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掉进兵马俑坑的手机成为“文物” 外国人看兵马俑痛哭 日本人看兵马俑痛哭是为什么?

虽然“手机掉进俑坑”是游客不小心造成,但景区管理部门应尽可能清理并及时归还。

全文1006字,阅读约需2分钟

别让掉进兵马俑坑的手机成为“文物”

▲微博截图

据报道,近日有网友发文称,自己在兵马俑景区游览时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俑坑中,“导游说,掉下去就变成文物了。”对此,秦陵博物院表示,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进坑帮游客捡拾私人物品,为了不影响游览秩序,一般是每天下班后进行集中清理。

“手机掉进兵马俑坑就变成文物了”,当然只是调侃、戏谑之词,其背后真正想表达的实际是:面对游客不慎掉入俑坑的手机等遗失物,景区管理部门没能做到“及时清理、归还”。

从遗失物管理角度看,虽然“手机掉进俑坑”确实是游客自身不小心造成,但对于遗失物手机,游客事实上仍是拥有所有权的,景区管理部门显然应充分尊重这种所有权,尽可能清理并及时归还遗失的手机。

别让掉进兵马俑坑的手机成为“文物”

▲微博截图

如依据《物权法》,“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

从景区自身管理角度来看,将“不影响游览秩序”作为不及时清理归还游客遗失物的理由,也并不充分。因为如果任由手机之类游客遗失物出现在兵马俑坑,而不及时清理,反倒很可能妨碍影响“游览秩序”。如让手机之类现代生活工具,与原本严肃庄重的兵马俑文物相互“杂处”,甚至“任由手机铃声从俑坑传出”,势必会显得极不协调。更别说,如果心急的游客私自进入俑坑,就更别提“不影响游览秩序”了。(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当然,强调景区应当及时清理归还游客掉进兵马俑坑的遗失物,并不意味着,相关游客“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俑坑”的行为就是无过错的,更不意味着,他们无需为此承担相应的代价。

别让掉进兵马俑坑的手机成为“文物”

▲微博截图

如在景区归还手机等遗失物时,游客事实上理应为此支付必要的清理保管费用,依据《物权法》,“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而如果在“手机掉进俑坑”过程中还存在损害文物的情况,相关游客显然还应为此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但是,游客应为自己的过错担责,与景区是否应及时清理归还游客遗失物,显然并不是简单混淆、相互代替的一件事,而理应“一码归一码”。

日前,一则“西湖民警自制打捞神器,专为游客打捞落水手机”曾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点赞。同样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同样也是面对游客遗失手机现象,而且“湖中打捞手机”的难度明显超过“清理掉进俑坑的手机”。这种背景下,后者的清理效率和用心程度反而不如前者,这显然值得兵马俑景区管理者认真反思和学习。

文/张贵峰

值班编辑:一鸣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都说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秦朝的徐福,此话还真是有可信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日本人的祖先居然是“活着的兵马俑”!

曾有日本民俗学家来到这里寻根,他们认定该部落的人是日本人的祖先,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发式和这里的人的几乎完全一样,这里的男子头留发髻,犹如“活着的兵马俑”。

详见对比图:

外国人看兵马俑痛哭 日本人看兵马俑痛哭是为什么?

强烈的感觉系出一脉感有木有?

这个部落是岜沙苗寨,坐落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是一个奇特的,充满久远传统乡情的村寨。自称为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一、二千年前的原始神秘习俗,有着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活方式。他们现在的装饰与日本古人穿戴十分相似,为此,也曾引得许多大和友人前往寻主认宗。

外国人看兵马俑痛哭 日本人看兵马俑痛哭是为什么?

岜沙本来只有语言而无汉字,所以虽然当地人都称之为(bia)沙,汉语里却只能用音近的岜(ba)来替代。

这里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吊脚木楼,俱是古朴清幽。

这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地球上最神秘的21原生态部落”、“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人一生必到的55个旅游目的地”、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外国人看兵马俑痛哭 日本人看兵马俑痛哭是为什么?

时至今日,岜沙男人仍肩扛火枪,腰悬砍刀,顽强地延续着战国遗风,以骁勇剽悍的气慨出现。

男人头上四周剃光,顶部挽着称为“戶棍”的发髻,遵循着“头不剃光青山在,山不让荒树常青”的古训。据说这是蚩尤老祖传下来的发式,岜沙应该是世界上唯一用镰刀剃头的部落,若不是亲眼所见,绝难相信。

岜沙男子出门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身穿左衽右开园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裤子裤脚超级大,走起路来特有喜感!

在岜沙看来,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人出生,表明祖先魂灵以肉体形式来到世界;一个人去世,则意味着灵魂回到远祖中去,生与死只不过是灵魂与肉体的交替罢了。

于是,每当寨里诞生一个孩子,他们就种下一棵树,并让这棵树陪伴孩子成长;当一个人死去,就砍下那棵树,搭起他魂归故里的桥梁,在密林深处埋葬掉死者,并消除掉他在世上的一切痕迹。同时,在死者的身上再次种下一棵树,生命便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

数百年过去了,昔日风俗依旧,仿佛历史已在此处停留。岜沙有吃新节、芦笙节、映山红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跳芦笙、集体围猎、成年剃发仪式等风俗,有奇特的竹编饭盒、精美的手工钢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民间工艺品。芦笙节规模盛大,人山人海,芦笙对赛时,姑娘盛装助威,小伙吹起芦笙粗犷、奔放、尽显古朴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