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已经攻占楚国都城,为何不一鼓作气,彻底消灭楚国呢? 战国七雄的都城位于今天哪些地方

在春秋时期,吴国的疆域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对于吴国来说,都城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合晋国,以此和楚国相抗衡。在晋国的扶持下,吴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到了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其中,吴王阖闾在位时,吴国和楚国爆发了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3万吴国大军在柏举击败了20万楚国大军,从而占领了楚国都城。

吴国已经攻占楚国都城,为何不一鼓作气,彻底消灭楚国呢?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柏举之战中,吴国最终却从楚国退兵,也即没有彻底消灭楚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就第一点来说,吴王阖闾发动柏举之战,主要是为了称霸中原。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吴王阖闾(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的吴国君主,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吴国已经攻占楚国都城,为何不一鼓作气,彻底消灭楚国呢?

在春秋后期,称霸中原依然是众多诸侯国的目标。在吴王阖闾之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霸主虽然吞并了不少小国,不过,面对较大的诸侯国,这些霸主却是无能为力的。比如齐桓公在位时,就拿身边的鲁国没有办法。同样的道理,吴王阖闾是希望通过柏举之战来削弱楚国,从而提升自己在中原诸侯国中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吴王阖闾得以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并称为春秋五霸。

在吴王阖闾之后,吴王夫差发动了艾陵之战。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公元前484年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大败齐军。吴俘获齐中军将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此为“艾陵之战”。对于吴王夫差来说,虽然在艾陵之战中消灭齐国10万大军,不过,吴王夫差同样没有妄想消灭齐国。

吴国已经攻占楚国都城,为何不一鼓作气,彻底消灭楚国呢?

就二点来说来说,则是吴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彻底消灭楚国。在春秋初期,吴国还是一个位于太湖流域的小国。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和楚国因为长期的争霸战争,国力明显下滑,而吴国由于获得了伍子胥、孙武等人才,这才得以崛起。不过,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疆域面积,还是人口、兵马,吴国都不足以和楚国相提并论。

在柏举之战中,吴国仅仅派出了3万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则调集了20万大军。虽然最终是楚国吃到了败仗,但是,这20万大军只是被击溃,而不是像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大军一样,被全部消灭了。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俘获了45万赵国大军。为了能够削弱赵国的有生力量,白起最终做出了坑杀45万赵军的决定。正是因为这45万大军没能回到赵国,所以,赵国彻底走向了衰落,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基础。

因此,在柏举之战中,只要楚国王室没有被一网打尽,依然可以收拢这些溃散的士兵,从而继续和吴国作战。基于此,柏举之战后,吴国主要忙于掠夺楚国都城的珍宝财物,根本没有兵力拿下楚国的众多城池。

就第三点来说,则是因为秦国的及时支援。在都城被吴国攻破后,楚国大臣申包胥逃到了秦国,向秦哀公求救。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 “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楚昭王乃得复入郢。”

尽管从血缘关系上来讲,秦哀公是楚昭王的外祖父,但是,秦哀公一开始还是不愿意出兵。对此,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忠贞的大臣,怎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亡国!”在此背景下,秦哀公派遣大军进入楚国,这对于楚昭王来说,自然是及时雨了。在春秋后期,秦国是一个仅次于晋国和楚国的大国。比如秦穆公在位时,秦国甚至可以和晋国争霸中原。

所以,非常明显的是,秦国的支援,再加上楚国各地援军的赶来,已经扭转了楚国初期的颓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吴王阖闾没有见好就收的话,很可能连带着之前取得的战果,都会因此葬送掉。

最后,就第四点来说,则是越国虎视眈眈。在地理位置上,越国主要位于今浙江省一带,这和吴国自然是唇齿相依的。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的时候,前者选择扶持吴国,而后者也不甘示弱,从而支持越国袭扰吴国。因此。在柏举之战爆发后,越国作为楚国的盟友,自然不愿意坐视楚国走向灭亡,所以派遣大军偷袭了吴国后方。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记载: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为堂溪氏。

就第五点来说,则是吴国的王位争夺。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505年,越王允常得知吴王阖闾在楚国都城的消息,立即派兵攻打吴国。而就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看到吴国成为众矢之的,也即遭到秦国、楚国、越国这三国的围攻,所以逃回吴国都城,从而自立为吴王。对此,吴王阖闾当机立断,马上从楚国率军返回吴国。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阖闾击败了夫概,保住了自己的王位,而兵败之外,夫概逃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收留。

此外,解决王位之争后,吴王阖闾又击败了越王允常,让后者无功而返。综上,在柏举之战后,因为以上五个原因,吴王阖闾没有一鼓作气,彻底吞并楚国。不过,因为重创了楚国,这促使吴国已经威震中原。在《荀子·王霸》中,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

所谓战国七雄是指我国战国时代的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尽管这七国并称战国七雄,然而只有赵、魏、韩三国是真正诞生于战国时代,秦、楚、齐、燕四国则是在战国时代之前就早已存在的封国。七国的都城并非是始终固定的,事实上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几乎都曾有过迁都的行为。七雄之中楚国独霸南方,所以其余六国的都城均位于北方。

战国七雄的都城位于今天哪些地方

日后混一华夏的秦国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迁都。秦人的先祖嬴姓部族是商纣王手下的大臣恶来的后代,所以在周王朝立国后嬴姓部族就沦为了为周王朝牧马的奴隶。周孝王时期(前897年―前886年)为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就选择在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

战国七雄的都城位于今天哪些地方

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视马匹饲养情况,结果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嬴姓部族的非子极会养马。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周孝王为表彰非子养马的功绩就将其封为附庸。想那非子不过是牧马奴隶出身,如今获王室提拔成为政府公务员,但不过是最基层的干部,干的还是养马的老本行,就好比孙悟空被玉帝官封弼马温。此时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

战国七雄的都城位于今天哪些地方

这时实际上根本还没秦国的概念,这时的嬴姓部族摆脱了奴隶身份,开始拥有自己的封地,但他们的这块封地还称不上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而仅仅是扮演着周王室附庸的角色。所以非子按说还不够格被称为国君,只不过是后来秦国强大起来后才追封这位始祖为开国之君。这位开国之君当时所居住的地方也就被后来的秦人视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

秦国历史上这第一个都城位于如今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的秦故城。不过当时秦人的地盘其实也就这么大,就像今天的新加坡、梵蒂冈这样的国家其实除了都城也就没剩下啥了。况且非子当时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君,非子的国君地位是后来的秦国君主追封的,所以秦国历史上这个所谓的第一个都城其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后来秦人祖先在与西戎部族的战斗中不断拓展着疆土。

随着疆土的扩大使秦人开始踏上步步东进的道路:非子之后的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这四代秦人先祖皆以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为都。这时秦人的祖先依然只是周王室的附庸,而不是正式的诸侯国君,所以严格意义上西犬丘也不算是真正的都城,只能视为是秦人祖先开基创业之地。直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至此秦国从正式升级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既然已升级成为正式的诸侯国,那么秦国也就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城。据《帝王世纪》记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所以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就是秦襄公时代的汧(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不过汧作为秦都的时间只有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死后秦文公离开“汧”返回西垂重新以西犬丘为都,但秦文公在西犬丘也没待太久。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公元前761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也就是说秦国在这时迁到了“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到了公元前701年秦宁公又迁都到了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24年后秦德公又把都城从平阳迁到了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城南)。相比之前的频繁迁都而言:雍城成为了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对固定的都城。

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建都雍城算起到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临潼县渭河北)历时近300年。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又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此后直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之时秦国仍定都于咸阳,统一后的秦王朝也仍以咸阳为都。咸阳在143年间见证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九代君主的兴衰沉浮。

楚人的祖先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商衰周兴之时鬻熊率领自己的部族归附了周文王。周成王时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蛮,由此开启了楚国长达八百年的历史。当时熊绎居住的丹阳就被视为楚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不过丹阳究竟是今天的哪里呢?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是河南省淅川县,此外也存在宜昌枝江、湖北秭归、襄阳宜城、汉丹流域郧阳等不同的说法。

春秋时代楚国的国都随着疆土的扩张而迁移,最终楚国的都城由丹阳迁到了郢(今湖北江陵)。不过关于楚人是何时迁都于郢这个话题又出现了争议。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从这句话推断楚人迁都于郢应当是在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不过目前史学界对此也存在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等不同说法。

郢这座都城见证了楚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楚国定都于郢长达四百多年,不过在此期间也曾一度迁都。公元前506年孙武和伍子胥率领的吴国军队攻破了郢都,楚昭王出逃到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不过随后楚昭王把鄀都改名为郢都。在吴军占领郢都十个月后楚国与秦国联手将吴军赶出郢都,于是楚昭王在经历短暂的迁都生涯之后又把都城迁回了郢都。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此后楚国为躲避秦国的锋芒不得不彻底放弃了郢这座见证了楚国四百余年辉煌的都城。楚国的国运似乎也以此为转折走向日渐衰败: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了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寿春。楚国的历史至此画上句号。

春秋时代末期晋国陷入到了国内世家大族专权的困境之中。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手消灭了晋国实力最强的智氏家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韩、赵、魏三家的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家彻底瓜分了晋国公室剩下的土地。作为春秋时代第一大国的晋国就此不复存在,“三家分晋”也由此成为了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三家分晋之初赵国建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其故址主要分布于今天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晋阳最初见于史书记载是在公元前497年:当时身为晋国世卿赵氏家族家臣的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修筑此城,之后晋阳城就成为了赵氏家族的统治核心,而造成日后三家分晋格局的导火线恰恰正是智伯对赵氏晋阳城的围攻。

三家分晋后由赵氏家族建立的赵国理所当然建都于自家经营多年的晋阳。公元前423年赵国由晋阳迁都中牟。尽管中牟作为赵国首都的时间只有38年,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远远不能同之前的晋阳和之后的邯郸相提并论,然而中牟作为赵国首都的时间正是赵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重要转折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日后赵国进取河北平原、攻灭中山国、拓扩西北边陲疆域,乃至最后定鼎邯郸的基础。

相传中牟城系春秋初年齐桓公所建。需要注意的是:曾作为赵国都城的中牟并非如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中牟县,而是位于如今的河南鹤壁山城区。公元前386年赵敬侯从中牟迁都于邯郸。邯郸是赵国最后的首都,可能也是在历史上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的‍:自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22年秦灭赵为止的164年间赵国都城一直位于邯郸,即使在赵国灭亡后邯郸仍是中国北方的著名都会。

在汉代邯郸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并称五大都会。截至2018年末邯郸市总人口1057.5万人,常住人口952.8万人,下辖6区、1县级市、11县、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 总面积12073.8平方公里。目前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三家分晋之初魏国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随着魏国在东方不断开疆拓土,魏国的主要疆域变为如今的河南地区,这样一来安邑的地理位置就显得相对偏僻,从而不利于控制东方诸侯以稳固霸业。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秦汉时期安邑成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还曾临时定都于安邑,然而仅一年后即迁走。

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将安邑分为南北两县;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此名称一直沿用至2018年不变。至于魏国的另一座都城开封还曾相继作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国的都城。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的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从蒙元明清到民国乃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封一直为河南首府或省会。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市西迁至郑州市。

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的发源地。如今的开封拥有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8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4个县,总面积626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9.9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6.49万人,城镇人口223万人,城镇化率48.9%。

三家分晋之初韩国的都城平阳现为山西省临汾市辖区,后迁都于宜阳(今河南宜阳)。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国都自宜阳迁至阳翟(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后将国都迁到原来郑国的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五年后韩懿侯又将国都短暂迁回故都阳翟,不久之后又迁都于新郑,从此直到秦始皇灭韩为止韩国都城就一直固定在新郑。

作为韩国最后一座都城的新郑现为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县级市:截至2017年新郑市辖区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15个街道、镇、乡,常住人口94.81万人,城镇化率58.12%。2018年10月新郑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2018年12月新郑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投资潜力100强。

公元前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公元前7世纪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的燕国中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公元前697年燕桓侯为躲避入侵的山戎部族被迫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燕襄公元年(公元前657年)燕国都城自临易迁回蓟城。不过燕国的都城制度与其他六国是有所不同的。

自燕昭王后燕国开始实行“三都”制:除了作为首都的蓟城之外还有类似于陪都地位的中都城(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古城)和下都武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县南3公里的高陌乡)。三都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上都蓟城是燕国宗庙所在,中都是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燕国行政中心。尽管文献记载中燕国有中都城,但却没记载在哪里,直到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才最终将其位置锁定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古城。

迄今为止我们对燕国中都城的了解依然是相对有限的,相比之下燕国下都武阳城却和上都蓟城一样充满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战国时期燕国的子之之乱、燕昭王建黄金台以及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等故事都发生在此地。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燕都蓟城,燕国王室出逃辽东并迁都于襄平(今辽宁辽阳),五年后秦军攻破了燕国这最后一个都城。

齐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没长距离迁都过的国家。武王伐纣之后将作为有功之臣的姜子牙封于齐地。齐国最早的都城叫营丘。关于营丘的位置现已不可考,历来有临淄营丘、昌乐营丘之争。在目前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考证的历史时段内齐国的都城几乎一直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公元前866年齐胡公一度迁都到薄姑(今临淄北桓台一带),然而7年后齐献公又迁回了临淄,此后直到齐国灭亡再也没迁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