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夹在阿根廷和巴西的小国,是怎样避免被吞并的? 总统前线战死,“死亡之心”乍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乌拉圭:夹在阿根廷和巴西的小国,是怎样避免被吞并的?


在南美洲,巴西和阿根廷是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大国之间还夹着一个面积只有17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也是乌拉圭仅有的两个邻国。


乌拉圭:夹在阿根廷和巴西的小国,是怎样避免被吞并的?

▲乌拉圭的邻国只有阿根廷和巴西


乌拉圭和阿根廷几乎是同根生,两国都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都是西班牙语国家,居民都以欧洲移民后裔为主(乌拉圭占88%,阿根廷占97%),国粹都是探戈舞。此外,两国的国旗十分相似,都是蓝色和白色为底,配上太阳的图案。



乌拉圭:夹在阿根廷和巴西的小国,是怎样避免被吞并的?

▲阿根廷国旗(上)和乌拉圭国旗(下)


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意味着乌拉圭时刻有可能被两个大国吞并的风险,尤其是河对岸几乎同文同种的阿根廷。


▲阿根廷首都和乌拉圭首都仅隔一条河


那么,乌拉圭是怎样在南美两大国的夹缝中独立,而没有被吞并呢?




一、乌阿是一家


乌拉圭与阿根廷、巴西的恩怨,跟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南美的殖民扩张有关。


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美洲大陆,葡萄牙占领了东南沿海,西班牙占领了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


▲西(蓝)葡(绿)逐鹿美洲


尚未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占领的南美洲南部则成为了两国斗争的前沿阵地。1680年,葡萄牙沿着海岸南下,在拉普拉塔河支流——乌拉圭河的东岸建立了定居点。


▲1680年,葡萄牙占领乌拉圭地区


葡萄牙在乌拉圭河东岸的行动引起了西班牙的恐慌,西班牙逼迫葡萄牙撤出占领的土地。经过40年的争夺,1726年,西班牙将葡萄牙从乌拉圭河东岸赶走。


在乌拉圭河东岸,西班牙人建立了蒙得维的亚军事港口,以抵御葡萄牙入侵。


▲巴拉圭河、乌拉圭河等支流汇入拉普拉塔河


在行政上,西班牙在南美划分了四大总督辖区,乌拉圭所在地区称为东岸区或内普拉塔地区。西班牙将乌拉圭河的东西两岸都划入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管辖。河西岸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首府。


▲西班牙将乌拉圭划入拉普拉塔总督辖区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随着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民族独立思潮风起云涌。南美陆续爆发了独立战争。


拿破仑战争给南美独立运动提供了有利契机。1808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支持反法同盟,而被法国占领。西班牙王室被法国拿破仑控制,葡萄牙王室则逃亡至南美的殖民地——巴西,将葡萄牙首都临时迁至巴西首府——里约热内卢。


利用西班牙沦陷的时机,西属美洲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独立战争。1810年,在圣马丁等人的带领下,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的“五月革命”。


▲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五月革命


为了表示同西班牙殖民者的决裂,拉普拉塔的革命者用代表南美土著的太阳神作为标志,这就是阿根廷和乌拉圭太阳标志的由来。


▲阿根廷,乌拉圭使用的五月太阳


在西班牙与拉普拉塔的交战中,因为西班牙本土被法国占领,所以西班牙军队全线溃败,被迫退守到乌拉圭河东岸(即今日的乌拉圭)。


但东岸军民在民族英雄——阿蒂加斯的带领下,于1811年占领了东岸大部分土地。1815年,阿蒂加斯的部队控制了东岸全境。




二、巴西吞并乌拉圭


东岸与西岸同属曾经的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他们同仇敌忾。然而,当西班牙被拉普拉塔起义军围困时,东岸与西岸就建设什么样的国家问题矛盾重重。


东岸革命领导人阿蒂加斯在同西班牙的战斗中作战英勇,因此他希望保住自己的地位,希望东岸和西岸仿效美国模式,建立联邦制国家。东岸应享有自治权。


▲乌拉圭独立领袖阿蒂加斯


然而,西岸认为两地自西班牙殖民时期就是一个地区,文化完全相同,因此否定阿蒂加斯的提议,认为应成立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为国家前途争执之时,东岸面临着前有西班牙反扑,后有葡萄牙入侵的危险。


因为乌拉圭河东岸与葡属巴西非常接近。而且东岸和巴西之间没有大型河流、山脉等天然界线。东岸的独立运动极易威胁到葡萄牙在巴西的统治。


▲乌拉圭和巴西,缺少大型河流、山川阻挡


此外,葡萄牙王室在拿破仑战争中逃亡巴西,因此巴西得到了重点开发。巴西曾经作为殖民地,经济活动受到葡萄牙的严格限制。随着里约热内卢成为临时首都,葡萄牙取消了对巴西的限制,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


▲葡萄牙王室迁入里约时的皇宫,如今是巴西国家博物馆


为了保住自己在巴西的地位,葡萄牙王室通过武装干涉的方式,扼杀拉普拉塔的民族起义运动,顺带吞并乌拉圭。


▲葡萄牙入侵乌拉圭


被阿蒂加斯围困的西班牙军队在自知难敌起义部队的情况下,北上向葡萄牙求援。这与葡萄牙王室的主张不谋而合。1816年8月,葡萄牙军队南下入侵乌拉圭河东岸地区。


此时,西岸则利用葡萄牙军队入侵之机,甩掉东岸单独建国,将国名改为“阿根廷”。


面对葡萄牙的入侵,担心西葡联合夹击的阿根廷却选择了按兵不动。阿根廷的“见死不救”让两岸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疏远。乌拉圭首府蒙得维的亚次年1月被葡萄牙攻陷。


乌拉圭首府失守后,阿蒂加斯没有气馁,而是带领东岸人民继续抵抗。然而,经过了3年的抵抗,1820年东岸全境被葡萄牙占领,葡萄牙巴西在当地成立西斯普拉丁省。阿蒂加斯逃亡至巴拉圭。


葡萄牙占领乌拉圭之时,葡萄牙国内暗流涌动。因为葡萄牙在拿破仑战争中被法国入侵,因此自由平等的观念传入深入葡萄牙人心。葡萄牙王室在面对法国入侵的外逃,引起了葡萄牙民众的不满。1820年,葡萄牙波尔图爆发了资产革命。


葡萄牙宣布在里斯本建立制宪会议,限制王权。葡萄牙王室权力旁落,滞留在巴西的葡萄牙王储佩德罗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佩德罗宣布巴西独立


此时,西属美洲纷纷宣布独立,葡属巴西独立也是大势所趋。1822年,滞留巴西的葡萄牙王储佩德罗在当地贵族的簇拥下,宣布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成立巴西帝国。西斯普拉丁省(乌拉圭)从葡萄牙易手巴西。


▲1822年的巴西帝国,囊括了巴西和乌拉圭




三、夹缝中独立


吞并乌拉圭后,葡萄牙以及巴西要求乌拉圭人改说葡萄牙语,激起了乌拉圭人民的强烈不满。


巴西独立后,也时刻面临着来自葡萄牙的反扑。面对葡萄牙的进攻,巴西在皇帝佩德罗的带领下,通过购买英法等国军备的方式,反抗葡萄牙的入侵。巴西和葡萄牙的战争给乌拉圭人民提供了反抗的契机。


1825年4月,乌拉圭民众在巴西忙于应对葡萄牙入侵、无暇南顾的情况下发动起义。


▲乌拉圭人民起义,反抗巴西


阿根廷不愿意看到巴西做大,积极支持乌拉圭。阿根廷希望借助支持乌拉圭的独立斗争,趁机控制并重新占有乌拉圭。


1825年8月25日,乌拉圭领导人拉瓦列哈在阿根廷的支持下,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回到东岸,占领了首府蒙得维的亚。这一天也被称为乌拉圭的国庆日。


▲1825年8月,光复蒙得维的亚


阿根廷支持乌拉圭独立,激怒了巴西。1825年,巴西击退了葡萄牙的入侵之后,向阿根廷和乌拉圭宣战。然而,刚刚打完独立战争的巴西出现了财政危机,已经无力重新控制乌拉圭。


▲阿根廷和巴西在拉普拉塔河地区交战


此时在阿根廷国内,因联邦派和统一派的斗争,导致政局不稳。乌拉圭在同葡萄牙斗争时,阿根廷“按兵不动”使得乌拉圭对于阿根廷的离心力越来越强。因此阿根廷也并不能完全获得乌拉圭的认同。


巴西在乌拉圭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阿根廷也无力吞并乌拉圭。乌拉圭的前途问题成为了阿根廷和巴西之间悬而未决的难题。


阿根廷和巴西的斗争,引起了英国的兴趣。1814年,战胜了拿破仑法国后,英国渴望在全世界建立新秩序,因此积极插手乌拉圭前途的调解。


在英国看来,如果乌拉圭河东岸建立独立的国家,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持阿根廷和巴西的相互牵制,也有利于英国在南美南部确立影响力。英国积极支持乌拉圭独立建国。


1828年8月27日,在英国的主持下,阿根廷和巴西签订了《蒙得维的亚条约》,正式宣布承认乌拉圭独立。


▲阿根廷和巴西签订《蒙得维的亚条约》




四、乌拉圭独立后的发展


1828年独立之后,乌拉圭依然面临着如何稳固国家政权的难题。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时期,代表自由派的红党和代表保守派的白党爆发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两党看似是乌拉圭内战,其实背后都有外国势力的支持。除了阿根廷和巴西之外,位于乌拉圭河上游的巴拉圭在19世纪60年代经历了军事改革后实力增强,让阿根廷和巴西如坐针毡。


▲巴拉圭独裁者小洛佩斯改革,让巴拉圭成为南美军事强国


巴拉圭自独立以来便是一个内陆国家,缺少入海口成为了巴拉圭的一大障碍。因此巴拉圭极力希望沿河南下,控制河入海口的乌拉圭。


巴拉圭成为了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的共同威胁。


▲深处内陆让巴拉圭欲控制拉普拉塔河入海口的乌拉圭


1864年,为了控制乌拉圭,掌控河入海口,巴拉圭干涉乌拉圭内政。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巴拉圭战争。1870年,乌拉圭与阿根廷、巴西三国联军击败了巴拉圭,赢得了国家稳定。


▲巴拉圭战争


战后,为了防止国家被外国势力干涉,乌拉圭制定了铁血政策,削弱外国势力支持的政党,加强中央集权。凭借着潘帕斯优质大牧场和农场的优势,发展牧业和农业,成为了南美富裕的农牧业大国。


▲阿根廷和乌拉圭所拥有的潘帕斯大草原,拥有最好的牧场


19世纪70年代后,欧洲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口成倍数增长。乌拉圭和阿根廷所在的潘帕斯草原凭借着发达的农牧业,成为了重要的粮食和肉类出口大国,两国都成为了南美的富裕国家。


但乌拉圭也面临着人口短缺的压力。1870年,乌拉圭的人口只有30万,远远低于阿根廷(150万)。为了经济的发展,乌拉圭采取了几乎零门槛的鼓励移民措施,大批来自南欧的移民涌入乌拉圭。经过几十年的移民涌入,欧洲移民占据了乌拉圭人口的88%,成为了乌拉圭的主要民族。


▲南美各国人口结构,乌拉圭欧洲移民比例近90%,仅次于阿根廷


二战后,阿根廷和巴西因为频繁的军事政变和不当的经济改革,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与之相反,乌拉圭因为1870年确立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国家政局相对稳定。


此外,夹缝中的乌拉圭通过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发展健康的金融经济,逐渐超越了阿根廷和巴西,成为了南美洲经济最健康的国家之一。到2019年,乌拉圭人均GDP高达1.7万美元,高于阿根廷的1万美元,是巴西的近2倍。


▲经济繁荣的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除了经济上好于周边的两个大国,在南美洲最受欢迎的足球运动上,乌拉圭的成绩取得了不逊于阿根廷和巴西的战绩。乌拉圭两次夺得世界杯,都是“踩”在阿根廷(1930年)和巴西(1950年)身上拿到的。


在南美足球的最高赛事——美洲杯赛场上,乌拉圭以15次夺冠,与阿根廷并列。在足球领域,乌拉圭俨然是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大国最难啃的对手。


▲2011年夺得美洲杯冠军,乌拉圭成为美洲杯夺冠次数最多的球队。阿根廷在2021年夏天夺冠,夺冠次数才追平乌拉圭


虽然在足球和经济方面,乌拉圭拥有和阿根廷、巴西扳手腕的资本。但因为国土面积小,人口规模小,夹在阿根廷和巴西之间的乌拉圭往往扮演着缓冲国的角色。


长期作者|雄鹰

直播吧体育作者|足球与历史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你听说过乍得这个国家吗?如果日常关注国际新闻较多的朋友可能有所耳闻过,毕竟在上个二十号,该国总统伊德里斯·代比在战争中御驾亲征,重伤而亡。

总统前线战死,“死亡之心”乍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伊德里斯·代比

“国家最高领导人奔往前线御驾亲征”,这样的戏码貌似还是在古代文明时期所常见的,而不是现如今的时代,然而在乍得这个国家,确确实实发生了。

那么,乍得究竟是一个国家呢?

乍得,位于非洲中北部,因境内最大的湖泊——乍得湖而得名,北部与近年来混乱动荡、恐怖袭击频发的利比亚接壤,东部则与达尔富尔问题“高温不减”的苏丹毗连,南部跟中非共和国交界,西南部同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部接尼日尔,都是一些不发达国家。

总统前线战死,“死亡之心”乍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乍得国土面积约128.4万平方公里,比我国内蒙古大那么十几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90万,却是多民族混合型的,在乍得境内,全国共有256个民族,民族众多,导致不同的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常常剑拔弩张,比如,北部阿拉伯血统的各民族与南部民族的关系就时常处于紧张状态。民族多了,信仰的宗教也就繁杂了,在乍得,大约52%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24%为基督新教,20%是天主教,还有4%左右的人信奉原始宗教或不信教。

总统前线战死,“死亡之心”乍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作为一个标准的内陆国,乍得的自然环境不仅恶劣而且差异十分大,北部属沙漠或半沙漠气候,中部属萨赫勒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从撒哈拉沙漠到萨赫勒地带到雨林地带,全年高温炎热,不仅如此,该国一直处在贫困落后之中,是世界上最贫穷、饥饿最严重的国家,14%的人营养不良,24%的人面临粮食危机,5岁以下的儿童里,有40%处在发育迟缓之中。

由于地处非洲内陆,又比较贫困落后,对于乍得过往的历史,资料记述的并不是十分详细,据考古发现,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乍得境内便有大量人口聚居,并逐渐形成一系列农业文明,其中以萨奥文明最为著名。9-10世纪,萨奥人在乍得境内建立起强大的加涅姆帝国,从16世纪起,与之抗衡的巴吉米尔王国、瓦达伊王国也相继崛起。

为争夺跨撒哈拉贸易通道、抢夺奴隶,三国之间混战不已,实力渐次衰落。1883-1893年间,三大王国先后被中苏丹国王拉巴赫·祖拜尔征服。但是中苏丹对于乍得的控制并没有持续多久,就遇到了来到非洲进行殖民掠夺的欧洲强国——法国。

1900年4月,法国殖民军在库塞里战役中击败并杀死祖拜尔,随即开始对乍得进行侵略,对于法国而言,它之所以选择乍得作为自己的殖民地,不仅仅是想要多余的海外领地,还在于它相中了这里的劳动力以及棉花的来源地。乍得虽然境内多为黄沙,但是依旧存在可发展农业的土地,在乍得湖平原和南部地区是乍得主要的农业区,而其主要经济作物就是棉花。到1920年时,乍得全境已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乍得湖和乍得首都恩贾梅纳

众所周知,在殖民时代,殖民者对于被殖民者的剥削是残酷的,在大多数殖民者眼中,这些被殖民者只是个带来钱财的工具,没有任何人权自由可言,所以,在二战过后,世界各处殖民纷纷掀起了独立运动,乍得也不例外,虽然法国并不想失去这块殖民地,变着法儿的拒绝,但是乍得人民没有放弃,在与法国斗争了十余年后,终于换来了独立。

1960年8月11日,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托姆巴巴耶任首任总统。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受别国管制,拥有独立自治的权利是件好事,虽然很多被殖民国在独立后,国内经济都是处在劣势之中,但是若有着英明的领导者,安稳的政局,经济注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然而,乍得却不是,它是刚刚出了狼窝又入了虎穴,虽然国家赢得了独立,但是国内政局却是动荡不安的。

托姆巴巴耶在掌握国家领导权后,便开始实行一系列独裁制度,他禁止反对党,实行一党专政,而对于国家的发展管理、民族间矛盾平衡又不得其法,使得乍得境内种族冲突愈发严重,暴力浪潮,军事政变频发,国内民不聊生,别说发展经济了,人民的生命都处在朝不保夕之中。

1975年,托姆巴巴耶在费利克斯·马卢姆发动的一次军事政变中被杀,1979年,反政府武装占领首都恩贾梅纳,之后几个武装组织(主要来自北部的反政府武装)互相争夺权力,乍得日渐处于分崩离析。

看到乍得如此分裂,又有国家打起了吞并它的主意,比如利比亚,它开始支持北部的叛军,扶持叛军抢夺乍得政权,介入乍得内战之中,对于利比亚的行为,曾经的宗主国——法国自然是看不下去的,此时利比亚正处在卡扎菲政权之下,于是,法国改为扶持乍得政府军,在法国的帮助下,时任乍得总统侯赛因·哈布雷成功号召国内民众,并在1987年击退利比亚军队。

侯赛因·哈布雷

如果你以为击退了利比亚军队,乍得人民就能迎来稳定生活了,那就错了。侯赛因·哈布雷比起上一任总统托姆巴巴耶的独裁专制,还多了贪污与暴力。哈布雷在位八年的时间里,20多万人被捕,残杀了至少4万人,而那会儿乍得全国人口不到900万。

后来,哈布雷被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也就是刚刚阵亡的伊德里斯·代比所推翻,1991年3月,代比成为了乍得新任总统,此后执掌大权30年。

比起前任总统的残暴,代比显得温柔多了,但能够推翻前任总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般人物也是不简单的。虽然他为了安抚反政府武装,恢复了多党制,但是为了手握政权,更改了宪法,取消了总理职位,让自己可以一直连任执政,并且为了压制住国内反对派,他的长期实行高压政策,这使得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在他上台后,虽然乍得的经济有所改善,但是依旧处在贫困之中,2006年,世界银行拨给乍得用于建设乍得至喀麦隆石油管道的3000万美元援助款项被他以“应该用于帮助乍得广大贫穷老百姓”为理由扣留,然而这笔钱并没有流入乍得贫困百姓口袋之中,而是被代比拿去给军队购买了武器,为其统治提供军事保证。

代比的独裁行为导致其在国内外处处树敌,即使法国政府一直在背后支撑他,还是遭到了反政府武装的突袭。

老代比战死后,小代比继位

一直未曾停歇的动荡局面,领导者的心思都在独裁执政上,这让本就先天环境恶劣的乍得如何发展国民经济,脱离贫困?

也有人会说,乍得虽然境内多是沙漠,但是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呀!

是的,乍得内部的确有不错的石油资源,但是由于其多年贫困外加动荡的政局,其工业发展很差,基建不全,就拿电力来说吧,在乍得,电价昂贵不说,覆盖率还极小,全国只有2%的人能用上电,首都恩贾梅纳仅9%的家庭能够用电,很多依旧在使用原始的柴火照明。没有足够的电力支撑,工业难以发展,而石油勘探采取也是十分困难的。

上世纪90年代,对于一直只有法国关注的乍得招来了美国的青睐,原因无他,石油。原以为美国的到来是给予乍得经济发展的生机,却没想到是吸血鬼一枚。虽然名义上是说美国和乍得合作开采石油,但是在利益分配上,美国却是将多的部分分给自己,为此,乍得也常常因石油利益分配不均问题与美国较量,争取更多利益。

代比与马克龙

而美国却不能正面与乍得刚,毕竟,乍得于它而言,是非洲打击恐怖主义(利比亚)的有生力量,是不能撕破脸皮的。于是,美国开始在背后搞小动作,NGO。NGO是一种不盈利的非政府组织,各个国家对其管控都比较松,它们通常披着环保和人权等冠冕堂皇等外衣,表现的格外无辜,但是发挥的作用却是十分之大。

2005年,乍得希望增加自己的石油收成,因而与美国协商,而美国则策动NGO渲染乍得政府腐败,如指责乍得政府将大量石油收入用于国防开支。虽然这是事实,但就乍得的国情来看,由于它长期处在恐怖主义与反政府武装威胁之中,军事开支是必要的,况且人家也没有全部用于军事。

所以说,无论是先天的环境因素,还是后天的动乱政局,亦或是外来的资本主义,这些都让乍得脱离不了贫困。而现如今对于乍得而言,还有一个更大的困难,那就是水源。

乍得的主要水源来自乍得湖,一个与尼日尔、喀麦隆、尼日利亚三国共享的湖泊,而在近年来,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该湖泊有着明显的锐减趋势,在远古时期(5400年前),乍得湖的面积高达30-4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里海的世界第二大湖泊,后由于地壳变动、持续干旱、泥沙淤塞和过度利用等问题,到21世纪初时,乍得湖的水域面积已骤降到2.2万平方公里,最近几年更是锐减到2500平方公里,还不到最初的1%。

未来的乍得将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它能够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