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遗址的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建造模版,也曾影响世界 台北故宫有三宝,你知道是哪三宝吗?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明故宫,可惜不是真正的故宫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是“遗址公园”。
南京明故宫,就像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一样,命运多舛,在华夏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如昙花一现。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在能看到的“古迹”只有一些巨大的石柱础和部分石雕,对比南京保留下来的那段宏伟的明城墙,依然能够想象当年南京明故宫的奢华气势。

南京明故宫的命运伴随着明朝都城的变迁,从明太祖朱元璋建成宫殿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皇帝在南京的宫城中只住了短暂的39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南京明故宫基本完工,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这座宫殿作为皇宫的使命完成。可见,南京历史上的“六朝”中影响力最大的明在南京的时间也很短暂。

明朝在南京建都时间不长,南京明故宫的建造时间却占了大部分,长达26年。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采纳大将冯国用的建议,认为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要先行攻取,公元1356年,占领南京,那个时候还叫集庆,朱元璋又为其改名应天府。十年后,在明朝还未建立的情况下,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宫殿,于1367年1月17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并亲自祭祀山川之神,以求江山永固。
公元1368年,是为明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在应天府的宫殿中登基称帝,但是这个时候宫殿的修建还在持续,不断扩建附属建筑,太庙、陵寝、宫城、皇城等等。南京的宫城兴建动用了二十多万人,布局也是极为讲究的,由当时精通堪舆术的刘基规划设计,选择宫殿位置,原则就是“钟阜龙蟠”、“帝王之宅”,选择南京的风水宝地。
明朝二百多年时间里曾建造了三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南京明故宫、明中都皇宫、北京故宫。明中都位于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于洪武二年,即1369年开始兴建中都城,几乎和南京的宫城同时修建,造成的结果就是凤阳的工程影响了南京宫城的扩建,人力、财力无法满足工程需要。
于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放弃了中都的营建计划,集中全力建南京的皇宫,不过那个时候凤阳的皇城和宫殿也建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不过也算是历史上最大的“皇家烂尾工程”,同样遗憾,明中都的大部分建筑也在几百年历史中被毁,目前仅存一小段城墙遗址。
南京故宫由皇城与宫城组成,合称皇宫,也叫紫禁城,皇城在外,宫城在内。当时的皇城面积大约6.53平方公里,宫城1.16平方公里,是中世纪时期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有高大的城墙,一般至少有四座城门,名字也和其它古城一样,称为午门、西华门、东华门、玄武门等;宫殿有乾清宫、坤宁宫、奉天殿、华盖殿等等。
南京故宫没有保留下来,但是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明中都和后来的北京故宫都可以说是南京明故宫的“复制品”,整体布局、建筑形制都以南京宫城为设计蓝本,建筑布局采用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宫、城轴线合一,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即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风水学理论。
南京明故宫不仅影响了中都和北京故宫,就连韩国的景福宫、越南顺化的紫禁城、日本冲绳(琉球)的首里城等等,都是模仿其建筑布局和形制。明清两朝王公大臣的王府也都遵循这种建筑布局,只是规模相较于皇宫小了很多。
南京明故宫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注定会走向没落,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用四年时间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攻陷南京的时候,宫殿起火,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四年后下旨在自己的大本营北京营建宫殿,历时十四年建成,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没有被烧毁的宫殿派皇族和内臣管理。
此后的二百多年间,南京故宫基本安然无恙,直到明代末期,王朝衰落,宫城缺少修缮,大部分宫殿损毁,到清朝建立,在战火中南京故宫遭到极大破坏。毁坏最严重的还是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占领大半个中国后建都南京,拆毁了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利用拆下的石料和砖瓦重新选址修建宫殿,清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进城后也放火、屠城,至此,南京明故宫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只留给我们一堆雕刻精美的“石头”。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行者老张
【作者简介】:行者老张,摩旅爱好者,当代徐霞客,用脚步丈量地球,随时分享旅途见闻。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不吝赐教!
大陆人去台湾,一般来讲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都会去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台北故宫博物馆里有一些文物是需要排队参观的,其中就有翠玉白菜、东坡肉石,而排队的多是大陆去台湾旅游团,翠玉白菜、东坡肉石、毛公鼎也被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三宝。
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都是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从大陆运过去的,由于时间紧迫和运输条件,不能全部运输,于是蒋介石命人挑选精品运送,也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文物数量远超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文物精品不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多,而翠玉白菜、东坡肉石、毛公鼎就是典型的代表。
精美寓意翠玉白菜
其实翠玉白菜是清朝的作品,并不是年代非常久远的事情,但是它珍贵就珍贵在它的精美和美好的寓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长18.7厘米 ,宽9.1厘米 ,厚5.0厘米 ,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
这件作品原来放置于永和宫,是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这应该是瑾妃的嫁妆,而寓意自然不用多说,是祈求多子多孙。而白菜虽然是常见的蔬菜,但是架不住它的寓意好,白菜音同百财,在加上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就人生来讲是非常圆满的。
但是这件翠玉白菜也遭到了损坏,其中一个蝗虫的触角断了,这曾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就证据来讲只能追溯的1992年的照片,极有可能是在运输的过程中损坏的。
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三件翠玉白菜,另外两件由于精美程度和雕刻水平不及这件,因此遭到冷藏,而这个题材很多见,因此大陆的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各有一件翠玉白菜,相对来讲,天津博物馆的翠玉白菜更加有名,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观下哦。
浑然天成东坡肉石
要说翠玉白菜雕刻精美,并且拥有美好的寓意,那么东坡肉石可就是浑然天成了。
这块陈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高5.73公分,宽6.6公分,乍看之下,就是一块出锅不久似乎都能闻出香味的东坡肉,不知者以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其实这块东坡肉石并未进行任何的雕刻,真的是浑然天成的,这个文物的妙就妙在这里。
如果肚子饿的话看到这个文物估计都想直接下手了。这样一块栩栩如生的东坡肉、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连猪肉皮上面的毛孔都能看见,真正人间极品,因此才能被成为镇馆之宝。
珍贵无比毛公鼎
要说前两件是因为其材质寓意,那么这个毛公鼎可就是货真价值具有珍贵考古意义的文物,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这个毛公是周宣王的叔公。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这也正是毛公鼎珍贵无比的原因所在,铸造精美加上有铭文,可以详细的了解西周时期的情况,给现代人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打开了一扇窗。
毛公鼎是被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后几经辗转,最后落入叶公超手里,而当时日本人觊觎这件中国的国宝,叶公超誓死不说出这件文物的下落,还是其叔叔叶恭绰造了个假的给了日本,救出了叶公超。从这一点来说叶公超可以说是保卫国宝的英雄。
叶家人最后生活困顿而将其典当,还是钜贾陈永仁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于流浪他乡。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
其实鲁速最想说的还是什么时候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能够合并,馆内的文物也可以按期在大陆和台湾两地展览,让大家伙能够看到古代精美的文物,那才叫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