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国名之争为何持续近28年,如今快要解决了,希腊老百姓却不买账 四不像的土耳其——非希腊、非波斯、非罗马、亦非突厥

希腊民众手持印有马其顿帝国创始人亚历山大大帝的徽章,抗议希腊与马其顿签署的国名协议。视觉中国
1月20日,希腊民众在首都雅典举行示威,抗议齐普拉斯政府与马其顿达成的将马其顿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的协议。许多民众认为,该协议暗含马其顿对希腊土地和文化遗产的所有权。此前,由于对马其顿更改国名协议持不同意见,希腊国防部长坎梅诺斯辞职,他领导的右翼政党独立希腊人党同时退出执政联盟。希腊总理齐普拉斯随即要求议会对他领导的政府举行信任投票。16日,齐普拉斯领导的现任政府以151票支持、148票反对的结果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2018年,马其顿和希腊两国政府就解决马其顿国名争端再次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当年6月,两国政府签署《普雷斯帕协议》,根据协议,马其顿将就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侨民利益及尊重邻国主权、领土完整等进行修宪。日前,马其顿议会批准宪改修正案,随后希腊议会也将就协议投票表决,这标志着持续27年多的马其顿国名争端将画上句号。但是,希腊民众对此并不满意,并发起了抗议。为何马其顿的国名会引发如此争议,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希腊强调对“马其顿”称谓的排他性专有
在民族混居的巴尔干地区,马其顿与希腊的关系渊源久远。关于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关系的争论已持续2500余年。学术界主流看法认为,古希腊时期,马其顿人最早来自一个离希腊本土很近的地方,虽然他们和希腊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古典时期马其顿人的社会结构有一些非希腊的特征,即和主导这一时期的希腊城邦不同,马其顿人的文化与社会结构落后于希腊城邦。但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通过外交和军事,一度建立起在希腊世界的霸权。
在短期的霸权衰落后,马其顿并入东罗马帝国治下。14世纪末起,它开始被奥斯曼帝国统治长达5个世纪。英国史学家马佐尔在《巴尔干五百年》书中说,马其顿是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的心脏,它是一个没有明显边界的区域。20世纪初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后,马其顿地区被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所瓜分。二战后,南斯拉夫联邦中的马其顿地区成立马其顿共和国。
1991年11月,马其顿独立,确定宪法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马其顿宪法国名一出现就遭到希腊的强烈反对,理由是马其顿的宪法国名有对希腊北部爱琴马其顿地区的领土要求,并有可能造成生活在该地区的斯拉夫语少数民族与马其顿的民族统一要求,进而要求马其顿更改国名。对此马其顿坚决反对,并认为其有权采用宪法规定的国名。1993年,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临时国名加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但很多国家也承认马其顿的宪法国名。自此,两国间关系恶化,出现了围绕马其顿宪法国名的持久僵局,为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前所未有。1994-1995年间,希腊不顾一些欧盟国家的反对,发起了对马其顿的经济封锁。

希腊民众手举“马其顿是希腊”的标语,抗议希腊与马其顿签署的国名协议。视觉中国
在国名问题上,各方曾提出多种选择,如新马其顿、斯拉夫马其顿、北马其顿、上马其顿等。从地域和历史延续的一致性角度出发,希腊强调对马其顿称谓的排他性专有,并否认马其顿民族的存在。而马其顿则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提出,与历史上的马其顿相比,现在的马其顿在地域上是古马其顿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播和继承上,虽然古马其顿的希腊化程度很高,但近现代以来的马其顿从希腊化的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在语言、文化上已完全斯拉夫化的民族地区和国家。
最终,两国倾向于在上马其顿和北马其顿之间选择。前者由希腊在1999年提出。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角度看,这一国名被认为包含的国家主体的政治性欠缺,它有较强的地域特征,而不是民族国家的认同特征。从历史上看,在摆脱法属殖民统治后,今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于1960-1984年间曾用“上沃尔特”国名。“北马其顿”则由德国在1994年提出。这一国名包含的国家主体政治性更强,也可以找到其他的国家或地区参照名,如中非、南非、北爱尔兰,但这一国名也容易使人们想起冷战时期一些分裂国家。去年,两国就后一国名达成共识。
国名争端中希腊占据有利位置
马其顿更改国名的背后包含很多历史和现实因素。首先,历史上帝国的发展和扩张带来了不同文明和族群的融合,其文化和遗产则成为后帝国时期众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马其顿的多元意涵决定了可以从地域、民族、文化等多维视角去考察。
在国名争端中,两国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关系特征。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的希腊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并曾坚守如果马其顿不更改国名就对其加入北约和欧盟投否决票的底线,而申请进约入盟的马其顿则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
不过,国名问题在马希两国国内也都有不同的声音,马其顿国内有反对党和社会组织坚持保留现有国名的不妥协立场,希腊国内既有要求拥有马其顿称谓专属权的声音,也有左翼知识分子团体在2006年发起过支持马其顿宪法国名的签名活动。在日前马其顿议会批准宪法修正案后,希腊方面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如果其议会否决协议,对希腊国际形象的不利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马其顿更改国名涉及帝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共享、民族认同与地域认同的区分与交织。马其顿是巴尔干民族构成与关系复杂、敏感的国家,其中阿族人占到国内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与邻国阿尔巴尼亚有着传统和密切的联系,阿族政党在马其顿国内政治生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1年曾发生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极端力量与马其顿边防军的冲突。
提高良政治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北马其顿面临的严峻挑战。2017年马其顿人均GDP为5483美元,失业率高达22%,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属于欧洲经济发展最落后国家之一。同时,进一步强化民族认同的构建,积极治理内部民族关系,协调与周边国家关系等也是其面临的优先目标。民族关系是影响包括巴尔干在内的中东欧政治地图变化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该地区从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帝国向地域有限的民族国家演变。目前这一地区的民族主义仍比其他地方更活跃,马其顿的民族认同构建仍较脆弱。同时,自独立以来,马其顿也成为美、欧、俄角逐巴尔干的重点。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外的多种因素决定了,巴尔干心脏国家北马其顿仍将是保障巴尔干以及欧洲地区安全的重要基石。
作者:高晓川(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王卓一
一个国家的历史书写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按本国主体民族的渊源,其二是本国国土内发生的都属于本国史。一般来说,这两种方式相当程度上是重合的,但也有例外,比如本文要讲述的土耳其。
土耳其的国土并不辽阔,其实就是小亚细亚+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但土耳其这块地的历史却极为复杂。小亚细亚的历史极为悠久,赫梯人、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等都曾经是这里的主宰,但最终统治这块土地的却是完全的外来户——突厥人。
小亚细亚,位于整个西方的天下之中,正是因为如此,这里最终形成了一个四不像——不像希腊、不像波斯、不像罗马、也不像突厥。
接下来本文所要叙述的便是土耳其这块土地的历史,以及今日土耳其的由来。
1、土耳其的赫梯文明阶段
小亚细亚是连接两河文明与爱琴文明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其本身就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地区,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赫梯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赫梯人开始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许多个小国,之后又形成了统一的赫梯帝国,其版图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小亚细亚,赫梯人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

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南下灭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开始与古埃及争霸叙利亚。长期的争霸战争最终在赫梯国王哈吐什儿二世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期落下帷幕,两国在公元前1283年缔结了和约,史称银板和约(或卡叠什和约),这一模式后来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签订和约的重要范本,一直影响着今后的所有战争。
赫梯帝国在约公元前8世纪被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所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2、土耳其的波斯阶段
波斯帝国崛起之前的中东有四大强国: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伊朗的米底王国,还有就是古埃及。
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并开始起兵反抗米底人的统治。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灭米底王国,这一年也被视为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立之年。
公元前546年,居鲁士二世出兵灭了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并以此为跳板征服了欧洲的色雷斯地区,拉开了希波战争的序幕。

从此小亚细亚成为了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从此波斯文明开始影响小亚细亚,直到亚历山大大帝的到来。
3、土耳其的希腊阶段
小亚细亚的部分地区本身就属于古希腊的范围,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特洛伊战争便发生在土耳其,再比如被誉为西方第一个哲学家的泰勒斯便出生于今天土耳其的米利都。
古希腊并非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反推的地区称谓,就像古代的“印度”一样。今天西方人所说的古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

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崛起征服小亚细亚,从此小亚细亚成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甚至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小亚细亚依然是马其顿人的地盘,这一时期也被西方称为希腊化时期。
从文明的角度来说,对小亚细亚影响最大的确实是古希腊文明,或者说这里本身便属于了古希腊的一部分,直到罗马人的到来。
4、土耳其的罗马阶段
罗马帝国的崛起和称霸地中海,关键在于两场战争:
其一是布匿战争,三次布匿战争毁灭了迦太基文明,使罗马成为西地中海的霸主;
其二是马其顿战争,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古希腊地区,之后小亚细亚帕加马王国、本都王国、比提尼亚王国全部并入了罗马,小亚细亚正式成为罗马的一部分,直到突厥人的到来。
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最为悠久,后来东罗马帝国的版图的版图虽然变化很大,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一直都是核心区。
也正因如此,阿拉伯人才将小亚细亚称为“罗姆”,罗姆其实就是罗马的意思。
5、土耳其的突厥阶段
公元7世纪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并未占领小亚细亚,那里依然属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最终将小亚细亚伊斯兰化的是突厥人,是塞尔柱帝国及其继任者奥斯曼帝国。
关于小亚细亚突厥化的历史,我曾经在《从土耳其的前世今生,看土耳其为何会人见人厌》一文中写过,链接如下:
从土耳其的前世今生,看土耳其为何会人见人厌
简单的说,就是阿拉伯帝国为了压制帝国内部的波斯势力,便利用突厥人来压制波斯人,突厥人便因此而崛起于伊斯兰世界,并使中亚和西亚地区在伊斯兰化的同时开始了突厥化。
塞尔柱帝国,是突厥人取代波斯人的地位后在阿拉伯帝国内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正是塞尔柱突厥占领了小亚细亚,并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的巨大威胁,也由此导致了西方长达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
塞尔柱帝国分裂后,其在小亚细亚的部分被称为“罗姆苏丹国”,而罗姆苏丹国的一支在公元1299年建立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便是今日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存在了600年,与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狂热相比,奥斯曼帝国其实对于信仰十分宽容。它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同时也接纳了基督教、犹太教等各种宗教,而帝国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多样性,也为其在一战后的土崩瓦解埋下了伏笔。
6、文明多样化的土耳其
土耳其的爱琴海岸,至今仍留有古希腊的影子,希腊式的房子也到处可见,但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是希腊共和国。
在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和城墙也人存在,今天的土耳其是世界上保留罗马和希腊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甚至超过了意大利和希腊本土。但古罗马文明的继承者是整个西方,而非土耳其。
奥斯曼土耳其当年在灭了东罗马之后虽然也自称罗马帝国皇帝,但常常被戏称“绿罗马”。
在靠近伊朗的亚拉腊山地区,这里的小城其实属于波斯文明的范围,迥异于突厥人的土耳其,但波斯文明的继承者无疑是伊朗。
在土耳其的国土上,有太多的匆匆过客,赫梯人、吕底亚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亚美尼亚人,对了还有库尔德人,库尔德人是土耳其国内仅次于土耳其人的第二大民族。
奥斯曼帝国并没有能力将这些民族彻底融合为一体,这是其与我国的清朝结局不同的重要原因,毕竟不是所有的文明都能像中国一样实现“五族共和”。单论民族的复杂性而言,中国这一地区的复杂度其实并不亚于中东,但由于华夏文明在这里有着绝对的主导性,也由于我国“大一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中国是统一的,而中东变成了碎片。
在影响小亚细亚的诸文明中,古希腊文明属于希腊、古罗马文明属于整个西方、波斯文明属于伊朗,所以,土耳其还有得选吗?只剩下突厥这一属性来彰显自身的独特性了。
也正是如此,今日的土耳其变成了一个四不像——不像希腊、不像波斯、不像罗马、也不完全是突厥。因为土耳其虽然使用的语言为土耳其语,属于突厥语系,但他们的血统,多数是希腊人、高加索人、库尔德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后来巴尔干半岛的居民,突厥的比例其实已经被稀释的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