间,当至南阳卧龙岗,面对山河破碎,金人蹂躏,无奈写下《次南阳》诗一首。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北伐途经南阳,到卧龙岗拜谒诸葛武侯,因雨夜宿武侯祠。“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抗金名将岳飞挥泪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成为卧龙岗书法艺术的千古绝唱。

宋末元初,祠庙遭到兵燹,殿宇焚毁。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拜谒武侯祠时,仅存庙堂四间,且年久失修,几为废墟。遂与少府李君源等倡议重修,命典史李从善主其事。大德四年(1300 年)春竣工,“一易而新之”。中殿塑诸葛亮像,旁塑关、张从祀。特请解梁太虚观道人张志和住祠主事,割附近土地200氽亩作为祭田,以为岁时香火之用。至大元年 (1308年),河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南阳郡,倡议扩建武侯祠,并在祠东隙地建造庙学。次年春动工,皇庆元年(1312年)秋落成。建祠12间,庙、学46间。祠东为庙,庙后为学。祠为武侯祠,庙为孔子庙,学为诸葛书院。“凡堂序门庑、庖湢库庾、肄业之斋、皮书之阁、官守之舍咸备”,割官田40顷,设山长一人掌教。元延柘二年(1315年),元仁宗钦定南阳卧龙岗古建筑为“武侯祠”,书院为“诸葛书院”。至正十五年(1355年),南阳知府庄某复加修聋,所有建筑整理一新, 塑像匾额,着色重绘,并加筑周垣,制祭器百余件。又于诸葛书院建东西斋房各三楹,增塑蒋琬及武侯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像,标著十将名额,使武侯祠与诸葛书院浑然一体;明洪熙元年(1425年),诸葛书院已荒芜破败,祠虽幸存,亦日益颓毁。知府陈正伦乃于农隙伐木命工,冬十月,建成正堂三间。宣德元年(1426 年),又与同知张永、推官司宪、南阳知县李桓圭继修,复两庞,建周垣,祠中重塑诸葛亮像,凡器用皆备,南阳武侯祠又重备大观。正统年间,知府陈悌再次修葺,中立祠堂,旁翼两庑,环以周垣,祭用之需,无不毕备。岁久又颓。成化年间,知府段坚又建堂 宇,复书院,择士以教。越二十年,颓毁过半。弘治八年( 1495年),河南参政顾福分守南阳,檄知府马舆、知县李通重修。弘治十一年(1498 年)四月至八月,建正堂六间,中塑侯像,左右两庑,依旧修复。正堂后为亭,覆以茅草,曰“草庐”。庐后又建堂六间,曰“卧龙祠”。祠左建堂庑各四楹,为书院。又收回原祀田四顷,以供祀事。正德元年(1506年),唐王妃苏氏“捐内帑资财”修葺武侯祠,命承奉白震总其事,堂庑梁楹“撤而新之”。明嘉靖七年(1528年),世宗敕赐门额“忠武”及春秋祭祀庙规。嘉靖十五年(1536年)二月,知府屠倬再次修葺,“缮故为新,增陋为美,颓朽悉易,加以宏丽”,使武侯祠面貌一新。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八日,世宗特遣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宛致祭。自此,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地位随之倍增,规模更加壮观。万历、崇祯年间,复有修葺。明末,祠因战乱倾圮过半。

清代,卧龙岗亦屡有修葺,规模恢宏。清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陕西河西道副使刘三元、河南布政司右参政王家揖重葺而新之。原贵州巡抚彭而述为之撰文,并勒石纪念。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南阳镇总兵柯彩捐俸修葺祠宇,对危楼加以整修,对梁栋施以彩绘,历时三月,祠貌焕然改观。康 熙三十年( 1691年) ,河南巡抚阎兴邦、南阳知府朱磷捐俸金复建书院,中建讲堂,傍建斋舍,其后建“三顾祠”。祠祀武侯,以司马德操、徐元直配祀。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与南阳镇总兵杨铸共议扩建武侯祠,原计划于楼前隙地“积土成山,叠石成峰,设曲廊,置台榭,为南阳胜景”,并派人去城西北隅唐王府旧址运来山石。但在施工时于地基中发现前人题咏石刻,内有“卧龙岗十景”,于是即按十景加以扩建。依先例首建草亭,谓之“茅庐”;外置小桥为“小虹桥”;亭之东稍北为“古柏亭”;自东而北为曲廊、山梯,可登高楼而远眺。楼之南自东而至西北,蜿蜒作土山,正而叠石成峰,为“梁父岩”;自西北而南而西,穿一穴为“老龙洞”,上建平台,为“半月台”;楼之东南复作一小山,依古柏置石磴,为“抱膝石";楼之西北竹屏曲径,建草庐三间,为“野云庵”;楼之北置一田舍,为“躬耕田”;其南建小殿一座,为“三顾堂",中塑昭烈遗像。另建书院于祠前。是年七月动工,次年八月告成,历时十四个月有奇。此次修,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奠定了今日卧龙岗武侯祠的规模。乾隆时期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年间,知县吴堂、姚垣,知府顾嘉蘅、任恺、傅凤飏皆有修葺;民国三年(1914年),南阳镇守使吴庆桐、南阳县知事曹慕时醵资修葺祠宇。民国十四年(1925年),又维修部分建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治南阳)重申豁免武侯祠祠田赋税,又责成主持道人“务使栋宇像设,花木碑刻尽复旧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陆军第八十五军军长王介人、河南省教育厅长鲁荡平、南阳警备司令孔仙洲、陆军独立第四十四旅第二团团长王子久各捐资百元,令住持道人张宗骞重修茅庐。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日军犯宛,卧龙岗被守军一四三师作为外围据点。下旬,与日军发生激战,祠内宁远楼南部被日本侵略军炮火击中烧毁,三顾堂北间被炸塌,古柏、树木多被烧死,至今碑碣壁间仍有弹痕斑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修葺和保护。1959年,在卧龙岗建立南阳历史博物馆,加强对卧龙岗的保护维修,并负责全区的文物工作。南阳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区的中心博物馆,对卧龙岗的研究保护和南阳地区的文物钻探、收藏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不仅对卧龙岗进行了有效保护,而且使大量流散文物免遭流失和损毁。更为重要的是,从田野征集了数十件石雕,并邀请当代多位著名书法家撰写匾联碑刻,丰富了卧龙岗的文化内涵。1963 年,卧龙岗武侯祠被河南省大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AAAA级国家级旅游景区,2012年获“河南省文明旅游景区”称号。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考察了卧龙岗,对卧龙岗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南阳卧龙岗自从有了黄权祭祀诸葛亮后,历代纪念诸葛亮活动绵延不断,经过修葺、重建、增建,由当年诸葛亮居住的草庐逐步发展成面积十余万平方米,融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成为闻名全国的凭吊诸葛亮场所,是全国现存武侯祠中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文化内涵较丰富的一处,也是唯一一处集躬耕地、故居、祠庙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卧龙岗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南濒白河,直汇汉江,山水相依,景留四时。

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其源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连接南阳古城西北紫山继续南下,至此地势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目前卧龙岗文物古迹所占总面积二百余亩,祠宇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院宇二百余间,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伟,亭台壮观。主要建筑分布在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具韵律感和节奏感。千古人龙石坊、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坊、仙人桥、山门、三代遗才石坊、大拜殿、茅庐、小虹桥、假山、宁远楼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半月台、躬耕亭等随势而居,形成一处处小巧灵活的景观。 与此平行、对称排列的还有三顾祠院和道房院。读书台独自建在土丘之巅,与龙角塔遥相呼应,卧龙潭紧邻土岭之侧,下为卧龙书院。祠园地势开阔,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其总体布局既不失名士祠宇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卧龙岗还是一座书法艺术和雕塑艺术宝库。卧龙岗因诸葛亮躬耕和刘备三顾而为世人所关注,千百年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得到传承和弘扬。难以数计的朝野名流、书法名家怀着对诸葛武侯的崇敬和神往,他们或歌咏,或记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载的名篇佳作,留下了众多造诣颇深的书法珍品。这些作品不但内容丰富,书法的艺术性也很高,提升了卧龙岗的文化内涵,使南阳卧龙岗因名人名篇名扬天下。

卧龙岗的书法艺术集中体现在碑刻和匾额楹联之中。卧龙岗碑石林立,匾额楹联琳琅满目,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四百余通,匾额楹联二百余副,内容以记事和吟咏为主,书法涵盖真、草、隶、篆诸体。名家荟萃,璀璨夺目,既有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和颇具影响的政治家,又有著名的文学家和地方书法名人,其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碑派、帖派,金石气、书卷气,庙堂书风、山林书风无所不容。最早的为张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碑和赵菿碑这三通汉碑。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是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台阁体”代表人物杨士奇、“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著名书法家黄辉、“儒宗”李宗木、著名文学家戴明说,清代何绍基、郑板桥、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陆润庠,民国元老于右任、“军阀书法家”吴佩孚,佛教领袖赵朴初、国学大师启功,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卢嘉锡、方毅,“将军书法家”张爱萍,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现代书法家谢瑞阶、王学仲、张海、王澄等。这些名人手迹镌刻于碑石和匾联之上,为卧龙岗增光添彩,成为厚重卧龙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卧龙岗雕塑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材质有石雕、木雕、砖雕、琉璃雕、陶塑、泥塑、石膏像、蜡像等;技法有圆雕、浮雕、透雕、线雕;种类有人物、瑞兽、花鸟等;内容涵盖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地方民俗等。各类雕塑四百余件(副),最早为汉代,明、清居多。较为著名的有明代琉璃釉十八罗汉、清代砖雕照壁、清代石雕牌坊、泥塑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像等。各类雕塑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极具艺术感染力。

近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卧龙岗武侯祠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秩序管理,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已打造成豫西南著名的旅游精品景区。漫步祠内,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无不使人感到远离城市的喧嚣,顿觉神清气爽,心灵得到净化,心情格外轻松和恬静。目前,卧龙岗武侯祠正奋力打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不仅古建筑群得到了切实有效地维修和彩绘保护,大殿、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还因地制宜举办了各种展览,同时,在武侯祠北侧增建了诸葛亮铜像广场,诫子书石刻等景观,松林、读书台得到了绿化美化,使景区面积不断扩大,内容得到充实和丰富,品位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必将成为中原地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