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都无锡6道有代表性的“甜”食,来无锡每一个人都请品尝品尝 无锡传统物产选介

很多人都说无锡的饮食甜,这话不错,在中国甚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比无锡人更喜欢更懂得甜!

甜都无锡6道有代表性的“甜”食,来无锡每一个人都请品尝品尝

桂花香味的糕点

春天有甜断肝肠的杨梅,夏天甜到心尖上的水蜜桃;秋天地产的葡萄让你舌面上的酸甜还没有消融,冬天冒着热气的糖芋头糖粥又来了。

早起起来吃碗面,浇头是甜的;晚上和朋友吃锡帮菜,还是甜的。

从春到冬、从早到晚,无锡人就浸泡在蜜糖里,想不幸福都难呐。

甜都无锡6道有代表性的“甜”食,来无锡每一个人都请品尝品尝

冰糖莲子金丝枣

我给大家挑选了最有无锡代表性的“六道”甜食,如果你来到无锡游玩,一定要品味一下这“六道”甜食和水果小吃,不然你就不能说你来到过无锡了解了无锡的饮食精华。

一、无锡甜食第一名:灌汤小笼包。

南方人多爱吃甜是现在进行式,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说,“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

这是有道理的,一是因为南方气温高食物容易坏,所以多余的食物在没有冰箱的时候,基本上都用盐腌起来,比如咸肉咸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南方人喜欢咸的饮食习惯。

第二个原因是,无锡不产甜菜和甘蔗,要提取糖就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成本高;从外面运进来在古代也相当不易,价格高昂十分珍贵的糖,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

到了北宋时期,全国也就都城开封一带的达官贵人,才能经常性地吃得起糖,且人数相对较多。

金人入侵宋室南迁,来到了南方的上层人物们就将北方人喜欢甜的饮食习惯带到了南方。当时无锡也来了大批的北方人,包括小娄巷里的谈信家族、北宋宰相王硅家族等等,还有秦桧也在无锡的小娄巷和东亭住过长达8年的时间。

于是,无锡、江南的口味开始变甜、变软。

最典型的就是无锡灌汤小笼包,这种令无锡人钟爱的甜腻自豪的小笼馒头,其实正是北宋开封灌汤包来到了无锡后演变的结果。

甜都无锡6道有代表性的“甜”食,来无锡每一个人都请品尝品尝

无锡灌汤小笼包

二、甜得让人忘记了时光的无锡酱排骨。

红烧酱排骨,甜蜜浓香酱排骨,这是无锡人的“心头肉”。

无锡的本帮菜通常来说主打红烧,只要放了老抽酱油的菜,里面必定要放糖,一为“吊鲜头”,二为炒糖色好看。

无锡酱排骨

酱排骨“十斤肉骨头一斤糖”,酱油配冰糖才是正宗的无锡浓油赤酱,白砂糖是没有灵魂的。

老冰糖

随着锅里温度节节攀升,糖会融化成浓稠的浆,调和酱油的咸度,厚厚缠裹在排骨表面,晶莹红亮。

夹起一块放进嘴里,排骨表面的“糖壳”粘连拉丝,口味甜咸交融,格外浓郁。红乎乎、油汪汪的酱排骨,正应了锡帮菜“浓油赤酱”的经典概括。

三、甜蜜酥脆梁溪鳝。

江南水乡无锡,自然少不了吃鳝鱼。脱胎于太湖船菜的梁溪脆鳝,是冷盆菜的代表,长盛不衰。

与杭州的虾爆鳝、苏州的响油鳝糊的咸不同,梁溪脆鳝凝聚了无锡人对甜的畅想。

从鳝鱼到鳝丝,多次入油炸至酥脆,然后用绍酒、酱油和糖等烧沸制成卤汁,鳝丝吸收入味后,搭配上一小撮嫩姜丝,入口甜而松脆,极其鲜美。

四、荡口特产走油肉,同样以酥甜长期征服了无锡人的味蕾。

肥瘦相间的带皮方肉先煮一煮,擦干水分炸至皮酥起泡,淋上酱油、黄酒、冰糖和盐,蒸出满屋浓香。

无锡走油肉油脂半融、皮起皱纹,吃起来酥烂鲜甜,肥而不腻。

五、肉酿面筋也加糖,这是百姓家的常备菜。

在油面筋中塞满调好味的肉馅,与酱油、糖烧上一锅,油面筋吸饱了酱汁,又软又韧,出锅。夹起一只一口咬下去,劲道、肉香十足,太结棍了!

六、糖芋头桂花粥,光听名字就是满满的江南气息,小小的、又圆又糯的芋艿,红糖要放到芋头能漂起来的程度。

芋头桂花糖粥,有时也加点糯米、酒酿圆子,隐约的酒香混合芋头、红糖的甜,又香又甜又稠,养胃还暖和。

当然甜归甜,无锡人并不是为甜而甜。

锡帮菜有两句老话,一个是“咸过头,甜来扳”,一个是“咸进口,甜收口”,在地道的锡帮菜中,糖扮演的是调和者的角色,并非压倒一切中心。

吃完了这六道甜食如果你还意犹未尽的话,那我们就再来几道无锡地产的水果和小吃。

第一名、无锡阳山水蜜桃。

每到七月无锡桃子成熟的季节,柔软多汁、个大香甜的水蜜桃,立马就会征服了全国人民的渴望。

第二名、马山的杨梅。

第三名、甜糯的江阴四角菱。

第四名、宜兴糖炒栗子。

无锡的甜是温厚的,给人以幸福的感觉印象,这也是江南人传统性格的体现。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比无锡更懂甜的滋味。无锡人对甜的执着,源于过往时光淬炼,源于与生俱来的基因。

“家中没有糖了?好,这下子不会做饭了、没有办法做饭了,大家一起下馆子吃酱排骨和小笼馒头去吧!”

徐志钧/文

无锡水蜜桃。历史上无锡很早就开始种桃。无锡水蜜桃,果大、色美、肉香、汁多、味甜,品质优异,驰名中外,成为中国四大名桃之一。产地以沿太湖山地,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山水蜜桃。阳山是远古的死火山,山下土质肥沃,所种桃子为他处所赶不上。

无锡传统物产选介

梨庄茭白。无锡茭白在清代乾隆年间即有栽培。近代负有盛名的无锡茭白起源于城北梨花庄。该地茭白种植历史悠久,村北原有忠贤圣神庙,庙中有猛将殿,供奉猛将神,被当地菜农奉为“茭白老爷”。每逢农历五月初十,茭农在庙里演戏酬神,非常热闹。梨花庄、民丰村、勤丰村三处的茭白品质特佳,表现为糯、嫩、鲜、甜。春秋两熟上市,正值蔬菜供应淡季,备受欢迎。

大浮杨梅和马山芋头。产于马山、大浮的杨梅有近千年的栽培史,古称“吴越佳果”。马山所产的个大、色深、味甜,深受欢迎。芋头为传统名土特产,产于马山地区和沿砂湖一带农村。芋头以产量高、品质好、软糯细腻、香甜适口而享有盛名。太湖白鱼为太湖著名经济鱼类,其肉质鲜美、细嫩。产于插秧季节的更佳,称为“莳里白”,有“色莹如银,鲜美冠时”之誉。

无锡传统物产选介

清水面筋为无锡著名特产,从清乾隆时即已著名。由于无锡水质优美,故品质特佳。其制作方法以块状生麸投入沸油煎炸而成。无锡油面筋色泽金黄、味香性脆、鲜美可口。19世纪中期,城外马成茂面筋店质量最好,第一个挂了“清水油面筋”的招牌,无锡面筋从此名扬天下。

酱炙排骨,清光绪初无锡南长街莫兴盛菜馆首创,俗名肉骨头。制作时挑选近肋骨处精肉连同肋骨加放调料,焖煮至酥。无锡肉骨头色泽酱红、酥香入骨、甜咸适口、腴而不肥。无锡肉骨头以烧煮方法不同而形成南、北两派。南派以三凤桥肉庄为代表,北派以陆稿荐肉庄为代表,各具特色。

金刚肚脐,现名惠山油酥。这是无锡著名的茶食小品,创始于明初。当年惠山,寺庵遍布,盛行素油烧制的金刚肚脐。制作店坊大多由朱姓开设,每年惠山庙会时期,金刚肚脐成为主流小食,是销售的旺季。

无锡传统物产选介

江阴盛产江鲜,最有名的是鲥鱼、刀鱼、河豚鱼。鲥鱼在明代被列为贡品,用快递急送北京,到康熙时才废止。鲥鱼雪白鲜嫩,蒸食时不去鳞,营养价值极高。刀鱼也生于近海,每当阳春三月,刀鱼溯流而上,在淡水中繁殖。刀鱼色白如银,出水时晶莹耀目,肉质细腻肥美。江阴人民利用刀鱼制作了刀鱼面,成为一大名品。最有名的为江阴河豚鱼,锡、澄两地都有“拼死吃河豚”的俗语以喻敢闯敢为。因河豚鱼有剧毒,制作不小心食用后即易中毒。然而河豚鱼实在太鲜美了,以致有人要用生命去换取美味。清代王苏诗云:“南来快事烹河豚”,又写道:“南人羹脯有成法,分肌擘理复洗髓,刮膜葬血兼禁鲲”。只要洗拣干净,烹调得法,河豚是有美味而无危险的佳肴。

宜兴太华、茗岭、湖㳇自古盛产毛竹。“入山不见寺,深在万竹中。游人看不见,岗翠拔空濛。”山中人家用毛竹造房,制作家具。山下张渚镇很早就发展了与毛竹的相关产业,如工艺品、乐器、家具、餐具、日用品、建筑用品等。毛竹本身也是商品,远销大江南北。特别到了春天,春笋是美味食品,更是大量运销外地。宜兴毛竹,产量高,使用广,带动了一大片手工业。明代《花疏》所载:“百合,宜兴山中最多,人取其根馈客。”康熙《宜兴志》记载:“山药、百合俱产湖滨,其产山间者坚细味佳,不易多致。”宜兴地多丘陵,濒临太湖,气候湿润,地土肥沃。经农户多年努力栽培,百合成为以食用为主的经济作物,营养丰富,有滋补强壮、强脾健胃之功。明清以来,百合不但是宜兴的特产,而且还是中国三大著名品种之一。

明代中叶宜兴和桥即已成为集镇,“民居鳞次,不下万家”。和桥镇上始建于北宋的大石桥——和兴桥。近年发现清代重建和兴桥的石柱对联:“紫气千条一抹长虹横鹤涧,霞光万道半轮明月绾鹅洲。”和兴桥又名和桥。这里商业发达,产品众多,其中声名远扬的要数和桥五香老油豆腐干。和桥豆腐干,圆形如饼干大小,厚薄均匀,带有花纹,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工序有水氽、白煮、加料、色煮、浸渍等。食用时满口浓香,回味无穷。清末时曾上贡西太后,成为宜兴一大名产,久盛不衰。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宜兴板栗久负盛名,而且栽培的历史也十分久远。在一些山区,栗树成林,且有数百年之大栗树,每年秋天挂果满树。有“果叶重重覆翠微”的诗句形容栗树林的景色。所产板栗运销全国各地。当年苏东坡食板栗后写道:“老来自添腰脚痛,山翁服栗旧传方。”板栗能强壮身体。宜兴板栗是当地的传统特产。

无锡、江阴、宜兴的特产,这里介绍的仅仅是明清以来的传统产品。它是当地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创造的结晶。历史上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中一部分产品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而另一部分一直延伸到现代,成为现代经济的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无锡通史》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