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独具特色的10种美味小吃!是本地人的心头好,快来看看吧 深挖广州特色文化元素“文化+科技”打造传统文化IP
俗话说“人在中国,食在广州”,广东人爱吃、会吃绝对是名不虚传。很多人提到广东大多会想到广东人喜欢喝汤,更是有人夸张地说道“广东人的血液里流淌的99%都是汤”,实际上广东不仅仅汤鲜美,各种小吃更是数不胜数,味道也是一绝。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罗列一下广东的十大特色小吃,看看你吃过哪几种?
1、艇仔粥
艇仔粥是因为在艇仔(珠江三角洲称大概长4米、铺上舱板、中段或者中后段有篷的小舟为“艇仔”)上进行售卖,所以称之为“艇仔粥”。

舰仔粥主要由瘦肉、生鱼片制作而成,再以浮皮、葱花、花生及各种丝例如:蛋丝、油条丝、海蜇丝等作为配料制作而成。在制作时,先将粥熬到粘稠,然后把热滚滚的粥倒入其余小料中烫熟就可以了。
艇仔粥以粥底绵滑、味道鲜美、口感丰富而闻名于世。如果你有机会到广东,一定不要错过这道具有广东特色的小吃!
2、双皮奶
提到双皮奶,就不得不提到双皮奶界的天花板:顺德双皮奶!顺德双皮奶在清朝末期就已经有了,据说是顺德本地的一位农民在做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在水牛奶里换了个方式,"双皮奶"就这样在意外中诞生了,并流传至今。

双皮奶虽然制作材料简单,只需要牛奶、白砂糖、鸡蛋清,但是想要达到正宗、香甜可口、奶味十足,却是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工艺沉淀基础。
3、肠粉
肠粉是广东非常有名的一种特色小吃,如果你没有吃过其它广东小吃,那肠粉你一定听到过或者吃过。不仅仅由于肠粉遍布城市的各种小吃街,更是因为肠粉历史悠久。
据说唐朝就有了肠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受到了纪晓岚的诱惑到罗定品尝了当时名为龙龛糍的食物,并将其命名为“肠粉”,此后,肠粉就开始在广东街头盛传开来。
4、糖不甩
如果让广东人对外地人说起糖不甩,应该能说上个把小时。为啥呢,因为糖不甩的故事实在是有点多,在广东人心目中糖不甩既是清朝能够禁烟,恢复体力智力的神药,又是光绪年间能够让贫困书生考上进士的幸运干粮,还是东坑、茶山一带相亲时女方相中男方的暗示工具。
糖不甩由糯米粉制成,将糯米粉煮熟,然后揉成小球团,再用熬制的滚烫的糖浆(可以加一些姜片)煮熟,上面撒上花生碎椰丝即可。
所以说,糖不甩能够深得人心,不是因为它故事多,而是它确实口感好、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腻、老少皆宜。
5、广式蛋挞
广式蛋挞在1920年就已经在广东各大百货商店流行起来了,并逐渐成为广州茶点的一部分。现在我们不管是在街头还是快餐店基本上都能看到蛋挞的影子,就是来源于广式蛋挞。
现在我们自己在家就能做,去超市买点蛋挞皮和蛋挞液按照说明书在烤箱里烤上二十多分钟就能得到香甜软嫩的蛋挞。
6、干蒸烧麦
广式的干蒸烧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风靡了广东各地,在广式早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干蒸烧麦大部分是由肥肉、瘦肉、虾仁、糯米、饺子皮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日常调味料生抽、料酒、胡椒粉、鸡精、盐等加工制作而成的,色香味美,润而爽口。
7、鸡仔饼
鸡仔饼原本叫做“小凤饼”,是广州地区非常有名的一种传统小吃,据说是由清代咸丰年间一个叫做小凤的女工制作的,现在鸡仔饼在广东也是颇有地位,属于四大名饼之一。
鸡仔饼采用的都是常见食材,如面粉、瓜子仁、白芝麻、花生碎、胡椒粉等制成,咸香美味,外酥里嫩,老少皆宜。
8、马蹄糕
马蹄糕是广东一种传统的甜点美食小吃,入口即化,口感甜蜜。虽然名字为马蹄糕,但和马一点关系都没有和马蹄也没有关系,它是由糖水拌荸荠粉蒸制而成的。在粤语中,荸荠也称为马蹄,这也是马蹄糕名字的由来。
9、盐焗鸡
这是唯一一个因为烹饪技术被纳入广东省惠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小吃,可见其地位之高。盐焗鸡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 ,也是广东客家招牌的菜式之一。
与普通鸡烹饪方式不同,盐焗鸡制法独特,颜色略微发黄,外焦里嫩,美味诱人。并且盐焗鸡有补益中气,温补肾精,同时还具有补虚及益智的作用。
10、糯米鸡
据说,糯米鸡是解放之前在广州夜市上兴起的,刚开始是以碗盖着出售,后来一些摊贩为了方便售卖,选择用荷叶包裹起来。
糯米鸡由糯米包裹鸡肉、叉烧肉、香菇等馅料制成,放在蒸笼上蒸熟,既有糯米荷叶的清香,又有鸡肉的肉香,鲜味四溢,糯米润滑可口。
好了,以上就是广东十大美食小吃,您看饿了吗?反正小编写完是真的流口水了,欢迎大家继续补充广东的特色美食!
深挖广州特色文化元素 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广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科技”打造传统文化IP
岭南文化,悠悠千年,根基在乡村,核心在广府。在广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传统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又如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资源?在乡村,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在今年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众多省人大代表们将目光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魏丽娜
城市历史文化如何传承?
省人大代表谢莹:
要让人们自觉保护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因为读懂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去保护、传承。”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深入实施文化改革振兴工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强化红色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在广州代表团分组讨论中,来自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省人大代表谢莹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要“鼓励全民‘读城’,增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谢莹认为,要让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自觉保护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首先要倡导“读城”,读懂城市的独特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肌理。“读城”不仅是增强城市本土居民文化认同感,留住他们的乡愁,对城市“新移民”来说也是在传承中创造新的共同记忆,形成他们的乡愁。
因此,谢莹建议加强将历史文化知识纳入行业系统干部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全民“读城”,增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因为读懂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去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需要建立“刚性”机制、体系,还需要培育保护传承自觉意识的“软性”社会环境,二者形成合力,将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得以更好地传承。
省人大代表池锦玲:
加强广州传统村落传承与保护
来自广州市天河区的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三骏企业集团董事长池锦玲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于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她有着自己的思考。
“天河区是由原来的25条历史悠久的村庄演变而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粤剧、武术、龙舟、乞巧等不少岭南特色文化都值得保护、传承和发展。”池锦玲表示。
在天河区石牌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有了良好基础。“但目前受限于客观条件,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传承。”因此,池锦玲建议,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财政资金投入,为弘扬岭南文化项目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积极营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资源?
省人大代表江明秦:
建议针对性地推出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广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涌现一批“文化+科技”领军企业,成为推动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江明秦建议,深挖粤剧、西关文化等广州特色文化元素,与“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合作,以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动漫、影视剧、游戏电竞等形式,推出系列IP作品。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传播,做到全民参与、全民点赞、全民打卡,更好地向全国乃至全球传递广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此梳理广州的“文化+科技”龙头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比如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等平台,提供给广州传统文艺院团的优秀青年表演人员等入驻,让传统文艺院团、传统文化从业者都能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作品内容,既传播了广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增加了收益。
“大湾区产业链的发展和聚集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通过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文化龙头企业能更好发挥支撑和引导作用,带动中小微文化企业共生发展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江明秦建议,可借助大型节奖会赛以及政策资源,重点扶持和宣传龙头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来到大湾区创新创业。
江明秦建议,政府可以结合文化企业的政策需求,联合协会、智库机构等各方力量,整合文化产业普惠政策,积极搭建“线上+线下”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同时,研究制订文创人才评价标准,增加支持由龙头企业推荐产业链上的优秀人才办理人才引进,打造文化人才集聚高地。
江明秦建议有针对性地推出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通过多维度的举措,形成音乐产业核心集群,推进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历史文化如何保护?
省人大代表朱锦英:
建设“数字村情馆”,做好乡村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
保护传承好乡村历史文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广东省人大代表朱锦英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尤其是可以“数字村情馆”作为载体平台做好乡村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
朱锦英认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要走数字化之路。“每一个乡村都应该有自己信息化平台。”朱锦英认为,推动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就要求每一个乡村也都应该有本级的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因此,她建议推动乡村建设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并将其定位为“数字村情馆”。
朱锦英提出,“数字村情馆”要以乡村历史文化为依托,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一体化的农村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建立乡村村情数据资源云数据中心,开发集乡村历史文化、乡村治理、乡村党建、农产品溯源商城、便民服务、产业投资合作、招聘培训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同时,朱锦英认为,“数字村情馆”是一个公益性质的信息化平台。它由政府出资建设,建成后采取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模式进行运营。运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对村民收费,管理部门不会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数字村情馆”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运营收支平衡通过引进合作项目、提供优质服务来实现。
建议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数字村情馆建设,其建设可以采取分步推进方法。试点先行,首先在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中试点建设。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以行政村为单元,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数字村情馆,实现“一村一数字村情馆”。建议省财政安排全省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以推进全省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包括数字村情馆建设。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