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夏日傍晚的凉风,去临潼"最美环山路"看“骊山晚照” 骊山深处来历不凡的山沟,沟深只有几公里,风光壮美却又感觉危险

临潼那火爆的“最美环山路”,心心念念了很久。终于敲定周末前去打卡。
探过之后,一句话总结:名不虚传。
说起临潼,有三大title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兵马俑、《长恨歌》、最美网红路。
要吃货来说,还得加一项:大盘鸡。去了不吃大盘鸡,等于白跑。
这其中,名气最大的,自然是兵马俑。但西安人很少自己主动跑去瞻仰始皇帝的这一大作,那都是留给外地游客看的。
每逢节假日,西安人要跑去凑热闹,十有八九是来亲戚朋友了,自己需要陪着尽地主之谊。去了之后,也不过是从人头缝里瞅上几眼,绝不急吼吼地扒拉开人群往里钻。
至于《长恨歌》,也属于“必打卡”项目,抱着“来都来了,看一场吧”的心理。
故事情节有起伏有冲突,放在华清宫这样的历史人文环境中,颇能体现事件的大气磅礴、以及人物的缠绵悱恻。
尤其值得点赞的,是幕景、舞台的独特创意,这么多年过去了,仍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总体上,也属于“刷一次就好”。
倒是那条九曲十八弯的环山公路,值得一年几次故地重游、旧路重走。
不是因为其足以媲美其他绝美景点的名头,而是因为景色本身,大气磅礴,并且随四季轮回而斑斓多变。每一份妆扮,都值得你长久驻足。
线路概况
这条在骊山上盘旋蜿蜒的山路,北起骊山风景区牡丹门,向西一直延伸至灞桥的洪庆镇,连接着临潼和灞桥两个区,全长约41公里,又被称为“骊山大道”或“灞临路”。

可以从洪庆经S101往蓝田方向拐入,翻越洪庆山上骊山再到华清池路;
也可以从临潼上山,可选择走华清池旁的路口,或者由骊山牡丹路口进入最美环山公路;
不管从那边驶入,环山而上,眼前就是一长幅风景画卷缓缓展开,沿着山势绵延不绝。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如你所想,作为一条大有名气的网红盘山路,弯儿不仅多,而且相当急,相当考验菜鸟司机的技术和胆量。
好在山路状况不错,柏油路,双向车道,靠山体一旁陡峭处都做了护坡,将山体进行包裹。贴悬崖的一边加装有护栏,安全措施做得很到位。
我们走的是临潼这一头,经牡丹路路口进入,原计划打卡藤原豆腐店,然后返回看《长恨歌》。
嗯,还是那句老话:计划赶不上变化。
故事脚本又自行做了修改。
游玩亮点
以疫情为分界线,之前,这条山路寂寂无名,不为众人所知;之后,临潼“秋名山”突然火于朋友圈,前去打卡的人比山上的树还多。
走路的目的,自然不在路本身。
壮美骊山
骊山,作为1600公里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山势逶迤,树木葱茏,因景色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

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像极了当下流行的拆盲盒。每一次拐弯之前,你都无法想象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致。
是陡立险峭的山崖,是劈面而来的山壁,是一处孤立的山包,还是林涛清风,这些都不能提前预知,不让你有一点心理准备。
待到景致逼至眼前,又转瞬消失在身后,而你那一声惊叹“哇——”,还在空中拖着长长的尾巴。
下一个急弯已经横在车头了。
对于这一段山路,有人说临潼天文台附近那一截最激情——弯多且急,景色多变;也有人说爬上山顶的那一段最大气——斜空里晚霞璀璨,山脚下的灯火次第亮起;也有人说下山路最壮阔——山风柔顺,公路静卧,天地静默。
只是行走在路上,就可收获一次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满足感飙至顶格。
沿路打卡点
骊山,又不仅仅是1600公里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而是无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衍生地,是一座有内涵的山。
女娲在这里补过天,周幽王在这里烽火戏诸侯,秦始皇在这里长眠,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缠缠绵绵,蒋介石在这里突遭“西安事变”……
山脉曲折起伏,故事绵延千载,随处可寻历史划过的遗痕,如:烽火台、天文台、人祖庙。处处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所在。
此外,值得停下来打卡的地点,自然也包括一众新晋“网红”,如:
后瀛山庄 且不要较真是不是“西安最美民宿”,在安静的庭院里来一日自我放飞,吹山风泡温泉数星星,难得人间清欢。
云集·咖啡馆 在这里咖啡是配角,摆出最靓的姿势,连同身后的景致一同纳入镜头,才是正经事;
藤原豆腐店 在打卡拍照之外,更是各种改装车爱好者的天堂,他们聚集于此,致敬电影《头文字D》,致敬心目中永远闪光的车神。
每到一处,寻一个角度,一顿“咔嚓”,大片到手,几乎是每个驻足游客的基本操作。困居城市的人,在这壮阔的景色面前,很难保持淡定,不掏出手机来化身“摄影大咖”。
路旁,不时有穿洁白婚纱的漂亮姑娘在拍婚纱照,身边杵着西装革履的陪衬。
美景配佳人,够养眼。
骊山晚照
走这趟环山路,最不该错过的,就是“长安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
当你行至山顶,恰逢夕阳西下,半边天空铺满彩霞,五彩斑斓,色泽艳丽,而又隐隐透着雄浑的气势。
此时此刻,找一处高地静坐,远眺云霞的倏忽变幻、明媚多姿。山景虽壮美,却不及烧红半边天的夕照更具惊心动魄之美。
时间静止下来,繁杂的心事再也不值一提,疗愈效果堪比灵丹妙药。
什么老板、客户,什么老公、孩子,内心万马奔腾、胶着厮杀的各股力量,瞬间消融,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柔似水,风平浪静。
如果在山上停留至夜幕沉沉,恰逢天气晴朗,还可以坐观星空,更是别有逸致。
游玩体验
从西安市区出发,驾车约一小时,即可到达临潼这条被选为“西安乡村休闲游十条精品线路”的盘山路。
夏日的山林,遍野苍翠,俯瞰或者仰望,皆绿意盎然。澄澈干净的空气中,带着茂密植被所特有的清新。
山路多急弯,须谨慎驾驶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急弯连着一个急弯的山路,真的是很考验司机的水平。如果是新手司机,一定要谨慎驾驶,安全永远第一。
自从这条路爆红后,几乎不分周末、周内,每个华灯初上的夜晚,山上就开始热闹起来。尤其是从云集·咖啡馆到藤原豆腐店这一截山顶的路,因为是观落日的极佳地段,路窄少停车的地方,很多人直接将车停在路上,原地把马路变停车场,排出去老远。
前行、后退都动弹不得,简直是堵成一锅粥,尤其节假日时。
我们计划到藤原豆腐店打卡,然后返回看9:30场次的《长恨歌》。结果到云集就堵住了,车龙都亮着灯,与暗红色的天空相映,颇为壮观。
因为要赶演出的时间,只能半路折返。
提前合理规划时间
为了不错过“骊山晚照”,最好选择傍晚时分、夜幕即将开启时上山。一路向上,可在设有观景平台的地方停车赏景、拍照。
及至行到山顶,正逢晚霞从天边涌起、铺开,凤凰涅槃般燃烧着,时而静止凝固,时而变换不已。
向山下眺望,不仅能看到临潼的斑斓夜色,甚至可望见西安的霓虹闪烁。
兵马俑大概很少有人专门跑去看,华清宫值得一去,《长恨歌》也总得看一次的。
还有,临潼的大盘鸡,去了总得吃一顿吧。这些事项需要大概有个取舍,好不耽搁上山看落霞。
山林壮阔波澜,每一季节都独有神韵,让人多次打卡而不觉厌烦。
我去了秦岭不少峪道,却很少踏足骊山的沟壑。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常住西安城东的原因,离骊山很近,所以才去得勤了一些。
上次,我和家人自驾探访了号称骊山最大峪的“韩峪沟”。这一次,我们再度驱车入山,探访了韩峪边上另一条山沟——“洪庆沟”。

// 来历不凡的“洪庆沟”
洪庆沟也是骊山西麓的一条大山沟,从地图上看,它的规模毫不逊色于韩峪,甚至比韩峪沟还要更宽更深的样子。
不止如此,听网友们说,它还是临潼区斜口镇和灞桥区洪庆街道的界沟,沟北为临潼的“马斜原”,沟南为灞桥的“铜人原”。

它的沟口处有许多村子,名字很容易让人迷惑,比如说洪庆堡村和洪庆沟村,按名字来说,应该和灞桥区的洪庆街道更贴近才是,但人家却是属于临潼区的村子。
西安遍地历史,一个看似寻常的地方,总能挖掘出不一样的故事,“洪庆沟”也是这样。
“洪庆沟”古名“洪坑沟”,也有人叫它为“坑儒谷”,其得名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据专家考证,现在临潼区斜口镇洪庆堡村和灞桥区洪庆街道街子村之间的谷地,就是秦始皇当年“坑儒”的遗址所在地。

当然这里的历史遗迹不止这些,洪庆沟与韩峪沟前的山前洪积扇和台塬地带同时也是“秦东陵”所在地,洪庆沟北侧的马斜村一带就隐藏着一座庞大的战国陵园,据专家推测,墓主人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芈八子(芈月)。
也许是洪庆沟的历史太过显赫,以至于关于这条沟的自然地理方面的信息反而很匮缺,网上几乎查不到洪庆沟的沟长和沟深等内容,我搜索时,无意间点进了一条关于“洪庆河”的陈年老材料,才了解到了一星半点——
洪庆河是流淌在洪庆沟里的河流,是灞河下游最大支流:
“发源于洪庆街道东北骊山西麓的水泉子村,长14公里,上游亦称大桥沟,东西流向,在洪庆原(铜人原)出口处有枣官瓦水库(胜利水库),流经洪庆街,于灞桥街北侧入灞河。”
其中,洪庆河在洪庆沟内的流长约为全河长度的一半,因此,我猜测,洪庆沟的长度应该在六七公里左右。
// 自驾探索洪庆沟
我们探索洪庆沟的旅程仍然是从原来的“韩峪乡”街道开始的,沿着“马斜路”,先是穿过了一片塬区——“马斜原”,这上面有个村子,叫“马斜村”。随后沿公路一路向东,渐渐钻进了山沟里。
但公路并不是从沟底通行的,而是沿着沟北侧的塬崖,环绕崖坡的上半部分而建,这是因为沟里的人家都住在梁上或崖坡的上半部分。
所以,这一路的风光非常壮美,我们几乎是行驶在山梁之上,无论何时,向南眺望,撞入眼睛的都是苍茫山梁与幽壑深谷构成的图景。
随时停车,便可以伫立在山崖之畔,俯视脚下望不见底的沟道、葱葱笼笼的树木和零零散散的山里人家。
李白说,“登高壮观天地间”,站在洪庆沟视野开阔的高处,好像人的胸襟也一下子被打开了,和秦岭山沟幽闭的感觉完全不同。
// 沟道深处“白杨村”
从马斜村过来,洪庆沟北的马斜路沿线有不少村子,有土地凹、高岩、白杨树和薛家河,名字都很有山地特色,全都是属于马斜村的村小组。
从马斜村算起,我们大概行驶了2.5公里,到了白杨村,这里已经是洪庆沟深处了,沿着这条乡村公路再往前2.7公里,就能通到“西安最美盘山道”——灞临路上。但由于去年大雨滑坡,路断了,我们的旅程于是止步于白杨村。
白杨村让我印象很深,因为它的高度已经比较高,海拔在七百多米,比沟口足足高出了三百来米。村子修建在崖坡上部,远远望去,像是空中村落。
而薛家河村则不知是位于谷底还是山沟的另一侧,公路到了这里后就分为两股,一股向上通往白杨树村,一股向下通往薛家河村。
在白杨村,还没有进村之前,我们先看到了立在路边的一块牌子——“防汛警示牌”,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让人头皮一紧——
“各住户:你们住在高崖下、滑坡点地带、危房、危窑下……街办要求你们提高防汛保安全意识”。
沿公路向上绕过一个弯,就到了白杨树村里,在山崖下有比较长的一块平地,约有十来户人家背向山崖、面向深沟而住。
一眼扫过去并没有觉得他们住得如何惊险,走到近处才发现一些村民屋后已经出现了滑坡,更不可思议的是,从村民屋前通过的那条公路一路都好好的,到了这里却齐齐地塌陷下去,路就在村子这里断了。
几台由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设立的地质监测仪器立在塌陷处,牌子上标注这里为“白杨树村崩塌”。
不过村民们看起来却安之若素,他们的房子也盖得高高大大,不管地质环境如何,这里目前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路线:韩峪卫生院——马斜村——白杨树村,5.2公里,车程13分钟。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