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广场纪念为人民牺牲的烈士,陈云亲题五卅运动纪念碑 跨越9530公里追寻红色足迹
通过名人题字,探寻身边微历史-第十九章
位于在上海最繁华最黄金地段的人民广场,有一座为纪念百年前一场声势浩大、无畏革命的运动而建立的纪念碑。碑铭由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亲笔题写"五卅运动纪念碑",纪念这段不屈反抗的光辉岁月,#上海头条##上海爆料##上海身边事#请见下图:
五卅运动纪念碑-在人民的广场纪念为人民牺牲的烈士
位置: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广场下沉式广场内

地图位置
五卅运动纪念碑 坐落于南京西路、西藏中路西南侧的一片绿地中。纪念碑的碑体、基座等都是采用泰山一麓的花岗岩,代表着烈士的牺牲重于泰山。由陈云同志题写碑名,陆定一题写碑文。主体雕塑“五卅魂”是从“五卅”两字变化而来,高15.6米,宽21米,重50吨,似鲲鹏展翅,似烈焰奔腾。中间是一座由两个不屈不挠的工人形象组成的青铜圆雕,高3米,宽4米,重3吨多,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工人雕像形似五字

立体雕塑形似卅字
为了纪念五卅运动,1927年曾在江湾五卅殉难烈士墓前建立纪念碑。1932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沪战争,原碑被日本侵略者毁坏。在纪念五卅运动60周年之时,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总工会在市中心人民公园重建五卅运动纪念碑,以激励后人,继承烈士遗志。1985年5月奠基,1990年5月落成。五卅纪念碑时时提醒着前来参观的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透过主体雕塑,可以看到陈云同志题写的“五卅运动纪念碑”七个镀金大字。在弧形的碑体前,是一座铸铜的圆雕,一个工友满腔悲愤地怀抱倒下战友的身躯,在声声呼唤着子孙后代们,不要忘记那些流血的日子,要奋力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铸铜沉重的份量感与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得整座圆雕透出一股无限扩张的力,使你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浓缩与积淀,站在作品前面,你会震颤,你会热血沸腾起来。
背后浮雕
陆定一撰写碑文
碑文
纪念碑后侧,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一千五百字的碑文。碑文两侧是两排锻铜的浮雕。这里有被穷困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工人,有悲痛欲绝的妇人,有趴在母亲身上饥饿的孩子,更有为民众利益奔走呼叫的共产党人
作品当时出自两个年轻人之手----上海油画雕塑院34岁的雕塑家余积勇和上海园林设计院30岁的设计师沈婷婷。
接下去照例我们来了解下题字人。
陈云-从上海走出的伟大革命家
陈云(1905年6月13日-1995年4月10日),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陈云同志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担任党中央的领导工作,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云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开展和成功,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尊敬和爱戴。
陈云像
欢迎各位知晓更多关于上述信息微历史的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更希望获得您的点赞,加粉,并提供更多素材。
苏大敬文书院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暑假期间,苏州大学敬文书院师生党员用20天时间,跨越11个省份14个市,追寻党的百年历程。(苏州大学供图)
苏报讯(苏报融媒记者蔡清)暑假期间,苏州大学敬文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党员一行20人,以中国共产党100年光辉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主线,用20天时间,跨越11个省份14个市,追寻党的百年历程。
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表示,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通过实地探访,敬文书院师生在探寻各地红色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的历程中,深刻理解百年来党经历的风风雨雨,师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坚定了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这次活动,师生们从上海出发,乘坐火车一路探访嘉兴、古田、长春、延安、贵州、长沙、韶山、北京、济南、小岗村、南京、淮安、苏州,总里程达9530公里。师生们沿着两条主线展开实践:一是选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主要事件发生地进行探访,回顾中国共产党从上海、嘉兴启航,到古田、遵义、延安、东北抗联的峥嵘岁月,再到新中国成立、小岗村拉开农村改革序幕的光辉历程;二是在历史事件发生地学习百年党史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师生们在湖南韶山讲述青年毛泽东领导农民运动,在南京雨花台瞻仰丁香烈士墓,在苏州五卅路纪念碑前献花肃立,在腾讯会议云端宣讲杨靖宇将军的抗日事迹……本次活动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
“我们通过对游客、景区负责人、纪念馆讲解员、产业工作人员的采访和实地观察,体会到党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也感受到了红色旅游对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作用。革命先烈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不已,我们将好好学习,付诸实践。”团队成员周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