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 · 资国寺 “不务正业”二十年,建成“千人养老”弥陀村


资国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郊东南桐城镇莲花峰上,距市约五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公元首60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莲花峰顶宽阔平坦,山峦环拱,林壑幽美,形如莲瓣环抱。每逢董江朔涨潮,山影映现水面,酷似莲花。每当黎明东方泛白,远眺莲花峰,又似一朵浴水而出、蓓蕾初开、亭亭玉立于江波之上的碧莲,莲花峰因此得名。月朗风清之夜,又仿佛可以窥见蟾宫,故素有“莲花曙月”之雅称,正是“玉轮扎露湿团光,老兔寒蟾接桂陌”。后被推为“桐城八景”之一,为福鼎近郊一大景观。
资国寺为唐朝叶庞、叶宠兄弟所建,并施舍周围所有山场。开山祖师大全禅师,谨随师道,戒行清高,道风远播。鼎盛于宋朝,明朝中兴。清朝福钦老和尚之徒孙博忠上人为当山住持,又兼僧会司司长,戒行精严,道风大振,众赠匾曰:“法门领袖”,深得各方敬仰,上人圆寂三年,肉身不坏,移入棺。道行之深,可见一斑。
资国寺历来与名人高僧有缘,清朝宰相孙锵鸣为寺题咏“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状元王寿彭题联“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圆瑛老法师为寺题写“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天台山耆宿谛闲老法师曾来寺讲经,弘扬圣教。

在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兴废不一。资国寺古建筑群,雄伟壮观,工艺精湛。现有大雄宝殿和法堂均为明朝建造,清乾隆十八年重修。大雄宝殿占地220.4平方米,仿明木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覆莲花式柱础,寺内尚有宋香炉座两只,宣和七年(1125年)石斛一个,有“灵源洞”、“卧陀岩”、“谈经台”等刻字。宋井一口,元丰六年(1038年)碑刻一块。此外还有莲花台、石槽及千年铁树一棵。相传在兴盛的宋朝有九井、十三墩,可惜湮没已久,现有宋井系1987年在伽蓝殿后发现的,是宋朝政和二年所辟。
1983年被定为省开放寺院,圣训法师率领僧众重回祖庭,农禅并举,卓树道风,整顿名蓝,佛日重辉,历年被评为先进单位。1987年在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倡议和支持下重建天王殿,1991年新加坡广化寺学航法师赠送缅甸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1992年又向泰国陈晋环居士募来一尊工艺精湛的皇家释迦牟尼佛铜像,1992年创办“闽东佛学苑”,得到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支持。1993年筹建藏经楼,在新加坡龙泉寺广平法师支持下,群策群力,共襄盛举。1994年监院贤志法师迎请缅甸白玉卧佛一尊。1995年秋藏经楼兴建落成,广平法师亲自主持佛像开光暨藏经楼落成典礼,盛况空前。
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前来资国寺朝圣、观光的游人逐年增多,资国寺的规模亦不断扩大,徵地总面积达一百三十多亩。在总体规划中,特划出60%的绿化园地,1996年获宁德地区“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资国寺为弘扬佛教文化,开设了佛学院、武术班、佛国书画院等机构,还成立了“圣训佛学教育基金委员会”,又特聘中国五环工程公司第四设计院(国家级园林设计院)对本寺还景进行详细设计。现在山门、放生池、伽蓝殿、客堂等部份建筑已付诸施工,在不久的将来, 要将资国寺建设成为集朝圣、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以佛教文化为灵魂,以唐宋建筑为风貌,再现莲峰妙境。

在我心里,他是一位造梦师,
他14岁出家,28岁就担任住持;
他20年来遭人非议,却被200位爸妈宠在手心;
他赤手空拳把养老院搬进寺庙,助无数老人体面养老。
缘
1967年11月6日,一个叫王世海的婴儿,出生在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镇的一个小山村里,他和所有的小孩一样,会哭会笑,爱闹爱玩,然后像所有的同龄人一样进了学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以为他的人生能够一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下去,最后娶妻生子,生老病死.......
而转折,来得无比突然。
在见过圣训长老后,他做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突然郑重宣布——我要出家!
那一年,他14岁。
恩
然而佛经如海,智慧如海,年仅14岁的贤志小和尚对这个世间有太多太多的疑惑。
于是,村里的老居士们都自发地凑了钱,粮票,甚至把自己微薄的终生积蓄都拿来,供他去远方读佛学院。
而这一去,就是八年。尽管在每年寒暑假,他都想尽一切办法去探望那些老居士,尽量抽时间陪伴他们,手捧他们逢年过节特意为他留的糖果零食,感受这人间看似微不足道却温暧人心的爱。

贤志师父去看望老居士
憾
可时间的长河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岁月缓慢却残酷,他还没准备好,时间已经等不及带走了许多人.......
特别是,当一位供他求学的老居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小心翼翼地问道:“我们能否在终生信仰的佛陀身边终老,能否在寺里往生?”
他看着这位终其一生都无欲无求的老居士,在生命终结之时,提出这样一个看似微小却触人灵魂的要求,心纵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沉默以对,在寺院往生?住宿、吃饭、照顾、护理……如何解决?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和尚啊!
从此,一个永远的遗憾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行
1995年,年仅26岁的他,就当上福鼎资国寺的监寺,28岁被选举为寺院住持。
所有人都盯着这位年轻的住持,人们盯着这个年轻的和尚,猜想新官上任,到底会烧哪三把火?
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年轻住持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建寺,不是扬名,竟然是兴建弥陀村安养院——建一座可供1000位老人一起安享晚年的世外桃源般的养老院。

资国寺弥陀村安养院第二期
多少人望而却步的事情,多少人无力承担的责任,他却一律不管不顾,用稚嫩但有力的肩膀一一扛起。
无数人质疑:你一个和尚,不好好地建寺,不安心念经,搞什么养老院?是为了敛财?还是图名?
他通通一笑置之。
二十多年过去了,赤手空拳的他,踏过满地闲言碎语,不顾一路的质疑、非议和嘲弄,四处奔波,向各界人士推举寺院养老。
贤志师父在外推广寺院养老
住
一个、两个、三个.......
到现在,已经有200多位老人陆续住进弥陀村,其中有久病卧床、痴呆瘫痪的,有在家修行、无力养老的,有出家师父、也有出家师父的父母,还有许许多多护持佛法、供养三宝的老居士.......
越来越多人住进了弥陀村。
我曾问师父:那么在建弥陀村这条艰辛无比的路上,可曾有过内心脆弱时?
师父笑笑说:反正再难,也难不过佛陀当年啊!
难
就这样,弥陀村从最初的100人,200人,到如今第三期弥陀村安养院也建起来,入住人数可达千人!
到2016年,但是,因为太缺钱了,第三期安养院的后期工作,只能缓慢如蜗牛般地行进着,甚至一年半载无法推动。
弥陀村安养院第三期建设现状,无法完成后期建设。
想这大千世界,人各有志,人各有好,做一件喜欢的事不难,但是把他人的幸福,当自己的幸福去实现,实在太难!
但是,再难,也难不过佛陀当年!
可又有谁懂,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心酸和决心呢?
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赤手空拳,白手起家,仅凭一腔热情和理想,盖成百上千人住的弥陀村,要地、要人、要钱、要物、要政策、要时间、要精力……不消说他还需要经常出去弘法,不消说在超强台风几乎掀掉资国寺的时候重建这座古刹,更不消说几百人的寺院的管理和兴建的蓝图了!
我们无法想象,弥陀村的一砖一瓦,赡养的每一位鳏寡孤独老人,是他耗费了多少心血成就的.......
贤志师父告诉老人要好好照顾身体。
20年来,在佛教养老的这条路上,他踏过满地闲言碎语,无比坚定地向未来走去!
很幸运,现在在这条路上,有越来越多的随行者与他一同前行,我曾问他们:是什么让你们愿意与贤志师父一起建弥陀村?
他们告诉我:师父太辛苦了,他想用十年的时间做成别人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我们想力所能及地帮一把!
35年前,他跳出滚滚红尘,放弃尘世繁华,义无反顾舍弃父母出家。
35年后,他赤手空拳把养老院搬进寺庙,将赡养200多位“父母”的责任一个人扛起。
在“大爱”与“小我”面前,他放弃了小我,却获得了200多位“父母”。
从此,弥陀村里再无自我得失,只有慈悲利他.......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