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传说中的美男子,北齐高氏难得的正常人 千年古墓中,发现46名少女赤身陪葬,殉葬制度为何会一直存在?

说起高肃,大家都很陌生,倘若换成兰陵王高长恭呢?电视剧《兰陵王》的热播将这个南北朝以美貌出名的战将展现在大众眼前。高肃,字长恭,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儿子,神武帝高欢的孙子,因骁勇善战而受封兰陵王。同其他高氏子孙一样他也继承了高家优秀的基因而生得一副绝世面容,但奈何他是冲锋陷阵的武将,绝美的面容反而成了他的烦恼。有时两军对垒,敌军为了扰乱士气还曾嘲讽他的容貌太美就像女人,怎么能领军打仗?于是兰陵王高长恭不得不常戴面具以示人。史书称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不同的是他心系百姓,内心仁和,史书也称他“温良敦厚”。这在变态奇葩的北齐高氏宗族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完全可以称得上北齐高氏难得的正常人了。

兰陵王:传说中的美男子,北齐高氏难得的正常人

东魏兴和三年(541)高长恭出生,因母亲身份低微,所以幼年的他似乎一切都不如其他兄弟那么顺风顺水,天保八年(557)十六岁的高长恭才被封了个小官,也许在大家看来上天已经给了他一副天使般绝美的面容,自然而然他应当是个资质平平、碌碌无为的人了,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明明可以靠颜值的他,才华却又偏偏格外出众。

兰陵王:传说中的美男子,北齐高氏难得的正常人

河清三年(564)北周攻打洛阳,20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包围了洛阳北面的金墉城持续猛攻,另一路在邙山准备迎击驰援金墉城的齐军,最后在齐军的英勇作战下,在邙山迎击的周军被迅速击败,但是金墉城在被周军连续猛攻一个月又与外界消息隔绝的情况下危在旦夕。一旦金墉城有失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时刻高长恭挺身而出带500骑兵先行驰援金墉城,面对数万周军,他身先士卒,果断冲进包围圈,如一阵旋风般顷刻间就杀到金墉城下,此时城内的齐军已经被围一个多月,断尽粮绝,突然看到城下驰援的齐军却没敢开门,毕竟谁也不相信几百人能突破几万大军的包围圈顺利杀到城下,而且为首的将军又戴着面具,谁知道是不是周军假扮的呢?于是城上的守军就喊“让你们领头的把面具摘下来”。猎猎作响的军旗下,高长恭缓缓的把面具摘下来露出了他那张绝世俊美的面庞,顿时城上一片欢呼:“兰陵王来了,咱们的援兵到了!”守军随即重拾斗志,奋勇作战,内外夹攻下北周军队仓皇逃走,留下辎重无数。

兰陵王:传说中的美男子,北齐高氏难得的正常人

在庆功会上,金墉城的守军为感激和歌颂兰陵王高长恭的生死驰援,自发的以手里的兵器为乐器,用刀剑打击盾牌,以矛枪杵砸地面,演奏了一曲风格苍凉悲壮、古朴优雅的乐曲,叫“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这就是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河清四年(565)高纬即位,高长恭是兰陵王,更是文襄帝高澄的儿子,而高纬是高澄的弟弟高湛的儿子,因此兰陵王在身份上就天然具备继位的合法性,而且兰陵王高长恭常年领兵作战、功勋赫赫,在军中的地位和势力异常强大,与段韶、斛律光并称为“北齐三杰”。这让高纬对这个哥哥非常的忌惮,兰陵王当然也知道皇帝猜忌自己,于是他选择了自污名节,经常找人索要贿赂,贪污钱财等借此来打消皇帝的猜忌,可是毁名自保这一招却在高纬这个极度猜忌和残忍自私的弟弟面前毫无用处,在高纬看来只要兰陵王活着就是威胁。

有一次在宴会上高纬问兰陵王:“你每次冲锋陷阵都是身先士卒,万一遇到危险可怎么办”?兰陵王回答说:“没事儿,国事就是家事,自家的事怎敢不拼尽全力,况且在战场上也根本顾不上这些”。就这一句话,兰陵王本意是表忠心,想说高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却在高纬看来这兰陵王高长恭已经把国家的事看成他兰陵王自家的事了,更加容不下兰陵王了。兰陵王深知皇帝的心思,索性直接交出权力称病在家,再不出门、不见客了。本以为高纬会放他一马,谁曾想兰陵王都这样了高纬还不打算放过他!武平四年(573)高纬派人送来一壶毒酒,君有赐,臣又怎敢辞?明知是毒酒,兰陵王高长恭只得笑着一饮而尽。

北齐王朝存在的短短28年间,总共有过6任皇帝,大多都是荒淫无道、罔顾人伦的变态奇葩,在这种高压的环境里做北齐臣子是多么不容易,兰陵王虽然生得一副标致柔美的面容,但作为将军,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治军有方;作为皇亲,他劝课农桑,关心民间疾苦,更没有借着贵族身份作威作福;最后却因功高震主被皇帝猜忌,一句“国事即家事”的忠良之语,却被恶意曲解而换来一杯毒酒,让他闪耀的生命之花永远停留在了33岁。兰陵王高长恭赤胆忠心、英勇善战,只可惜生于乱世、遇人不淑,还没能大展身手就惨死亲人之手,多少年来无数人为之惋惜和不忿,或许世事总是这么的难料且不平吧,唯愿你下一生遇到明君,依然战神归来!

引言:

殉葬制度,是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一种最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两汉、六朝。隋唐、宋辽金等朝,相继以后宫活人为专制帝王殉葬,至元代达到高潮 。明英宗时期废除,后清朝初年殉葬复起,康熙帝下令废止殉葬。



千年古墓中,发现46名少女赤身陪葬,殉葬制度为何会一直存在?

古人“视死如生”,他们相信人的肉体消亡,并不代表生命的彻底结束,他们相信生命在阳间结束以后,依然会在另一个世界存在。在那个世界里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没有太大区别,依旧有身份尊卑贵贱,人们生活仍然需要金钱来支持。

所以很多身前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人,不光满足于今生的快乐享受,对于在另一个世界他们仍然继续渴望得到这份荣耀。于是很多达官显贵在自己去世以前,特地嘱咐家人陪葬许多金银珠宝。

更有甚者,担心自己在另一个世界得不到下人伺候,竟然兴起了活人殉葬制度。所谓殉葬制度,就是在活人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强迫她们一起自杀或者干脆强行活埋到地宫里。可以说,这些人为了达成个人自私的目的,所采取的卑劣手段。

千年古墓中,发现46名少女赤身陪葬,殉葬制度为何会一直存在?

在2007年,考古专家发现一古墓,除了众多令人艳羡的古墓之外,墓葬中存在的46名赤身殉葬的少女赫然躺在墓主的身旁,让一行的考古专家深感震撼。

这46名赤身的少女到底因何缘由会在这里,这里有什么骇人听闻的讯息呢?

原来,随着考古的逐渐发掘,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墓群,其墓葬棺椁数量远远超出了考古专家们的预期。专家们通过先进的科学检测手段,发现这座墓葬群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除了主墓异常庞大外,陪葬有无数的奇珍异宝。

千年古墓中,发现46名少女赤身陪葬,殉葬制度为何会一直存在?

其它的墓,虽然数量众多但却很少有陪葬品在里面,这些墓葬看起来简陋不堪。为了研究它背后故事,专家学者们在整理完墓主人的墓葬以后,开始对这些简陋的墓葬群进行保护性的挖掘。

在专家打开这些简陋的主人的棺椁以后,发现这些这些特殊的墓葬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年轻的女子。原来,在打开这些棺椁以后,学者们根据骨骼的年龄化验,得到一个惊人的数据,这些女人的尸骨向我们表明她们都是未及成年的少女。

而且通过还没有腐化的部分女尸的头部,专家发现她们的面目狰狞,表情表现的极为痛苦,尤其是伸张杂乱的双脚,表明她们死前曾在棺材里痛苦的挣扎过,她们是死于缺氧。

这些细节,无一不在向我们传递一个讯息,这些人是被活活殉葬的。专家们又通过其它线索,也渐渐证明了这个结论。

这些还没绽放就消失的生命,就是毁灭于野蛮制度下的殉葬品,通过墓中留下的文献资料,以及学者们对当地的文献查找,也逐渐落实了这座墓主人的身前讯息,他应该是古时候的徐王。

这个人生前地位显赫,在当时是一位派颇具权力的诸侯王,生前享受了无数荣华富贵的他,才能在死后要求46名少女为其殉葬。可以预见,这些女子要么是他的妻子妃嫔,要么是身前伺候他的婢女。

就连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都被眼前的场景给惊吓住了。好在,这项残忍的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执政的时候,被彻底废除。

明英宗朱祁镇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仅三十八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病重,奄奄一息的和后继之君交代着后事。大漠的烽烟,宫廷的争斗,耗尽了他一生的力气。

这位皇帝在历史上出名并不是因为他的雄才伟略,他在位之时任用奸佞,亲自领兵出征,还被敌人连窝端,土木堡之变成为他一生的耻辱。

但他是个好人。

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好人并不适合当皇帝。

高皇帝朱元璋

这一年的正月,明英宗在病榻上召见了儿子朱见深,除了让儿子好好治理好祖宗留下来的大好河山,还有一件事,可以说给朱祁镇受尽屈辱的一生,增添了最后一抹亮色。

他在给儿子的临终遗言中说道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早已泣不成声的朱见深,立马回复到:“儿臣一定办到!。"

自打朱元璋开始起,明朝就开启了活人殉葬的制度,每逢皇帝驾崩,后宫之中没有生育子嗣的后妃以及身前伺候主子的太监宫女们,都需要一并殉葬。

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没明仁宗朱高炽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但朱祁镇做到了,至少在废除殉葬这件事情上,他理解了后宫那些无辜者的痛苦。八年前,他从一个作威作福的皇帝变成了俘虏,之后又成为囚犯,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衣食不继,相拥取暖,这一惨痛的经历让他深刻地了解了身处困境,寄人篱下的悲哀,也知道了身为弱者要生存下去有多么的艰难。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违背祖制,去解救那些无辜的人。

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行为。

思考

纵观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的起起落落,我们不禁发问:是什么力量让这样残忍的制度在各朝各代盛行呢?答案是:无知和享乐。

无知,是指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或者一件东西的认知停留在不知道的状态。古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不得而知,于是很多在今天看来是谬论的事情,在古人看来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于亲人的离世,我们的内心一定是痛苦不堪的,我们出于心理安慰认为他们并没有远去,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终将相遇。我们相信他们就在另一世界,于是我们慷慨大度的给他们陪葬许多金银珠宝和许多伺候他的下人,但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

这可以说是古人出于心里的安慰,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人们在这个世界形成了享乐的性情,此世的奢华,,只愿带到“另 一个世界”。如李商隐说:“由俭入奢易,邮入俭难。”人们习惯了美女艳妾和仆侍成群的奢华生活, 再也回不了没有美妻艳妾和仆侍侍奉的生活。这种享乐的情怀,埋葬了无数美妙的年轻的生命。

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制度, 这种残忍的制度为什么会就被人广为接受了呢?“人之初,性本善。”作为性本善的人,生命之初,任何人都不可能欣然接受这种残忍的制度。

然而,随着生命进程的进行。人们经历了各种事,痛苦的、幸福的,会温暖、会孤独。因为经历过痛苦, 所以害怕痛苦;因为拥有了幸福,所以害怕失去幸福;因为渴望温暖,所以逃离阴暗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要带很多人在一起,不愿一个人去到冰冷的地下。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殉葬的制度是不可以原谅的!“人生而平等”,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存权利。

既然有人为逝去的人痛心疾首,那么怎么可能没有人为殉葬的人哭泣呢?这“知”和“无知”的对比,成为殉葬制度的大挑战。最终,“已知”大获全胜!如航天战胜“嫦娥奔月”环球行战胜“天方地圆”说、科学成果战胜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