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岭有座山,常常被游客忽略,遍地人文古迹!还有绝美环山路 骊山深处来历不凡的山沟,沟深只有几公里,风光壮美却又感觉危险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横亘中国东西、绵延1600公里的秦岭山脉,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分界线,被誉为“中华龙脉”。秦岭的主体在陕西,不仅留下了众多风光奇绝的自然景观,还有诸多底蕴深厚的人文古迹。例如华山、太白山等景区,都是享誉国内外的风景名胜区。
在西安有一座山,在西安周边秦岭美景推荐中,鲜少有人提及。它看似平平无奇,其实遍地人文古迹,还有一条绝美盘山路。你听说过吗?

它就是——骊山。

骊山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2米。骊山的“骊”字,很多人都会读错。“骊”字读音为“lí”,意思是纯黑色的马。
因为骊山是秦岭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上树木葱茏,远远望去仿佛一匹苍黛色的脱缰骏马,故有此名。
同样属于秦岭,同样在西安周边,骊山在各种秦岭旅游攻略里很少被人提及。它虽然和华清宫属于同一个景区,大部分游客匆匆游览完华清宫便离开了,真正登山的人并不多。
实际上,走进骊山才知道,这座常常被人“忽略”的山,藏着极为深厚的人文历史。
骊山所处的位置,因为渭河裂陷,地壳板块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于是,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院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唐玄宗在此修建的“温泉宫”,唐玄宗与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你以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这对帝王美人的咖位已经足够“大牌”,殊不知骊山来过的大人物,还有太多太多!
远在上古时期,这里便是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时至今日,骊山上还保留着祭祀女娲的祠庙——老母殿;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在骊山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的历史闹剧;到了秦朝,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在了骊山脚下,留下了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八大奇迹之一。
到了唐朝,唐玄宗、杨贵妃在这里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清朝时,慈禧太后在骊山也留下过足迹;近代,爱国名将张学良、杨虎城在此兵谏蒋介石,也使得这座秦岭山脉见证了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
如今,和骊山相关的两个景点——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博物馆与华清宫,都已经成了西安最著名的必打卡之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骊山山上,依然也保留着不少人文古迹。
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华清宫,如今已经合并成一个大景区。不过真正登上骊山的游客并不多。骊山海拔并不高,最高峰也只有1302米,不过这座山并不好爬,尤其是登顶烽火台的那一段山路,非常陡峭。
不过只有亲自走上一遍,才能切实感受到满山遍布的人文古迹。
穿过华清池唐温泉遗址博物馆,经五间厅,就开始踏上登山之路。第一个抵达的骊山上的景点是“兵谏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旧址,1936年12月12日凌晨,蒋介石在兵谏亭之后骊山半山腰虎斑石东侧石峡洞中被“发现”后送往西安,被迫接受张学良、杨虎城“联合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大部分游客抵兵谏亭后,就会原路返回。因为后续的登烽火台的道路就比较“艰难”,需要耗费一段体力了。
“烽火台”位于骊山西绣岭的最高峰,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建立,是传递战报、调遣部队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在这里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如今在当年烽火台的原址上修建了一个观景台,站在高处可以俯瞰整个临潼区的美景,景色相关壮观。
从烽火台步行去老母殿的道路就好走多了。老母殿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始祖女娲而建的。这座道观历史悠久、环境清幽、香火鼎盛,里面还保存了许多文物古迹,还是很值得逛一逛的。
在老母殿旁,可以乘坐索道下山,也可以乘坐摆渡车下山。其实如果时间充裕,体力尚可,完全可以步行下山。这趟下山就可以走一个环线,游览夫妻树、晚照亭等小景观。山上草木繁盛,空气清新,散散步吸吸氧,还是十分惬意的。
感受骊山,其实还有一条经典的自驾路线——“骊山十八弯”。这条公路是骊山环线的一部分,全长大约10公里,路虽然不长,但弯道众多、景色优美,被誉为西安最美盘山公路,吸引了许多自驾游和摄影爱好者。
自驾骊山十八弯,不仅能换一个角度看风景,最重要的是省去了门票钱,也不失为一次超值的旅行体验。
关于骊山,我总觉得它是“名气”远不及“地位”的一座秦岭山峰了。
其实骊山可以深究之处还有很多,比如秦始皇为什么选择将他的陵墓建在骊山脚下,比如为什么这里是传说中的“女娲补天”之地等等。如果有机会,我们在细细聊。
想了解更多冷门又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我去了秦岭不少峪道,却很少踏足骊山的沟壑。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常住西安城东的原因,离骊山很近,所以才去得勤了一些。
上次,我和家人自驾探访了号称骊山最大峪的“韩峪沟”。这一次,我们再度驱车入山,探访了韩峪边上另一条山沟——“洪庆沟”。

// 来历不凡的“洪庆沟”
洪庆沟也是骊山西麓的一条大山沟,从地图上看,它的规模毫不逊色于韩峪,甚至比韩峪沟还要更宽更深的样子。
不止如此,听网友们说,它还是临潼区斜口镇和灞桥区洪庆街道的界沟,沟北为临潼的“马斜原”,沟南为灞桥的“铜人原”。

它的沟口处有许多村子,名字很容易让人迷惑,比如说洪庆堡村和洪庆沟村,按名字来说,应该和灞桥区的洪庆街道更贴近才是,但人家却是属于临潼区的村子。
西安遍地历史,一个看似寻常的地方,总能挖掘出不一样的故事,“洪庆沟”也是这样。
“洪庆沟”古名“洪坑沟”,也有人叫它为“坑儒谷”,其得名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据专家考证,现在临潼区斜口镇洪庆堡村和灞桥区洪庆街道街子村之间的谷地,就是秦始皇当年“坑儒”的遗址所在地。

当然这里的历史遗迹不止这些,洪庆沟与韩峪沟前的山前洪积扇和台塬地带同时也是“秦东陵”所在地,洪庆沟北侧的马斜村一带就隐藏着一座庞大的战国陵园,据专家推测,墓主人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芈八子(芈月)。
也许是洪庆沟的历史太过显赫,以至于关于这条沟的自然地理方面的信息反而很匮缺,网上几乎查不到洪庆沟的沟长和沟深等内容,我搜索时,无意间点进了一条关于“洪庆河”的陈年老材料,才了解到了一星半点——
洪庆河是流淌在洪庆沟里的河流,是灞河下游最大支流:
“发源于洪庆街道东北骊山西麓的水泉子村,长14公里,上游亦称大桥沟,东西流向,在洪庆原(铜人原)出口处有枣官瓦水库(胜利水库),流经洪庆街,于灞桥街北侧入灞河。”
其中,洪庆河在洪庆沟内的流长约为全河长度的一半,因此,我猜测,洪庆沟的长度应该在六七公里左右。
// 自驾探索洪庆沟
我们探索洪庆沟的旅程仍然是从原来的“韩峪乡”街道开始的,沿着“马斜路”,先是穿过了一片塬区——“马斜原”,这上面有个村子,叫“马斜村”。随后沿公路一路向东,渐渐钻进了山沟里。
但公路并不是从沟底通行的,而是沿着沟北侧的塬崖,环绕崖坡的上半部分而建,这是因为沟里的人家都住在梁上或崖坡的上半部分。
所以,这一路的风光非常壮美,我们几乎是行驶在山梁之上,无论何时,向南眺望,撞入眼睛的都是苍茫山梁与幽壑深谷构成的图景。
随时停车,便可以伫立在山崖之畔,俯视脚下望不见底的沟道、葱葱笼笼的树木和零零散散的山里人家。
李白说,“登高壮观天地间”,站在洪庆沟视野开阔的高处,好像人的胸襟也一下子被打开了,和秦岭山沟幽闭的感觉完全不同。
// 沟道深处“白杨村”
从马斜村过来,洪庆沟北的马斜路沿线有不少村子,有土地凹、高岩、白杨树和薛家河,名字都很有山地特色,全都是属于马斜村的村小组。
从马斜村算起,我们大概行驶了2.5公里,到了白杨村,这里已经是洪庆沟深处了,沿着这条乡村公路再往前2.7公里,就能通到“西安最美盘山道”——灞临路上。但由于去年大雨滑坡,路断了,我们的旅程于是止步于白杨村。
白杨村让我印象很深,因为它的高度已经比较高,海拔在七百多米,比沟口足足高出了三百来米。村子修建在崖坡上部,远远望去,像是空中村落。
而薛家河村则不知是位于谷底还是山沟的另一侧,公路到了这里后就分为两股,一股向上通往白杨树村,一股向下通往薛家河村。
在白杨村,还没有进村之前,我们先看到了立在路边的一块牌子——“防汛警示牌”,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让人头皮一紧——
“各住户:你们住在高崖下、滑坡点地带、危房、危窑下……街办要求你们提高防汛保安全意识”。
沿公路向上绕过一个弯,就到了白杨树村里,在山崖下有比较长的一块平地,约有十来户人家背向山崖、面向深沟而住。
一眼扫过去并没有觉得他们住得如何惊险,走到近处才发现一些村民屋后已经出现了滑坡,更不可思议的是,从村民屋前通过的那条公路一路都好好的,到了这里却齐齐地塌陷下去,路就在村子这里断了。
几台由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设立的地质监测仪器立在塌陷处,牌子上标注这里为“白杨树村崩塌”。
不过村民们看起来却安之若素,他们的房子也盖得高高大大,不管地质环境如何,这里目前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路线:韩峪卫生院——马斜村——白杨树村,5.2公里,车程13分钟。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