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去哪玩?湘西凤凰沈从文故居,走进近代文学史情书大师的家 沈从文故里—凤凰古城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很多人初识沈从文,是从这句他写给张兆和的情诗开始。民国才子众多,但论起写情书来,沈从文的功力无人能及。

再识沈从文,便是那篇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原创小说《边城》了。绵延的远山,流淌的沱江,星罗棋布的吊脚楼,始终笼罩着的、似有若无的忧伤……在《边城》中,沈从文将他魂梦牵系的故乡描绘得如水墨丹青,荡气回肠,也将这座淳朴神秘的凤凰古城推向了全世界。

因为一个人,闻名一座城。他为世人描绘出湘西古城的古老祥和、静默深沉,让人们从天南海北聚集而来,只为寻找一份心灵上的宁静。如果没有沈从文,或许这个山高水远的小城不会闻名于世;如果没有沈从文,或许这里的生活也许仍旧神秘闭塞。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在凤凰古城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出生。四合院是其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这是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沈从文故居坐落在凤凰县中营街24号,古城中心位置,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4岁时,他走出凤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
故居陈列室里,墙上略有些模糊泛黄的照片还原了沈从文一生的艰难历程,流畅深沉的文字记录了他的成长过程。故居中的许多家具是从北京居所运来的。经年累月,略显破旧的桌椅柜橱中透露着沈从文生前的生活痕迹,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比较清减。
这是一座具有浓郁湘西特色的四合院,带有明清建筑风格,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融为一体,整个建筑小巧别致,古色古香。苍老陈旧,略带斑驳的墙壁显示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镂花木门窗精致小巧,从屋里向外望去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949年后,沈从文就封笔不再从事文学创作了,后来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代表了中国同类学术作品的最高水品。沈从文在凤凰古城的故居四季开放,一度被视为“南方的文庙”,每天前来拜访的人群仿如水流,是凤凰知名的人文景观之一。故居内的购物室可以买到沈从文的书籍,书上盖有故居纪念的印章。
老式留声机也是从北京故居运来的。沈从文写作时喜欢听音乐,在这部留声机的陪伴下,沈从文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2006年,沈从文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檀木方桌、藤编靠椅,狭窄逼仄的木床。在故居中游览一番,很难想象这简朴的一床、一桌、一椅的主人竟是中国文坛大咖。这位小学毕业就参军,最终一跃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的大师,以如诗般空灵,似水般深情的文字,温暖着无数人吵吵嚷嚷的人生。(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2010年底约5万人口,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凤凰古城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凤凰山城,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关隘雄奇。碧绿的沱江依着城墙缓缓流淌,叠翠的南华山麓倒映江中。江中渔舟游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悬崖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码头边的浣纱姑笑声朗朗,两岸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吊脚楼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凤凰,犹如“一幅浓墨浅彩的中国山水画”。
当你徜徉古城用条石砌成的岩板街时,两边的古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亭台楼阁重重叠叠,如巨龙飞舞,似鳌鱼展翅。细雨声中,仿佛传来敬香人的牛皮钉鞋敲击街面,发出“叮叮”的响声,使人产生隔世之感。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当漫步东门外,踏上虹桥,如登眺望,除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外,还可看到著名“凤凰八景”特色。
那连绵巍峨的南华山横亘在古城南面,似一道绿色的屏障,苍松翠柏,含蔚笼烟,石径弯弯,清泉冽冽,鹰飞兽走,鸟语花香,是一个著名的游览圣地。还有东岭迎晖,溪桥夜月,龙潭渔火,梵阁回涛,南径樵歌,奇峰挺秀等风景名胜,把山城装扮得更加美丽无比。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