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制官窑彩瓷精品荟萃 瓷国巅峰——景德镇御窑厂史述略

大清乾隆年制官窑彩瓷精品荟萃

清乾隆 茄皮紫釉橄榄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茄皮紫釉是明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以锰为主要着色剂,铁与钴调色的一种名贵瓷器。《南窑笔记》载,“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茄皮紫釉在清代单色釉中属于极为名贵稀有的品种,盖因烧造难度较大,成品多精,观赏性极强,为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中赏玩之上品。

此瓶直口长颈,肩部曲线流畅,至腹渐收,下承圈足,整体线条端庄典雅,规整庄重。通体施茄皮紫釉,釉面莹润,釉色深沉凝重。劝阻内以篆书六字“大清乾隆年制”款识。整件作品造型别致,贵气逼人。

大清乾隆年制官窑彩瓷精品荟萃

清乾隆 胭脂红底粉彩八吉祥花觚

“大清乾隆年制”款

仿青铜器造型,喇叭型口,瘦长身,小圆鼓腹,喇叭形底座。花觚内饰松石绿地,通体粉彩描绘缠枝莲花和八宝纹,口沿、颈部、足部均有描金,加置如意纹、变体莲花纹、青花回纹边饰带,纹饰层次感极强,绘画笔法细腻流畅,线条婉转灵动,图案布局缜密,华美艳丽。颈腹部横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矾红篆书款,款识书写工整。花觚为五供之一,形制古朴,绘制精湛,釉彩浓淡相宜,纹饰寓意吉祥,构图疏密有致,图案化的装饰,颇有乾隆时期瓷器繁缛奢华的艺术风格特征。

大清乾隆年制官窑彩瓷精品荟萃

清乾隆 仿汝三连葫芦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葫芦瓶器型独特,器口呈三葫芦瓶和合状。直口长颈,线条流畅优美,形制简约独特,下承三瓣型铁足,内以青花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识。清代雍乾二帝极为推崇宋代名窑佳器,多次谕令御窑厂仿烧宋瓷釉色,且器形幷不泥古,多有创新,此式瓶即为一例。其原名“大官釉三口葫芦瓶”,乾隆中期至嘉庆前期属大运琢器品种之一,釉色介乎仿官、仿汝、粉青之间,本品器身有似冰裂纹开片,乃是仿汝,温润含蓄,别富韵味。

清乾隆 釉里红花卉海棠式扁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之形制殊异,呈扁平形,侈口短颈、圆肩斜腹,至底渐收,下承内凹圈足。器身正面整体以四道凹棱分成海棠形。给人以亭亭玉立之观感,肩部对饰双兽首衔环耳,平添古雅。通体绘釉里红纹样,并以颈、腹、足为分隔。颈部装饰一周石榴璎珞纹并描金,足墙绘仰莲纹,腹部主体纹样为缠枝宝相花纹,布局均匀,缠枝纹卷曲连绵,呈几何对称式构图,花枝婉约绮丽又不失华贵。其繁复的装饰工艺可视为皇帝本人艺术品位的反映,据清档记载,乾隆七年六月“嗣后烧造磁器或画样内或窑上样内,拣选好样式烧造送来,其平常样式不必烧造。”由此可知乾隆皇帝尤好悦目华器,其时一改雍正朝灵秀典雅的风格,倾向追求制作工艺精细,纹饰繁缛的瓷器。景德镇官窑御瓷亦跟随皇帝之审美喜好呈现出以华丽的纹饰与新奇的造型,此瓶即为其中之一,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其发色完美的釉里红装饰,如此鲜妍纯正之釉里红,即使于工艺成熟的乾隆朝亦可谓罕有,十分难得。

清乾隆 绿地赭龙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色釉地龙纹器起源于明永乐朝,为素三彩的一种,其龙纹为“暗刻填彩”,非同一般彩绘瓷直接绘饰之法,即先在涩胎上勾出龙纹轮廓,经高温烧制成素瓷胎,复以彩料填涂,二次入窑以低温焙烧而成。后世各朝官窑均有烧造,成为清代官窑的典型样式。

这件绿地赭龙碗敞口微撇,小巧精致,敞口,弧腹,圈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款。造型典雅尊贵,胎骨细薄轻盈,外壁以绿釉为地,以赭石彩绘云龙赶珠纹,工艺细致,逼真传神,行龙刻画生动,构图疏朗有致,纹饰清晰流畅,苍龙遒劲有力,须目怒张,趾爪有力,飘逸生动。身姿矫健,脚踏玄空,盘桓赶珠,气势恢宏,尽显皇家威仪气势。风格古朴凝练,兼具雍容富丽。碗内满施白釉,莹润洁白。整体规整考究,典雅端正,尽显乾隆朝之风采与威严。

清乾隆 珊瑚红留白缠枝花卉碗 (一对)

“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对碗造型端庄,线条起伏优美,撇口弧腹下收,圈足微微外撇。造型稳重敦厚。器身内壁光素施白釉,外壁珊瑚红地留白装饰,所绘缠枝花卉布局繁密,花纹留白处以珊瑚红线条勾勒花茎,描绘细致,格调秀雅。珊瑚红多作彩料缀画瓷器上,此碗一反传统技法,而以珊瑚红铺地留出白色花纹,更显新颖别致。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种珊瑚红地留白技法始创于清雍正时期,其籹作先在白釉上以红彩勾绘纹饰轮廓,在轮廓外满填红彩,形成红白相应的色彩构图,是清代独特的瓷艺品种,亦称盖雪红。如清末陈浏在其所著《陶雅》中曾解释道:“涂以抹红之釉而需其中若为空白者,又似乎阴文之花纹,谓之盖雪。”此种纹样创烧自乾隆御窑,后嘉庆、道光继之,之后不再烧造,故较之常见的官窑品种更为稀少,切成对保存完整,十分难得,弥足珍贵。

清乾隆 仿官釉杏圆贯耳方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瓶为乾隆朝仿古宋官釉瓷器精品之作,瓶口直,微外侈,长直颈,圆鼓腹,方圈足。瓶身四棱,颈侧有双贯耳,瓶腹前后有杏圆凸起,形制秀雅,端庄大气。所施仿官釉几近天青色,淡雅隽永,开片极细,密布器身。气息古朴,圈足平实,涂饰以铁褐之色,以近宋代官釉瓷器。此式瓶为清宫御用陈设之花器,暗合宋人之道,实兼二朝之所长,乃是超凡脱俗的杰出清代官窑作品。

清乾隆 仿成窑斗彩团菊纹盖罐

“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直颈鼓腹,盖扁圆,整体造型敦实可人。小罐胎体紧致,修胎规整,釉面润泽,颈下、足上一周以青花分两色渲染变形如意云头,云头中心点红、黄彩。腹部主体斗彩绘团菊纹,团菊上下分布,背景衬托蕉叶,团菊颜色红、黄相间,呈品字形分布,其间饰缠枝莲纹,盖面两朵团菊均为红色,盖沿一周绘莲纹,与腹身团菊间莲纹相近。整器纹饰设色清雅,绘制精细。罐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字体端正,为乾隆中期御窑典型款识字体。

此类斗彩团菊纹盖罐为清雍正、乾隆朝对成化御窑斗彩团蝶纹盖罐的摹仿与创新之作,制作精细,填彩一丝不苟,级别颇高。斗彩团菊纹为雍乾时期颇受宫廷喜爱的装饰纹样,其中杯、碗所绘团菊为红、黄、紫三朵合抱,本品则为上下两朵,间以蕉叶,或是对成窑斗彩团蝶纹罐上蝶下叶布局形式的摹仿,清代制瓷对于古今运用的巧妙和细致可窥一斑。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存世斗彩团菊纹盖罐之盖多佚散,器不完整,虽精尤憾。本品器、盖均完整流传至今,实属难得。

瓷国巅峰——景德镇御窑厂史述略

绪言

• 宋代,景德镇陶瓷迅速崛起跻身六大名窑后,又跃居宋代六大瓷系之首。从此,一个江南小镇荣膺了史上绝无仅有的帝王年号名——景德镇!从此,景德镇便一路高歌引领中国陶瓷,

• 创烧于宋代的景德镇青白瓷,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确立了瓷国翘楚的地位,获得了世人极高的评价,同时也成为朝廷皇家御用瓷的主要生产基地。

• 进入元代后,元朝统治者对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宋元战火尚未熄灭之时,于公元1278年,即元王朝统一全国的前一年,便在全国众多的产瓷区中选择景德镇设立专门烧造朝廷用瓷的“浮梁瓷局”。

• 进入明代后,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立皇家御窑,专司朝廷御用瓷的烧造。景德镇御窑历明清两代达600余年,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了一篇又一篇辉煌的篇章,使赣北一个弹丸小镇成为世界陶瓷的圣地,使景德镇成为瓷国一颗耀眼的明珠。

元代浮梁瓷局

• 公元1278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专门烧造朝廷用瓷的官方机构“浮梁瓷局”,确立了景德镇御用官窑地位,标志着景德镇御窑历史的开端。

• “浮梁瓷局”的设立,得以集中全国各地名窑的优秀工匠,加之强大的蒙古帝国统治区横跨欧亚,中西往来频繁,繁荣的商贸活动促进了景德镇与海外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景德镇陶瓷人将源于波斯的装饰风格及苏麻离青颜料,成功地于景德镇的青白瓷相融合,创烧了独具风格的景德镇青花瓷。

• 青花瓷的烧造成功是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的一个辉煌篇章,开创了以彩绘装饰为主流的新时代。青花瓷属釉下彩绘,烧成后花色青郁素雅、明净高洁,使它在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具有许多独到的优点,所以历数百年而不衰。

• 元代还创烧了名贵的釉里红瓷器和专为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生产的卵白釉“枢府”瓷等新品种。而釉里红的创烧,则终结了景德镇单一白瓷时代,开多元化彩瓷之先河。

• 元代景德镇瓷业的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开创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新工艺,使瓷器的烧成温度得以提高,烧成范围扩大,变形减少,这一创新是制瓷工艺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瓷国巅峰——景德镇御窑厂史述略

元代创烧青花瓷

• 这是一件非常著名的元代青花瓷器,它在2005年7月12日的英国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以1568万英镑,合人民币2.3亿天价成交。

•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敛,足微外撇,涩底厚圈足。状似牛首,故俗称牛首罐,民间也有称狗头罐。

• 该罐造型饱满敦实,而短直线及内外弧线之间的比例非常协调,所以又不失曲线的典雅优美。

• 装饰上按肩颈腹足四层,分别以进口青花料绘以不同纹饰,颈部饰以水波纹;肩部饰缠枝牡丹;腹部绘“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足部饰变形莲瓣纹(俗称八大码),莲瓣纹内又绘有杂宝纹。

• 主题纹饰描绘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时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齐国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由一虎一豹牵拉的车舆之上,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名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将士高擎“鬼谷”战旗纵马前行,苏代策马殿后。画面缀以山石树林,一行人逶迤期间,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气韵流畅,浑然一体,堪称一幅十分完美的人物山水图卷。实为元青花瓷的绝美佳作。

明代创立皇家御窑——景德镇御器厂

•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王朝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烧造皇室用瓷。御器厂按照宫廷的需要,不惜工本,以雄厚的资金,集中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工匠,制出最精美的瓷器,形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壮观局面。

• 明代景德镇的瓷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兴盛时期,不仅是传统的青花瓷和白瓷发展很快,而且新创釉上彩瓷和颜色釉瓷的烧造成就也非常显著;在成型工艺上既能够烧造气势恢弘的大龙缸,又能烧制精美俏丽的薄胎瓷。

• 明御器厂有青翠浓郁的永乐、宣德的青花瓷,透亮清雅的永乐青花玲珑瓷,堆脂砌玉的永乐甜白瓷,纯净沉着的祭红釉瓷,精巧雅致的成化斗彩瓷,明艳活泼的万历五彩瓷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宋元时的各大名窑已是黯然失色,而景德镇瓷业则如日中天,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 进入明代后,中国的“至精致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从此进入了一花独秀、独领风骚六百余年的辉煌时期,一举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国瓷都。

明永乐宣德建树丰盛

• 洪武青花瓷尚存元青花遗风,有着明显的过度时期特征。而釉里红则比元代要鲜亮纯净的多,纹饰也清晰的多。洪武时期还发现了釉上红彩,开中国釉上彩瓷之先河。

• 永乐、宣德的青花瓷青翠浓郁,是明青花的佼佼者。永乐时期创烧的青花玲珑瓷,透亮清雅,令人耳目一新。

• 永乐甜白釉细腻绵白而不失温润,如堆脂砌玉,在白瓷系独树一帜。

• 宣德创烧的铜红釉,是景德镇御窑颜色釉瓷的开山之作。宣德祭红釉纯净沉着,不浮艳不妖冶,自有一派端庄富丽风貌。

瓷国巅峰——景德镇御窑厂史述略

成化创烧青花斗彩瓷

• 成化时期,受明宪宗皇帝酷爱小巧精致工艺品的影响,景德镇御器厂的瓷器面貌有了一个非常显著的改变,一改永宣时期气势恢宏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精致小巧的优雅风格。

• 成化御窑瓷体态轻盈胎骨俏薄,在彩绘工艺上新创釉下青花与釉上三彩(红、黄、绿)相结合的斗彩工艺。因而无论是胎瓷制作还是纹饰彩绘都具有创新性,自成风貌。

• 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名噪一时的鸡缸杯。它胎骨俏薄通透,几乎到脱胎地步,釉面匀净晶莹,胎釉结合紧密。而纹饰是成化新创的青花斗彩工艺。

• 精巧雅致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在明万历就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明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 1999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了2917万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最高成交记录。

嘉靖万历创烧五彩瓷

• 景德镇彩瓷的发源应追溯到元釉里红,而釉上彩瓷则始于明洪武釉上红彩,至永乐又相继发展了绿彩、黄彩,以及成化斗彩。

• 明代嘉靖时期景德镇发明了釉上蓝,结束了彩瓷蓝色单一以釉下青花代替的历史,尽管当时五彩瓷仍然使用釉下青花颜色,但却创烧了完全意义上的釉上五彩瓷,开创了中国彩瓷的新篇章。

• 至万历,景德镇五彩瓷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成为御用瓷的一个新宠。明代嘉万五彩工艺将我国的彩瓷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 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4404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价。

清代皇家御窑——景德镇御窑厂

• 清代,满清政府入关后,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在明代御器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改称御窑厂。

• 自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御窑厂由朝廷直接派遣督陶官驻厂管理窑务,此后各时期的官窑常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

•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业得到空前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更加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可谓集南北历代名窑之大成。

• 清代康雍乾,景德镇御窑步入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景德镇瓷业登上了我国陶瓷历史上的极盛颠峰。

康熙朝御窑

• 康熙青花料色青翠艳丽,釉汁莹彻明亮,呈现蓝宝石的光泽。绘画讲究中国画的水墨韵味,有“料分五色”之说。所谓“料分五色”即将青花料色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笔触之间极富层次。

• 康熙五彩瓷较之眀万历,色彩更加瑰丽丰富,画工更加考究精妙。除用红、黄、绿、兰、紫外,还以黑色、金色来调和各种色彩关系,使画面更显高雅华丽。

• 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公元1705-1712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窑事,世称“郎窑”。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郎窑红最为名贵。郎窑红色泽浓艳而不浮躁,釉色晶莹透彻,釉面呈冰裂纹,常在器物口沿留白,俗称“灯草边”。

• 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后,试烧成功珐琅彩瓷。尔后又将画珐琅技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发展成了独树一帜的粉彩瓷,开辟了陶瓷装饰的一片新天地。

康熙创烧珐琅彩瓷

• 造办处珐琅作大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开始研制瓷胎画珐琅,此后反复实践,不断试烧,历经三十余年的艰辛历程,大约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后,造办处珐琅作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获得了成功,于是便诞生了瓷胎画珐琅,即现在大家所称的“珐琅彩”瓷。

•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宫中研制试烧珐琅彩瓷,直到康熙五十八(1719年)年后才终于烧制成功,历时30余年,也就是说康熙皇帝执着于珐琅彩瓷的研制,耗去了他近半生的帝王生涯!可以说,没有康熙皇帝对西方画珐琅艺术的审美认知以及孜孜不倦的美学追求,就不可能在康熙朝诞生珐琅彩瓷。

• 珐琅彩瓷是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器上而创新的一种彩瓷。珐琅彩瓷在清廷档案中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珐琅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极其精美的彩绘瓷器。

• 珐琅彩瓷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在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以宫内进口的珐琅颜料绘制,由造办处烧制。工艺极其复杂,工本十分昂贵,数量极为稀少,成为仅供紫禁城内皇帝后妃们赏玩的“御用瓷”。

• 珐琅彩瓷,始于康熙,兴于雍正,盛于乾隆,也衰于乾隆。珐琅彩瓷由兴至衰前后不及百年,传世极少。如今全世界所藏珐琅彩瓷仅四百余件,主要藏于:台北故宫,约300余件;北京故宫,约100余件。

• 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在试制珐琅彩瓷的同时,将珐琅彩工艺技法运用到五彩中创烧了一个新的彩饰品种——粉彩瓷。

雍正朝御窑

•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造办处内炼珐琅成功,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宫廷珐琅料不时下拨御窑厂烧制粉彩瓷。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成为御窑御用瓷的新贵。

• 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较之五彩瓷更显得柔丽俊逸,娇艳明媚,故而相对五彩而言又称粉彩为“软彩”。雍正粉彩将陶瓷装饰艺术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其色彩之明媚柔丽,装饰之精巧秀逸均达无以复加之境地。

• 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轮廓,成瓷后再以粉彩颜料填画,拼斗成完整纹样的斗彩新工艺。使粉彩的明丽,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较之康熙以前的斗彩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

• 雍正时期的另一个创新则是研制成功窑变釉。在单色釉中添加其它不同成分,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从而使原单色釉变得如霞光般绚丽斑斓,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雍正珐琅彩瓷

• 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在雍正皇帝的亲自干预下,在怡亲王的直接领导下造办处自炼珐琅料取得成功,终于实现了珐琅料的国产化,从而大大推进了珐琅彩瓷的发展。

•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克服了康熙时期胎瓷涩面挂彩的工艺局限,取得了在白瓷釉胎上直接施彩的重大工艺突破。洁白的瓷胎上更能显现珐琅彩料色的娇妍明丽。

•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诗书画印俱佳,充满中国美学元素,风格清逸高雅,一派文人中国画风貌,所表现出来的东方文化韵味,也正好反映出雍正皇帝的审美价值取向。

• 雍正珐琅彩瓷,其胎釉均极为精良,器物型制端庄秀美,纹饰彩绘清丽高雅,艺术品位极高。

• 后人评价雍正珐琅彩瓷称之有四绝:“质地之白白如雪,一绝也;薄如卵幕,嘘之而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珠,鲜艳纤细,蝶有绒毛,且颈颈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雍正王朝尽管只有短短的十三载,却使中国的陶瓷彩绘在历史上登上了一个艺术的峰巅。

雍正粉彩瓷

•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造办处内炼珐琅料成功,不仅使珐琅彩瓷的烧制进入鼎盛时期,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造办处内炼珐琅料成功后,经常下拨一些珐琅彩料给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瓷,这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粉彩瓷上逐渐使用上了珐琅彩颜料及其彩绘工艺技法。

• 雍正粉彩瓷纹饰大都简约疏朗,设色娇妍清丽,有着极高的艺术品位。雍正时期新创一种过墙纹饰的装饰手法,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由二维平面装饰进化到三维空间装饰的创新之举。

• 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较之此前的五彩瓷更显得柔丽俊逸,娇艳明媚,故而相对五彩而言又称粉彩为“软彩”。雍正粉彩将陶瓷装饰艺术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其色彩之明媚柔丽,装饰之精巧秀逸均达无以复加之境地。

乾隆朝御窑

•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的瓷器制造为满足宫廷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绘画工整考究,造型极尽其巧。其工艺之精巧新奇,装饰之繁缛华丽,均为登峰造极。

•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还盛行轧道工艺,俗称“耙花”亦称“锦上添花”,极为精致。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

• 各式各样的镂雕粉彩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的转芯瓶、转颈瓶等等,其构思之奇妙、制作之精确、结构之严密,均可谓鬼斧神工之制,令人叹为观止。

• 乾隆时期还流行象生瓷,仿动物、植物、瓜果,仿青铜器、竹器、漆器,仿玉石、珊瑚等等,其色泽质感无不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 乾隆时期景德镇颜色釉也极为丰富,各个时期的历代名窑器均可仿制,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隆御窑一大特色——创烧轧道、镂空转芯瓶

•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无论是烧造工艺还是彩绘技艺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器形上的新颖精巧奇特,纹饰上的精细华丽繁复,均达到了极致。

•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还盛行轧道工艺,俗称“耙花”,亦称“锦上添花”,极为精致。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

• 各式各样的镂雕粉彩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转芯瓶、转颈瓶等等,其结构之严密,制作之精确,构思之奇妙,均可谓鬼斧神工之制,令人叹为观止。

•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技艺精湛,工艺完美,制作奇巧,花样繁多,均无不极其所能极。就其工艺价值而言,乾隆御窑瓷器达到了登峰造极。

晚晴六朝御窑

• 嘉庆道光时期御窑御器基本上是沿袭前朝,无甚建树,且衰象渐露。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更加剧了清王朝的衰败。

•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等,使清王朝更加动荡不安。朝廷自顾不暇,景德镇的瓷业也因时局而每况愈下,寥败凋敝。御窑厂终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停止生产。

• 同治中期及光绪初期的“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也促使了史上短暂的“同光中兴”,景德镇御窑勉力复苏,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御窑厂开始逐渐恢复生产,但其光景却是今非昔比。至光绪,稍有起色,御窑器也较为精良。具有代表性的是为慈禧制作的大雅斋御器瓷。

• 至宣统,清王朝也日薄西山,风雨飘零了,雄踞景德镇历明清两朝近六百余年的御窑厂终告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