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五大佛祖 你都知道吗? 略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
佛祖文化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真理之人,是佛教修行最高的境界。表示一个人对于人生的道理已经彻底通透,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用“佛祖”的称号来表达对于佛教创始者的尊敬,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中的五大佛祖。

药师佛
一、药师佛
药师佛的全名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也被人乘坐是药师如来和琉璃光佛。名中带有的琉璃,是比喻内心清净无染犹如琉璃之透彻。而之所以被称为是药师,是因为他能够治愈世间的一切疾病。
传说,如果有人身患重病,几近死亡,他的眷属在这个人就要死之前,不分昼夜诚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认真诵读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49遍,点燃四十九盏灯,挂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这个人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

阿弥陀佛
二、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又被叫做是无量佛。大乘经中记载,阿弥陀佛立志建立极乐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被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他经常以手持莲华的形象出现,也是因为极乐净土中人们不是胎生,而是莲华化生。
阿弥陀佛对于他所建立的极乐净土主要有三个要求。一是自然界的富饶和美丽,《阿弥陀经》中记载,极乐净土中的食物和生活所需全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景色优美,花数丛生。二是人之人之间的和谐,没有争斗。三是身心的纯净,脱离一切烦恼,没有生老病死。

弥勒佛
三、弥勒佛
弥勒佛是释迦摩尼佛的继任者,他的形象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在一些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坦胸露腹,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都说他“量大福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世人学习包容。
北京潭柘寺内的弥勒佛两边有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幅令人回味无穷的楹联就很好地塑造了弥勒佛针砭时弊的豁达形象。
燃灯佛
四、燃灯佛
燃灯佛又被叫做是定光如来和普光如来。燃灯这个名字的来历在《大智度论》中有记载:“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燃灯佛对于佛教的影响非常大,“传灯”的意思就是传承佛法。
燃灯佛是释迦摩尼佛的老师,他为释迦如来授记。传说释迦摩尼曾经是一位善慧童子,将自己获得的一朵罕见的五茎莲华献给了燃灯佛。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着佛教的纯净和高雅。收到了莲花的燃灯佛颇为高兴,便给释迦摩尼的前身授记,这才成就了以后的释迦摩尼佛。
释迦摩尼佛
五、释迦摩尼佛
释迦摩尼佛是佛教的创立者,他大概29岁时出家,学习禅定和苦行。大约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随后,他向各个阶层传播佛学文化。对古印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维护了古印度当时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佛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他也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摩尼佛对于佛教的传播和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首创了制戒和诵戒的规定,创造了僧侣们需要遵守的戒律并使其背诵之,戒律越发细致繁复,人们对于佛教僧侣们的认识也就越发高尚和纯净。他还取消了梵语在传教中的专属地位,允许人们用自己的方言来学习和传教,这也是当时佛教文化能够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一个高度的智慧者对人生之旅的选择
初学之人当然应该从「释迦牟尼佛传」中去认识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如何修行?如何为众生说法?什么时候离开世间?为什么要证入涅槃?……但是如果「看不对传记」,对释迦牟尼佛终生所说「法义」局限在「历史考证佛经源流」的原始佛教上,就是「小乘经典」──《阿含经》中,或者走入一类「密教徒」所说「即身成佛」──在这一生中就能究竟、圆满成佛,或者在「十几世中」就能圆满成佛的「错误知见」去认识「佛陀的德行」。那么你初入佛门对「法」的认识与观念就已经被「误导」。
然而释迦牟尼佛确实在两千五百年前诞生在古印度的「蓝毗尼园」中(现在是尼波尔境内),确实示现凡夫身,于出家修道前,一直以尊贵的太子身分,处在一个奢华富裕的王宫生活里(见《中阿含》大品柔软经第一)。而此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对一个天赋禀异,具有灵敏观察力的智者而言,呈现在眼前的一切,却使他对现实生命的起源,充满了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他对现实人生敏锐的求知欲。当一个人对目前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视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实性、无常性,豁然发现另一条坦荡、悠然的云水生涯时,就是他踏上心灵之旅、开发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始!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更多相关佛教相关知识。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异于常人的思索力、观照力,身处美女如云,权贵齐集于一身的皇宫生活里,而不为富贵所诱,淫乐所动。在洞悉出再美好的环境,再欢乐的时光,也要随着无情的流云,飘逝在苍穹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时,毅然超出这个千篇一律,充满权力是非的王宫生活,带着对真理的追求,精神生命开发的理想而展开另一种宇宙缘起的探寻。

释迦太子因见人间的生、老、病、死而发现人生短暂生命的真相发心出家修行
一般人要在困窘的环境下发现痛苦的根源,因为尝到痛苦的滋味而知苦、舍苦,发心出家,比较容易。对于一个从小安居于安富尊荣,无忧无虑,从来没有尝受到困苦因缘的尊贵太子,要他骤然舍弃眼前拥有的妻妾美女,财势权贵,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大担当、大智慧,是不容易觉醒的,太子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楚了眼前奢华糜烂的皇宫生活,只不过如过眼云烟般的虚幻,并且在出城游观时(见《长阿含》大本经「一」),于道路上亲自看见头白齿落、面皱身偻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号送终的死人,从现实人生的「生、老、病、死」中,发现短暂生命的真相。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如果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做过内在的洗炼,对自己灵性的生命没有丝毫把握,任何人到了迟暮之年,都会惧怕死亡的来临。
大部分的人,皆是在妻儿恩爱中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能够在今生生命中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精神生命的价值做过短暂检讨、反省的,恐怕大都要经过病苦、老年、临死之前,乃至生离死别间,才会稍微对周遭发生的人事环境做短暂的回顾、省悟!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更多相关佛教相关知识。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要在尝到苦的结果后,才知道「苦」是人生的真相。一个从有生命以来,就对现实的假相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先知先觉者,在他观察出原来这一期生命中充满了许多身心交织而产生了无数不是世人现有的凡常思虑所能解决的痛苦烦恼时,适时运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变他的人生观──慧剑斩情丝,转变这一生未来将要走的路程,扭转这一生现实生命将要造作、形成的现实因果,使他的人生之旅在三十岁(实岁二十九,又有记载十九岁)的那一年产生了急剧的变化,成为一个富贵与流浪生命者之间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转捩点。见《中阿含》浦利多品罗摩经第三)

三十岁──正是人生的壮年时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之时,正是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的时期,具备分辨人生之旅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是已经找到了未来人生的出路。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塑造性、进取性、思想性、观照性的年龄,就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佛陀选择三十岁出家,便说明了佛已经从世俗的王宫安乐中与出世修道的清修中划分出了一条入世与出世的明显分野。生与死不能两立,要解决人生烦恼的根源,就不能再沉迷于当前的富贵淫乐之中,要当生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便非得今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实际的行动,代表了一个贵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权势内幕的纷争,对权贵生涯的觉醒,代表了一个置身于纸醉金迷皇宫生活中的千金之子领悟了未来人生应该走的方向,对无常欢乐刻骨铭心的省悟,暗示了一条人生最大的投资路线──出家,唯有从现实人生的经历中发现出苦的生机,才能彻底斩断世间的情缘,出离五欲六尘之家,方能在不断的苦修精进下,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更多相关佛教相关知识。
然而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后,是如何修行成就的呢?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释迦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经过追随外道仙人苦修的阶段,曾经日食一痲一麦,禅修精进,但是始终不能超脱三界生死之苦。最后在菩提树下禅坐,深入四禅之中……,终于彻底证见十二因缘法的形成与还灭的真理而了脱生死。
事实上,《阿含经》(小乘经典)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因证见十二因缘法而了脱生死」,只是对「佛在世时为因应当时的声闻弟子的根器而行『同事摄』」,方说为「佛出家修行后,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
但是在大乘经典中(如《华严经、法华经、佛本行集经》等经中却是又因应菩萨弟子的根器而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是「示现成佛而不是仅有了脱生死而已」)。
也就是说,依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用「大菩萨行者」的身分以「变化身」(应化身)而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示现王宫生活……,又示现出家、修行、成佛。所以初学者接下来就应该进一步认识佛的究竟释义是什么?而不是将对「释迦牟尼佛」的认识,对成佛的修行经过,局限在「了脱生死」的法义当中!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