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闻名全国“钞关”,就在苏州运河边 天心阁的传说与由来丨城南说旧事·古阁话天心
浒墅关
地址:虎丘区浒墅关(导航可搜索“浒关大码头”)
票价:免费

经常听人说:“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浒墅关”名字的由来?
浒墅原名为“虎疁”。相传,秦始皇南巡至此,见虎丘山蹲一白虎,虎西走二十五里而失,虎不见处即得名“虎疁”。到了五代,避吴越王钱鏐之讳,“虎疁”更名“浒墅”。明宣德四年在此设钞关,后又建关署,为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


“浒”与“虎”同音,而苏州人却习惯读成【xǔ】。这个口误,相传是源自乾隆皇帝在船头观赏风景时,一眼看到了关旗上写着“浒墅关”,而“浒”字的三点水正好被遮住了。于是,乾隆便说:“‘许’墅关到了,离苏州不远了。”身边的大臣个个心照不宣,将错就错,也跟着念“许”墅关。
可以看到,浒墅最早的名称叫虎疁,出现在秦始皇时期。苏州城是在伍子胥“相土尝水”后建成的,时间是阖闾元年(前514),当时的名称叫阖闾大城,当然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221)之前就存在了,谁先谁后,一目了然。哪怕以“苏州”之名说事,那么苏州得名于隋朝,“浒墅”得名于五代,还是苏州在先。
浒墅钞关,运河上的“钱匣子”
京杭大运河开凿后,浒墅关一跃成为南北往来要冲地,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美称。明代在此设钞关之后,更是让浒墅关扬名天下,成为了明代最著名的钞关之一,是运河上名副其实的“钱匣子”。
钞关建立起来后,除了商贸往来之外,四方八地的文化、民俗也沿着运河传播,在此汇聚、交融,迸发出灿烂光彩。倚运河而建的文昌阁,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进文昌阁绕到华佗殿后,从城墙上向下俯望,可见一条陆路——董公堤。旧时,行旅交通无非水、陆两途,运河畔的文昌阁就成为集水陆交通于一体的枢纽。
古迹修复,重现昔日运河盛景
如今,浒墅关古镇项目对浒墅关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复建,以“明清风+新苏式”风格的全新包装,重现昔日运河盛景,等你来打卡哦!
枫桥景区
地址:姑苏区枫桥路底
票价:景区免费开放,寒山寺门票20元
电话:0512-6557510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首《枫桥夜泊》,让枫桥与寒山寺成为了许多人对于苏州的第一印象。
而枫桥景区有“五古”,你知道这“五古”的故事吗?
寒山古寺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到了唐代,名僧寒山、希迁来此添建寺院,改名“寒山寺”。
江枫古桥
枫桥景区内有两座古桥,枫桥与江村桥。那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的便是这两座古桥。枫桥横跨枫桥河,东连枫桥大街,西接枫桥北街,始建于隋代。江村桥横跨枫桥河,东连寒山寺,西接枫桥北街,始建于唐代。
铁铃古关
明嘉靖年间,倭寇屡次侵袭,遂建枫桥敌楼,即铁铃关以防御。铁铃关是苏州著名的抗倭遗迹,朝西的券门上嵌有青石,刻着“铁铃关”三字。
枫桥古镇
枫桥镇地处古驿道和大运河要冲,自古便是水陆交通枢纽。隋唐以来,古镇随河成市,因水成街,行旅休憩,商贾聚集,日益繁华。
古运河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完工于隋大业六年(610),运河从无锡西来,由望亭进入苏州地区,经浒墅关直达枫桥。想要近距离感受古运河之美,乘船游览是最好的方式。趁着夜幕降临,在枫桥码头上船,开启一趟充满诗意的古运河水上之旅。
责编:吴昊
古阁话天心

上古洪荒之时,江河横淌,在东西两向的浏河与湘水广袤的泽国滩涂之间,骤然冒出一线杂树参差繁茂的原始丘陵地带。这里,就是后来被称之为长沙的这片神奇土地。在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漁猎为生活方式的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在不断演进的历史长河之中,人们对于洪灾的控制逐步有了认识,便力图借助神与自身的力量与洪魔进行斗争,以实现改造生存环境的梦想。
相传有一年,大禹受舜之命,率众将涉险来湘治水,扎营岳麓。他登顶四顾,只见洪水滔天,浊浪汹涌,江河滩涂汪洋一片,土著民家园荡然无存,纷纷逃至深山野林避险,一派生灵涂炭的凄景。禹王不禁倒吸了几口冷气,遂命众将设坛云麓,先祭天神与水神,力控洪妖滥发魔威,危害百姓的孽行,禀请授权屠凶。二神闻罢,急持朱笔御批恩准,并授降妖法器。禹即帅众将,顶风冒雨,摆开阵势,引妖出穴,杀它屁滚尿流,鳖精弃甲,水怪丢魂,跪地求饶,巧言不再兴风作浪。后来大禹命众将把祸首押至岳麓降魔石下,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图1)。

图1 大禹降魔治水图
这一仗旗开得胜,禹王甚是开心,于是收兵回营歇息。次日,禹率众将指挥抗洪筑堤回营,来到江边洗脚,不觉身疲力乏,席地仰卧,片刻便鼾然入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左脚伸过江东,乍一看去,五趾如梯朝南高耸,如龙起舞,似峰突兀。禹王欢狂,飞身击掌,惊呼:“巅入九霄好祀神!”于是,禹王率众疏浚江淤,堆积东岸成峰,山脊由北向南扶摇直上,顶摩南斗,宛如巨龙伏卧,故谓之龙伏。
洪水退了,人们重整家园,安养生息。从此,湘江两岸万世景仰禹王,为圆禹王之梦,人们在龙伏山顶建起了天星阁,阁内供奉文昌帝君与魁星二神像,用以祈福消灾,强世兴家。同时岳麓山摩刻了禹王碑,以纪禹王大恩大德。

天心阁最早称天星阁,是因明后期至清初演化的“星”与“心”相通,故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时便正式专称天心阁。始建天心阁,是为祭祀星神。自隋以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由形成走向盛行,文人士子皆把求功名入仕途作为毕生的最高奋斗目标。中国人素有天人一理的理念,认为人间既有掌管禄籍功名之官,那么天上定有司禄籍功名之神,于是星象学上命名天上某一星座为文昌星(即文曲星),并明确其为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
天心阁祀星神,还有另一种涵义:长沙之名的来历,古有多种说法,影响较大的是“星象说”。古人按星宿分野,把与轸宿“长沙星”对应的这片地方叫作长沙,又称“星沙”,相传“长沙星”司人间寿命,故又称长沙为“寿沙”。
明崇祯十二年(1639)《长沙府志》卷一说“国有分野舆地之气,与星相属,有事则见于天。登灵台而望云物,考顺逆而察灾祥,修省消弥,于是乎在作《星野》”。又说“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明则多寿,子孙有庆”。可见由于天心阁古时处于长沙城内地势最高之处,便成为了古人观测天象的灵台和祭祀天地的神坛(图2)。
图2 明崇祯年《长沙府志》载“长沙轸宿图”
长沙之名出于天上星宿,又沾其吉祥之意,可谓纳天然之灵气。在那个神学信仰主宰世界的古代社会,人们虔诚地祭拜天神—长沙星,也就是祈望长沙这方土地安定富强,自我家兴人寿。
其实,明代长沙古城墙上有天星(心)阁与文昌阁(图3)。最初二阁的分工应是:天星阁司祭祀天神之职,文昌阁司祭文昌帝君之职。至清乾隆十年(1745),天心阁(当时还叫文昌阁)下旧都司废署改建成城南书院时起,由于书院祭祀规制的需要,文昌阁内开始增祀奎星像。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文昌阁更名为天心阁,继续供奉文奎二神像(图4),而文昌阁废弃。
图3 清乾隆《长沙府志》“府城图”(局部)上,东南角城头标有天心、文昌二阁
图4 清光绪年《善化县志》“省城图”上的天心阁巍然屹立
无论是最早的天星阁,还是后来更名为天心阁的文昌阁,其创建都是为了祭神。在那历久不衰的祭祀岁月中,其香火长旺不断,直至晚清(图5)。
图5 清末的天心阁南侧(老明信片)
来源:天心阁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