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大发现 两坑埋藏年代大致判定来了 “妇好墓”(24) • 一个铭文能顶半边天 , 释错历史无法还原

【两坑埋藏年代大致判定来了!】9月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考古中国”重要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会上通报了两坑埋藏年代大致判定。据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K4碳十四年代研究,得到6个碳十四年代数据,经过贝叶斯统计树轮校正计算得到其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2966年的时间范围之内,属商代晚期。研究文章《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的碳十四年代研究》已在《四川文物》2021年第2期刊出。K3年代应与二号坑(K2)非常接近。K3在形制、埋藏情况、出土遗物等方面与K2高度相似。根据现场观察,K3出土的青铜树干等器物甚至有可能与K2出土的部分器物缀合。以上种种迹象表明,K3与K2年代应非常接近,K2年代之前大致确定为晚商时期(约当殷墟二期),K3年代也与之大致相当。(四川新闻网)

来源: 四川发布

人类分男、女两性,从古至今,相较而言,女性的身份地位可能有高有低、有贵有贱,但是 “女儿、妻子、母亲、祖母、宗母”等,这些由女性扮演的角色却是亘古不变、无可替代的。

人类经历过“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此后古人便保留这种“宗母遗风”的宗教信仰。人类对祖先的崇拜先后经历过三个阶段:重母轻父、尊母重父,尊父敬母。由此可见,无论哪个阶段,女性“母”的角色都是被后代或重、或尊、或敬的,这也是古人“追溯从何而来”的本质探索。

并且,这种“溯源”行为,不是只在某个时代、某些人或偶然情况下出现,它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和本能行为,并且世代传承。只不过,由于阶级的存在,使那些处于金字塔顶层的人,具备相应的资格与条件来实现他们的梦想,即将其所愿保存、铭记下来……于是,这些穿越时空的存在,被我们发现之后加以研究和探索,这便是文明的回溯。

俗话说“女人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特别是身处男王社会的时代,女性要出人头地、留载千史,要么她能嫁一个尊贵的男子(王),要么她能生一个优秀的孩子(日后成王)…因为王“妃”、王“母”(祖)这样的身份,才更有可能被历史铭记。

考古发现,有这样的一个铭文,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它被学者释为“女”或“母”:


“妇好墓”(24) • 一个铭文能顶半边天 , 释错历史无法还原

(铭文“妃”)

“女”或“母”,不能表达女性的身份是否特殊,也不能区别女性的社会地位,例如她的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贵是贱?这两个字是对普通大众女性的一种统称。

在古代,普通的女性对统治阶层来说,根本没有被铭记的需要。既然图中铭文被历史铭记,并频繁出现在各种礼器上,那么把它释为“女”或“母”显然不够精准到位,因为这样的释、意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实际上,铭文正确释译应为——(帝)“”。

它是同源后人对远祖古帝配偶的尊称,是王族禘拜源出的母泉;跪地与地平,头与天平,德配天地;是古文明中尊贵的帝妃,是后王光宗耀祖的母神。后代立国后会单独为其建立宗庙,进行祭拜和纪念。

这样释译之后,铭文就自带光环,不但标记该女性身份特殊、地位尊贵,而且还表明它是同源后人对远祖古帝配偶的尊称。


如此,考古中该铭文大量、频繁出现,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① 身份特殊、地位尊贵——所以被铭记;

② 帝王多,帝王妃自然也多——所以铭文数量众多;

③ 不同的时代、不同王朝的人,所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旁铭与“妃”配合起来,可以表达“她”是谁的妃?或是什么妃?或者妃怎么了?妃干了什么?——所以铭文各式各样、互有不同。


俗话说“女人能顶半边天”,而该铭文正好诠释了这句话:一个铭文(帝“妃”)搞错,古代“半边天”都塌了。殷墟五号“辛妃”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下面是殷墟五号宗庙以及其它考古发现的一些相关铭文,我将重新释译,希望能让它们历史还原,然后各归其位,顺便借此机会与有识之士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铭文新释:


“妇好墓”(24) • 一个铭文能顶半边天 , 释错历史无法还原

(古铭文解析)


(备注:“妇好墓”内容太多,将分篇介绍、穿插发布,要完整了解,请参阅上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