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谷县的曹家大院,传说:慈禧太后当年都和他们家借银子 晋商学院:山西灵石著名的王家大院背后的传奇,做豆腐起家的王家

之前写过文章介绍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大家很感兴趣,今天就再给大家介绍一处山西的大院——曹家大院。

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以卖砂锅为生,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县北恍村。到第14代一个叫曹三喜,独闯关东做买卖,挣了大钱,从此曹家开始兴旺发达。

大清朝的建立后,生意逐渐扩展到全国,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 640余座,资产高达 1200万白银,雇员有 37000人,可谓富可敌国,老百姓夸张的说: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曹家的商号。曹家后又跨出国门将生意,做到日本和欧洲。

传说,当年慈禧太后西逃的时候,很狼狈,来到太谷的时候,手头不宽裕,曹家还给慈禧太后孝敬过一笔天价的银子,老太后很是高兴,后来还赐给曹家一量金火车头。

当年日本人来到太谷,也是瞄准这个大户人家了。将曹家洗劫一空,从曹家拉宝贝,用卡车拉了2个多月,金银财宝,古玩字画,不计其数。

朝代更迭,时局动荡,曹家后人如今也是寻常百姓家了。曹家的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曹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太谷县,这里当年可是富可敌国之地,号称金太谷。而太谷县最著名,也最有钱的就是曹家,曹家也是晋商八大家之一。山西大院很多,曹家大院曾经绝对是最重量级的一座大院之一。曾经有四组大院组成,分别是“福禄寿喜”,后来时局动荡,如今三座宅院已经破败,已经无存,只有一座寿字院落,机缘巧合的保留了下来。如今经过修复,开发成景区,售票对外开放。

山西太谷县的曹家大院,传说:慈禧太后当年都和他们家借银子

曹家大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太谷县的曹家大院,传说:慈禧太后当年都和他们家借银子


这座寿字型院落叫三多堂,取意多子、多福、多寿。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追求,活是岁数大,儿子多,福气多,这就是福。

山西太谷县的曹家大院,传说:慈禧太后当年都和他们家借银子

有一部著名的电视剧《亮剑》,曾经在这里取过景,所以景区就大说特说,个人感觉没有这个必要。不如在加强景区服务上下功夫,加强景区的宣传讲解上下功夫,从而扩大知名度。

进入大门,中间一条胡同,将大院分成南北两部分。

里面的又分成几组院落,可谓院子套院子。

大院中最精美的地方就是门楼。曹家大院门楼也一样,都是在门楼上下功夫,把门楼修建的各具特色,独具匠心。

而门楼上的匾额,就多体现出主人的思想,多是人生的经验之谈,多是教育后人的家训。而这座门楼上面写着“学以致用”,四个包含了主人的人生智慧。

大院北房顶上是可以上去的,三层楼高,房顶还修建了顶楼,站在顶层,居高临下,四周情况尽收眼底。是当年看家护院站岗放哨的地方。

曹家大院的室内也布展得不错,很多老物件,展示了当年主人的生活场景。

曹家大院在大院中还建有佛堂,供主人参禅礼佛所用,还建有药房和看家护院师傅们住的院落等,功能齐全,一个字就是有钱。

曹家大院的东西还有很多,其中还展出了些宝贝,供世人参观。

曹家大院的东西还有很多,故事也很精彩,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着一堆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曹家也不例外。如果喜欢山西大院的话,有机会走进晋中,来到太谷的曹家大院看看。

行走在山西大地,常常会收获惊喜,不经意间,就会看到精美的古建筑,看到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经常会穿越时空,看到100年前的世界。喜欢的话就和大槐树一起,发现山西秘境,来一起穿越历史,探秘山西。

大槐树积蓄十年,厚积薄发。

如果你也热爱文物古迹,喜欢历史文化,就请持续关注吧!

希望对您的寻古出行有所帮助。

300篇精彩美文,必定有你喜欢的,就请持续关注吧!

你的点赞、关注和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作者:大槐树,70后,北京人,民间古迹的记录者。 热爱文物古迹,喜欢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老东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古迹的美丽;四海漫游路上的探路者,喜欢把旅游中的景物,推介给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记录更多的历史故事,传承更多的传统文化。

晋商学院:山西灵石著名的王家大院背后的传奇,做豆腐起家的王家

中国的古代贵族城堡,王家大院

王集大院的历史记忆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来自晋阳。为晋阳王氏后裔,世居灵石县禹门外沟营村(今灵石县富家滩沟峪滩村)。元代皇庆年间(公元1312年),族人王实迁至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定居。由农及商,人丁兴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旺族。历经十几代人繁衍,至今已传至二十六世。因为王实前辈无族谱可考,即尊王实为静升王家始祖。据现存《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所载,早在明代天启年间,静升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江湖,据资千万。”

晋商学院:山西灵石著名的王家大院背后的传奇,做豆腐起家的王家

万亿资产从豆腐小本生意开始

鼎盛的王家从做豆腐开始

王实,字诚斋,生一子名秀。王实初居静升村,以佃田为生,闲暇时垦荒造田自耕,天长日久,便有了自己的几亩薄田,即成为自给自足的耕农,王实除了种地以外,还学的一项做豆腐的手艺,他做的豆腐坚而不硬,嫩而不散,加上他待人真诚,豆腐是老少皆宜,因此当地人都爱买他家的豆腐,一时豆腐生意十分红火。

明代手工业蓬勃发展以及山西晋商的崛起,使得王实逐渐由农耕转向经商行业,王家从第十代便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及典当行业,但还是初创阶段,没有什么规模,也就是小打小闹而已。家族成员还是以农耕为生。王家在种田和做小买卖的同时,十分重视对于后代的教育,其家族从八世开始,读书人逐渐多了起来,到十八代时共出“生员”129人,“监生”211人并出过“举人”、“进士”若干。王家对修建文庙、办私塾、建学堂等有关教育公益事业非常关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且是大力支持。

晋商学院:山西灵石著名的王家大院背后的传奇,做豆腐起家的王家

王家鼎盛的繁衍

王家从六世起分五大支系为金、木、水、火、土,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89年),又改为仁、义、礼、智、信五支。王家从第十代开始经商,到十一世即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逐渐成为当地的富商。据明代天启年间有关碑记:“王家是士、农、工、商全面发展且业绩显著,资产颇为丰厚,确实是当地的大户人家。

王家从十三世步入清朝。十三世王兴旺叔侄看到明末之后,平原地区农桑受到战乱破坏严重,尤其是牲畜特别短缺,便瞄准这一商机,携手侄儿往返冀、鲁地区贩运牲畜,凭着讲义气、讲信用、有现银等优势,不仅沟通了沿途各个关卡,同时结交了很多燕、齐豪勇义士,很快就打通了晋、冀、鲁、蒙贸易通道。买卖是越做越大,资本是日益增加。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吴三桂发生叛乱,清政府急需兵马粮草,王家兄弟立即将家里的24匹良马免费送到平阳府支援平叛,受到平阳府及步军统领的夸赞。从此以后王家受命为朝廷办理军马粮草事宜,王家从中不仅获利不少,而且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平叛获得成功。步军统领上奏朝廷,王家受到康熙帝的奖尚。王家也借助朝廷的势力,生意规模越来越大,很快就成为当地的富商,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财东。与两渡的何家、蒜峪的陈家、夏门的梁家并称灵石四大家族。

王家由农及商,耕读传家。并且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层次。为其家族成员步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家从十三世到十五世间开始为官为宦,十四世王廉受首先以2000两银子为其子王梦简捐得个“州同加五级”官名,后又诰受为“中宪大夫”。此后王家被朝廷任命的共有52人次。有二品资政大夫3人次(正二品)、有通议大夫3人次(正三品)、太仆专卿3人次(从三品)、中宪大夫14人次(正四品)、昭信校尉4人次(正四品)朝议大夫6人次(从四品)、奉政大夫5人次(正五品),王家最大的官是正二品,即十八世孙王青传,任户部广西司郎中。

王家由耕读传家,因其经商有道逐渐壮大发迹,之后便大兴土木,不断营造豪宅、祠堂、祖庙、牌坊。从康熙年间一直修到嘉庆年间。现在保存完好的住宅面积达4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达73.5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大1.5万平方米。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财富就像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为富要仁是王家经商的传统

晋中市在全国赫赫有名的“王家大院”就是王家的祖籍,其房屋建筑之所以保存的如此完好与王家的祖训有着很大关系!王家虽然通过艰辛创业、努力拼搏后富起来了,但是王上上下下十几代人都恪守一条:“为富要仁”!比如说捐助公益事业、帮助困难群体、支持国家大局,如果国家政权不稳定,战乱频频,商人也做不成买卖。这个道理谁也懂!所以对当政的支持,也是在保护自己。这里也体现了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对社会的“担当”。反过来说国家安稳,商人的经商环境也会越来越好,你对政府的支持,那么政府也会保护你的人生安全和财产安全,“王家大院”历经这么长时间风吹日晒、雪雨洗涤、尘土侵蚀还保存的如此完整,道理也许就在于此。

作者:王恭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