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巩华城中武状元宅,因何有“金满屋,银满库”的传说? 旅美老人写来感谢信:芝罘朝阳街王家大院搬迁记
在昌平区沙河镇,有一座距今约五百年历史的明代巩华城。说起这座古城,在许多朋友的印象中,只剩下那巍峨耸立的四座城门,但没有多少人关注过,在巩华城泰清宫大街上,还有一座清代的古民居——“王家大院”。这座大院建于嘉庆年间,它的主人可不一般,乃是乾隆乙未科武状元王懋赏。

王家大门

王家屏风门
武状元原是“高考移民”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共持续了1200余年,状元郎中,王维、柳公权、翁同龢等一大批文状元成就颇大,投笔从戎的文天祥,更是美名传世。相对而言,为后人所知晓的武状元却要少得多。武状元中,成就最大者为唐代郭子仪。郭子仪是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王家大院的主人王懋赏是被载入《清史稿》的武状元。王懋赏(1745年—1802年),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留公村人。王懋赏祖上世代经商,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俗话说:“富习武,穷习文。”习武人家大多家庭富裕,穷人家是供不起习武费用的。王懋赏自幼喜好武术,孔武有力,传说他能将碾麦石墩轻轻举起。20岁时,他就在山东登州府考取了武生(武秀才)。1774年,乾隆甲午科武举考试,王懋赏在顺天府(北京)中了武举人。在封建社会,中了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王懋赏的籍贯是山东登州府,按规定他应该在山东进行科举考试,但山东人口多,中举名额有限,即使身怀绝技也未必能够考中举人。但清代科举又有借籍考试的规定,考生在借籍地有直系亲属,或者在借籍地有房产土地,异地的考生就可以在当地进行考试。王懋赏利用借籍考试的办法,在顺天府昌平州沙河镇置办了房产,并参加了乾隆甲午科举考试,顺利地考取了顺天府籍的武举人。
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王懋赏又角逐武进士考试。各省的武举人会试在顺天府贡院跑马场进行。考试科目为马、步、射、技、勇五项,成绩以高低为准。参加考试的人都要能开弓(十二石以上),并要考试兵法。最后,王懋赏一举夺魁,中第一甲第一名武状元。一时间,王懋赏风光无限,被乾隆皇帝授予头等侍卫,正三品武职。在清代,就升迁速度和起点来说,武进士要比文进士更快一些。文状元一般是安置在翰林院中,官衔不过五品。武状元则立即授予三品左右的营官或相应的侍卫职务,稍加升迁,就可以晋升为正二品的总兵。
王懋赏在京城当了几年大内侍卫后,按照惯例,被外放到云南景蒙营担任游击。景蒙营的前身是明代景东卫城,清朝裁卫设景蒙营。此后,王懋赏又到广西浔州当了从二品副将,担任剿灭反对清廷改土归流政策的当地苗民起义的任务。在战斗中,王懋赏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1796年,他率部向苗军进攻,利用蚕食法相继攻占了石岗、兴云山一带,大获全胜,又乘胜攻克乾州,受到嘉庆帝嘉奖。第二年,他又奉命攻克广西隆林,将贵州、广西两省的农民起义基本上肃清。
1800年,王懋赏又奉命开赴湖北镇压白莲教起义。王懋赏率部抵达湖北后,部署兵力,在余家河、茅伦山等地击败起义军。翌年,又激战于秦家坪、鹅坪,抓住了白莲教起义军首领杨天贵等70余人。因这场战役,王懋赏被升职为永州镇正二品总兵。王懋赏奉令驻守兴山、房县、竹山县一带,堵击从四川、陕西转战来的白莲教起义军。嘉庆七年,起义军回到竹山县,他兵分三路追击起义军。他所率的一路贸然前进,在马鬃岭掉进了起义军的埋伏圈,王懋赏挥刀前行,身中起义军三枪,伤重身亡。嘉庆皇帝得到奏报后,追授他为正一品的建威将军,他的子孙世袭骑都尉的武职,享受从三品武官的俸禄。王懋赏作为清朝的武将,按照封建社会的观点,他是“尽忠报国,血染沙场”的忠臣,按照现代的观点,他是清朝镇压起义军的帮凶打手。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王懋赏考中了武状元,他的弟弟王懋德在乾隆四十九年也考中武进士,并在江苏泰兴营做了正三品都司,后来也落户到北京城里,至今还有后代传承。
王家放官帽的箱子
嘉庆帝下令重修院落
王懋赏战死沙场以后,嘉庆皇帝不仅下令国史馆记录他的功绩,还为他家在巩华城内重新修建了四进院落的宅院,这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又称状元第,坐落于沙河镇巩华城泰清宫大街13号。宅院坐北朝南,大门原为广亮大门,后来改为今天的蛮子门格局。大门前的青石抱鼓石图案雕刻精美,进院后迎面是一座独立的硬心砖雕影壁,至今保存完好。内院进门处是一座悬山式过垅脊屏门,左右两侧的袖壁亦为硬心,中间的“盒子”处,东侧雕“鹿鹤同春”,西侧雕“花开富贵”,院内正房五间保存尚好,硬山合瓦清水脊。东西厢房已被改建为现代建筑形制。这所四进王家宅院融入了北京清代古建筑特色,大门、门墩和大门内的影壁,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官僚品级,特别是门楼过道檩木上悬挂的“元戎第”和“状元第”两块门匾,预示着这家主人是登科及第的武将。
王家大院的历代主人在清代享有王懋赏用生命换来的世袭骑都尉的武职,每年领110两俸禄银。加上王家经营的商铺、土地,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驻守巩华城的清朝官员,每逢上任,都要到王家大院拜访。
在沙河镇的历史传说中,王家大院有金满屋,银满库的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能够说明王家大院主人的财大气粗。巩华城是明代嘉靖时期所建,建城的目的是守护城内的沙河行宫。沙河行宫是明代帝后祭祀皇陵途中住宿的宫殿。巩华城南门名为扶京门,这座城门只在皇帝祭陵时才打开,专供帝王使用。沙河镇的百姓代代约定俗成,出入巩华城,都走巩华城的东、西两门。在清朝末期,王家大院已被王氏后代子孙分割为两处院落,前两进院落由王懋赏长子后代居住,后两进院落由次子后代居住。光绪年间,次子后代娶亲,为了显示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安排新娘子的花轿从巩华城南门进城。新娘子娶进门后,王家大摆宴席,招待宾客,由于厨师用火不慎,厨房着起了大火,大火延烧把正房烧毁,王家索性把后两进院建筑全部拆除,建了新房。
武状元王懋赏给家族带来了荣耀,也给其子孙后代带来了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状元府第也发生了变化。进入民国以后,王家不再享有“世袭罔替”的爵位特权,影响力下降,加之子孙枝繁叶茂,财产也分割殆尽。1936年,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借用状元府邸做了教导旅营部。卢沟桥事变时,这所宅院成为了守卫沙河镇的二十九军指挥部。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家后人利用闲置房屋,曾在此开办沙河小学。
代表着王家极大荣耀的状元府第,如今已褪去历史的繁华和光环。但从它的外表上,仍然可以想象到它昔日辉煌的容貌。
(文中图片为高建军摄影)
(原标题:巩华城中状元宅)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高建军
流程编辑 U003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飞越一千三百公里的感谢信:芝罘朝阳街王家大院搬迁记
水母网11月16日讯(记者 张奕张馨)“我们是烟台市芝罘区小太平街9号同一个大家族八户征收房房主,我们住的很分散,有的在哈尔滨,有的在南昌,有的在美国,最初我们感到困难重重。当我们来到朝阳指挥部,得到孙承江、张艳红及工作人员嘘寒问暖的热情接待,真有了回家的感觉……”近日,烟台收到一封从江西南昌寄出的感谢信,信中表达了对芝罘区朝阳搬迁指挥部工作人员的深情谢意。
77年王家大院顺利上交政府
兄弟姐妹7人完成父辈遗愿
寄信人是小太平街9号王家大院的7位第三代继承人,“父亲曾告诉我们,王家大院将来不要卖给私人,倘若有一天政府要征收,就交给政府,我们遵循父亲的遗言。”王世珩,朝阳街王家大院第三代继承人,在此次朝阳街区搬迁改造中,兄弟姐妹7人全部完成房屋上交工作。
出生在王家大院的王世珩今年74岁,回忆起这幢老房子,他告诉记者,房子是爷爷在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后来叔叔们把房子转让给王世珩的大姐,大姐临终前,又将房子转给兄弟姐妹。多年来,虽然兄弟姐妹散落各地,但是王家大院一直由王家子孙守护着。
感谢信的主笔人王世兰,目前在美国生活。当她得知征收消息后,特地赶回来办理手续。“因为身体的原因,姐姐腿脚浮肿行动不便,加上爱人已故,手续办理比较麻烦。”王世珩说,指挥部领导都尽心尽力,北部滨海开发建设指挥部综合协调部主任修宁也来到搬迁部审签室,积极帮助协调、出主意,以最快速度解决姐姐面临的难题和提出的要求。朝阳指挥部张艳红经理,开着自己的车带着姐姐办理,跑上跑下,用两天的时间办理好了所有的手续。
朝阳指挥部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亲力亲为的态度,让王世兰非常感动,11月11日回到南昌后,她拿起纸笔,把内心的感受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出来。“姐姐说,她在烟台深深地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对百姓的关心,尤其是张艳红经理两天的陪同,就像自己的女儿陪同在身边一样。”王世珩老人说。
“希望通过此次改造,能让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朝阳街和所城片区能给烟台乃至全国留下宝贵的历史印记,给祖国的建设发挥新作用。”这是王世珩兄弟姐妹7人的祝愿和期望。
美国飞抵烟台办理征收
情况复杂开辟绿色通道
“王世兰老人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因心脏病而导致下肢浮肿,走路很费劲,即便这样,11月3日,老人还是从美国飞抵烟台。”说起王世兰老人前来办理房屋征收一事,朝阳指挥部张艳红记忆犹新,她被老人的真诚、善良所感动。
“王世兰老人的脚背肿得比鞋高,7号、8号两天里,我们先后去了房产交易中心、档案馆、税务局、土地局等多个部门。”张艳红回忆说,王世兰老人和她一起跑上跑下,终于在11月8日下午全部办理完结。
王世兰老人的房屋征收手续究竟难办在哪儿?为何一定要本人到现场办理?北部滨海开发建设指挥部房屋征收部副主任孙承江解释说:王世兰丈夫已经过世,房子属于夫妻共有财产,各自占有50%,丈夫去世后,丈夫所有的那部分产权由她和儿子共同继承,也即是说该房屋王世兰有75%的产权,儿子有25%的产权,办理相关手续的时候需要所有产权人都到场,但是儿子在迪拜无法及时赶回来,导致整个流程就变得非常复杂。
为了不让老人来回奔波,能够一次性办理好所有手续,孙承江一直与王世兰保持微信、电话联系,先去落实老人这种情况办理手续所需要的材料和流程,并联系好律师,制定了三个方案。如果走公证程序,需要王世兰和儿子共同到场,考虑老人的实际情况,因此建议她不走公证程序,而是直接去交易中心过户。在老人抵达烟台之前,指挥部已经与交易中心对接好,在不违反规定程序的基础上特事特办,及时地为老人开辟绿色通道。
“对于我们来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能让老百姓来一次就办好的事情,绝不让百姓来第二次。”孙承江郑重其事的说。王世兰老人临走前,还赠送了一本自己撰写的诗词集表示谢意。
截止15日完成签约2041户
走出历史文化街区搬迁的特色路
朝阳(一期)、所城历史文化街区共涉及住宅2650户、非住宅195户,总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搬迁改造工作自9月4日正式启动以来,芝罘区坚持全员发动、全面攻坚、全速推进,提出“同步搬迁、同步拆迁、同步安置、同步挖掘历史、同步修缮运营”的“五个同步”工作思路,全区各个层面齐心协力、共同发力,实现了居民搬迁与改造开发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街区搬迁改造的特色之路。截止11月15日,完成签约2041户,完成比例77%。
朝阳所城两个历史街区文保建筑数量众多,其中,朝阳街区是国家级保护街区,有国保单位47处,省保单位4处,市保单位19处,市级不可移动文物30处;所城街区是省级保护街区,有省保单位36处,市级不可移动文物74处。但由于年久失修,历史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芝罘区坚持“科学规划、整体保护、抢救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持、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激活两个街区的生命活力,打造烟台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
参与项目服务的邵永利律师表达了内心的感慨:“在征收补偿资金没有完全到位、安置房源户型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搬迁户数过半,这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少见的,由衷地对指挥部的创新举措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