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亨廷顿:一个美国人20多年前,关于世界大变局的看法 亨廷顿在20多年前给出预言:西方、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
美国学者亨廷顿20多年前的关于世界大变局的预言,在今天看来似乎都在成真。让人不由得惊叹,此人究竟何方神圣?

亨廷顿
谁是亨廷顿?
萨缪尔·亨廷顿,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后冷战时期西方著名学者。 1996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此书刚一问世就引发了政界和学界广泛的热议。
一般中国人对于亨廷顿的名字所知有限,但他的“文明冲突”这个概念在很多社会科学学者中间还是有相当的关注度的。
时至今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学说逐渐从一个学术性话题转变为基于国际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

何谓“文明的冲突”?
其实“文明冲突”也不是多难理解的词语。我们的孔老夫子在他的《论语 》里面就有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大概意思也就是说:“夷狄有君主却没有文明,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却有文明”。这大概算是中国最早对于文明优越思想的一种表达吧。
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和文明的冲突,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领域,国际冲突将在不同的文明中间展开。
与其他一些思想家不同,亨廷顿的学说刚一问世就饱受争议,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的这些学说才逐渐被世人接受。
时隔二十多年重读此书,我们发现,国际政治的发展轨迹和亨廷顿二十多年前的预判,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都得以实现。世界大变局原来早有预兆。
在九十年代看起来耸人听闻的学说,在今天看起来都很准确。试举几例如下:
一: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东亚地区的领头羊角色。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中国人越来越明确地表示,他们要结束这一百多年来被西方各国列强欺辱在脚下的历史,要恢复中华民族的荣光。
中国的工业规模足够大,市场体量足够大,欠缺的只是一部分高精尖的技术。
中国的崛起使得中国进一步的参与到世界的重组和重构之中。而且中国不是一个一般的参与者,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参与者。
中国等了一百多年,就是在等一个机会。不是要证明自己多了不起,而是要告诉全世界:曾经失去的,我一定都要拿回来。
二:中美对抗不可避免
不论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多么紧密的经济联系,根本上的文化差异将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无法和谐共存。
亨廷顿指出,美国一贯无法容忍让另一个强国来主宰世界包括主宰东亚,并且美国与中国在重大政策问题上的分歧将会越来越严重,两国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的存在。
因此,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处理两国各自利益的能力。
同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强调权威和等级制度。国家高于社会,社会高于个人。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儒家文明与美国人所主导的西方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国人倾向于不相信政府,反对权威,鼓励竞争,崇尚人权,尽可能扩大眼前的利益。
对于亨廷顿的这种观点,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李光耀认为,中国所持有的价值观,比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对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总是在强调和平崛起不搞对抗,我们觉得美国也应当这么看我们。但慢慢地我们也明白了,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理解我们,毕竟美国对抗中国的本性是深入骨髓的。
此外,从历史上来看,没有一个文明的崛起是完全以和平的方式来进行的。凭什么美国听你说你要和平崛起他就可以相信你的话呢?
三: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中国文明有一些典型特征。比如不信神,信人定胜天,信祖宗。重视教育。善于学习。讲究面子,讲究人情,重视青史留名。要求自家的小孩向邻居家优秀的小孩学习和看齐,向当时最优秀的人学习,向历史上最优秀的人学习。
亨廷顿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文明的冲突》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那我就多说两句。举个小例子,比如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多次提到在2050年前后,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要雄踞于东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请读者朋友们注意这句话,报告里提到的是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不是中国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所以这不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个简单的经济目标上的追求,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
有没有觉得以前听到或者读到一些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之类的话说的会很空。但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话说的都是很微妙的。都是可以推敲的和很有逻辑性的。
国家单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政权,文明则是一个世界。中国是一个国家。但中国更是一种文明。
中国有14亿人口。他融合了南方的农耕和北方的游牧,他融合了巴蜀云滇和闽南浙东等多个体系。每个体系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这已经是一个超大型的文明了。
西方文明只是在全球化这个大前提下,在最近这一百多年对世界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把眼光放得再长远一点。中国文明的影响力,正在慢慢的影响现在的世界,甚至将来的世界。
其实,亨廷顿所谓的中国文明伪装,并不是中国故意伪装的。这是西方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看出来吧。甚至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一定绕得过来。
四: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争斗不会停止
在历史上,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争斗了一千多年。导致两大文明争斗的原因就在于,这两种宗教都是一神教。
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全人类都应该追随的唯一的真正的信仰。但另一方面两者又是有区别的。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文明主张宗教与政治分离的原则。伊斯兰文明则秉持宗教和政治合一。
伊斯兰文明对于西方文明的富裕和发达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想要。只是他们更知道。他们不投靠西方,日子最多也就是会过得穷一点。但如果他们投靠了西方,作为异端,他们会死得很惨。
同理还有俄罗斯,俄罗斯是一心想融入西方文明,无奈西方文明不敢要他。因为俄罗斯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他背后是代表着东正教文明。
中华文明和和伊斯兰文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这两个文明之间也存在了很多共性。比如在政治上,西方都把这两个文明视为对手甚至敌人。
此外,作者的其他一些观点,比如国际贸易会给世界各国带来繁荣,但也会造成新的冲突。比如同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在逐渐地衰落等观点也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
限于篇幅原因,本文只列举和评析以上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亨廷顿理论的读者朋友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
亨廷顿的过人住处
亨廷顿不是玩概念游戏的学者,是个坦诚面对国际政治和人类生存问题的思想家。从现实出发去思考是这位思想家留下的最深刻的东西。
很多读者都会有这种感觉:任何写当代政治的书在十余年后重读起来,都可能会觉得作者的观点荒谬不堪,但亨廷顿的许多判断和预测——尤其是对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判断和预测——让他完全避免了这一点。
亨廷顿的学术功力无疑在他的同学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之上,更是在他的学生弗朗西斯·福山之上。
弗朗西斯·福山
亨廷顿的不足
亨廷顿把中国的儒家文明看做是未来文明冲突中最需要警惕的文明,并认为中国文明将会对全世界构成挑战。从他的角度出发,这点似乎也算可以理解。
西方的政治精英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古老又丰富的中华文明。他们只是习惯于对其它文明的历史事件用西方的白人思维方式进行解读,包括亨廷顿在内的西方学者,对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只不过有着模糊的一知半解。
他以自身的境界认定中国必然称霸, 这个预言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不是儒教,而是儒家文化。宗教与文化认同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表现在对抗方面。
其次,我们强调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的差异并不定就带来文明的冲突,比如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衍变等等。
所以,中美冲突是必然的,但关于中国称霸的论调显然是错误的。
两三百年的所谓西方文明的代表,对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指手画脚,确实有点自不量力了。
文明与国家
随着苏联的落幕,世界政治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冷战后的岁月是见证了人民身份和身份象征发生巨大变化的开始,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路线重新配置。
冷战后的世界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变得多极化、多文明,这在人类文明过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文明之间的接触实际上是断断续续的。然而,随着现代时代的开始,从16世纪全球政治呈现出两个维度,一直到冷战后的世界,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出现了。

塞缪尔·亨廷顿在2004年世界经济会
塞缪尔·亨廷顿作为美国知名的政治学家、顾问以及学者,在谈及现代文明社会以及国家体系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他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更是让他闻名世界,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将不再是国家之间的,而是在文化之间进行。
早在20多年前,亨廷顿就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阐述了自己关于东西方文明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看法。粗略地来讲,他认为西方与东方国家日后将会出现极大的不同,西方世界的落幕,将迎来东方世界的崛起,而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将会成为东方文明的新力量。

亨廷顿在上世纪60年代批判了过去十年影响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现代化理论。他认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更加复杂和无序将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而最终的结果便是暴力的产生。
西方世界的现代定义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文化、经济、精神或者政治标准,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承认至少存在3个“主要世界”,或者说文化方面。而东方世界、阿拉伯以及非洲世界没有明确规定的界限。

而在1991年,亨廷顿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了葡萄牙革命,作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它描述出的一种全球趋势,其中包括欧洲60多个国家。后来在“文明的冲突”讨论中,亨廷顿将当代世界与主权国家的古典概念进行了对比,
“要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冲突,必须了解文化裂痕,并且接受文化,而不是国家。”
新时代文明的力量
对于亨廷顿来讲,文明的冲突代表着历史的发展,过去的世界历史主要是君主、国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就像西方文明所表现的那样。然而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非西方文明不再是西方文明的被剥削接受者,而是成为与西方共同塑造和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点我们能够在冷战后的世界体系构建中便能看出,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在国际上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无论是经济连接还是政治外交,众多迹象都表明这种世界历史的构建正在成为现实。
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是西方文明西方基督教国家+文化(这里面同样也包含其他西方主要宗教以及新教),东方世界是佛教、中国、印度教和日本文明的混合体。
从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这三个方面,西方向世界其他文明转移发生了重大转变。亨廷顿认为,东亚中华文明由于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其在文化上宣示了自身相对于西方的价值观。
他认为中国的目标是重新建立起自己在国际声誉上的地位,由于儒家思想中隐含的等级结构历史,其他地区的国家将会“跟风”与中国。整体上来看,中华文明与西方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相对。
华夏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很大
而这恰恰使得中国周边国家变得更加支持中国,所以在亨廷顿看来,中国的崛起实则对西方世界体系构成了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强大的长期威胁之一。
仅从这方面来看,亨廷顿对中国外交合作的预言并不无道理,并且有不少已经成为现实。如今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表现举足轻重,“一带一路”让我们联系多个周边国家共同创建美好未来。文明的碰撞或许会激起涟漪,但这并不会导致浪花的出现。
未来文明的走向
对于俄罗斯、日本、印度来讲,“摇摆文明”或许是最能形容他们的说法。文明冲突在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尤为普遍,最早能够追溯到伊斯兰教刚进入欧洲的时期。
过去导致西方与伊斯兰冲突的因素在于伊斯兰的复兴和伊斯兰教的人口增长方面,另外加之西方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这激怒了伊斯兰原教旨。
而在未来的世界政治的中轴线通常是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关于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顿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看法。总体来讲,文明的基本差异,包括预言、历史、传统是根本原因,这是历经几个世纪的产物。
而经济现代化与社会变革,世界“越来越小”,联系更加紧密则成为第二冲突点。另外在西方文明意识的发展中,西方文明带来的促进作用也使得非西方文明开始有意愿以非西方的方式塑造世界。因此,就亨廷顿的预言来讲,文明与政治制度直接相关,宗教之间的分歧带来的文明冲突是根本原因。
或许西方在未来仍然是最强大的文明,但是相对于其他文明的力量,这种强大正在逐渐下降。当西方试图维护其价值观并保护自身利益的时候,非西方社会通常会面临着两个选择:“跟风”,或是通过增强自身的力量来平衡西方。
盛极必衰,或许正是西方文明带来的这种促进作用让地区文明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弱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多元文化和多极政治格局相互交织的世界正在逐渐相互适应。
尽管从部分个体来看,文明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但在整体的塑造性上,非西方文明将同样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