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族宗室的人口爆炸有多可怕? 给大明的16个皇帝排名,朱元璋朱棣排第一第二,那么谁排倒数?

明弘治五年,山西巡抚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奏章,奏章中记叙了一则令举国皆惊的大消息:封地在山西的庆城王朱钟镒的第九十四子呱呱坠地,再次打破了朱氏宗族的“生育纪录”。面对这份奏章中的内容,坐在龙椅上的朱祐樘哑然失笑。

可以说,对于庆成王朱钟镒,朱祐樘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朱祐樘有点奇怪,生了那么多子女,他能够记清儿女的模样和名字吗?

明朝皇族宗室的人口爆炸有多可怕?

朱祐樘的这个问题,堪称明朝中叶的世纪思考,许多朱姓王爷都曾面临类似的问题。历代庆成王,似乎都继承了先辈们出色的生育能力。

就拿朱钟镒来说,不但他与妻妾生育了九十多个子女,他的长子也与妻妾生育了七十多个子女。朱钟镒的第九十四子出生时,他的孙辈的人数已超过一百六十人,曾孙辈业已突破五百人大关。也就是说,朱钟镒的直系子孙的数量,这一年就已超过七百五十人。朱钟镒的大小老婆,其子嗣的大小老婆,其孙辈的大小老婆,有名分的加在一起多达千人。

显然,庆成王本人根本无法认全四辈家庭人员,除非他用编号来统计子孙和他们的妻妾,即便如此朱钟镒能否记住他们的模样都要两说。记不住名字和模样事小,如何管理才是大问题。我们根本无法想像,朱钟镒是如何管理这特殊的“四世同堂”的家庭的。

就像朱祐樘所担心的那样,没过多久由“庆成王”留下的纪录便被另一位“庆成王”打破了,打破纪录的“庆成王”正是朱钟镒的后代。世袭了“庆成王”这一超生称号后,该庆成王不辱使命,生下百余名子女,光儿子的数量就突破了百人大关。

超生的庆成王府一度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每逢年节家宴,同胞兄弟之间相互寒暄,都需经“熟人”引荐,介绍姓名,否则彼此根本不知对方叫什么名字,辈分如何。

在礼教森严的古代,叫错了辈分可不是闹着玩的,丝毫含糊不得。史料中记载王府家宴的盛况,多是在描写宴会场面如何宏大,如何有排场,但在记叙庆成王府的家宴时,就出现了“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的尴尬场面。

明朝皇族宗室的人口爆炸有多可怕?

庆成王府的超生情况持续到正德初年时,庆成王终于无法统计家庭成员的数量了,他非常焦躁地向朝廷递交奏章,请求朝廷协助查考:“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

然而,庆成王府的情况,在当时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在其它王府均有出现,皇帝对此已司空见惯。朱元璋一统江山后,将朱姓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四十九个王爷就像是种子一样,在各地扎根,经过一两百年的生长后,各个家族开枝散叶,繁衍出数量惊人的朱姓子孙:

洪武年间,朱元璋只在山西分封了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继承了爵位的晋王子孙多达1851位,这还只是嫡出的子孙,庶出的子孙根本无法估量。洪武年间,周王被分封到河南,到了万历年间,继承了爵位的周王后代多达五千名。粗略计算下来,明朝时期每隔三十年,朱姓宗室的人口即增长一倍。

从人口增长率上来看,明朝宗室人口的增长率远超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九倍。

被收录到玉牒,也就是明朝皇家档案中的宗室子弟,洪武年间共有五十八人,到了永乐时期增长至一百二十人,到了嘉靖时期增长至一万九千人,到了万历时期突破了八万人。要知道,这还只是被收录到玉牒上的皇室成员,不包括那些未被收录的底层皇族。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朱元璋的直系子孙已突破百万大关。

明朝皇族宗室的人口爆炸有多可怕?

明朝皇族宗室的人口爆炸有多可怕?

我们不妨拿清朝爱新觉罗宗室的人口增长做对比。严格来说,爱新觉罗氏的起源并非努尔哈赤,而是他的父亲塔克世。从源头上来看,清朝皇族宗室成员数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比明朝朱元璋时期多了几倍。

我们知道,两个朝代的立国时间大体相当。那么,清朝末年爱新觉罗氏的成员有多少呢?两万九千名,足比明朝朱氏子弟少了三十倍。实际上,朱元璋子孙数量的急速膨胀,不但在我国封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连世界人口史中这种情况都是极为罕见的。

到了明朝中后期,各地方官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无法供养那些居住在此的朱氏皇族。

为什么明朝时期的皇族如此崇尚超生呢?

归根结底,还是制度驱动所致。

朱元璋的铁腕使他的历史形象颇为恐怖,他的行事作风狠辣无情,对自己治下的子民、大臣不留情面,唯独在自己的子孙面前,朱元璋的表现呈现出巨大的反差。为了让朱姓子孙活得更好,朱元璋费尽心机。

建国未久,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朱元璋便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出去,连他年仅一岁的小儿子都不例外。为了让自己的子孙高人一等,朱元璋规定朱氏子孙不受普通例律的约束,地方官府亦无权管制皇族。亲王的宅邸、衣着和车马,只比皇帝低一等,不论官爵,只要不姓朱,遇到朱姓王就必须行跪拜礼。

我们知道,朱元璋给“员工”开出的工资创了封建史新低,但他给朱氏子孙们制定的优待政策却极为可观。一名亲王,一年可以领到一万石俸禄,比宰相高七倍,这还不包括土地收入和其他封赏。为了让皇族子孙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朱元璋规定皇族可以不用从事任何生产工作,只要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朱氏子孙,即可享受国家的优待:

超过十岁,每年都能领到一笔固定的俸禄,婚丧嫁娶均由朝廷操办。

这难怪明朝人会做出这样的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朱元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待政策,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朱元璋幻想着,朱家子孙能够世代掌控兵权,让江山社稷永不改姓。结果,自永乐朝开始,藩王造反的情况层出不穷,历代朱姓皇帝不得不想尽办法弥补这一漏洞。朱皇帝们在保证自己过着荒淫奢侈生活的基础上,极力强化集权统治,限制藩王手中的实权。

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限制被强化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为了防止藩王们合起伙来造反,皇帝制定相关政策,局限了藩王的活动范围。藩王平时不得无故离开王府,想要出王府散散步,那得派人千里跋涉来到京城向皇帝本人递交申请书。如果皇帝不批准藩王的行程,藩王连踏出家门一步的权力都没有。到了后来,国家陷入内忧外患,形势愈发紧张。

最终,为了防止藩王作乱,朱皇帝不得不拿出“杀手锏”:“二王不相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藩王们终生不得碰面,以防止他们暗中勾结笼络,篡夺皇权。

在这种禁令中,各地的藩王几乎失去了外出的机会,成了被软禁在王府中的囚犯。藩王的生活被禁锢在一亩三分地里,无法外出,那么,该怎么排遣寂寞呢?

无非是找女人生孩子,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藩王家族的人口增长率。

除此之外,由于藩王养尊处优,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且没机会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他们想要增加收入,只能通过一种方式,那就是钻朱元璋优待政策的空子,多生孩子领取国家补贴。多生一个孩子,国家给出的补贴便多了一份。

前文我们提到,只要子嗣的年龄超过十岁,就能每年从国家领取俸禄。在当时,若生下一个世袭的镇国将军,每年就能领到千石俸禄。以此推算,像庆成王那样生下一百个儿子的亲王,每年能多领到十万石俸禄,相当于当朝宰相七十年的工资。生孩子的利润如此优厚,于是藩王们便广纳妻妾,靠超生赚得金山银山。

正所谓“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有了老祖宗的制度作为保障,明朝中叶开始,朱皇族们就像比赛一样争着抢着生孩子。全国各地的王爷,拼了命地将自己的种子播撒在女人堆里,娶妻纳妾尚嫌不够,有时还要派恶仆强抢民女。根据野史的记载,当时有不少皇族子弟将老婆们的生理期排成时间表,严格按照生理期依次临幸,以期增加“命中率”。在这场紧锣密鼓的“生育比赛”中,各王府的家庭成员数量不断突破新高。

倘若朱元璋泉下有知,面对这种朱氏大树开枝散叶的情况,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不论如何,这些都是朱元璋自己酿下的苦果,一切因为皇族超生引发的社会矛盾,均在明末爆发,成了颠覆明统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明史》、《大明会典》】

读完《明史》后,伟人生气了,他说:“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明朝的16个皇帝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主儿, 曾有学者评价朱元璋在所有皇帝中能占前五,朱棣也能排在前15名。

明朝开局一个碗,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步步为营,才为276年的大明打下基础。虽然他爱抢别人的老婆,清洗功臣,手有点黑,但不可否认,他确是大明第一狠人,妥妥的真命天子。

明成祖朱棣从侄子手中抢过帝位后,五征蒙古,收复安南,西北置哈密卫,使明朝的疆域达到巅峰。朱棣还曾六派郑和下西洋,有人怀疑他是为了找到朱允炆,但是通过远航西洋,大大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迎来万国来朝的繁荣。

依靠开拓精神和雄才伟略,明成祖朱棣占据第二位也没毛病, 但其余的14名皇帝,大家给予的评价并不能统一。

给大明的16个皇帝排名,朱元璋朱棣排第一第二,那么谁排倒数?


有人依据皇帝的工作能力,将剩下的14位分成4个等级:明孝宗朱佑樘,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高枳、救火队长明代宗朱祁钰、“小透明”明穆宗朱载坖、搞姐弟恋的明宪宗朱见深居第二梯队;有点野心抱负最后落空的明武宗朱厚照和建文帝朱允炆占据位居第三梯队;两度称帝的明英宗朱祁镇和一心炼丹的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和几乎不办公的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据第四梯队;在位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亡国的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都是误国分子,妥妥的末位人选。

这个排位显然和伟人的看法出入很大。

先来看看明英宗、明武宗的个人成就。

两次称帝的明英宗犯下“土木堡之变”大错,白送50万人头,导致明朝由盛转衰,他还处置了策划“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

而明英宗干了几件让史学家们称赞的事,经历“夺门之变”复位的挫折后,他恢复了废后胡氏的名号,二释放建庶人,三废除殉葬制度。这三件事让他赢得老百姓的赞叹,有了群众基础。

生性顽劣的明武宗争议更大。据说他的生辰和朱元璋相似,主大富大贵。但他就不呆在禁城,常年以豹房和宣府为家,在淫乐窝里肆无忌惮地放纵,由于长年生活淫乱,竟没留下一儿半女。

虽然武宗受到刘瑾等“八虎”的蛊惑,行事荒诞,但他丝毫不放权,没有出现宦官乱国现象。

武宗也有效仿太祖和成祖的野心,亲率5万兵力大败蒙古小王子,史称“应州大捷”,吓得蒙古人很久都不敢造次。

除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武宗行事果断,弹指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他还精通佛学、梵文,礼贤下士。

以上对明英宗、明武宗的评价,出自《正说明朝十六帝》。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许文博和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陈时龙两位历史牛人共同创作。

给大明的16个皇帝排名,朱元璋朱棣排第一第二,那么谁排倒数?


本着严谨的态度,从平民的视度,讲述明朝16位皇帝的人生传奇。

《正说明朝十六帝》的作者,对践行一夫一妻的孝宗评价很高,认为他修《会典》、立制度,信用大臣,创下了明朝的中兴盛世。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作者认为他的错根源不在于大力削藩,而是应该头一个除掉实力最强的朱棣,不给他缓冲、喘息的时间;

关于“小透明”明穆宗朱载坖,作者认为他性格谦和,时运不错,加上贤臣的辅助,才有6年的太平年景;

在明代的历史中,神宗的人设是好色、懒散、荒唐。但《正说明朝十六帝》作者却认为神宗绝不平庸,因他创下万历三大征。

关于亡国的崇祯帝,《正说明朝十六帝》的作者们持同情的态度。

虽然崇祯善于猜忌,但是除魏忠贤显露出其政治才能,只是自神宗以来明朝已开始走下坡路,加上外患将他彻底压垮,可惜了。

到底谁是明朝皇帝排名最后的那一位呢?

想知道答案的话,请看一看《正说明朝十六帝》。

给大明的16个皇帝排名,朱元璋朱棣排第一第二,那么谁排倒数?


这本书参考大量的正史资料,将明史娓娓道来,从中可以知晓明史之谜,透视生动又复杂的历史画面。

如果你想知道朱棣的生母究竟是马皇后还是蒙古人,张居正是不是死于自大,建文帝是失踪了还是怎么了,朱厚照扑朔迷离的生世之谜,孝宗是不是能和汉文帝、宋仁宗比肩,明武宗、明英宗是不是“还稍好些”……在《正说明朝十六帝》书中均能找到线索和答案。

本书不吹水,定不让你失望。

大明个性皇帝的个性人生
¥2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