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九眼桥除了小酒馆另一样更风情万种,我都后悔来晚了 成都夜生活最热闹之地九眼桥,门口都有一个令人捧腹又深思的告示
在老成都,有一座桥,它横跨于城市东南角,府河南河汇合后的下游河面上。现在一提起九眼桥,人们更多的是联想到“酒吧一条街”。不是井介、不二这种有驻唱歌手的清吧,就是苏荷、CC这些脑壳给你闹爆的慢摇吧,但是你绝对想不到九眼桥周围这一片的夜景,是有多上头。

九眼桥,古名洪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一座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明天启年间维修时,更名为“锁江桥”,有“锁镇江水”之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总督李世杰补修时,取“为洞者九”之意,更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加以重修后又经历了两百多年,风貌依旧。


打的去赵雷唱歌的那个小酒馆。司机说,玉林西路这里不热闹,只有小酒馆这一家人多。你若想体验小酒吧的热闹,还是去九眼桥。
从小酒馆出来,打的直奔九眼桥。出租司机提醒我,这边是大型酒吧区,桥的另一边是小酒吧聚焦区。我茫然四顾,并不是想像中的繁华。
正拿着相机乱拍,一位小姑娘过来搭讪,邀请到她们的酒吧里体验一下。我说我要拍照,一会再说。她说拍照要到十一点钟以后,那时才热闹。
我看着她那热切的眼神,拿着相机走了。决定到桥对面看看。
九眼桥簋街这个名字是仿北京的簋市而起。
鬼市的繁荣,形成了小吃一条街而联名于京城,后来才称为簋街。
在这里,讲究的西餐和接地气的烧烤并存,火锅串串必不可少,饭后再去喝一杯咖啡或者威士忌。成都式深夜食堂在这里上演着独属于成都人的味蕾诱惑。
九眼桥的酒吧分"清吧"和“夜店”,彼此的热闹和静默各不干扰。
这里的店占地面积都不算大,但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让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有了一个地方暂时停靠。
小小的门面、几张桌子、三两个酒杯、一个唱着自己或别人故事的歌手,每一个铺子里都藏着他们的青春往事。
每一个小摆件和装饰物的存在就像是喧嚣之下静默的观者,记录着在此停留过的酒客内心的孤寂。
成都民间有很多关于九眼桥的传说,有张献忠“桥是弯弓塔是箭”的传说;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九眼桥上升天,在一块红沙石板上留下脚印的传说;有中间最高处的桥洞下面是“海眼”,可通大海的传说;有十兄弟弃恶从善背人过河等传说。
这些传说都证明了九眼桥在成都历史上极具知名度,并被成都人所喜爱。
20世纪50年代以前,九眼桥一带一直是热闹的水码头,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须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须在这里上岸。
一直到70年代,桥下都还有临水的客栈,门前的石桩留着一圈圈拴船缆的凹痕。桥南,沿江一条木板老街,拥挤着小饭馆、干杂店、肉铺子、书铺子、电影院和川流不息的人群。
如今的九眼桥是成都夜文化的标志之一,每到夜晚的来临,华灯初上,这里就是一片灯红酒绿。走过这座桥,深夜的“灯红酒绿”与白天的“古朴有韵”形成鲜明的对比。
走在九眼桥上,可以触探成都绵延千年的脉搏,也可以聆听蓉城悠长恒久的呼吸。
一座桥,就是一座城横跨岁月长河的实物坐标,那一端,有着咿呀学语的童年,这一边,连着拄杖蹒跚的老年;那一端,诉说着故乡与回忆,这一边,呼唤着远方与未来……
茶余饭后间,来桥边坐一会儿,感受江边微风的凉爽,或约上志同道合的好友来江边逛一逛,拍上几张照片,“安逸”的成都人总是能找到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
这一片是成都夜生活的热闹地。大名鼎鼎的兰桂坊、独具特色的苏荷、小清新十足的贰麻...总有一款适合你。
经历了时间洗礼的九眼桥,或许没有上海的外滩那么绚丽,没有香港的维多利亚那么壮观,但是几千年的川蜀文化为他赋予了不一样的美 ,带着成都这座城市特有的奔放、悠闲、热辣....
因为职业原因,走过了不少地方,如果你要问我最喜爱的城市是哪个,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是成都。成都不仅有美食,还有舒适的气候,安逸的生活节奏,在这里就两个字能准确表达一个人的感受“巴适”
讲真,来过 成都 无数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岁越来越长的缘故,来九眼桥酒吧一条街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近几年基本与这条街绝了缘。此次因为朋友的缘故,遇到喜事只能与众同乐了,那就随大流吧,再去看看久违的九眼桥吧。

九眼桥位于 成都 市锦江区,古名宏济桥,又名 镇江 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

桥如其名,共有9洞,原名宏济桥,又名 镇江 桥,是锦江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古人爱用“长虹卧波”来形容石拱桥的壮丽,可是九眼桥却不是―道“长虹”,而是一张“弯弓”。不过现今的九眼桥都是重新修建过的,已看不到原貌。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九眼桥一带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 成都 下 重庆 ,都得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
这是一个因木柴而兴的码头,当时的 成都 ,还不兴烧煤,老百姓都用木柴烧火做饭,木柴需求量很大。 乐山 、 峨边 、 洪雅 一带,盛产青木冈木、松木,当地人要把木头卖出来,必须从水路把木头运到 成都 销售,因而成就了九眼桥的繁华。
九眼桥码头的热闹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再也无法繁荣下去了。这个时候, 成都 用木柴的人家已经不多了,水津街的柴铺子一间接一间地关门,赚够了钱的柴铺子老板们都转了行业,有的开了煤店。住在黄伞巷里的柴贩子纷纷离开,回老家务农去了, 成都 的大街小巷里从此少了卖柴人的身影。
这个东门著名的水码头九眼桥,可谓因木柴而兴,因木柴而废。
而如今的九眼桥却呈现出另一种的兴旺发达,这里变成了东门最为出名的酒吧一条街,不光是本地游客小聚之地,也是外地游客打望之地,据说这里很多漂亮的 成都 姑娘。九眼桥如今已成 成都 酒吧聚集地之一,九眼桥酒吧一条街已成为 成都 夜文化的标志。
酒吧一条街,晚上河边一条街上灯火辉煌。街上的酒吧可达上百家,大多数酒吧都是有露天,也可坐酒吧里面,但每家酒吧都不大,小小的最多可容纳几桌。一家接一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风格跟酒水价格。可以坐室外看河景,边欣赏风景,边喝着美酒。
超级喜欢这些酒吧门前的各种装饰,或文艺,或民俗,或清新,总之,每一家都有自己特色。而最让人忍俊不住的是,几乎每一家门口都贴有一张告示“打架的成本”,这个告示只讲一件事情,那就是说打架的各种坏处,比如身体受伤啊,违背法律啊,还有打架就是和自己的钱过不去,诸如此类的。
写得很是幽默,但是又有教育意义,也是提醒了每一个进入酒吧的顾客,在心里提个醒。这样的举措不能说完全百分百搞得定那些醉鬼们,但是,至少能搞得醉鬼们旁边清醒的朋友,所以,这样的告示,真是非常有用呢,点个赞!
我们沿江走了很长一段路,可谓是看了大大小小几十家的酒吧,真正感觉是风格不同,格调不同,看得可谓是眼花缭乱,众人直叹“已老矣,已老矣”,随便找了一家酒吧入座,也要应个景不是?
今晚别的都不想,就喝点小酒,听首小歌,放松放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