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土司城,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土家族土司城 恩施州的“土司时代”——恩施州土司历史文化解读


湖北恩施土司城,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土家族土司城

到我国西南地区许多地方旅游,经常会听到“土司”这个词,这是我国古代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制度。云南丽江曾有土司,湖南湘西曾有土司,而就在湖北的恩施,也曾经有过土司。现在湖北恩施还建有一座土司城,游客可以来此了解土司文化。

湖北恩施土司城,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土家族土司城

湖北恩施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土家族,土家族历史悠久,是历史上巴国人的后裔。巴国后来被秦国所灭,一部分巴人来到了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形成了土家族。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西北,不过这座看起来古朴的城堡却是新建的。

湖北恩施土司城,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土家族土司城

土司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制度,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恩施的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在明朝时达到顶峰。这些土司拥有高度自治权,宛如一个“土皇帝”,朝廷的政令并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到了清朝,随着土司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显现,雍正年间推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也就是取消了土司,改由朝廷任命的流官来管理地方。恩施的土司制度在持续了450多年后也宣告结束,如今只能在土司城里了解土司文化了。

恩施土司城规模宏大,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土家族土司城,2002年建成开放。土司城包括了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九进堂等许多的景点,其中九进堂是土司城的核心,相当于古代土司的王宫。

靠近大门口的风雨桥,极具民族风情,在我国西南地区非常常见,这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廊桥。桥上建有两座古朴的亭子,雕梁画栋非常精美。

在恩施土司城中,还有许多当地特色民居。土家族传统的民居是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房屋周围种植有果木与竹林,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下,与流水、古桥,构成了诗文里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意象。

作为一座城堡,土司城还建有城墙。土司城的城墙依山而建,全长2320米,宽1.2米,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戍守、防护,城墙上也设有瞭望台、烽火台,危机之时,会燃狼烟预警。

2019-10-21来源:旅游与摄影杂志社作者:雷翔

元朝、明朝和清朝前期(公元1279年-1735年),朝廷在原来施州南部的羁縻州、寨堡地区暨少数民族核心聚居区实施土司制度,建立土司政权,形成一个土司统治区。

恩施州的“土司时代”——恩施州土司历史文化解读

恩施土司城内景 老切 摄

今天的恩施州所属二市六县,那时分别形成三个实行不同管理体制的区域:其一是上述土司区,包括恩施州南部西部的鹤峰、来凤、宣恩三县,以及咸丰县龙潭河以北和利川市的西半部。其二是今天恩施市以及咸丰龙潭河以南、利川市的东半部,为卫所区。建有专门弹压土司的湖广都司管辖的施州军民卫和大田军民千户所,一边防守一边屯垦。其三是今天的建始、巴东二县是经制编户区,当时建始划归四川夔州府,巴东属湖广荆州府直隶归州。二县的南部暨清江沿线部分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有巡检司防守。土司社会中,朝廷允许土司世袭、自设官职建立武装、自征税赋自主管理土民事务,拥有“杀人不请旨,母死不丁忧”的政治特权,形成与朝廷直接管理区完全不一样的社会风貌。恩施州的各族人民,在这个特有的历史阶段里,经历了特有的历史遭遇,也创造出特有的文化制度和文化成果。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为“土司时代”。

恩施州的“土司时代”——恩施州土司历史文化解读

土司城俯瞰 吴建辉 摄

1.土司政权的兴衰

土司时代开始于元朝,主要有散毛峒覃顺、盘顺峒向贵什用、又巴洞向世雄、师壁峒田驴什用和容美洞田墨施什用五支,范围覆盖了当时施州的大部分地区。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权占据施州,以加升衔爵拉拢各地土司,土司势力范围几乎遍布整个施州。明初,归附朱元璋的土司们得到旧时的封敕,依旧占有大部分施州领域。

明朝稳定以后,开始逐步剥夺土司。洪武十四年设施州卫,设置屯堡驱赶土司。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大军讨伐当时实力最强的散毛土司,占领其地设大田千户所,接着又讨伐施南土司,然后撤销施州设置施州军民卫,用军管体制统治整个施州。这个过程民间称为“赶苗夺业”,土司及其武装被屠杀,土民被驱赶到深山老林之中,乡镇村庄及其良田成为卫所军户的屯堡。到洪武末年,土司政权消亡殆尽。

恩施州的“土司时代”——恩施州土司历史文化解读

土司城九进堂 老切 摄

永乐、宣德年间,朝廷重新召集敕封土司后裔,重建土司政权,以实现溪峒土民的有效管理。永乐重置的同时,确立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完善了土司制度。首先是完整的管理体系:施州卫下设宣抚司、安抚司和长官司三级土司共三十个,宣抚司三个,分别是施南、散毛和忠建;其中施南下隶东乡五路、金峒、忠孝、忠路四个安抚司,散毛下隶大旺、龙潭两个安抚司,忠建下隶忠峒、高乐两个安抚司。这是明代中期十分活跃的三宣抚八安抚。还有容美宣抚司也属施州卫,只是地处僻远,明朝前期中期涉及较少,盘顺安抚司隶属容美。长官司有十七个:镇南、唐崖(直属施州卫);五峰石宝、石梁下峒、椒山玛瑙、水尽源通塔平(属容美);摇把峒、上爱茶峒、下爱茶峒、镇远、隆奉(属东乡五路);东流、腊壁(属大旺);木册(属高罗);石关峒、西坪(属金峒);剑南(属忠路)。土司制度还包括承袭制度、朝贡制度和征调制度等等,确保土司忠诚于朝廷的同时,也维护土司政权的基本稳定。

周唐崖长官司印正面 邓辉 摄

清朝取代明朝以后,军事制度有较大变化,八旗、绿营取代卫所制,不再需要土司。特别是康熙年间的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资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雍正年间开始对鄂西土司的改土归流,首先是忠建、施南、容美等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土司。雍正十一年初,废除忠建土司,年底,容美土司连同属下安抚司改流,关系密接的施南土司、东乡土司也被改流。雍正十二年五月,忠峒土司联合散毛、漫水、沙溪、忠孝、忠路、金峒、龙潭、大旺、高罗、东流、腊壁、卯峒、百户、木册、唐崖十五土司赴省城自请改流。雍正十三年,朝廷正式宣布改设府县流官政权。原土司领地连同雍正六年改设的施州卫、大田所,设施南府及恩施、利川、咸丰、来凤、宣恩,加上回归的建始,共一府六县。容美土司改设鹤峰州及长乐县属宜昌府。

2.土司地区的社会特征

永乐重建后的土司,权力来自朝廷敕封,联系交往十分密切。土司政权拥有领地内的全部土地山林,对全体土民实施军队化管理,实际上是人身占有的封建领主制度。土司地区明显分成土司和土民两个社会。

恩施土司城内景 老切 摄

明朝朝廷要求土司世袭并提交宗支图册预先明确继承人,促使土司阶层与一般土民分离,逐步宗法家族化。土司政权先后进行了宗法制改造,按照父系血缘的亲亲疏疏来安排政治权利地位上的贵贵贱贱。军队化改造是土司社会的另一显著特征。土司武装一般都设五营,嫡长子统领中军,其余各营也都由子弟统领。土民社会的溪峒组织,也被改为旗、寨,平日农作同时需要操练巡防,战时无条件奉调出兵,民军一体。

土司及其武装没有俸禄军饷,日常费用来自“火坑钱”“锄头钱”等等向土民征收的人头税,以及土民提供的各种劳役包括耕种庄田茶园。土司的部分收入来自朝贡回赐和率土兵参战的犒赏,土民仍然处在溪峒社会之中,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利和保障,日常生计大多依靠渔猎、采集和畲田游耕,常常居住于山洞窝棚。土司制度阻断了土民与当时社会的交往联系,使之严重停滞于社会发展之后。

土司城 马占军 摄

3.土司时期的文化成果

恩施土司时代的文化,是特殊民族传统在特殊自然环境中于特殊社会历史境遇中生成的文化系统,是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恩施人民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民族文化价值。

土司文化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自朝廷推动的汉文化交流学习,首先是土司阶层的学习。客观上促进了朝廷认同国家认同,推动更深更全面的融入中华民族,同时推动恩施各民族的自身发展自我认识的发展。

唐崖土司王墓 邓辉 摄

其次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更新和发展。土司时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十分显著,尤其是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譬如族群认同,因为内部的分化也因为外来人群的混同,更多转换为家族认同、地域认同。

第三是地域性生计方式的发展变迁。恩施地区山多田少,河谷坝子上的农耕传统渊源深远。但更多是崇山峻岭沟壑密布地貌,垂直变化的气候,异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十分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维持生计的社会文化习俗。

第四是边缘化军事化文化传统的形成。土司制度是帝国的边疆策略,制造边防屏障的代价之一是牺牲了边疆族群正常社会发展。

土司皇城牌楼 郭志军 摄


作者简介

雷翔,恩施人,1954年生,湖北民族学院民社学院退休教授。华中师大历史文献所毕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教学与研究,曾任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学报编辑部主任,民社学院书记。2014年退休,目前受聘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学科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