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基地纵览:刘铭传故居 李鸿章故居首次维修后开门迎客

两岸交流基地纵览:刘铭传故居

  所在地:安徽合肥

  设立时间:2013年4月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合肥人,清末著名爱国将领。1884年,刘铭传临危受命,从家乡合肥出发赶赴台湾,率部击退意图入侵的法国军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担任首任台湾巡抚。在任期间,刘铭传固防务、修铁路、办企业、兴教育,开启了台湾现代化、工业化之门。

  刘铭传故居位于合肥肥西县铭传乡启明村境内,又称刘老圩,占地101亩。故居四周筑有内外两道深深的壕沟,里面流淌着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水。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四周的围墙用石头砌成,其上建有五座碉堡。故居周边自然环境清雅静穆,风景怡人,以山地、田园景观为主导的景观格局基本上延续了刘铭传所处时代的环境特点。故居外,刘铭传当年亲手栽植的广玉兰,虽历经百年沧桑,仍高大挺拔,香飘四方。

  1998年,刘铭传故居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也是安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3年以来,刘铭传故居在保护现存建筑和珍贵树木的基础上,对四排三进的主体建筑等进行了原貌复建,并新建了一座综合性的“刘铭传纪念馆”。此外,肥西县在保护故居的基础上,还开发了越来越多涉及两岸交流的旅游项目,如刘铭传墓园、小团山“香草农庄”以及占地3000亩的“铭传生态园”。

  在刘铭传故居周边,还有来自台湾的学者、商人建成的多处现代文化和农业项目。2009年以来,前来合肥交流、探亲、旅游的台胞已达数百批、几万人次。赴台交流的合肥文化、商务团体也达到百余批次。(李 筱)

李鸿章故居首次维修后开门迎客

图为市民参观陈列馆。 中新社记者 赵强 摄

图为市民参观陈列馆。 中新社记者 赵强 摄

中新社合肥8月5日电 (记者 赵强)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闭馆维修,安徽省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以下简称“李鸿章故居”)5日恢复开放。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的李鸿章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典型的江淮民居建筑,采用传统的木架构,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唯一以李鸿章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同时也是展现淮军历史的专题博物馆,李鸿章故居已成为合肥市的特色文化品牌。

李鸿章故居首次维修后开门迎客

8月5日,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闭馆维修,安徽省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以下简称“李鸿章故居”)恢复开放。 中新社记者 赵强 摄

扫描防疫健康码、预约登记、佩戴口罩……当日,不少游客得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恢复开放的消息后,有序前来参观,81岁的孙玉珍就是其中一位。

“这是我第一次到李鸿章故居,以前只知道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带头人,今天专程到他的故居参观,希望可以详细地了解他的故事。”孙玉珍老人告诉记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要,安徽历史名人众多,看到修缮后的李鸿章故居她很满意。

据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吴胜介绍,自1999年以来,李鸿章故居已开放20余年。屋瓦出现风化损坏、屋面出现渗漏腐蚀现象,加之馆内电气线路老化,亟须维护。经报批,故居于7月5日至8月4日闭馆维修,为缩短维修时间,古建屋面维护和电气线路改造同步进行。这也是故居开放后迎来的首次闭馆维修。

吴胜认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李鸿章故居可以说是保护和利用的一个样本。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故居除传统展览讲解外,还以情景剧方式演绎介绍。同时,围绕淮军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制作精美的文创产品。

据统计,由于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李鸿章故居接待各地游客约26万人次,其中包括部分港澳台同胞。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