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山海经的扶桑建木,他们间居然有这样的联系 背着太阳飞翔的鸟

近来,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引起了极大关注,它神秘的外形,精湛的工艺,都吸引着人们去探究它背后的缘由。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其实是有八棵的,但是由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的祭品在被掩埋之前都被人为敲碎砸扁,又在燎祭中经历了火焚,再投入坑内填土,层层夯实。因此等到被发掘的时候,它们已经变形、扭曲、破损得非常严重了。


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山海经的扶桑建木,他们间居然有这样的联系

其中,青铜神树的树干断成三截,树枝断成十八截,其余的鸟儿、果实碎片不计其数,破损十分严重。现在我们看到修复最完整也是最大的这棵青铜神树高达395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但即便这样,还是在失去最上端部件之后的高度,如果没有损坏,这棵青铜神树的总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相当于三个成年男子的身高了,着实令人震惊。

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山海经的扶桑建木,他们间居然有这样的联系

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


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山海经的扶桑建木,他们间居然有这样的联系

关于青铜神树和《山海经》之间的联系,其实有好几种说法。归根结底,主要是讨论青铜神树到底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亦或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还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若木呢?


建木:山海经的海内南经中写道,在弱水边上有一种神奇的树木。它的树皮像帽子上的缨带,叶子像罗网,果实像栾树结的果实,树干像刺榆树,这种神树的名字叫建木。建木非常高大,有一百仞左右,可以通达于天。它的树顶还有九根蜿蜒曲折的枝杈伸向天空,树底有九条盘旋交错的根抓住大地。在这里,太阳即便升的很高了也没有树影,人在树木下面大声呼喊也不会有声音。这里是沟通天界和人间的阶梯,各路神仙就在这里往返于天地之间,建木就是天地的中心。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建木有树叶、花卉、花果,而三星堆的这棵青铜神树的外形构造中同样有叶有花有果。同时,青铜神树所在的位置恰好又是神话传说中所说的“天地之中”的成都平原,“天地之中”意即“世界中心”,表明这是一株挺立于大地中心的神树。

扶桑:在山海经的大荒南经中写道,十个太阳居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谷中海水翻滚,十个太阳便在海中洗浴。在汤谷边上便有这么一颗扶桑神树,这棵扶桑神树高几千丈,是十个太阳睡觉的地方。其中,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枝条上,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枝条上,十个兄弟轮流出现在天空中。


传说中,太阳每天从扶桑上升起,晚上的时候会在西方的若木落下。关于扶桑的考证也非常多,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绣品上就有后羿射日的图案,其中两旁树立的大叔就是扶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认为它就是现在的木槿。

若木:在山海经的海内经中记载,在南海以内,有黑水和青水流过的地方,生长有一种树木,名字叫若木。许多若木在生长,成为树林,而若水也是从这片若木林里发源,奔腾而去。

在三星堆铜树上所铸的神鸟应该就是神话中金乌(即太阳)的写照。三星堆神树三层九枝及其枝头分立九鸟的形象,非常符合扶桑和若木的“上有十日”这一最为显著的特征。铜神树铸饰九鸟,或许原顶部也有一只鸟,正好对应一鸟值日的传说。

通过对于这几种神树的对比,很多学者倾向于认为,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应该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为“通天”。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藉此降世,巫师藉此登天,树间攀援之龙,或许就是巫师的驾乘吧。

背着太阳飞翔的鸟

史前遗珍

许永杰

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鸟纹是庙底沟文化最富特征的图案。1950年代末,黄河水库考古队在陕西华县泉护村发掘出土一件残损的彩陶盆,在残存部分绘一残损过半的具象鸟纹。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鸟纹并不鲜见,然而与此残鸟纹完全相同的图案则再无发现。残损的器物是一件卷沿盆,盆的颈部和上腹部绘鸟纹,鸟纹的左右外轮廓是弧边三角纹,弧边三角围起的圆圈中绘一展翅飞翔状的侧身鸟,鸟的颈背处绘有双翅,张嘴,翘尾,鸟眼以空白表现,鸟的头翅上方绘一圆点,鸟身以下残失。苏秉琦在排列泉护村遗址鸟纹图案时,对这件残鸟绘出了复原图,把丢失的双腿绘成呈飞翔状的向后收起,整个图案表现的是太阳下的飞鸟或鸟负日飞行。

泉护村遗址的飞鸟图案,学者多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负日”来解释。《山海经·海外东经》讲:“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是说,汤谷有一棵扶桑树,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就在黑齿国的北面。在大海中有一棵扶桑树,九个太阳在树的下枝休息,一个太阳停在树的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还讲:“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意思是说,汤谷有扶桑树,一个太阳刚刚回到这里,另一个太阳就从扶桑树升起,他们都是负载于三足乌的背上出巡的。河南南阳英庄汉代画像石上有一金乌负日图,画的是飞翔于天的金乌展开双翅,抖开尾巴,背负一大大的太阳。四川成都汉画像砖上也有一幅金乌负日图,画的是展开双翅和尾巴飞翔于天的金乌,背负一大大的太阳,太阳的中间还有一只飞翔的金乌。因为负日金乌的头画作人首,研究者认为这是传说中的羲和。《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意思是说,有个女子叫羲和,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是帝俊的妻子,生有十个太阳。与这两幅汉代金乌负日图相同构图的彩陶图案——金乌与太阳合体,在华县泉护村遗址中也有发现。

在庙底沟文化中,彩陶上的鸟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如泉护村彩陶盆上所绘,从侧面观察的侧视鸟纹;还有一种是从正面观察的正视鸟纹。也是在1950年代末,科学院考古所在山西芮城大禹渡村遗址采集到一件彩陶缸,缸的上腹部绘有散化的花卉纹,一个花蕊是以正视鸟纹表现的。鸟头为一圆点,鸟身为一弯月,弯月翘起的两端为展开的双翅,鸟身下有三条短线。对于鸟身下的三条短线,有人认为是三足,有人认为是两足加一尾。

把正视鸟纹腹下三短线看作是鸟足的研究者,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三足乌”。东晋郭璞注《大荒东经》“皆载于乌”言:“中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称:“日中有踆乌。”东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关于太阳中三足乌的来历,《续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说:“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像乌而有三趾。”清人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说:“日中有黑影,初无定在,即所谓三足乌也。”今天的人们多以近代科学的太阳黑子解释,太阳中的三足乌是人们观测太阳黑子产生的臆想。如果从神话中和汉画中的金乌位于太阳中看,庙底沟文化中的鸟纹也是处在太阳中的,鸟纹外围有弧线和弧边三角绘出的圆形轮廓就是太阳,不过是以阴文表现的太阳。

飞鸟负日的题材,在史前时期的艺术创作中还有几例著名的作品。一个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的第一期遗存中,有一件双鸟连体共负一日的骨匕,骨匕的正面线刻出两组相同的图案,中部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的上部为火焰纹,两侧的二鸟连体,头向外侧伸出,圆眼,长钩喙。一个是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鹰背部有一三环相套的太阳纹,内刻八角星纹。一个是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刻符,有学者认为是飞鸟负日。

如果从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第一期遗存的双鸟负日到距今约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的飞鸟负日,再经距今约5000年的凌家滩飞鹰负日和陵阳河的飞鸟负日,再到汉代的画像上的飞鸟负日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金乌负日的传说就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