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林周,从人间胜界到佛国一隅 唐卡的发展及新唐卡流派

提到拉萨,很多人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八廓街上日夜不停轮转的虔诚、高高的布达拉宫、大昭寺与小昭寺……然而这些印象大多来自拉萨市区,这只是拉萨宽广的地域和深厚的底蕴中的一部分。

寻路林周,从人间胜界到佛国一隅

驶离城市,驶出太阳岛,沿着拉萨河前行,视野中的色彩从浓重饱和逐渐变得清新。林周,坐拥热振河、达龙河、乌如龙河、拉萨河流域组成的"三河一流",加之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平分南北,使林周境内山水毓秀,不负"天赐"之名。

寻路林周,从人间胜界到佛国一隅

在林周,同样天赐了一群有着坚定目光的藏族人,他们真实、简单、果敢,在这片土地上春来冬往、生生不息。车子在原野、山路和溪流中经受着洗礼,而我笨拙地记录着这里的寺庙、人家和生灵。

古柏中隐匿的噶当派第一座寺庙

一大早从拉萨出发,走G318再转道S202,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开到林周县城了。从县城再到热振寺的路况比想象中要好走的多,但因为后半程多了很多密集的弯道,所以也花了我们不少时间。

公元1840年,一位名叫钦则旺布的藏族僧人行遍卫藏腹地,将藏传佛教各派系的主要圣迹记录整理成《卫藏道场胜迹志》一书。在这部古籍中,开篇记载的第一座寺院就是"佛的阿兰若降热振寺"。

寻路林周,从人间胜界到佛国一隅

热振寺创建于1056年,比拉萨著名的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都早了三百多年。在卫藏不胜数的神祗寺庙中,热振寺遍周法界、超三界苦,是涅槃解脱的殊胜之地。

越过重重山丘,齐天古柏由疏到密,笼在唐古乡热振藏布北岸海拔4300米的高山上。红白的平川式藏族寺庙建筑群于苍翠的古树中显得森严庄重。高高的窗棂和门框的垫木下悬挂着斑斓的丝制刺绣飘带和幢幡,犹如在涤荡信众灵光的一双双无上之手。

相传,古时热振草木不生,藏王松赞干布到这里巡视,把洗发的水洒在山坡上,祈祷祝福,于是拔地长出两万五千棵翠绿的柏树。另一个传说则描述热振寺建寺之初只有两根柱子,后众仙女从天降下,化身为一百零八根巨柱,热振寺因此逐年扩大,最终名扬藏地,而森林内的一百零八棵古柏则被视为仙女化身。

如此飘逸的创立传说似乎很符合"阿兰若"宁静超然的气质。然而事实上仲敦巴大师的创寺经历异常艰辛。仲敦巴大师生于前藏的堆隆普,幼年受尽欺凌,出走求法。当时阿底峡尊者在阿里弘法即将回国,仲敦巴虔诚听从阿底峡的教导,阿底峡尊者终为他授密集灌顶。阿底峡圆寂后,仲敦巴带领其他弟子护送尊者遗体到了热振,同年修建了热振寺。仲敦巴余生在热振传承尊者的教旨,创立噶当派,热振寺也成为噶当派第一座寺庙。

热振大殿的外墙用一种红色泥土涂成深邃的赭红色,殿门的门框经木工精雕细琢,再分层彩绘精细图案,厚厚的两扇大门涂以丹漆,上中下三处分别用铜质镶嵌有梵文六字真经的箍带包扎,配兽式门环中吊,以示法门森严。走进措钦大殿,几乎每个空间都被精心装饰,触目可见尽是大小佛像、柱幡法幢、七彩壁画,连画幅间的空白都用各种图案连接。这种近乎饱和的"密不透风"的意向充斥感官,营造了一个心无旁骛的佛国世界。

沿着被僧俗等视为圣道的"帕邦当"缓步慢行,夕阳耀眼的光束里,磕长头的人们双手戴着木板,三步一叩,留下长长的影子。大殿外一排分不清岁月痕迹的经筒,此起彼伏地转动着。老人们缓慢地转着大殿,一圈又一圈,任凭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关于执着,关于解脱,热振有着不必言说的答案。

于行路尽头,探访天上牧民

回到县城好好休息一晚,第二天继续以这里为起点出发,一路驱车前往懂村,再从开阔平缓的谷一路爬升。盘的土石路渐渐陡峭,颠簸难行,行至一个坡前视野豁然开朗,路也走到了尽头。高海拔让群生机稀薄,鹅黄浅褐相间的群并辔连绵,远远的是村庄藏式民居的群落,的坡上点缀着黑色的帐房和褐色的碉房。

玩耍的孩子们发现了我们,羞怯地跑回帐房。不多久,一位藏族妇女笑容可掬地迎了出来,邀我们入内。交谈得知,这个六口之家是高高的山坡上懂村卓木隆组仅有的六户人家之一。他们有着藏族特有的健康美感,五官如被打磨过一般,目光深邃明亮,笑容质朴亲切,谈吐间总有一种未经世俗浸染的羞涩。

老公公用茶桶上下反复抽打制成酥油茶,老婆婆将斟满酥油茶的茶杯敬到我们面前,主人呈给每人一个糌粑碗,孩子们好奇地簇拥在我们这些客人身边。这样的中午时分,这样的荒野高原,这及时的能量补充,得以让我们御寒提神、生津止渴,胸中生出无限亲近。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恭敬有德、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内容,对藏族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诚信待人。若有宾朋登门则倾其所有,盛情款待。由于生活环境封闭,他们保留了更多古老淳朴的品质。这世代相传的善良,正是在高原人烟稀少及严酷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不二法门。

不知道这高原上,有多少如我们一般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行路人,有多少在风雪中被叩开的帐门,但可想而知的是,每扇帐门后都会有让人过目难忘的真挚笑脸。

夏寺塔林,从少女到老者的坚守

从高原上下行,一路行车至强嘎乡旦马坳处,立时就会被由数不清的大小佛塔组成的塔林所震撼,那一刹那,冥冥中仿佛有殊胜之气在提示,夏寺到了。

建于公元十二世纪的夏寺,由格西夏热瓦所创,是一座格鲁派寺庙。格西夏热瓦聪慧过人、勤学善思,曾被藏传格鲁派的创立者宗喀巴大师赞叹"智慧无双"。他圆寂后,许多噶当派大师和藏传各教派瑜伽士也于此地圆寂并留存肉身灵塔,此处由此逐渐形成塔林,即夏奔巴。夏寺灵塔众多,有传共有佛塔108座,亦有无法尽数之说。直到甘丹颇章时期,夏寺成为尼姑寺至今。

在夏寺,有羞涩年轻的女尼,更有满面沧桑的师父。从年少告别父母离开家,放弃了俗名到夏寺出家,到真正成为一名夏寺的尼姑,并不是一件易事。跟随经师修习典籍,最终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后,才能与81岁的大尼姑坚参曲英一样成为夏寺的一员。

尼姑们虽不施粉黛,却面色红润、姿容端庄。出于女性清洁和爱美的天性,她们的尼舍、佛堂设施虽略显简薄,却被精心布置、认真打扫。她们悉心培育的花卉将寺庙点缀得生机盎然。为了信仰,她们选择了义无反顾地修行,在日出日落、盛夏严冬的周而复始里学经、修行、布道。她们跳出充满悲欢离合的社会世俗,用修行者的慈悲窥视人生真谛。

在我们逗留的短暂时间里,尼姑们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夏寺"以寺养寺"的规矩,使尼姑们习惯了勤勉劳作。完成到寺信众的供奉后,她们还要去村子里念经。也许是关于夏寺诸多佛塔被加持而灵验的传说,也许是诸多尼姑们的坚守言行,村民们总要到佛塔周边绕转不休,他们给予寺庙以虔诚的信仰又从寺庙中收获信仰的力量。

怒目护法讲述高原生存法则

在高原上游历,关于信仰究竟有多大作用的疑问,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在甘曲寺,有这样一尊造像:面形赤如火焰、三目圆睁、鼻梁扁平、呲牙咧嘴、张口吐舌,以五骷髅为冠、头戴伞形藤帽,壮硕的躯体、短粗的四肢,身穿多褶的世间袍服,双手执有法器。在震慑于护法神的怒目威风之时,不难发现,无论是护法神手中法器还是整个天井和周围一应悬挂的,皆为藏枪、弓、箭等民间武器。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藏传佛教如此理解世间万物的因缘际合,也如此将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不准杀生"是所有戒律中首要的一条,藏传佛教认为,人要与众生平等相处,不能以自己所需去判断其他生命存在的意义。然而,高原之上,以生存为本能的杀戮时有发生,对于动物、牲畜的杀戮保证了环境安全和食物供给。在生存本能与严苛戒律之间,护法神成了一条折衷的救赎之法。

老人们会在不事生产之后,将杀过生的武器供奉到护法神处,深深忏悔,请求护法神的宽恕与护佑,而护法神随着武器的增多法力增强,更加护佑信众。戒律与习俗的内化,成为藏传佛教影响下的西藏人民本能的思想和行动。人的欲望得到在生存底限之上最大约束,西藏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淳朴民风得到了最大化的保护和关怀。

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寺庙为老人准备的经堂。老人们从晨起聚于经堂念经、转经,完成从年迈向死亡过度的必修课。手上的一只只经筒在岁月的打磨下闪着乌黑的光,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有着乌黑的慈祥。

我无法张口问老人,朝圣的路有多长,念不完的经文有多厚。他们只是默默地转经,将长长的佛珠一遍遍摩挲。他们的长袍有着高原、天空、草场、河流的颜色,他们的双眸闪耀着大地的光芒,他们的血液流淌着信仰,他们的微笑可以看见格桑花盛开的模样。

Tips

自驾

从拉萨前往林周60余公里,林周住宿及加油站有限,都分布在林周县城,推荐以林周县城为根据地,每天选择不同目的地环线,夜晚返回林周县城。

住宿

夏寺接受游客投宿,其他寺庙不具备留宿条件。

林周景点

除了北部的热振寺、南部的虎头山水库之外,甘曲寺、斯林寺、热玛强康、边旦孜寺等不同教派的寺院及林周农场都极具特色。

林周的景点、名胜目前都处于未被开发状态,普遍不需要门票,参观时需要尊重当地宗教、民俗。

餐饮

餐馆大都分布在林周县城,有川菜、藏式小吃、藏式火锅、面点、家常菜等选择。景点周围没有餐馆也不用担忧,寺庙、牧民家都热情好客,推荐品尝当地甜茶、糍粑、藏面等。

观测野生动物

林周是黑颈鹤及白唇鹿等国家保护动物的聚居地。冬春时节,虎头山和卡孜两个水库周围的澎波河河谷区域、春堆沟一带可觅得越冬的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珍贵鸟类,黑颈鹤族群的数量就多达近2000只。春夏时节,拉萨河上游及其流经的阿郎乡可近距离观测白唇鹿鹿群觅食、饮水等活动。

(撰文、摄影_刘鲸鱼,原文刊载于2019年6期《汽车自驾游》杂志)

唐卡的发展及流派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藏族的绘画艺术早在藏王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各地产生。据《大昭寺志》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怕还不足为据。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追溯到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期,绘画艺术已臻完善。由于唐卡受纸张、丝绸、布匹等材料保存年代的限制,传说中吐蕃时期就已有的唐卡现已很难见到。但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众多寺院的壁画上,可以证实当时藏族绘画艺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断,唐卡作为壁画的延展,最迟也在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唐卡作品,是公元11世纪在著名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无越马”(dbu-yon-ma)的一幅唐卡,并在唐卡背面撰有赞颂词80句,由那措译师亲自编写,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热振寺还有一幅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据说该唐卡能抗火。唐卡上画的是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画风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量度,是11-13世纪唐卡和壁画盛行的风格,也是西藏美术艺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一段时期。

14世纪末,一位名叫免拉?顿珠加措的画师,出生在落扎免塘,到日喀则地区拜朵巴?扎西杰布为师,刻苦钻研绘画,在绘画艺术领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诣,他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和雕塑理论专著《造像量度如意宝》,并创立了“免塘钦莫(sman-thang)”派,并传于后世。其理论专著一直是后人奉为藏族绘画艺术的经典著作。

15世纪,一位名叫钦则钦莫的画师,出生在贡嘎岗堆地区。他少年时期就酷爱绘画,能独立刻画各种动物、植物等,成年后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描绘佛像,也师从朵巴?扎西杰布画师门下,创立了独具风格的“钦则”画派。

以上“免塘派”和“钦则派”本来出自同门,都在造型和量度上师承朵巴?扎西杰布的绘画风格,后来发展成两大不同风格的画派,主要表现在“一文一武”和染色及勾金上的不同。

16世纪,出生于雅堆地区的南卡扎西活佛,从小就拜了许多绘画高手为师,钻研宗教文化,习承免塘派画法,创立了著名的“噶赤派”(sgar-bri)。他还在楚布寺见到汉族地区用国画手法绘制的一幅丝制唐卡,表现15世纪初明永乐皇帝邀请五世噶玛巴,以及他们在京18天活动的历史性场面,对他创立“噶赤派”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17世纪,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苦学旧免塘派画风,他以丝制的十八罗汉唐卡为范本绘制了大量的唐卡作品,并吸收了汉地绘画中树木、花卉、建筑等画法,在继承噶赤派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立了“嘎知派”(kar-bri)。

唐卡,在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他以后,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著名“免塘派”画师有:落扎?旦增罗布、苏庆?曲英让追、那则达龙?白贡和曲英加措活佛等。

后来,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dbu-chen)。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

18世纪,出生在贡觉地区的堤无玛?丹增平措,8岁开始攻读医学和绘画等,获色拉寺格西学位。他的唐卡“格西吾之像”自画像珍藏在贡觉境内的堤无玛寺中。这说明当时在西藏也有画自画像的习俗了。

19世纪,著名画师哲蚌?鲁本格西的作品有哲蚌寺果芒扎仓的十八罗汉、二胜六严、部分机密护法神的唐卡,以及巴丹麦居扎仓的胜乐、密集、大威德唐卡和机密唐卡法王良珠等。其作品惟妙惟肖,相传他画了一只老鼠放在猫经常出入的地方,果真有只猫仆向了它。

20世纪40年代,孜仲来参?益西加措受西藏地方政府档案馆的指令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向30多名学者传授各种绘画技艺,培养出众多优秀画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多强巴。他出生在安多地区,来到拉萨哲蚌寺攻读因明学和绘画,其优秀的唐卡作品在拉萨罗布林卡和西藏许多寺庙中都能见到。

著名画师扎什伦布乌青西落,在近代陆续创作了许多壁画和唐卡作品,并培养了众多徒弟。其高徒之一格西罗桑平措,授十世班禅委托先后两次绘制了五幅一套的唐卡。

历史上不同时期还形成一些画派,对后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还有:

噶尔热:噶尔热是南木卡扎西活佛把藏画的度量和汉族画(国画)的上色、景物布局结合起来的一种画派。其特点是画面大,容量多,人物面部清秀,笑容藏而不露。

杰居毕画派:杰居毕画派是由噶玛曲央多杰在藏画基础上吸收了克什米尔画风而创立的一门画派。

旦鲁派:学者智嘉和曼唐?察卡等人的画风称旦鲁派,该派著有《神像度量如意宝珠》等美术典籍。

代热派:代热派是噶尔热派和免塘派画风相融合的一个画派,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人物的造型、人物的神态和人物的内涵。该派较著名的画师有旦增诺尔卜、荣巴?索南杰保、智拉普日吾才让、唐拉才旺等。

希岗巴:希岗巴活佛的画风以及保持这种画风的画派称为希岗巴。由于此派受尼泊尔绘画风格的影响较大,所以也称尼泊尔画派。

曼萨尔派:曼萨尔派的创始人是藏巴?曲洋嘉措,该派特点是线条粗犷,面相威猛,上色较重,身量略高,画工精细等。

彭波画派:彭波画派以其画风严谨、工笔细腻、用料考究而闻名。次旦郎杰是本派第十代传人画师,也是当代最富有成就的著名民间艺术家。他的画作在海内外深受欢迎,为了使唐卡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得以发杨光大,他先后收徒十人悉心赐教,为该画派的顺利传承打下了基础。

现代唐卡艺术发展更加完善和规范化,西藏大学成立了艺术系,设置了藏画专业。有很强的教学班子,在继承藏族传统绘画技法上,还吸收东西方各种绘画精华,不断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新一代的艺术绘画人才。

此外,从1995年开始,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由画家宗者拉杰运用藏族传统的唐卡绘画技法,组织绘制了《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巨型作品。这幅巨型卷轴画的绘制者主要以青海热贡艺人为主体,参加者还有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四省(区)的藏、土、蒙古、汉等民族艺人300多人,前后耗时4年完成。1999年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由于佛教在藏区的普及性,大部分唐卡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唐卡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也是西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945653的药师佛唐卡:

唐卡的发展及新唐卡流派

唐卡的发展及新唐卡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