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大明特种部队到底有多厉害?能让满清闻之色变的队伍 明、清的省级管理中,官员是如何设置的?不同时期区别很大

天启七年五月!

辽东大地才刚刚进入夏季,一个年轻人怀着复杂和悲愤的心情,站在了明朝宁远城下!这位年轻人,对着这个城池,情绪微微的变化!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就是死在这座城下!今天,他带着自己的兵马,要拿下这座城池,为父亲报仇!

这个年轻人就是皇太极,刚刚登基不久的他,带着他的八旗兵马回来了!而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是死在攻打这座城池的战斗中!

关宁铁骑,大明特种部队到底有多厉害?能让满清闻之色变的队伍

配图-1

这次,皇太极信心满满地来了,他想一鼓作气拿下这个城池!

但是他还是小看对手了!

他居然被明朝骑兵包围,而且战力不凡!最后结果是八旗士兵,铩羽而归!

这支与皇太极厮杀的骑兵,就是袁崇焕手下的关宁铁骑!

皇太极还是小看了明朝,都说明军不善于骑射突击,即使是有骑兵也不可能和满清的骑兵相提并论,当他面对这支部队时,他知道自己还是低估了明军!

皇太极的为父报仇之路,暂时的阻挡在了这座城池之下!

关宁铁骑,就像横亘在山海关上的一条无形之墙,比长城还坚固的城墙,阻挡了满清入关的步伐!

在宁锦两城的失败之后,皇太极改变了策略,既然山海关不是入关的途径,那么就绕开山海关,绕道辽西,从明军薄弱的地方突防!

两年后,皇太极从蒙古草原,绕道蓟门,从喜峰口突进,直挺大明京师!

关宁铁骑,大明特种部队到底有多厉害?能让满清闻之色变的队伍

配图-2

崇祯皇帝吓得惊慌失措,急忙召集各路军马勤王!

无奈之下,袁崇焕只得领着两万关宁铁骑,入关勤王!

此时的皇太极,一路顺畅,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直插京师!

崇祯想着怎么在遵化伏击清军,结果是全军覆没!在没有拦住皇太极的情况下,袁崇焕也是急了!即使是跑死马儿也不能停歇,必须在皇太极发起攻城之前,赶到京师!

这次宁远铁骑又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袁崇焕从后面袭击清军,八旗军队在宁远铁骑的冲击之下,顿时乱了方寸!

袁崇焕在祖大寿和京师守军的配合下,打败了八旗清军!

京师的压力暂时解除了!但是关宁铁骑的统帅,袁崇焕却永远也回不去他的山海关了!

随后祖大寿成了关宁铁骑的统帅,继续驻扎在山海关抵御清军!

关宁铁骑,大明特种部队到底有多厉害?能让满清闻之色变的队伍

配图-3

关宁铁骑之所以这么彪悍,就是一碗早在袁崇焕时期,他就制定了一些策略“以辽人守辽土”,训练也是跟着女真一样,学习骑射,骑术!加上彪悍的民风,成就了关宁铁骑!

《辽东志·风俗》亦载: "性悍善骑射。人性淳实,务农桑。粗习文化,有中国之风。"

《全辽志·艺文》: "人性犷悍,冠裳异制,习俗尚武,争以射猎为生,诗书礼乐之教,蔑然不闻也”


面对关宁铁骑,皇太极知道,要是硬碰硬,是占不到便宜的!

在1631年,皇太极曾经突袭过山海关,但是还是攻不下来!最后皇太极想到了用劝降的方式看能不能突破,他写信给祖大寿,对他威逼利诱!

祖大寿决定炸降,还把皇太极给耍了!

直到八年之后,皇太极才打败祖大寿!祖大寿投降,洪承畴也投降了!

不可一世的关宁铁骑,开始是明朝镇守边关的标杆部队,再到后来佣兵自重,最后部分跟随主帅降清,这一系列的转变,其实就是明朝腐败的一个过程!

配图-4

后面吴三桂接手的时候,关宁铁骑的名头虽然还在,但是已经不是当初的关宁铁骑了!

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降清,后来又反清,曾经一度是让满清帝国陷入危机!

吴三桂手下的兵马虽然也是打得满清军队也有怯战心态,满清曾经一度禁止清军与之正面作战,但是终究来说,还是到了末代军团的地步!在武冈之战中,关宁铁骑随着主帅吴国贵一起陨落!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并且,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由于,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布政使”就属于地方官职,这个称呼,我们在很多电视作品里都看到过,乍一看字面还以为跟“布”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在明、清两朝都存在的官位,且职权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所改变。《明史.职官志四》中有说:“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宣德、正统间犹然,自后无之。”

明、清的省级管理中,官员是如何设置的?不同时期区别很大

都知道,布政使首创于明朝,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发展。元朝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土,开创了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但明朝却是省制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

明朝废止了属于中央级别官员中的中书省一职,并且,将与中书省相匹配的对应机构也一起撤销了。官职撤销了,但地方管理还是需要持续进行,所以,明朝便在原来的省级管理中,新设立了三个有相互牵制作用的机构,以此来完成对县级的管理。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明、清的省级管理中,官员是如何设置的?不同时期区别很大

它们的具体作用如下:

一、承宣布政使司:当时,在国内一共有十三个职位,其中,并没有加上省的称呼,只是分左右布政使,主要负责省内一些行政事务。比如:管人口、民政、钱粮、赋税、民政等等,与现在的省级政府机构比较相似,如同现在的省长职位,是省级的官员。

在明朝,布政使是从二品的等级,由于在地方上二品以上的官员并不多,所以,布政使算是权重一方的大官了。

二、提刑按察使司:该官职与布政使的管辖范围基本相同,只是负责的事项有所区别。主要负责地方的法务,治安等事情,跟现在的省级公安厅、检察院、法院等机构比较类似。

三、都指挥使司:主要管理军事机构,并且,接受中央兵部、军督府等管理,与现在的省级军区比较相似。这个职位只管军队事务,对于地方的其它事情一概不管。所以,大家对于这个部门很少听到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清的省级管理中,官员是如何设置的?不同时期区别很大

这三司可以说各有所管、各负其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央机构和地方政府却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一时期,明朝之中又产生了钦差大使,下放到地方去管理相关事务,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官员职位,比如:总督和巡抚。明朝时期,总督和巡抚都是中央机构的人,不受地方管制,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官了。但是,到了清朝,这个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明朝的一些制度,到了清朝得到了沿用。不过,由于清朝版图比明朝大得多,使得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所以,一些行政事务便落到了地方官员的肩膀上,管理的东西也由此变多。因此,清朝对明朝之前的一些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以便更适合当朝政府进行应用和管理。

这里,我们再来具体看一下明、清两朝的区别。

第一、总督和巡抚:清朝时期,总督和巡抚从中央官员变为了地方官员,总督管理1——3个省,巡抚只管理一个省。但总督和巡抚,都是省级别的正式长官。

第二、布政使司:清朝的布政使司依旧官从二品,主要负责的是钱粮、赋税的事宜,但是,对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却不再管理,且各省级的布政使司不再分左右。不过,在江苏省有点特殊,当时的江宁和苏州都分别设有一个布政使,仍称左右布政使,别称为“藩台”、“藩司”。

清朝的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是副省级官员,与明朝相比,地位略有下降。

第三、按察使司:这个官职位居正三品,仍然负责的是各省级别的司法工作,这个与明朝基本相同,没有太多变化。此外,在一个省可以设立督抚衙门、藩司、臬司多个衙门。

第四、都指挥使司:因为,在军事制度上有所变化,所以,到了清朝时期,便没有再设立该职位。清朝时期,由八旗驻守各个省市的边防地区,统一管理当地的军事。而绿营兵,则由总督和巡抚进行分片管理。当时,绿营兵是清朝重要的军事武装力量,风头盖过了八旗子弟。

第五、提督学政:简称为提学,这个官职是没有分品级的,主要管辖的是省级的科考和教育工作,跟现在的省级宣传部的部长、书记、文化厅厅长、教育厅厅长等较为相似。这是清朝新设立的职位,但是,这个职位的工作,在明朝时候却主要由布政使做。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的时候,布政使司是一个正省级级别的高管,二品,是省级政府机构的最高官员,属于省长级别。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布政使却是副省级官员,属于常务副省长的级别。所以说,无论是官位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还是管理事务范围的多少,明、清两代布政使司都有较大的区别。

但是,不管如何该职位都是不可缺少的,且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一个省级地区的兴衰,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生活。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历朝历代,不管是怎样的官职,不管高低,都要想着为民办事,为民服务,只有这样,一个国家的统治才能长久,官员的职位才能稳当。

不然,这一切都是空谈。

参考资料:

【《明史·职官志四》、《明经世文编》、《清史稿·职官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