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出门,带你看遍浙江博物馆十六件镇馆之宝 这座博物院,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一、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类别:牙骨角器材质:象牙年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这件蝶形器是河姆渡文化蝶形器中选料最讲究、制作最精美、纹饰最详尽的一件。它的正面磨光后阴刻了一组图案。图案的中心钻有一个小圆窝,以这个小圆窝为圆心,外刻5道同心圆,外围再刻上了“火焰”纹,象征烈日火焰,象征着太阳的光芒。火焰两侧各刻有对称的回头望顾的鹰嘴鸟一对,伸脖昂首相望的姿态惟妙惟肖。

不用出门,带你看遍浙江博物馆十六件镇馆之宝

二、朱漆木碗类别:竹木雕材质:木质年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这只木碗的外壁上涂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在灯光的映衬下微微显露出些许光泽。经专家鉴定,这层红色的涂料为生漆。这只朱漆木碗的发现,说明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经懂得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该朱漆木碗是最早经过科学检验被认定为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它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涂料——“漆”的国家。

不用出门,带你看遍浙江博物馆十六件镇馆之宝

三、猪纹陶钵类别:陶器材质:陶年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这件陶钵口大底小呈倒梯形。陶钵的外壁表面打磨光亮,内壁则比较粗糙。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件陶钵的长边两侧外壁上分别刻有一头猪,两侧猪的头朝向相异,纹样不完全一致,其中体型较小的猪纹饰也比较简单,形象栩栩如生,因此我们常把它叫作“猪纹陶钵”。这件陶钵展现了精湛陶艺与原始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的缩影。

不用出门,带你看遍浙江博物馆十六件镇馆之宝

四、玉琮王类别:玉石器材质:玉石这块玉琮上面雕有一个画面简略、抽象、不知所以的神秘图案,人们称之为“神人兽面纹”。它分为上、下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个头戴羽冠、面佩倒梯形面具,双臂自肘部向里弯折,十指平伸,拇指上翘的人的形象。第二个层次是一头嘴露獠牙的呈蹲踞状的野兽形象。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单节玉琮;其上繁缛的“微雕”匪夷所思,被称为“琮王”。

五、伎乐铜屋类别:铜器材质:铜年代:春秋(前770—前476年)这件伎乐铜屋外观十分小巧,但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在这样一座立体的小房屋里面,有形形色色的做工精巧的人、乐器,它们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现今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古人运用了分铸法加以制作而成。就是把屋顶、乐器、乐师等各个部件分开浇铸完成以后,再铸造铜屋的主体,最后用铜和锡作为焊接剂把它们焊接起来,这种工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六、越王者旨於睗剑类别:铜器材质:铜年代:战国(前475—前221年)这柄剑是越王勾践之子——者旨於睗所使用的剑。保存状态良好,剑身亮泽如新,寒芒泠泠,虽历经2400多年的岁月,依然不锈不蚀,风采依旧。剑体磨砺光滑,剑刃极薄,异常犀利,吹毛可断;剑鞘齐全,缠缑完整。保存如此完好的宝剑在出土或传世的同类剑中可谓举世无双,其价值和意义远在众多已出土的吴越名剑之上。

七、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类别:乐器材质:木年代:唐(618—907年)相传大唐开元年间某天,在遥远的西南蜀地,“琴神”雷威在北风呼呼的雪天,酒兴大起,用浊酒把自己灌了一通后,当酒意正酣时跑到了峨眉山的深山老林。此时狂风震树,他听着树被风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发觉有些树被风吹得发出了绵延悠扬的回声,于是就选定了这些树材,旋即取来造琴。借由这位有着“琴神”美誉的制琴高手的一双巧手,一件完美的作品诞生了。

八、鎏金银阿育王塔类别:金银器材质:银年代:五代·吴越(907—979年)此塔是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开始营建雷峰塔时专为雷峰塔打造。塔由纯银捶揲成型,整体铆焊套接。塔呈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构成。塔完整无缺,塔身镂刻的佛教故事在所发现的阿育王塔中最为清晰全面,是目前发现的阿育王塔中最精致的一件,内奉安“佛螺髻发”舍利。

九、鎏金铜释迦牟尼说法像类别:佛像材质:青铜年代:唐至五代吴越国时期(618—979年)鎏金铜质释迦牟尼说法像坐像细长,从底座至背光通高68厘米,通体鎏金装饰,佛像肉髻高耸,螺发,结跏趺端坐于双层莲花瓣包围的莲花台上,佛像身后是镂空火焰纹的大背光,佛像体形匀称,丰瘦适中,造型还有盛唐时期的佛教造像遗风:头光是圆轮纹形状,身两侧火焰纹亦镂空。莲花座下端有蟠龙柱,一尾盘曲的龙张牙舞爪作为支撑柱,绕柱而上。

十、宝箧印陀罗尼经类别:古籍刻本材质:纸本年代:五代十国时期(乙丑岁,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之所以是一个佛教发达地区,是因为一位有名的帝王——钱俶。钱俶天性诚厚,心向佛法,年二十继承王位,遂奉天台德韶大师为国师,并从道潜律师受菩萨戒,号慈化定慧禅师。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以慕阿育王造塔一事,铸八万四千小宝塔,中纳宝箧印心咒,广行颁施,世称钱俶塔,甚而远传至日本。

十一、彩塑泥菩萨立像类别:佛像材质:细白泥年代:北宋(960—1127年)这件彩塑泥菩萨立像充分体现了宋代彩塑的典型艺术特征,而且其制作工艺也体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堪与晋祠彩塑相媲美,是宋代彩塑标志性范例。菩萨立像庄严端正,青丝挽高髻,头顶戴华冠,手贯环钏,胸挂璎珞,身披天衣,面容秀丽写实,神情静谧恬适,体态修美轻盈,衣装贴体简约,赋色典雅古朴,与自然写实的大时代风格相一致,散发返璞归真的美感。

十二、识文描金檀木经函类别:漆器材质:紫檀木年代: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这套经函为慧光塔落成而装藏供养的宫廷器具。外函用“识文”漆灰堆出花纹,并镶嵌上小珍珠;内函画满忍冬纹、菊花纹图案。内函中藏《宝箧印陀罗尼经》。这套经函是我国仅有的两件北宋识文堆漆工艺漆器的实物样品,见证了中国漆器的辉煌发展。

十三、赵孟頫行书《吴兴赋》类别:书画材质:绢本年代:元代(1271—1368年)《吴兴赋》是赵孟頫20多岁时撰写的一篇赞美家乡吴兴的赋文,由故乡的地理风貌,至人文乡俗,描绘了苕溪两岸的美丽景象;辞采华茂,雍容典雅,又清新自然,颇有汉赋传统,且具魏晋风范。大德六年(1302年),49岁的赵孟頫正在江浙等处儒学提升任上,身居杭州,又得以时返故里,于是翻检旧著,重书此赋,就有了这一传世名卷。

十四、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类别:绘画材质:纸本年代:元(1271—1368年)这幅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凭借它精绝的绘画艺术、多舛的流传经历成为画史上的一段传奇,更是当仁不让的浙江省博物馆“馆藏镇馆之宝”之首。1347年初秋,79岁高龄的黄公望与好友无用禅师来到富春江畔的富春山居。之后他徜徉于富春山的青山绿水之间,闲暇之时在山居寄乐于画,留下了千古名作《富春山居图》。

十五、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类别:瓷器材质:瓷年代:元(1271—1368年)龙泉窑是饮誉中外的青瓷名窑,以其中心产地在浙江龙泉而得名。它创烧于北宋,南宋至元代为鼎盛期,明代中后期走向衰落。古代瓷质砚滴的造型大都比较简单,像此器这样造型奇特、内涵丰富而又做工考究、釉色美丽的砚滴是绝无仅有古代瓷质砚滴的造型大都比较简单,像此器这样造型奇特、内涵丰富而又做工考究、釉色美丽的砚滴是绝无仅有的。

十六、宁波万工轿类别:漆器材质:木、丝、玻璃组合年代:清末民初该花轿是朱金木雕最杰出的代表,也是目前发现最豪华的一顶花轿。木雕彩轿,朱漆泥金,犹如黄金造就的宝龛,玲珑剔透。轿子圆雕、浮雕和镂雕层层相叠,朱金相间,使轿子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制作时采用传统的榫卯连接技术,在组装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枚钉子。由于轿子工艺复杂并且装饰繁复,工人们制作这样的轿子需耗费近一万工时,“万工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座博物院,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人文视野”,讲述景观背后的人文内涵

这是视野第111篇文章

5000年前的陀螺,5000年前的鞋子,5000年前的犁头,甚至5000年前用人头盖骨制作的提篮……这些东西你见过吗?

提起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习惯性地说“上下五千年”,可是在同样的文明古国中,伊拉克曾经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图文并茂的浮雕,在埃及你能看到4700年前建造的金字塔,而中华民族的可信史,现在也只能追述到出土甲骨文的殷墟,距今3300多年,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夏朝,至今停留在书面上,河南洛阳的“二里头文化”,虽然被称为“最早的中国”,但仍然缺乏它作为夏朝都城的有力证据。当然,中华文明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但从哪里能证明呢,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就是最有力的实证。

这座博物院,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的余杭区瓶窑镇,因首次发现的良渚时期黑陶罐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街道,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称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其实是余杭区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瓶窑镇是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心。参观良渚遗址,可别错过了精品荟萃的良渚博物院。

这座博物院,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博物院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荷塘围绕,绿树成荫,也寓意着良渚是一座湿地上建造的古城。良渚遗址出土的精品都集中在良渚博物院。

进入博物院,最醒目的位置写着“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简单明了地说明了良渚遗址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遗址类博物馆,相比绝大多数同类博物馆,良渚毫无疑问是高大上的。 四面墙上,分别标明良渚遗址在哪里?良渚文化多久远?良渚文化的关键词和良渚遗址的具体年代。

早期国家、玉器文明、稻作文明、原始文字、神王之国、城市文明、统一信仰……这些都是良渚文化的关键词。

良渚文化有多久远呢?这把标尺很清晰,比夏朝还要久远,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证实。

良渚遗址其实不止一处,包括莫角山、反山、卞家山、岗公岭等等很多处,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良渚同期的世界主要早期文明,这也是来自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文明对比。

能参观见证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博物院,还得感谢这位年轻人,他叫施昕更,仅活了27岁,因患猩红热而英年早逝,但正是他在24岁那年,发现了良渚文化。

良渚有很多文明,其中稻作文明是良渚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左边是现在的稻谷,右边是已经碳化的出土稻谷。

这块三角形的石头竟是5000多年前,先人们用于耕作的石犁,这些犁都带有圆孔,应该是为了固定把柄之类的。

而这个长长的东西就是远古时期的骨权杖,来自动物的骨骼,权力与威望的象征。

既然代表着权力与威望,是王才能拥有的东西,制作当然不能马虎,近看这四五千年前的物件,布满了细致的雕刻。

而这个容器有点恐怖,他是使用成年人头盖骨制作的,穿上绳子后类似于一个提篮,早期的人类真是物尽其用。

而这个有圆孔的木板大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双鞋子了,木屐出土于余杭卞家山遗址,距今4500年以上。

而这些又是什么呢?你或许会觉得有点眼熟,没错,这就是木陀螺,四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已经会抽陀螺玩了。很奇怪陀螺这种并不实用的东西,怎么这么早会被发明出来。

而这布满疙疙瘩瘩的罐子又是什么呢?这是嵌玉漆器,说明我国的镶嵌工艺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了。人类对美的追求真是与生俱来啊。

良渚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虽然良渚出土的玉和我们现在印象中的玉有一定的区别,但那些来自五千年前的微雕,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玉器是良渚文化的特点,玉琮是其中最常见的形态之一,上面几乎都有精细的雕刻,也显示了良渚先民们对艺术的追求。

这个夹砂黑皮陶貌不惊人,但要考虑到它来自四五千年前,那就相当了不得了,更何况在其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12个符号,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研究员称其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陶罐上这些简单的刻画图案,类似儿童的涂鸦,其实那时候的人类,不正是处于儿童时期吗?

良渚时期的建筑模型,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貌似都还能找到类似的建筑。

良渚博物院的中庭,水池中也全是玉璧的造型。

第二展厅叫做“文明圣地”,尤为醒目的是一副良渚古城沙盘,看完博物院有时间的话,应该去看看5公里外的良渚古城遗址。

来自四五千年前的木构井架,很好奇这木头居然至今未曾完全腐朽。

这是一位女性的骸骨,她来自远古,来自代表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良渚。

想象当时良渚建城的画面吧,在一片湿地之上,伟大的先民们建造了一座遗存至今的城池。

在三号展厅“玉魂国魄”,你能看到良渚最有特色的玉石文化,仅在这座反山十四号墓中,就出土了242件玉器。

良渚出土的玉器形态丰富,雕刻精美,玉器是良渚时期权力、礼制、信仰的物质载体,用以标识身份、区分等级。

良渚时期的用玉已形成明显的等级之分。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

图腾、礼器、饰品,大概可以归纳为良渚玉器的主要三类吧。

玉鸟也是良渚玉器的代表作之一,玉鸟一般与玉管、玉珠等组成组佩件,为项饰、手腕饰品或脚饰等。

而这个三叉形玉器又是什么呢?这个通常与玉管搭配,插于发上,其实就是一个远古的发簪。

完璧归赵的故事大概说的就是这种玉璧,玉璧最早出现于良渚文化中,是最为盛行的良渚重器,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脚端的部位。

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认为是财富的象征。玉璧一般没有图案,所以这块有刻鸟立高台符的玉璧就显得尤为珍贵。

看了这么多玉器,最不能错过良渚博物院的两件镇馆之宝——玉琮王和玉钺王,两件都是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当然不是你每次去都能看到,这两件国宝并不是一直都在良渚博物院展出。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通高8.9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

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浮雕鸟纹,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刻画及其繁缛细致。总之,玉琮王就是良渚文化的代表之作。

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这件玉钺王不仅保存完整,更难得的是在钺面上端有兽面神人图像,细看之下,四五千年前的凿痕犹在。

看完三个展厅,不由得由衷佩服我们的先人,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他们已经创造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文明。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博物馆是一个时代的片段,良渚的片段来自中华民族的祖先,来自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来自在这片湿地上建造城市的伟大先民,早期国家、城市文明、原始文字、稻作文明、水利文明、玉器文明……

良渚的诸多关键词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最好的实证。当然我们也不可妄自尊大,在同一时期甚至更早期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学会了制作铜器并建造了巨大的塔型建筑物,而在尼罗河畔,埃及人已经建起了至今仍耸立着的金字塔。五千多年前,人类文明的光辉开始在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地方闪耀,别忘了,有一个地方今天就叫做——良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