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了解吗?文艺青年必打卡的北京17所名人故居 破防!曾国藩故里太美了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至少500处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就像一本大书吸引众多游客一次次驻足、一次次感悟、一次次提升。

今天,我将老北京名人故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盘点出了五大去处,文艺人的打卡指南。


雾锁什刹海

如果没有什刹海的那一波碧水,北京的灵秀无论如何也要减去三分。智者乐水,就像莱茵河给了歌德、贝多芬、罗曼·罗兰等人灵感一样,北京的水系同样造就了一批伟大的艺术家。什刹海旁,鸾翔凤集。

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者中,鲁迅、老舍等都曾在此安居,齐白石、梅兰芳等也曾在水边栖居,汲取各自需要的营养。真不知道这波碧水中,蕴含着怎样神奇而独特的气息,滋养着只属于北京的气息。


1. 鲁迅故居

你都了解吗?文艺青年必打卡的北京17所名人故居

西三条21号

北京市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的住所,目前辟为鲁迅博物馆。


2. 齐白石故居

你都了解吗?文艺青年必打卡的北京17所名人故居

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齐白石跨车胡同故居的路口对面是著名的北京金融街,在这个十字路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北京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明晰的对比。跨车胡同13号与齐白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已经快90年了,几乎和白石老人的寿数一样大。


3. 梅兰芳故居

你都了解吗?文艺青年必打卡的北京17所名人故居

护国寺街9号

梅兰芳在护国寺街的故居为清末庆亲王府的马厩,是一个两进四合院,占地700平方米。前院由大门、影壁、倒座房组成,正院由正房、左右厢房及耳房组成。院内有两棵柿树、一棵苹果树和一棵西府海棠。1951年,梅兰芳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后就住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直1961年去世,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


4. 老舍故居

丰富胡同19号

1949年,老舍自美国经天津回到北京,1950年4月他购置了东城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即今丰富胡同19号)的一所普通四合院。从此,他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几次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溥仪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许多文化名人。在这段时间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作品。


5. 恭王府

什刹海前海西街17号

俗话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今天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是在奕訢那个时代最后形成的。恭亲王奕訢当年虽然权势很大,但是他身逢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多次战乱,又曾强烈反对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故而并未对王府大兴土木。恭亲王在府邸后面营建了著名的恭王府花园,并在不远处的小翔凤胡同营建了别墅“鉴园”。所以说,恭亲王府及花园是一组精美典雅的古建筑群,却不是一座典型标准的亲王府邸。


6. 张之洞故居

白米斜街11号

白米斜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就在什刹海的南边不远处。11号是一座很大的宅院,广亮大门,大门对面还有一座灰色的照壁,就在这座气势威武的宅院里,张之洞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已经七十岁的张之洞奉旨进京,升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进京后不久搬来居住。宣统元年(1909年)8月21日,张之洞在这里病逝。


7. 荣禄故居

交道口菊儿胡同3号、5号和寿比胡同6号

当人们走过菊儿胡同7号院的时候,赫然耸立的小洋楼经常引起大家对宅院主人的猜测,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是清末大吏荣禄宅邸的重要组成部分。荣禄,字仲华,满洲正白旗人,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他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固守“祖宗之法不能变”,“百日维新”开始后,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晋升为军机大臣。光绪二十九年(19034月11日)卒,谥号“文忠”。当年的荣禄府横跨两三条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


日落王府井

直到民国以前,王府井的名字一直是『王府街』,因明成祖时在这一带建造了十个王府而得名。作为东城的标志,王府街的名字记载着这一区域始终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历史渊源。

看王府井附近的名人故居,简直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从各种清代贵族王府,到一个个民国权贵的宅邸,它们的主人哪一个不是权倾一时,位居万万人之上?漫步在这些故居内外,人们很容易神游物外,去想象屋主在这里做出过哪些影响中国历史的决定,他们和谁在这里握手言和,又和谁在这里阳奉阴违。


1. 左宗棠故居

西堂子胡同25、27号

1881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应诏进京担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并管理兵部,参与练兵、治河、禁烟等事。期间,左宗棠住在西堂子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度过了一段正常而温馨的家庭生活。他当时是以租赁的方式住在最东边的一个院落里

这栋院落的第一个主人,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德保。没过多久,左宗棠就得到朝廷的调令,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后来,这里还居住过著名国画家溥雪斋。现在,一个院落隔成了两边,两个门牌:西堂子胡同25号和27号。


星灿宣武门

宣南,一般指北京宣武门以南一带,但宣南两个字给那片空间赋予的是一种『人味儿』,接地气的『人味儿』。清代以来,这里是士人文化和俗文化的肇始之地和交汇之所。遍布宣南的会馆和戏院、茶馆,合作演奏着关于读书人和市民的雅俗二重奏。

人们耳熟能详的戏曲大家们曾居住在这里,谭鑫培、王瑶卿、萧长华、荀慧生、李万春曾在丝竹管弦间记载着一个时代的世俗哀乐。而就在同一片土地上,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又在字里行间寻找着治国安邦的庙堂真理。宣南,就是如此神奇的一片土地。


1. 谭鑫培故居

铁树斜街大外廊营胡同1号

铁树斜街谭氏故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30年左右,谭氏家族自谭鑫培出生前便生活在这里直到1968年,在此生活了一百三十多年的谭家才搬出了老宅。毫不夸张地说,这座院落见证了中国京剧的兴衰。原大门口有块木牌,上书“英秀堂”三字,据说出自清代书法家李毓如之手。


2. 荀慧生故居

山西街甲13号

荀慧生先生的故居周围高楼环抱,几间旧房淹没其中。相隔不远就是同为京剧名伶的萧长华先生的旧居。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早年曾先后在南半截胡同、香炉营二条、椿树上三条路北等处居住,后移居西单白庙胡同,1957年搬进了山西街的这个小院。


3. 纪晓岚故居

珠市口西大街241号

珠市口西大街虎坊桥附近,有家著名的京城老字号——晋阳饭庄。显赫的店面墙角、茂密的藤萝掩映着一座雕花拱门,匾额上写着:纪晓岚故居。纪晓岚在这里住了两个阶段,分别是从11岁到39岁和从48岁到82岁,前后共计62年,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4. 谭嗣同故居

北半截胡同41号院

谭嗣同故居位于北半截胡同41号,从地铁菜市口站步行三分钟就可到达,这不禁令人唏嘘——当年他凛然就义的地方距他的居所竟然如此之近, 菜市口成了他“生于斯,死于斯”的地方, 这难道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月圆未名湖

1925年,美国人司徒雷登一手创办的燕京大学搬进了海淀一处宽敞的园林,那本是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与清代和珅淑春园的所在,燕南园作为教授们的宿舍区,就被建造在勺园旧址的东侧。

读了一点关于燕南园的历史后,再走进这片神秘的树丛,很容易产生一种隆重的气氛。你会忍不住猜测路边散步的老人是不是某位大师,一草一木都沾染过圣贤的气质。


1. 冯友兰故居

燕南园57号

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57号院门口几支翠竹显出了这院落的不凡,竹子权当影壁,后面就是著名的“三松堂”。


2. 冰心、吴文藻故居

南燕园66号

燕南园的老住户侯仁之清楚地记得冰心和吴文藻当年新居的位置是在66 号:“从西边上来,石碑西面的那栋楼。”



风雨清华园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初称“清华学堂”。

就像清华园工字厅对联所写:“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清华大学走出的师生名人不胜枚举,王国维、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等大师的风范永驻于水木清华。

清华这个中文词语因大师而变得丰富。“岩壑闲远,水石清华”的景色因大师而发人深省,“言及文义,辞对清华”的文采因大师而令人向往,“门族清华,时谓无双”的贵族因大师使人传颂。


1.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新林院8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该系教授兼系主任,自此梁思成与林徽因便入住了新林院8号。


2. 陈寅恪故居

照澜院2号

1926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48年,陈寅恪一直生活在清华大学里。1926年,陈寅恪搬进了照澜院2号,因陈寅恪出身名门而且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之时被戏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3. 王国维故居

西院42、43号

王国维在学术界颇受推崇,新旧学派无不赞誉有加。他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1925年4月18 日,王国维携一家老小,入住清华旧西院16号、18号(新编号为42号、43号),王国维在这里安心治学,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两年。


除了上述这些以外,还有宋庆龄故居、蔡元培故居、李大钊故居......那么,你都去过哪些故居了呢?又有何感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破防!曾国藩故里太美了

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镇,古朴、宁静,厚道、低调,但历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

双峰县荷叶镇,因其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形似一片荷叶而得名。面积140多平方公里,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故里,是中华女杰之乡,这里耕读文化、湘军文化、家教家风文化和女杰文化盛行。

如今,荷叶镇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华诗词之乡……十万亩生态林、十万平方米古建筑、万亩观光农业、千亩观赏荷花让古镇不光有历史的光环,更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地。

图 | 李建新 肖克 曾少军

文 | 谢蓉

破防!曾国藩故里太美了破防!曾国藩故里太美了

思云馆,曾国藩曾经在此居住过。

湘军曾国藩的“帅”旗。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是全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乡间侯府”,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新潇湘八景。

整个建筑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颇具园林风格。

精华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藏书楼内用箩筐吊运书籍颇为罕见。

富厚堂。

天坪村白杨坪的白玉堂是曾国藩的第一故居。白玉堂共二进四横大小房屋四十八间,天井六个花圃二个,青瓦白墙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背靠高嵋山,旁绕涓水河,是曾氏家教家风思想的发源地。当地群众深受荷叶文化影响,勤劳肯干。

白玉堂。

湘军文化园景区位于石林村,依托曾国藩故里丰富的历史文化、石林村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已有的产业基础支持,结合区域发展产业需求,大力挖掘湘军文化,弘扬湘军精神,体现湘军特色。

湘军文化园。

万宜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该镇硖石村,建造于曾国藩去世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由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主持建造的一座颇具明代风格、规模较为宏大的住宅。

万宜堂。

从富厚堂到葛氏宗祠,不过两公里路程。

青砖黛瓦明清风格的古祠堂占地面积15亩,是娄底市保存较完整的老祠堂,2011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里有一所小学“上达学校”,活泼好动的孩子给庄严肃静的祠堂更添几分生气。

葛氏宗祠,如今的上达学校。

神冲村是一条长不到300米的小街,老铺子组的秋瑾故居遗址就在神冲小街的街尾,是秋瑾丈夫王廷钧的祖籍地。

是鉴湖女侠秋瑾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算得上是她走向革命的起点。

秋瑾故居。

涓水河从黄巢山深处涌出,越千年古镇蒋市街,过花桥至南珠观,缓缓倘入荷叶镇,迎面是一片宽阔平坦的田野。

如今的涓水河清澈见底,河畔千亩稻田一片金黄,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放眼望去,黄澄澄,金灿灿,赏心悦目。

涓水河畔。

“荷欢鱼”,是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的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新型优质杂交鲫鱼。

近年来,荷叶镇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作为帮扶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举措之一,在丰石、富托、龙吟、双鱼等村原有的6000亩湘莲基地中,选取2000亩,采取“湘莲+‘荷欢鱼’”模式,套养“荷欢鱼”,基地坚持绿色生态理念,集种养、加工、消费、乡村旅游为一体,实行综合立体开发。

荷欢鱼基地。

金凤村农民专业合作社。

九峰山森林公园位于双峰县东南部,跨越到衡阳县的溪江乡西北部,由飞形山、铁钉寨、双乳峰、正托峰、新亭子、乌飞山、木鱼岭等九峰组成笔架形排列,由此而得名九峰山。

揽胜峰即九峰山最高峰,海拔750.4米,山顶有一四角形单檐瞭望台,颇具古建筑风格,登台远眺,衡阳、湘潭、湘乡、双峰、衡山等五个县市尽收眼底,清晨可观日出、看云海;

九峰山北面的飞神山,海拔560米,山顶宽敞平坦,坪内稍为下陷,有五棵高25米,胸径近1米的百年迎客松,围成一个椭圆形,参天矗立,林间静若真空,一年四季,任凭狂风大作都风平浪静,点上灯烛,风吹不能灭,非油尽而不熄,此外,五棵松为我国航空标志树。

九峰山森林公园内的“天空之境”。

目前,荷叶镇正全力推进全域美丽乡镇建设工作,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坐落在涓水河畔的一个个村庄,处处呈现山青、水绿、天蓝、鱼跃的景象……

江边水库。

江边水库,小Ⅰ型水库,位于紫云峰的东南麓,灌溉荷叶、井字两个乡镇1.8万亩稻田。

附近广袤的乡村田野,弥漫着浓浓的稻香,在微风轻抚下泛起一波波稻浪,这样好的田园秋色,让人的身心都慢了下来。

金凤村,稻花飘香。

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融得进时代,这就是心中的诗和远方!”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