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吃赤峰对夹 赤峰最具特色的美食,为什么不出名?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内蒙古的美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其中,赤峰对夹不仅很吸引人,还有着自己的故事。
赤峰对夹是赤峰特有的传统美食,是一种在酥油烧饼中间裹着熏猪肉,形似肉夹馍的地方小吃,到今天已经有百年历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据说是在1917年民国初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热河地区的赤峰城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由于卖烧饼的多,所以苏家的烧饼并不是很好卖,后来苏家父子受到老家“驴肉火烧”的启发,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苏德标早年在北京裕盛楼肉铺当学徒时偷学的宫廷御膳熏肉技术整合在一起,用面做皮,中间裹着熏猪肉,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 “夹肉烧饼”,取名为“对夹”,在当时以热卖哈达火烧的赤峰街创出了名声,并迅速流行起来,自此,“对夹”这种代表赤峰的特色小吃便诞生了。苏家始创的第一家以专卖对夹的商铺开业,位于头道街,起名复生隆。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复生隆形成了独有的小吃文化。据《昭乌达风情》一书记载,去复生隆买对夹,店面清洁整齐,店内伙计笑脸相迎,必先向顾客问明“要肥瘦相间的,还是要精肉的?”然后按顾客要求,切熏肉过秤,再把熏肉切成薄片,装进烧饼的半开夹层,一个对夹便现场制作完成。如果是在店内吃,则搭配馄饨和以香菜、虾皮为辅料的紫菜汤;如果是拿走,则用红绿夹板纸包好,捆以纸绳,方便顾客携带。另外,复生隆卖的对夹,无论冬夏,对夹皮永远卖热的,从不卖凉的。到后来赤峰专卖对夹的商铺数不胜数,但这种“热对顾客”的服务方法一以贯之地传承了下来。
赤峰对夹的传统做法是按一定比例将面粉、油和水,再加入盐、钒、五香面儿与少许砂糖和成面团揉匀醒透,擀成薄片,在上面抹一层由小米面与猪油做成的油酥,卷起,揪成小面团饼成型,入炉烤熟后再夹入熏肉。

赤峰对夹好吃的关键一是烧饼的起酥程度,二是熏肉的味道。
赤峰对夹用的烧饼源于“杈子烧饼”,与普通芝麻烤饼的区别是除了在和面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外,还在于从吊炉取出烤饼之后,再用酥油拌着糜子面在外表涂抹一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这样做成的烧饼,外酥内软,别有风味。
而赤峰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对夹”中所夹的肉类最好是肥瘦相间的熏肉,就是把肉煮熟后晾干,用糖色熏过。煮肉时要用精选的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
正宗的赤峰对夹,外皮金黄,层次分明,肉质细腻,熏香浓郁,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韧而不破,焦香四溢,香酥脆口,余味悠长。赤峰对夹因而被称之为“中国的夹肉汉堡”。

“对夹”这种酥饼+熏肉的神奇小吃,是赤峰人日常钟爱的美食,隔三差五就得来一顿,尤其是冬天在赤峰寒冷的早晨,坐在胡同温暖的对夹店里,要上三两个赤峰对夹,一碗鸡蛋汤或者馄饨,一份地道的咸菜。咬一口对夹酥脆咸香,喝一口汤香气悠长,顿觉全身充溢着一种温暖与快乐的满足感,惬意无比!
赤峰对夹是当之无愧的赤峰美食名片,亦是赤峰人乡愁的寄托。著名的赤峰作家马伯庸曾走进央视《美味中国》栏目介绍赤峰对夹,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这款赤峰美食。
2011年,赤峰对夹被餐饮家协会评为中国名小吃。2017年10月,赤峰对夹技艺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外地来赤峰旅游的朋友,离开赤峰时都会带上一些对夹,回去给家人分享。作为赤峰独有的特色小吃,赤峰对夹以它的美味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外地人的认可。
撰稿:慢游文旅王宝玉

提起赤峰,许多老乡会又爱又恨。
爱的是赤峰文化悠久,曾经出土“中华第一龙”享誉全国,身为赤峰人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恨的是赤峰并没有跟上互联网时代,知名度不高,出门在外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存在感很低。
也许你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你口中的赤峰这么好,有什么特产吗?

牛肉干、羔羊肉,整个内蒙古省的人都可以说这两样是特产,实在算不上特色。
赤峰人经常会被问得哑口无言:除了牛羊肉,我们还有什么呢?
赤峰历史悠久,曾经是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时在塞外名声显赫。
清朝时期,赤峰汇聚了上千家商号,三教九流无一不通,汉、蒙、回、满、等民族纷纷驻扎此地,诸路文化混杂。
也因此,赤峰在清代一度有“旱地码头”的美誉。

可惜的是,成也混杂,败也混杂,赤峰怎样都好,唯独缺少一些本地的特色。
每每提及特产,赤峰人喉咙一干,有些哑口无言。
出生在赤峰的马伯庸马亲王拿出了一个完美答案:对夹。
有这样一个传说。
乾隆年间,皇帝每年五月都要到承德避暑山庄打猎。
有一次,乾隆追逐一只斑斓猛虎,在赤峰红山脚下终于猎虎如愿。皇帝就在赤峰的“松山馆”摆下了满汉全席大宴群臣。
当日三十八味宫廷御膳美味佳肴中,对夹的名声仅排在烤全羊之后,众臣食之赞不绝口,纷纷寻找烘焙方法,制作秘方因此传入民间。
民间传说不可轻信,实际上,对夹是由河北的一对苏氏父子,在赤峰做买卖时所发明的。
苏家来到赤峰后,以卖烧饼为生,效仿当时本地出名的哈达火烧。然而因为竞争太过激烈,生意一直不好做。
苏家为了自保,便想着自制一个夹肉的烧饼,以求生意兴隆。
河北最出名的烧饼是什么?自然是驴肉火烧。苏家父子对这种美食信手拈来。
然而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当时的驴肉不好买到不说,因为地缘关系,驴肉火烧在赤峰并不新鲜,做出花样来,也还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巧合的是,苏家的亲戚曾经在清朝皇宫做过大厨,所以对宫廷熏肉颇有见解。
苏家几经试验,整合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宫廷传统熏肉三项工艺,终于制作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夹肉烧饼,起名为对夹。
从此,对夹这种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诞生了,并且大受欢迎。
实际上,赤峰人都知道,对夹的特点不在于熏肉,而在于夹肉的面饼,即对夹皮。
这种面饼用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擦稣,并涂以酥油。烤熟后外焦里嫩,味道极美。
赤峰许多百姓买对夹不要肉,单要那个面饼,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传闻,过去本地僧人主张戒荤,但嘴馋难耐,便去拿对夹皮解馋,可见其美味。
然而,这又暴露出对夹的一个缺点。对夹讲究出锅即食,不能长久放置,否则外焦里嫩的口感会流失,味道也会大不一样。也因此,每每拿赤峰特产美食相赠时,不好用对夹做礼物。
更可惜的是,驴肉火烧、肉夹馍等知名小吃珠玉在前,赤峰对夹地位尴尬,许多外地人都不认此物,赤峰也因此少了一个与外面交流美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