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凤凰 重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路:边城走向世界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始建于康熙39年,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她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边陲小镇,一座充满温馨和浪漫的山水之城,一个写满诗意与情思的梦幻之地。

沈从文笔下的凤凰

署假后期,我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中走出,又急匆踏入充满好奇,又想往己久的凤凰古城。

沈从文笔下的凤凰

举目远望,蜿蜒的沱江穿城而过,缓缓流淌,清澈见底……

一排排镶嵌于两岸的吊脚楼,在明媚阳光耀射下,倒映于水中,倒影与吊脚楼宛如双孪同台,掩映成趣,映射着古城迷人而绚丽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凤凰

阳光下,小木舟静静地躺在沱江怀里,任由碧波轻抚,偶尔轻轻地摇晃……

江边那古老的大水车依旧不知疲倦地轮回转动……

横亘于沱江上的亭台楼轩里,挂满了红灯笼,桥上、过道和憩息亭,人们不停地取景拍摄……

静心倾听,沱江两岸,时时传来熙熙攘攘游客的阵阵欢笑声,商贩推售纪念品的吆喝声,背着竹篓脖挂相机中年妇女的览客声……

古城的后面,山连着山,如同一个个壮硕剽悍的湘西男,粗鲁地把自家娇艳的妻子抱在怀中,久久不愿松手,令人难以直视……

沱江之上,横跨着多座古朴宏伟、各具特色的大桥,雪桥与虹桥之间,是凤凰古城最古老、最繁华、最吸引游客的地段……

来到虹桥,穿桥而过,往东沿江而上,又是一幅风格略有不同的美丽画卷,出现在游人眼帘的是古朴的六角砖塔,还有雾桥,再往前,有雨桥、月桥等……

清潵见底的沱江,也是人们垂钓、捕魚、洗衣洗菜的天然水池……

刚入座一对,又来了一对。我的地盘我做主,结果可想而知……

突然看见江边船上,摄影师正为一对母子拍摄亲子照,母子俩都身穿民族服饰,与古城融为一体,我急忙上船请求加入,得到许可,随即一路跟踪蹭拍……

  这方法,后来一直很管用……这不,收获颇多!

但在这位苗族阿婆身上,却不灵了。当我举起相机时,阿婆却手指墙上许多合影说开了……这是某某影星与我的合影……这是某某导演与我……,这是某某……,我心领会神,给了二十元,才允许按了几次快门,匆匆离去,却忘了说谢谢和再见……

古城的木锤酥,远近闻名,观望制作过程中,挡不住阵阵香味的诱惑,结果,掏钱要了六包,急忙拆封挑了几颗,送嘴咀嚼,香脆可口,入心入肺……

阿妹苗味馆,是我游玩古城几天,一日三餐的定点用餐饭馆。无论外出拍摄走多远,走多久,我都会尽力赶回,点上几个苗家特色菜,要上一小瓶(二两半)本地白酒,尽心享受此时的美好心情。老板娘是位漂亮的苗族少妇,夫妻俩起早贪黑地经营着小饭馆……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古城,仿佛繁星点点,霓虹闪烁,此时,无论置身何处,满眼灯火,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古城仿佛又成了灯的世界、灯的海洋。

假设,用摄影人的双眼,来重新审视沈从文笔下的边陲小镇-凤凰,会出现怎样的画面?退去华彩的凤凰古城又会给我们留下如何的印象?……凤凰印象,就留给我们各自来评说吧……

来 源 | 追光逐影

编 辑 | 汇客廰文旅(huiketingwenlv)

【汇客廰文旅】致力于打造“任性、好玩、有态度!”的文化旅行专属社群。

新华社长沙9月28电(记者柳王敏 段羡菊)一个古码头,一段古城墙,一根黝黑铁索,一只方头渡船,还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清水江,这是湘西一座叫“茶峒”的小山城。

2005年,这个因沈从文小说《边城》而名闻世界的古镇,改名边城镇,成为到湘西旅游的热门之地。

“这时正有廿来只大船从上游下行,满江的橹歌,轻重徐急,各不相同又复谐和成韵。夕阳已入山,山头余剩一抹深紫,山城楼门矗立留下一个明朗的轮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我真感动,我们若想读诗,除了到这里来别无再好地方,这全是诗。”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泸溪县的黄昏,是一幅生活画,也是一幅自然画。

湘西之美如源泉,汩汩流淌在他灵秀的笔尖之下。沈从文先生写道:“不是有人常常问到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吗?倘若许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湘西这片沃土,有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150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有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和谐共处;有着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考古遗址里耶古城等1500多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

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认识湘西、发展湘西旅游的三张名片。

如今,旅游发展成为支撑湘西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2016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48%。湘西人对旅游潜力的挖掘,及自身旅游发展的前景,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宏伟的梦想。

多数人知晓湘西,始于边城;知晓湘西旅游,有关凤凰。边城,有那位老人拉渡的清水江;凤凰,有盛装苗女浣纱的沱江。

然而关于河流的故事,以及旅游的资源,在湘西还有很多很多。沿着酉水,从里耶秦简遗址到保靖狮子洞,可以亲身经历几千年的时空穿梭;涉足沅水,从辰溪县到泸溪县,你可以感受到屈原去国怀乡的悲壮与沉吟。

沈从文先生讲:“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我赞美我故乡的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验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沅水、酉水很美,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支点去推广旅游。”湘西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州长李平表示,“湘西致力于打造成国家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然而对于旅游的开发,我们还远远不够。”

与开发力度不够相对的,是湘西旅游“过境游”的尴尬。“一般来讲,作为目的地旅游的游客停留时间是48小时,而湘西的平均停留时间只有1.8天,且人均消费比较低。”李平认为,湘西旅游文化的挖掘,应朝着可参与、可欣赏、可阅读等方向努力。

如何不断调整定位湘西的旅游特色,挖掘湘西的文化潜力,是湘西旅游面临的一个挑战。

吉首大学刘一友教授是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曾多次探访生前的沈从文先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湘西的文化积淀非常深,特别是楚文化。为什么湘西会出现沈从文这样的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成为文学大家,跟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家国情结为特征的楚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

2002年,随着三万多枚秦简的出土,里耶古城秦时风貌得以重现人间,这是一种文化的溯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电影《芙蓉镇》的上映,一个叫王村的古镇从此以古城瀑布的奇观闻名于世,这是一种文化的创新;2016年,浦市古镇升级为4A旅游景点,一大批诸如吉家大院等古建筑得以保护,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2012年起,随着边城开始着手重点发展旅游,边城风情小镇等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正火热启动,这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

外界不少人对于湘西的印象,多为“神秘”,而这“神秘”认知的背后,免不了会夹杂一些误解和偏见,比如联想到“赶尸”“巫蛊”这些历史上曾有的湘西地方风俗的传说。

“近几年我们同外界交流,做调研,反过来看湘西,发现湘西最美的是人性,这种人性美沈从文在1930年代《边城》就写出来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讴歌人性的善良、勤劳,以及对爱的忠贞。”李平在谈及未来旅游的发展规划,内心满是期待。

人性之美落脚点在人,而人的成长根植于脚下的这片土地。认识,由浅渐深;旅游,从弱到强。旅游,为湘西架起了连通世界的桥梁,旅游发展的纵深推进,正为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绝美的湘西。

2016年获批“中国特色小镇”、从文学概念中走出的边城,也正为着即将激增的游客,做着准备。边城管委会主任李叶国在吊脚楼上将边城发展旅游的“大手笔”娓娓道来:保护古城造新城,古城墙“穿衣戴帽”,新城拔地而起,筹备的1050亩地、第一批融资3.5个亿现金的风情小镇已破土动工,预计年游客承载量控制在500万以内,待到县城机场建成、行程时间缩短,来边城的游客将大幅增加……

一步步行走,一条条大河,一排排高山,一座座小城,一幕幕愿景。

湘西的故事,在沅水客船,在不二门那亿万年的风化岩层,在浦市的辰河高腔,在酉水石壁镌刻的“天开文运”,在凤凰那沧桑的古城楼……

边城的那座白塔已经修复,翠翠和黄狗的塑像矗立在清水江畔,山里边一阵歌声响起,这一切,又在等待谁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