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旅游革命“三部曲”丨红河州元阳县:遗产地上的新生活 滇南这个宝藏小城,究竟藏着多少惊喜?
来源:云南日报
【编者的话】
近年来,云南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推动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云南旅游在严格把好疫情防控关的基础上全力稳步前行。
一年已过半,旅游革命“三部曲”有哪些新进展、新亮点?我们邀您走进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一起看云南旅游之美,看云南旅游之变。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7月21日,我们来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在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听当地人讲他们和这片土地的故事。
晚上10点多,罗美芬还在忙碌着帮刚到酒店的客人办理入住手续。26岁的罗美芬是元阳县全福庄中寨人,也是云南特爱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要负责酒店前台接待、采购工作。
云南特爱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在元阳县有两个酒店已经营业。其中,诺玛阿美茶庄园酒店正在以半山酒店的标准进行打造。

(俯瞰诺玛阿美酒店)
诺玛阿美茶庄园酒店所在的建筑原先是一个茶厂,经国际知名设计机构设计改建,今年1月起作为酒店开始对外营业。
云南特爱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查俊说,哈尼梯田是内涵丰富且活态的遗产,他们想通过资源的整合、表达,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它的魅力。
查俊介绍,诺玛阿美茶庄园酒店的外观呈现一种“趴着”的形态,表达对当地文化的致敬;酒店建筑用材、用水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设计;酒店的内饰,从窗帘绑带这样的小物件到整体配色风格,都源自于当地人的文化习俗。
酒店目标客群为高端、定制游人群。客人可以和当地村民一起赏梯田、徒步、采茶、赶集,对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梯田文化形成更真切的感受。“客人们在和当地百姓的接触中,成为了朋友,更有亲切感,更有温度。许多客人在入住后,都会想要再续住下去。”

(工人在制茶)
查俊说,不同于门票经济模式,这种体验式、高端型的旅游产品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入,也能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延伸性的收益。当地村民的农产品可以出售给酒店,酒店员工全部聘用当地人。通过酒店开展的技能培训,使村民们在就业、创业上有了更多的技能,也会促使他们自发地保护好梯田文化,并科学地把梯田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

(罗美芬在工作)
家门口的就业好机会,吸引了罗美芬和她的家人朋友们。她的丈夫如今也在酒店工作,是一名厨师。罗美芬说,之前在外地打工,埋头工作,忙于赚钱,连脾气也会很暴躁。现在不仅收入高了,存款多了,心情也不一样了,还能学到很多比钱更宝贵的东西。因为客人对梯田、对当地文化的喜爱,她变得更加自信了。
在距离中寨不远的阿者科村,村民卢爱文带着一批北京来的游客逛了村庄。因为阿者科计划,卢爱文从外地回到家乡,当上了售票员,做起了导游,吃上了“旅游饭”,他们家在阿者科计划分红中已经分到了约8000元。
(卢爱文在做家务)
阿者科计划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元阳县合作,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推动实施。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组织村民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乡村旅游发展所得收入三成归村集体旅游公司,用于公司日常运营和村庄后续建设,七成归村民。归村民的分红又分为4部分执行:村民继续住传统民居,可以拿到40%的分红;继续耕种梯田,可以拿到30%的分红;继续居住在村里,可以拿到20%的分红;户籍保留在村里,可以拿到10%的分红。通过这样的分配机制,激发了村民主动保护的动力。“我们家4项都满足,就可以拿到100%的分红。”卢爱文自豪地说。
为避免过度商业化,阿者科坚持不租不售不破坏,做深度体验产品,把哈尼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活动,例如纺织、插秧、捉鱼等,设计为主题性体验活动。
中山大学驻村研究生李慕芳介绍,目前阿者科村已进行了4次分红,约47.1万元,预计今年8月底会举行第5次分红。阿者科村2019年已经成功脱贫摘帽。它作为中国旅游减贫的成功案例,已经在全球引起了关注。今年,阿者科还登上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暖场片。
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走着,李慕芳不断地和村民们打着招呼。村里的孩子看到她也奔跑过来,拉住她亲热地和她说话。李慕芳说,她选择到阿者科驻村,是希望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上。她看到,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当地村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保护的意义,感受到在家乡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没有被边缘化,而是其中的主导者。李慕芳说,能为阿者科做一点事,她很自豪,也期待阿者科在乡村振兴中更上一个台阶。
(阿者科村)
未来,元阳县将继续坚持以“保护保护再保护”为前提,以梯田元素、民族文化元素,擦亮世界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
罗美芬说,小时候,她从没觉得梯田有多好看,如今,梯田越看越美。卢爱文期盼着,她的导游讲解能得到更多游客的喜爱,村集体公司的收益蒸蒸日上,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文旅,了解更多文旅资讯。

滇南石屏
一个藏在时光深处的宝藏小城
它的名字很古老
故事很悠长

石屏位于云南红河州西北部
这里“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
最高海拔2551.3米
最低海拔259米
(底图来源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田维星 制图)
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
立体气候突出
冬不围炉,夏不用扇
是石屏的真实写照
(秀山寺)
石屏早在夏商周时属中华九州之梁州
先秦时期为楚地
汉代隶属益州胜休县
西汉时称旧欣
唐天宝年间称石坪邑
明朝洪武年间改称石平,后改名石屏州,属临安府
1913年改称石屏县
1958年石屏县、龙武县合并称石屏县至今
石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素来重教兴文,人才辈出
明洪武年间的军屯制度
极大促进了石屏经济文化的发展
(古城之夜 何君英 摄)
石屏人在科举考试中更是登峰造极
明清两代出过600多名举人、77名进士、15名翰林
以及全国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
因此留下“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的说法
石屏是一块人文鼎盛的多彩乐土
彝、傣、汉、哈尼等多个民族和谐共处如一家
海菜腔、烟盒舞、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等
绚丽灿烂的非遗文化交相辉映
(花腰姑娘舞金龙 娄建伟 摄)
是久负盛名的“豆腐之乡”
“杨梅之乡”“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
亿年化石村
千年石屏城
百年豆腐香
(娄建伟 摄)
百年米轨小火车
百年古村郑营
秀美异龙湖
令人心驰神往
老旭甸“化石村”
位于石屏县牛街镇大山深处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
犹如一座古老的城堡
在村里巷子、村民家中的墙壁上
随处可见清晰的植物化石
化石距今约3.75亿年历史
来到这里,仿佛时光穿越一般
(石屏古巷 张进发 摄)
石屏古城文物古迹众多
古城内房屋纵横交错
弯街曲巷把古城割成许多块
恰如龟身裂纹
(袁嘉谷故居 张进发 摄)
全国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的故居
就位于石屏古城南正街
说起袁嘉谷,至今生活在石屏城里的人们
都能讲出他的故事来
言语之间,满是自豪
(石屏老州衙 张进发 摄)
位于古城中心的石屏古州衙
坐北朝南
一座大院套着一座大院
红亭碧瓦,熠熠生辉
(石屏风 张进发 摄)
西正街喻家大院的石屏风
是石屏先民在石上建城的有力佐证
石屏风造型奇特,千洞百孔
天生地长、玲珑通透
(古城老巷 杨勇 摄)
漫步古城内
看着人来人往
真实的市井生活
这或许是时光最好的印记
石屏豆腐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大街小巷飘荡着豆腐香
街边的烤豆腐摊儿
吸引着嘴馋的路人
豆腐与爱不可辜负
几个人围着摊子一坐
蘸上蘸料,吃上一块小小豆腐
入口便是一场味蕾的狂欢
烤豆腐、炸豆腐、麻辣豆腐干、卤豆腐等
烹饪方式多样
味道各有千秋
餐桌上的视觉盛宴
(石屏火车站 普秋屏 摄)
来这里
一定要体验浪漫清新的米轨小火车
在石屏站
感受个碧石铁路的前世今生
(娄建伟 摄)
一辆身披“红装”的小火车
静静坐在米轨上
衬着黄色的站房
时光仿佛停滞
(郑营古村全景 孔祥敏 摄)
郑营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位于石屏县宝秀镇
村子建成以来
一直保留着“三街九巷”的格局
走进其中
人们可以欣赏陈氏宗祠高大雄伟的建筑
感受陈氏民居沉静内敛中的高贵
赞叹郑氏宗祠精妙绝伦的金漆彩画
(杨勇 摄)
独异异龙湖
东流走粤桂
珠江源数十
论远此为最
(孔祥敏 摄)
你可以选择乘坐观光车或者自驾
感受不一样的异龙湖
欣赏湖天一色的美景
感受异龙湖别样风情
(孔祥敏 摄)
一花一湖一座城
藏着多少石屏
(石屏古城夜色 张永林 摄)
来这里
领略滇南文化
尽享自然美景
感受“文献名邦 状元故里”的魅力
体验不一样的“古韵新城 水墨石屏”
文丨田维星
图 | 田维星 红河文旅
海报 | 田维星
编辑丨沈梦玲
审核丨李亚 李元
运维 | 云报集团·云南就爱去旅游文化传媒
各位小伙伴,红河文旅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积极来稿哦!
投稿邮箱 : hhlysck@163.com
扫码即可进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公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