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10大“另类”美食,被本地人视为美味,外地食客无从下嘴 舌尖上的甜香 心尖上的守望——西藏饮食文化里的浓浓团结味
西藏的美食分为农区、牧区,各有自己的特色。是我国各地美食风味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支。食材原料以牛、羊、猪、鸡等肉食,以及土豆、萝卜类等蔬菜为主。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调料,这也体现了当地餐饮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调。下面就来看看西藏10大“另类”美食,本地人视为美味,外地食客无从下嘴。

1、腊猪肉
吃到一种腊猪肉味道还不错。导游说这是某少数的传统食物,用整头猪腌制,这个只腌了很短时间给我们意思一下,真正的会保存10几年或几十年,甚至传代,是宝贵的东西。

于是第二天就让导游带我们去看,在村落七拐八拐到了一个破旧的老木屋,木门吱呀一声推开,昏暗的房里导游手往上一指,我抬头望去房梁上赫然挂着一个庞然大物我吓了一跳,脸上,手臂的汗毛竖了起来。仿佛时空转移置身于《暗袭》的洞穴,当下真的非常的恐怖。一头倒吊了三十多年的猪。腊肉我是不怕的,但这个身形巨大,连头带尾,四肢被捆绑着,皮肤闪着黑光,姿势神态诡异,当下就已经非常可怕。再想到它还是食物,阴影一下就上来了。

后来导游又带我们去另一个地方看了一只“年轻一点”猪,10多年地摆在地上,皮肤还没变黑闪着蜡黄的光,像躺在地上的人体。当然还有年代更为久远的,越老越值钱。
2、豆豉
在藏南地区,当地人会做一种豆豉,做法也挺简单,就是黄豆煮熟后脱壳,捣碎,混上辣椒,盐等调料,捏成长方块,用谷草包住串成一串,挂于房梁,任其自然发酵,等到有味出,便可取下,通体黑色,有异味,切以小块,可炒菜,可佐粥。
看到这里仿佛觉得这东西并没什么恶心的,其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气味,一股很浓烈的臭脚丫子的味道,站在屋檐下,就像头顶着一双大臭脚,而且这种气味你会一直记着,特别当与食欲挂钩形成条件反射后,比如我去隔壁寝室闻到一股特别臭的脚丫子味道,第一反应居然是流口水了。
3、酥油茶
去西藏没有喝过酥油茶,那就是白来一趟。初喝时,也许异味难耐;但再喝就会醇香流芳;第三口就是永世难忘。一碗乳白的酥油茶,不仅仅是西藏人爱喝的饮品,更是有生津止渴、御寒、补充能量的功效。而且藏族人喝酥油茶,一般都是边喝边添加,不能一口喝完,所以客人的茶碗总是满的。不过前几次喝水会不适应其味道,估计需要慢慢适应。
4、牦牛酸奶
在西藏当地人会用牦牛产的奶制作牦牛酸奶,据说牦牛奶比普通牛奶还要高,不仅能助消化,还能增加食欲。当地人喝牦牛酸奶是不加糖的。西藏拉萨的大部分餐饮店都会提供牦牛酸奶。我第一次喝当地的酸奶把我都酸吐了,真是无福消受,没喝过那种酸。友情提示,在拉萨喝酸奶还是建议大家喝加了糖的,除非你想体验下那种酸爽的味道。
5、糌粑
我第一次看到糌粑是在火车上,旁边的藏族兄弟在一个发黑的袋子里面揉了好久,最后拿一块儿送给我。当时不大能接受,所以就推辞说自己高反。再后来,我去阿里的冈仁波齐转山,夜里住在止热寺。
第二天早上下雨,没有吃的,又冷又饿,后来寺庙的师傅用酥油茶给我冲泡了一些糌粑,当时就觉得这就是山珍海味了,以至于吃完了一碗后又吃了一碗,临走还带了一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骑行川藏线的时候就特意买了一袋糌粑,热量高,体积小,还便宜。路边在放羊的藏族哥们儿招呼我一起喝酥油茶,当他们看到我拿出糌粑的时候,眼神都变了。
6、青稞酒
青稞酒在当地已有几百年的酿造历史,我看别人喝都没事儿,我第一次喝,人家一个聚会上,三口一杯好像是,反正就是红酒那样的杯子。三个小时后我进医院了头疼的嗷嗷疼了一晚上,从来没这么疼过,胃疼还吐,医院躺了两天,本人喝醪糟会脸红眼睛充血,我看周围其他人怎么喝都没事儿,而且我自己刚喝完一个小时也没啥反应,而且好喝,甜甜哒,现在是再也不敢喝了。
7、奶渣包子
奶渣包子是西藏当地人非常爱吃的主食之一,本地人把牦牛牛奶提取出酥油,剩下的残渣就是奶渣包子的原材料,不仅奶渣可以做包子,西藏人把它晒干后还当作美味的零食小吃,每当吃粥或做汤时就会往里面放几块。这种美食因为独特的味道,让好多汉族食客无法接受,估计需要慢慢才能适应吧。
8、生牛肉酱
这道西藏特有的美食对于外地食客可以说算是重口味了,当地人会把新鲜的牦牛肉加上藏红花等各种藏药制作而成,颜色鲜红色,添加藏药一是为了压制牛肉的腥味,更主要是中草药对身体的益处。当地人一般在吃糌粑时会蘸着生牛肉酱,口味独特。因其特有的味道,好多外地食客都不能适应,主要是牛肉的腥味还有浓重刺鼻的藏药味道。
9、吹肺和吹肝
吹肺和吹肝是藏族独特的腌肉制品,当地人会把猪肝和猪肺清洗干净,从猪肺的喉头往里吹气,然后灌入各种香料和青稞酒,挂在通风处晾晒3个月左右就可以吃了,猪肝的制作方法和吹肺一样。通常能保存一年左右。这是当地人招待贵宾的上等美食。外地食客吃惯的原因主要是它的味道,看着生的猪肝和猪肺,真是无从下嘴。
10、西藏羊血肠
如果你要吃过德州羊肠汤或者沧州的羊肠,你还觉得可以接受,那估计你就小看西藏羊血肠的威力了。当地人不单独吃羊血,会把羊血灌入羊肠中,只添加少许食盐和花椒,其他任何香料都没有,煮出来的羊肠就是原味。当地人捞出羊肠席地而坐,用小刀分割食用。如果你能接受这股原味,不妨一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你最喜欢吃哪种美食小吃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下,祝大家在2021年里身体健康,财源滚滚,再见!
新华社拉萨7月2日电(记者罗布次仁、王泽昊)茶,在西藏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藏族人家的一天几乎都是以一杯浓香的酥油茶开启的。
位于拉萨市中心八廓街里的桑曲茶馆,每天来往顾客络绎不绝。大铁锅里翻滚着的牛肉汤,餐桌上人们爽朗的笑谈,还有老阿妈举杯抿茶后的惬意……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勾勒出高原人民的生活日常。

在位于拉萨市中心八廓街里的桑曲茶馆,服务员给顾客盛茶(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泽昊 摄
一碗藏面,一壶茶,张权禄津津有味地享受早餐。“藏式早餐不仅可口,还很养生。”张权禄来拉萨做生意已有10余年,多年来这个四川成都人已融入当地生活。“我每天都来茶馆,在这里能体验到西藏最鲜活的民俗。”
在茶馆,张权禄结交了不少藏族朋友。“前年我突发脑梗,是我的藏族朋友格桑达瓦及时把我送去了医院,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张权禄的眼神流露着感激,“我俩的友谊就像这酥油茶一样,酥油和茶叶是分不开的。”
一杯茶看似平淡无奇,背后却凝结了厚重的历史和情感,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散发出的是浓浓的民族团结味。
西藏直到1963年才有了第一块茶田,此前必需的茶叶都是依靠滇、川、陕等地的马帮,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输送进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考古发现了1800年前来自内地的茶叶等实物。
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马帮穿梭在高山深谷间,一条条羊肠小道上留下了马、骡所踩下的深深印迹。蜿蜒在世界屋脊的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古商道,不仅将内地的茶叶、红糖、日用器皿等运入西藏,还见证着各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
“酥油茶是藏餐的代表,藏餐则是内地菜系与西藏菜历经千年互相融合的结晶。”西藏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副会长沈斌说。
作为藏餐大师,沈斌对藏餐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很多菜系发展历程一样,藏餐也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早在吐蕃时期,尤其是文成公主进藏后,西藏与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得到极大提升,藏汉饮食文化的交融也随之逐渐深化。

在位于拉萨市中心八廓街里的桑曲茶馆,客人在吃藏面(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泽昊 摄
跨越上千年,舌尖上的甜香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雪域白条、藏式包子、松茸烧鸡、牦牛酸奶等特色藏餐深受群众喜爱,它们是本地群众招待来自天南海北游客的招牌菜,成为展示民俗的重要窗口。
“随着社会交流交往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西藏美食愈加丰富。川菜、湘菜、粤菜等菜系不断走进高原千家万户,同时,藏餐也在烹饪技艺和食材选择上不断融合创新。”沈斌说。
近年来,藏式火锅逐渐成为西藏餐饮的新招牌。炭火铜锅作加热器皿,牦牛骨汤作锅底,再配以新鲜牦牛肉以及各类蔬菜、菌菇等食材,香气四溢的藏式火锅吸引着不少本地群众以及进藏游客前来品尝。
沈斌告诉记者,藏式火锅与老北京涮羊肉有关联,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后者铜火锅的烹饪方法。近些年,藏式火锅又进一步丰富了食材,茶树菇、秋葵、折耳根等一些新菜品被吸收进来,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餐食。
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加入美食大军中来。在昌都市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加加面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加加面,顾名思义就是“不停地加”,每碗一口就能吃完,味道鲜美。“果拉丛”藏家乐老板果拉卓玛说:“每吃一碗,就用一颗小石头计数,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常常会相互比赛谁吃得多。”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驿,芒康县见证了许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带有西北面食特色的加加面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盐井加加面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越来越多的盐井纳西民族乡群众把家里装饰一新经营起农家乐,实现增收致富。果拉卓玛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目前年收入超过50万元,同时她还带动周边10名群众就业,一起奔向好“钱”景。
民以食为天,西藏的饮食文化在千百年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走向多元和精进,味蕾享受中蕴含着浓浓的各民族团结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