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崇福寺,八百年塞外春秋 躲进庙宇避暑去,福建名寺大推荐!

弥陀殿胁侍菩萨 本期摄影:宿小白
初春的晴空,一碧如洗。在温煦日光的映照下,崇福寺弥陀殿的屋檐向左右两侧平缓地舒展开去,由此形成对称均衡的棱线,两只高大的鸱吻相向而立在正脊之上,显现出这座金代大殿无以伦比的力度与美感。

弥陀殿
位于山西朔州城区的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又增建弥陀殿、观音殿,寺庙规模更为宏大。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极为崇信佛教,在境内修建大量寺院弘法,大概是因为作为异族的统治并不容易使人屈服,推崇佛法有征服人心和社会整合的意味。
弥陀殿为崇福寺主殿。从洞开着的大门里,可见殿内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呈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图景。绛红色的供桌前,有三五个当地人正在参神拜佛,他们口中念念有词,仿佛进入了一种神秘的境界。
显然,这是一座净土宗寺庙。净土宗修行的方法,包括持念阿弥陀佛的法号,观想净土世界,借助修行者“心行”(内缘)和弥陀佛“愿力”(外缘)的结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修行方法简单易行,使得原先只在上层社会中流行的佛教在普通民众中迅速传播起来。在一个知识不易普及的时代,简单的修行法门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阿弥陀佛
进入殿内参观。佛坛之上端坐或站立着近十尊伟岸而浑实的塑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种迫力感使佛像的威仪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在这些巨大的佛像面前,任何人都显得渺小,很容易体验到佛法所言的众生平等观念——能力、金钱、地位,一切外在因素都不存在了,衡量一个人的,惟有自身的精神向度。
主佛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式基座之上,面相丰盈,鼻梁凸起,厚实的身躯,宽阔的胸膛,微微鼓起的下颌,浩大威严,在端庄安详中有一种泰然自若的力量。尽管仍留有唐代遗风,但已很难达到唐代丰圆而无厚重之感的程度。左右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头戴花冠,宝珠滴翠,瑞花流丹,法衣飘洒,神情庄重而平和。
四尊秀美无比的胁侍菩萨穿插侍立于主像之间,为肃穆静寂的宗教氛围增加了一些柔和的调子。两位怒目金刚力士围拥左右,肩头耸立着圆形镂空火焰背光,它的光华使塑像为之焕发起来,整体姿态夸张有度,与菩萨的静美相互激发,在聚拢与伸展之间,形成奇妙的张力。一派和谐完满庄严的境界。
胁侍菩萨
护法金刚
护法金刚
主像身后的三座背光,据说是崇福寺“五绝”之一(其余四绝为金代壁画、格扇门窗、琉璃脊饰、匾额)。高达14米的椭圆形背光直抵殿顶,使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身量无边、威神光明的性格成功地显现出来。宗教艺术惯常以恢弘的宗教意象和强烈的感官震撼,使人产生精神上从现实的游离与超升,进入与佛同游、无诸苦痛的净土世界。
巨大的背光,设计委实美妙绝伦,精巧至极,令人叹为观止。整体以编条泥壁工艺制成,即先由木条搭起主体框架,然后用麻绳捆束藤条打底固定,最后再敷以泥料塑形。为了减轻重量,采用了镂空塑法,正面饰以旋转翻滚、舒展流畅的卷草纹,周边为升腾不休的火焰纹,繁复层叠,交织缠绵,形成秩序井然的装饰带,给人一种彩云飘荡、流光动瑞之感。可以说,“图式中的每一个小单元都是一种有着历史积淀的且高度程式化了的艺术语汇”。(扬之水)注视良久,不由感慨系之:由反复形成自由,由单调成为创造,或许这就是传统工艺魅力的秘密所在。
大势至菩萨及背光
观音菩萨及背光
阿弥陀佛及背光
这些美丽的佛像和装饰物,虽由凡夫俗子所作,但却反映了信众心目中对佛的完美想象,是“物心一如”的产物。正是在物与人的交互融合过程中,才产生了宗教艺术之美。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的雕刻代表着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雕塑技术完全不同的一种创造,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活动。
主佛威严令人敬慕,而四尊胁侍菩萨华美瑰丽的风貌更令人倾倒。她们头戴华冠,身披璎珞,镂空背光耸立肩头宛如孔雀开屏,宽展的飘带水一般顺着身躯回旋而下,增添了婀娜的情态,风姿绰约,神采照人。饱满圆润的身躯,肌肤柔丽光滑好像具有弹性,初塑时身上敷描的浓淡彩绘的颜色虽历经千年依然鲜亮如初,以丰润柔美的气息带出生命的光泽与质感。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这些精美无比的塑像,让我想起了杜甫赞美长安美人的名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见,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如此之美,与其说独属于长安女人,毋宁说是中国艺术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面容的表现是雕刻的生命。四尊菩萨面相丰润雅致,长眉弯弯如新月,眼神微微向下注视,脉脉含情,似乎在默默注视和激励着人间的修行者,嘴角呈现含蓄的微笑,举止娴静优雅,流露着秀外慧中的气质和极不平凡的内心世界,仿佛具有了人世间的生活情感。
李泽厚认为,古代艺术经历了从注重外在美、动态美到注重内在的精神美、静态美的转变,表现在雕塑艺术上,则是越来越注重表现神祇人物的精神气质、情感和内在性格。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自唐代肇始并一直持续到明清的世俗化人性化,致力于人间趣味和人物内心世界刻画的写实精神,是在宋金时期肯定下来的。这一时代的造像尤其是菩萨(罗汉),人物性格趋于亲切自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拉近了佛与人之间的距离。这种亲切感就是佛像之美的情感所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根据佛经描述,“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微妙香洁。”瑰丽万千的弥陀殿,仿佛就是净土世界在人间的显现。
为何反物质主义的佛教,其营造的宫殿却是如此富丽堂皇,塑像如此精美,似乎有悖于佛教徒苦行的理想。“功德佛事需用壮观。”于是,佛教塑像和供养物往往通过极端壮观的景象和华丽无比的装饰物,来展示佛国世界的庄严美好,激发人们对净土世界的向往。
西方三圣
大势至菩萨、胁侍菩萨及护法金刚
观音菩萨及护法金刚
在弥陀殿殿内,还有精彩的壁画,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
壁画分布于殿内四周,除后壁有部分损坏外,大多保存完好。壁面高5.73米,长约60米,保存完好者345平方米。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后壁画的佛、菩萨已残坏。后壁门榻上绘“八宝观”和“十六宝观”分别在《观无量寿经》和《佛藏》中有记载,内容相近。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东西两壁各画三组说法图(原为六组,一组残缺),形式大同小异,都是佛坐中间,二菩萨侍立两旁,上画飞天。高大的佛像结跏趺坐在莲法座上,作说法印,面容端庄慈祥,眼神微微下视,佛像顶天立地,巨大的气势摄人心魄,人物造型大气,颇具唐代遗风。佛和菩萨身后皆有火焰形背光,其中东、西三墙各自中间的说法图,主佛的头部两侧各有佛坛两团,团内前后五躯,两侧十身,面向主佛结跏趺坐,作拱手合十状,饰螺旋髻,披朱色袈裟,似在听佛讲经说法。
崇福寺壁画中的金代菩萨造型形式多样,尤具功力。主像两侧的菩萨头戴花冠,精致富丽,服装饰物华美精致,飘带缠于膝下,手中或持莲花、或拿经卷、或捧宝瓶、或舞飘带,神情娴静自然,装饰华丽,犹存唐风。尤其是画有胡须的菩萨,尚存敦煌唐代造像的风格,尤为古朴。菩萨是大乘佛教中出现的重要神祗,在梵语中全称“菩提萨垂”,意译为“觉有情”,还译为“开士”、“圣士”、“大士”等,所以一般人常称菩萨为“大士”。在古印度,以男为尊的思想使得佛教神祗基本以男性面孔出现,东晋以前,我国的菩萨造像受外来佛像的影响,也几乎都是男性面孔。
佛典中,菩萨为中性,特别是观音菩萨,佛经讲他可现男身,亦可现女身,据《曼殊师利经》说,此菩萨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为男性;主定德者,名求多罗,作女形,菩萨现身男女是根据情况而定的。佛教自东汉时期从印度传人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融会贯通,历经数代,特别到了唐代,“菩萨的形象与装束基本定型,大致是面作女相”。在菩萨造像女性化的这个过程中,中国佛教艺术逐渐形成了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一方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传播并扎根的条件所在。
东尽间南壁有画像六尊,分上下两排。上排是释迦、毗卢、药师三尊佛像,下排绘有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三菩萨,皆作坐式,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壁画的布局沿袭着唐代壁画疏朗、雄浑的气势,与同时代岩山寺壁画严谨的画风相比,有迥然不同的风格。
“释迦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被佛教徒看作是娑婆世界的觉悟者,所以他的形象经常被供奉,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被人们所熟悉的题材。“毗卢佛”就是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除盖障菩萨”又名除一切盖障菩萨、降伏一切障碍菩萨、弃诸阴盖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密教胎藏界坛城(曼荼罗)除盖障院之主尊,密号为离恼金刚。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曾音译为“乞叉底蘖沙”,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佛、菩萨皆以清净的仰莲为坛,其后皆有背光圈,但光圈的形状有差别,三尊佛像头后面的小光圈是火焰形其他皆为圆形。在大小上,释迦牟尼佛的莲座较大,在其下方除盖障菩萨的背光圈就很小,这样就使很平均的构图显得不至于呆板,同时也突出了佛教创始人的地位。
西尽间南壁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演法图,高达4.68米,几乎布满了西尽间南壁的整个墙壁,是寺内最精美的形象之一。生动再现了观音菩萨演法时的壮观场面,是一幅典型的金代水陆画卷。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
下左为婆薮天,神情自若,老态龙钟,身体微躬,扶杖仰望,原属沙卜道,因杀牲祭天而坠人地狱,由佛祖将他解脱而皈依佛门。他头束高髻,身穿绿色交领大袖袍,长白胡子,神采奕奕,为中国道教仙翁的形象,与早期壁画中的干瘦丑陋形象判若两人。
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吉祥天又名功德天、辩才天,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命运、财富和爱情女神,后演化为佛教护法女神。观音菩萨面形圆润慈祥,除头部两侧有两面外,头上顶有五层佛头,形如花冠,顶层云气中托有一个莲台,观音菩萨头顶上多安坐化身佛,此处乃弥陀殿,画塑皆倡净土教义,故观音菩萨头顶上特置弥陀佛一尊,以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灵应。胸前有六臂,拱手合掌,其下置仰钵,仰覆莲瓣为基座,钵内蛟龙一条,探头翘尾,曲曲蠕动,作飞腾状。腹前十八条臂膀,身后手臂更多,每只手心中各有一眼,而且手执各种法器,垒置起来有四五层之多,总计约有九百余只,形成一个巨大的扇面,从不同的角度注视着古往今来的参拜者。
千手千眼观音像手臂众多、极易混乱,但这尊像却绘制得井井有条。千手千眼观音也是密教造像中最流行最早出现的题材之一,早在唐初,西域的千手千眼观音就传到中原。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从艺术上说,千手千眼、十八面等奇异形像显示了古人高超的想象能力,艺术家手下的叠垒之头面、多姿之手臂既闪烁着宗教的神秘色彩,又给世人以浪漫的情调。
壁画构图沿袭着唐代疏阔开朗的雄浑气势,布局疏朗,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庄重慈祥,清逸娴静,场面壮阔,气势宏大,笔力劲健,线条勾勒均匀有力,疏密变化有致。色彩以红绿色调为主,色彩浓丽而庄重,整个壁画采用了色彩平涂、沥粉贴金的技法,使画面颇具立体感,绘制精细,尽管对比强烈,但由于色域比例合理,所以整体色调比较统一和谐,只是面相、衣饰具有更多的金代特色,是一组承袭晚唐画风的佳作。
来源:福建旅游( fjta12301)
作为中国东南部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福建总令人难忘。八闽大地不但有山川之胜,又有园林之美,更有寺、塔、桥、土楼等古代建筑,佛像雕刻制作工艺也堪称世界之最。只要有时间和心情慢慢品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佛教是福建境内最有影响的宗教。东汉末年以降,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信徒多,香火鼎盛。福建的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著名的有福州涌泉寺和西禅寺、崇福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等等。
1、厦门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在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紧挨着厦门大学。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妙相庄严,海内外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千手观音工艺精绝,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大八景之一。登临远眺,山风海涛,尽收眼底。
南普陀给人的印象也带着“小清新”的意味,整个寺院到处都有花,木棉花、睡莲,都有一种清丽脱俗的感觉,香客们还奉上百合花、菊花,将南普陀妆点。南普陀寺身后的五老山,登得高一点,可以看到厦大的全貌,特别漂亮。南普陀的素饼也很出名,是来厦游客必带的伴手礼之一。
地址 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515号
公交路线 59、96、21、48
2、福州西禅寺
西禅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为福建五大禅林之一。据《三山志》记载,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怡山练丹修仙,每遇饥荒岁月,便“金运米食贫者”后得道成仙。唐贞元间观察使李若,在其居住处修建冲虚观表示纪念。唐成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和延大安禅师来居首开法席,定名为清禅寺,住僧三千人,后改名延寿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闽王王延钧更名长庆寺。
西禅寺殿宇巍峨壮观,拥有大雄宝殿、明远阁、念佛堂、无尽藏、放生园、大方堂、钟鼓楼、库房等一套完整的建筑物,占地百余亩,廊庑相通庭院广阔、红梅翠竹、清松古荔环绕其间。其中大雄宝殿规模比鼓山涌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有铁塔长灯。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长3.7米,为全国最大的玉佛。
西禅寺还以盛产荔枝驰誉遐迩,每逢荔红季节,省城文人名士,多携侣邀友前来相聚,品尝佳果,吟诗题字。历代名人如宋端明殿学土蔡襄、抗金名相李纲,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迹。
地址 福州市工业路455号
公交路线 14、27、33、38、39、64
3、福州雪峰崇圣寺
雪峰寺全称雪峰崇圣禅寺,位于闽侯大湖乡雪峰山南麓,雪峰山本名象骨峰,山脉绵亘60余里,跨闽侯、罗源、古田、闽清四县,距福州77公里。雪峰山与鼓山、旗山三山鼎峙,环抱福州,合称福州"三绝"。
这里山势峭拔,风景绮丽,绝顶峰海拔800米,享有"闽越神秀"、"琼瑶第一峰"之美称。
雪峰寺始建于875年,现存庙宇多为清光绪年间建造,规模宏大,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禅堂、客堂、藏经阁、方丈室等。寺内藏有8000余卷等珍贵经典,全寺及其周围流传雪峰二十四景,有首七律古诗概括景名,浑然天成。
每年春季,雪峰寺的牡丹花盛开,牡丹园占地约100亩,有3700多株牡丹,争奇斗妍,尽显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之风采。
地址 闽侯县大湖乡雪峰村
自驾建议 福州绕城高速→福银高速→G316→X115
4、漳州南山寺
南山寺——在漳州市南郊的丹霞山麓,原名延福禅寺,始建于唐代,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闽南著名古刹之一。“南山寺”三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黄道周手书。
明代,郡守章大任题匾曰“南山法窟”,遂称南山寺。清光绪元年(1875年),该寺住持僧佛乘又募捐修缮。现存的建筑群为清末重修,保留一定的唐代风格。近年当地政府又拨款整修。
地址 漳州市丹霞山麓
公交线路 15路
5、泉州开元寺
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于唐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宋、元代有支院百二十所,“食指常万”。现存十分之一、二,面积尚有百余亩。开元寺中轴自南至,建筑群依次为:照墙“紫云屏”、山门即天王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西塔。大雄宝殿始建于垂拱二年,名紫云大殿。
庭中有唐至明历代所建各种小型石塔13座。其中南宋建造的金涂式小石塔一对,最为重要。大殿后为甘露式坛。寺两厢有长廊。东侧有檀樾祠、准提寺(俗称小开元)、东璧寺,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又称阿弥院殿),后改为水陆寺,现改建为泓一法师纪念馆。两廊外草坪上有东西双塔凌空对峙,是泉州标志性风景之一。
地址 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
公交线路 2,26,40,209,601
6、晋江龙山寺
龙山寺又称“天竺寺”、“观音殿”,为闽南名刹。
龙山寺创建于618年,以后历代都有修建。经过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但这座用花岗石建造的大桥仍横跨田间,成为晋江一景,桥上水心亭中有一石刻对联曰:“天下无桥长此桥,世间有佛宗斯佛。”
明朝天启年间,龙山寺得以重修香火并分传台湾及东南亚。寺僧肇善法师至台湾鹿港修建龙山寺,此寺采用闽南石料修筑。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少移居台湾的闽南人士在台湾宝岛上创建龙山寺,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地址 晋江市安海镇海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
自驾建议 沈海高速→S308→世纪大道→X328→海八北路→海八中路
7、龙岩莲山寺
莲山寺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创建于宋朝,法脉属曹洞宗。《龙岩州志》载,此处怪石“有若莲瓣》,故名“莲山招提”。寺内供养观世音菩萨,香客如云,屡现灵异,清朝龙岩知县王有容礼大士有验,即捐金置香灯田,并立碑记其事,此碑至今矗立于寺前。
最有特色的是一尊滴水观音,大雄宝殿后面挡墙上,有一天然石顶,泉水下滴,即在此因地制宜塑造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使清泉从大士手中的净瓶中流出,滋润众生,信众惊叹不已。
地址龙岩市新罗区莲花山西麓
自驾建议 厦蓉高速→龙岩互通→龙岩大道→华莲路→南环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