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整个玄门道学青城山罗天大醮我们也来了解一下! 四大名山,四位菩萨,四种修行佛法!
文:小七
图:王太刚 卫学刚及网络
这几天青城山因为举办罗天大醮很是火热。
昨天,我也去凑了一下热闹。
这次港澳台、美国等国内外知名的名山大殿都派人参加了。光是第一天,参加此次罗天大醮的道长就有几万人。
听负责安保的小哥哥说,这次盛典非常浩大,他负责安保的某殿就供奉了好多个牌位,比其他点多很多,据说都是纯金哟~感觉也是很6啊
这次罗天大醮不仅有好看好玩的还有好吃的,随便哪里拜一拜,殿前的供果都是随便吃的。
我也去拜了一下,台湾那边道长给了我一包饼干。后来我发现只要拜了的都有饼干拿。
这次罗天大醮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四川省道教协会协办,成都市道教协会和青城山承办的戊戌年成都青城山太上金簶罗天大醮,祈福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众生安康大法会,将于2018年10月9日至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在青城山举办,历时九天。(没能去的还有机会)
有一段时间非常痴迷《一人之下》,我很喜欢这里面的女主角冯宝宝。这个一脸邋遢,开口闭口都是——观音坐莲、老汉推车,手拿菜刀喜欢埋人,坚持奉行能动手绝不动嘴的绝世高手。
很长一段时间还用冯宝宝做自己微信头像,去年年末卖香肠的时候就把这张图里的红薯p成了腊肠。
除了宝儿姐,《一人之下》里我最喜欢的是武当山道长——王也!穿上道服王也是武当山天赋奇高的风门传人,脱下道袍他是家世惊人的富二代,我看漫画时严重怀疑这个人设是根据王思聪来的,所以看漫画的时候直接把王思聪带入王也道长了
。
在《一人之下》设定里罗天大醮是龙虎山天师传承的重要设定战斗场面,将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
实际上,罗天大醮道教斋醮仪式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是为祈求国泰民安、延寿度亡、消灾禳祸、祈福谢恩所进行的大型道教活动。
《云笈七签》说:“八方世界,上有罗天重重,别置五星二十八宿。”醮,本来是道教中一种隆重的祭天神的仪式,后泛指各种消灾求福的善举罗天大醮的主要科仪有焚香、开坛、请水、扬幡、宣榜、荡秽、请圣、摄召、顺星、上表、落幡、送圣等等。
在古代,一般罗天大醮的主祭都是封建社会的皇帝,是称为皇家祭祀的大型宗教活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震撼的场面。
北宋宰相宋代王钦若写了一本《罗天大醮仪》介绍了罗天大醮,道遂具有了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罗天大醮等盛大的祭祀仪。据道经规定,普天大醮应供奉3600醮位(即神位),周天大醮供奉2400醮位,罗天大醮供奉1200醮位。
明代邓仲修等编定《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时,将斋、醮合并,成为道教宗教科仪的统称。
罗天大醮大约兴起时间在唐,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举行罗天大醮典礼时间为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胡诚林道长
说到这里有必要为大家介绍一下道教的发展史。
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说是道教萌芽于东汉时期,但是秦始皇时就有寻仙问药的记录,说明道教的渊源可能还需要往前推。
为此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宗教发展史。
第一个时期为中国上古史(公元前5000至4000)玉皇五帝至黄帝轩辕氏,可称为道教学术思想之远古渊源。
第二个时期为唐尧、虞舜、夏禹三代(公元前2300-2200),是道教学术思想的胚胎期。政治与宗教互为体用,是君道师道合一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从商汤到西周(公元前1800-1700),是道教学术思想的充实阶段。儒道不分家,天人、鬼神之宗教信仰萌芽期。
第四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22),儒家与道家各立门户,后世道教与道家之学术思想开始分野,诸子百家学说门庭分立。
第五个时期为秦、汉至二国时期(公元前222-280公元后),是道教学术思想孕育阶段。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从繁而简,分而又合。巫术与巫师思想兴起,配合顺天应人的天人合一信仰。帝王政权是天命所托付的思想大为鼎盛。
第六个时期是汉末、魏、晋时期(280-419公元后),巫术与巫师和道教的宗教思想融合在一起,是道教成长时期。
第七个时期是南北朝时期(419-588公元后),因佛教的输入,引发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本土文化运动,极力地建立自己的宗教,藉以抗拒外来的文化思想。这段时间可称道教的扩张期。
第八个时期是唐朝(588-906公元后),是道教正式建立的时期。唐朝开国,唐高祖(李渊)即尊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地位确定且深植根柢。但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佛教的名僧玄装至印度取经回,佛教兴起,常与道教对立,互争地位。
第九个时期宋代以后,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909-1900公元后)道教产生复杂的演变。宋徽宗笃信道士巫术,造成道教在宋史上的污点。到宋真宗信道教后,正统道教已迈入道、佛合一,禅道同参的途径。元代立国之初,朝廷内外,虽笃信西藏密宗喇嘛教,但对世居龙虎山的天师道,尚能循宋代故事,加以敕封,而正名为正乙教主。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时期倾慕道教传闻,在湖北省武当山设立道教胜地。
清代的政治,到康熙时代以“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为治国最高原则。代表正统的道教:北宗“全真道”与张天师世系的正乙派还受到相当的尊重。到满清中叶十九世纪以后,因受西洋文化的思想输入的影响,道教逐渐衰落,一蹶至今,尚未重新振起。(这个说法出处还没考据清楚,据我推测着应该是根据南怀瑾老师《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归纳总结而来,有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没能去现场看的我整理一些视频资料,兴趣的可以看看。
众所周知,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著称,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住世成为圣地。
朝圣四大名山,除了烧香磕头的祈福之外,是否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智悲行愿这四种菩萨的表法之智,对我们人生有何帮助?您知道如何才能让菩萨显灵吗?
五台山
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

普陀山
观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
峨眉山
普贤菩萨,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

九华山
地藏菩萨,由于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
地藏菩萨之“大愿”,是指他的愿心极大,要普度所有的众生(包括动物乃至地狱之中的饿鬼等一切生灵),只要地狱没有度空,他就不成为佛。
观音菩萨之“大悲”,是指他的胸怀极为慈悲,即所谓“大慈大悲”。“慈”是“予乐”,即为众生带来快乐;“悲”是“拔苦”,即为众生解除痛苦;“大慈”是“无缘大慈”,即不分亲疏、不计恩怨地为一切众生带来快乐;“大悲”是“同体大悲”,即视众生与自己为一体,解除众生的痛苦就是解除自己的痛苦。
文殊菩萨之“大智”,是指他的智慧极高,悟透了“空有”“因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洞悉一切“般若”(佛法的最高智慧)。
普贤菩萨之“大行”,是指他在实践佛法宏旨(普度众生)方面极为尽心尽力,再难也不中断、再苦也不停止。
因此,人们朝拜九华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地藏菩萨那种大愿心;朝拜普陀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观音菩萨那种大胸怀;朝拜五台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文殊菩萨那种大智慧;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普贤菩萨那种大践行。
其实,这四位菩萨是代表修行佛法的四项要求,即:
一要像地藏菩萨那样立下宏大的愿心——修行佛法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二要像观音菩萨那样具备广阔的胸怀——无论是亲人、仇人、好人、坏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为之解除痛苦,带去快乐。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要以菩萨自居,要不分彼此,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
三要像文殊菩萨那样具有高度的智慧——努力领悟空有观、因果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真谛(其中所蕴涵的哲理);
四要像普贤菩萨那样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地将佛法真谛用于实践,兢兢业业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损人利己,那么,即使天天朝拜九华山,又怎么能见到地藏菩萨呢?
倘若我们小肚鸡肠,对别人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尔做了一点好事就大事宣扬,居功自傲,甚至要别人感恩戴德,那么,即使天天朝拜普陀山,又怎么能见到观音菩萨呢?
倘若我们自以为很有知识,不去认真思考、深刻领悟宇宙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那么,即使天天朝拜五台山,又怎么能见到文殊菩萨呢?
倘若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甚至能把佛教经典倒背如流,却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付诸造福他人、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或者有所行动却中途退却,半途而废,那么,即使天天朝拜峨眉山,又怎么能见到普贤菩萨呢?
佛法其实是最博大、最精深的哲理,也可以说是最广义的教育学。
佛法不是空洞而浅薄的道德说教,因为佛法不是简单地劝喻人们积德行善,而是以深邃的哲理阐释宇宙真谛和人生意义,让人们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在利人利己的实际行动中,化除各种各样的烦恼,享受无与伦比的幸福。
因此,学佛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只要深入领悟佛法的真理并付诸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即使不是僧人,也不是居士,他已经在佛门之内了。
须知,菩萨并不是神,而是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人。我们每个人,只要具备宏大的愿心、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并真心诚意付诸实际行动,就已经成为“因地菩萨”了。
所谓“因地菩萨”,就是具备了菩萨的善因。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持之以恒,最终达到菩萨般的境界,那么自己就成为菩萨了。
体悟佛的教诲,学习佛的榜样,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致力行善,杜绝作恶,逐步升华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朝山拜佛真正意义之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