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历史】马踏湖的由来 畅游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史诗级旅游体验。马踏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6月6日试运营,今日开启线上预约购票。

【桓台历史】马踏湖的由来

历史上,马踏湖曾有好几种不同的称谓。马踏湖古称“少海”。

“少海”之名见于《左氏春秋》:“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后有齐景公有马千驷,众马踏践成湖之说。此为马踏湖正名之始。

在唐代,马踏湖曾一度被称为李白泊、谪仙居。

据《济南府志》载:“新城牟家庄东北古城,旧传为李白泊,其居徂徕山时,曾至此乎?果尔,则谪仙泊即官湖。”相传李白由徂徕山至此观光,凭吊鲁仲连,写下诗句:

齐有倜傥士,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宋金时期湖区一带出现过以时水为界限的三个湖名,时水东侧为会城湖(今穆寨村东北,俗称“东城子”),时水西侧为鱼龙湾,再西今荆家镇以北为庞家泊。

马踏湖最著名的称谓是“锦秋湖”,而最早记录这一名称的当属元代人于钦。

于钦(1284—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曾任中书省兵部侍郎,元代著名方志编纂家、地理学家。早年立志为家乡修志,曾说:“吾生长于齐,齐之山川、分野、城邑、地土之宜、人物之秀、此疆彼界,不可不纂而纪之也。”其所著《齐乘》,为山东现存最早的方志,也是全国名志之一。《齐乘》中有这样的记载:锦秋亭,博兴东南城上,中统间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盖齐地菑、时、般、泺众水潴为马车渎,以入海。博兴宛在水中,舟楫交通,鱼稻成市。昔尝过之,爱其风景绝类江南,赋诗亭上云:“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成巿,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

所谓“取坡诗命名”,源于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

相传宋代诗人苏东坡知登州(山东文登)时曾来此观赏湖光,并赋诗《横湖绝句》: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

后人取其诗中的“锦”“秋”二字,改称锦秋湖。

苏东坡是否真的到过马踏湖,抑或其所谓“横湖”的“湖”也许另有其“湖”,这些尚无定论。早在清代就有人关注过这个问题,王渔洋在《池北偶记》、徐夜在《锦秋亭辨》中都曾对此提出过质疑。但无论怎样,锦秋湖之名的来历是有根据的,至少从明代就这样称呼它。明清两代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有关马踏湖的诗文作品中,大多称之以“锦秋湖”,其次是“官湖”“北湖”。

马踏湖还有一个名称叫“麻大湖”,也就是现在博兴县对它的称谓。较早谈及麻大湖这一称谓的是明嘉靖44年(1565)《青州府志·山川篇·高苑志》:

麻大泊在高苑、博兴、新城三县之间,俗名官湖,又名锦秋浦,即鱼龙湾。周五六十里,蒲苇丛生,芙蓉如锦,亦一大观也。

由此可推知,麻大湖之名当在于钦《齐乘》之后。自此以后,凡有关麻大湖的典籍考证或解说,多取材于明嘉靖《青州府志》。这从《中国地名大辞典》中也可以看出:

麻大泊在山东桓台县东北三十里。接博兴、高苑二县界,俗名官湖,又名锦秋湖。周五六十里,蒲苇丛生,芙蕖如锦,其中有鱼龙湾,水流旋转不定,相传有龙窟,乌河、孝妇河皆潴之。

1992年出版的《桓台县志》有这样的记载:

关于马踏湖名称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春秋时期,齐桓公于此会诸侯,六诸侯恐陷被擒,将重兵带至湖畔,由众马踏成湖泊,名为马踏湖。一说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故取名马踏湖。

关于这两种说法,该志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据史料记载,齐桓公九会诸侯,其地点皆不在桓台。只有公元前827年,周宣王静在此会过齐侯。《山东通志》载:“平州坈为新城县之会城湖。”系指周宣王静在此会齐侯而得名。说齐桓公会盟诸侯众马踏践成湖,应属民间传说。据地质学家分析,该湖处在泰沂山脉洪冲平原与黄河下游淤积平原的衔接地带,北靠济水(小清河),地势低洼,众河汇聚而成,是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所致。

至于“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众马踏践成湖之说,应作具体分析。正如前文所说,“马踏成湖”有想象和附会的成分,应属民间传说。但“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确有一定的史料证据。

《左氏春秋》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

“青丘”到底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今博兴、高青一带各有“千乘青丘”之说,此地在汉时曾置千乘县,由“齐景公有马千驷”而来,相传为齐景公牧马的地方;而明代诗人王象春在《北湖游别记》中也有“桓公戏马台,本齐之千乘别城也”的记载。若博兴、高青、桓台各有“千乘青丘”之说,而马踏湖位于三县之间,齐宣公来马踏湖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所说的青丘即华沟村北二里处之青丘,当地人叫“青冢子”。此处高于周围苇台,形似乌龟,传说此丘能随水上浮,不被淹没,齐高士颜斶曾隐居于此。另外,在华沟村西北三里处还有一处高台,当地人叫“齐家台子”,原名“柏寝台”。据传齐景公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离宫,号为寝台。1987年建五贤祠时,曾在青丘处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陶罐,证明春秋时确有人在此居住。

华沟村中也发现过马厩湾古迹,距地面2米以下为一马粪层,其面积之广粪层之厚可佐证其为牧马场地。从马踏湖南部村庄的称谓中也能看出端倪,现在的唐山镇演马村,据说是因齐桓公曾在此演练兵马而得名。由此可知,在古代马踏湖一带确曾驻扎过众多兵马,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较为确切地记载马踏湖这一名称的应为明嘉靖《新城县志》:“新邑上受小清、孝妇诸水纳而弗宣, 汇马踏等湖,溢而为害。”

明天启《新城县志》亦载:“麻大泊在新城县城东北五十里,乌河西,新城、高苑、博兴三县之间,俗称官湖,又名锦秋湖,周围六十里。”

清康熙五十八年《博兴县志》载《锦秋湖辨》一文:“锦秋湖俗曰马踏湖,又曰麻大湖,又曰官湖。余按字义,以马踏湖为是,而麻大则其音之讹也。”

可见当时官方行文通称为“马踏湖”,后讹为“麻大泊”、“麻大湖”,与锦秋湖并称。清乾隆年间,因新城、博兴两县为湖区边界,互为诉讼,各持己见。新城县始以馑饥岭为界,岭北称“麻大湖”,岭南为“锦秋湖”,两个湖名并存200余年。

直到1985年,为发展旅游的需要,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查,报省地名委员会审批,锦秋湖正式复名为“马踏湖”。

但湖区百姓从不用它的官方称谓,而是简单地称之为“北泊”。也许在当地百姓的心中,马踏湖不过是他们收获苇藕和鱼虾的“泊地”而已。而谈到马踏湖中的某一地段,他们则能告诉你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名字,比如:东大白、西大白、官司地、嘠塔窝,等等。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探究这些名字的文化内涵,更能揭示马踏湖几百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来源:桓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畅游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史诗级旅游体验。马踏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6月6日试运营,今日开启线上预约购票。

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

畅游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史诗级旅游体验。马踏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6月6日试运营,今日开启线上预约购票。

马踏湖位于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是鲁中地区最大的湿地。总体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现有湿地核心区 10.22平方公里。马踏湖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是天然的旅游胜地。湖内沟叉纵横,河道交织,形成了我国北方独具特色的“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户户通船”的水乡风貌,素有“北国江南”之美称。荣获国家AA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地质公园等众多荣誉称号。

马踏湖有着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于此会盟诸侯,将重兵带至此处,马踏成湖,故名马踏湖。《周礼·职方》《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典籍和史书均有马踏湖的记载。

畅游于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史诗级旅游体验。马踏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6月6日试运营,今日开启线上预约购票。

马踏湖风光旖旎,宛如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清风泛舟,微波荡漾,水道九曲,虫鱼游走,湖中渔网迷魂布阵,两岸芦苇郁郁葱葱,偶有青莲点缀,荷塘飘香。

马踏湖不仅有万亩苇荡、千姿莲荷、百鸟翔集、杨柳拂堤的独特自然景观,而且湿地内古迹风韵浓郁,胜迹随处可见。至今还保留着五贤祠、徐夜书屋、冰山、会城鲁连井、齐王阁等一大批有开发价值的人文资源。

马踏湖植被覆盖率90%以上,植物资源有73科363种,动物资源有56科174种,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一级保护动物有“鸟中熊猫”之称的震旦雅雀、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

试运营公告

2022年6月6日起,马踏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开始试运营,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入园方式。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只接受线上预约购票入园。暂不接受现场购票入园。试运营一段时间后,适时接受线上线下购票入园。

二、门票预约方式。2022年5月30日开启线上预约购票,游客可通过“马踏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微信小程序购买2022年6月6日起的入园门票,凭购票二维码或身份证、其他有效证件入园。

三、文明安全游览。游客须遵守园区规定,爱护公共设施,注重保护环境,严禁携带火种,注意游览安全。

四、疫情防控要求。游客须佩戴口罩,经“扫码、测温、验码(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出示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入园。游览途中不扎堆、不聚集,服从园区工作人员现场管理。

门票政策

门票价格:旺季(每年的5月份-10月份)门票价格为30元/人;淡季(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门票价格为20元/人。

门票价格优惠政策: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老年人、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的儿童、军队离退休干部、现役军人、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包括一名陪护人员)等以上人员凭有效证件免收门票;6周岁(不含6周岁)至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实行半票优惠;高层次人才凭“山东惠才卡”实行免票优惠;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