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记者敖德萨之行随想录 美国靠得住,亚美尼亚能上树?夹缝求存的亚美尼亚到底路在何方?

(文/王勍)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军事冲突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关于俄乌冲突,中方多次强调乌克兰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经纬,要认识到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

记者近日从德国柏林被派往乌克兰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萨采访,先是乘飞机抵达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再驾车向东穿越摩尔多瓦,最后进入敖德萨。一路充满曲折,也切身感受到这一地区复杂的历史纠葛对现实地缘政治的深刻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体察到乌克兰问题解决之不易。

疆域变动埋下隐患

十天前,得知要去敖德萨采访时,记者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怎么去?”在乌克兰已关闭领空的情况下,最快的路线可能是从柏林直飞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再驱车赶往东边不到200公里的敖德萨。但一查航班,记者发现摩尔多瓦也关闭了领空。因此,要迅速抵达目的地,唯有先飞往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再驾车自西向东穿越摩尔多瓦。

记者冒出的第二个念头则是联系“忘年交”埃克特。这位年近80岁的德国老人上世纪70年代末在民主德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任职。凭着这段独特的“中国缘”,记者十多年前就与他相识。四年前,埃克特曾在友人陪伴下从柏林驱车访问乌克兰南部的祖居地,其间到访过敖德萨。

记者在柏林候机时拨通了他的电话,询问能否提供几位乌克兰友人的联系方式。老人略一沉吟,答道:“我认识的朋友都是四五十岁年纪的人,应该都已应征入伍,没办法在那里协助你采访了。”

埃克特的祖居地是乌克兰敖德萨州的比尔哥罗德-第聂斯特罗夫斯基,位于敖德萨市西南20多公里处。不过,在他父母举家迁出时,那座小城的名字还是“阿克尔曼”,即德语“农民”的旧称,属于比萨拉比亚地区。

比萨拉比亚是指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多瑙河和黑海形成的三角地带。1812年第七次俄土战争结束后,奥斯曼土耳其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沙俄。1814年,为开发这片新土地,祖母、母亲、妻子均为德意志人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赐予大片良田和免除兵役等优厚条件在德意志地区招募移民。从1814年到1842年,先后有约9000名德意志人为躲避战祸,变卖了家产,移民比萨拉比亚。

埃克特的祖先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地区出发,顺多瑙河乘船抵达黑海,在敖德萨港登岸后前往新家园。在1814年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德意志移民在这片土地上白手起家,建立起20多座村镇。1941年,德国侵略苏联,其盟友罗马尼亚占领比萨拉比亚。1942年,埃克特在波兰的定居点出生,国籍既不是父亲的罗马尼亚籍,也不是祖父的俄国籍,而是变回了德国籍。1944年,苏联收复了比萨拉比亚,重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5年初,父母带着年幼的埃克特西逃,躲避苏军兵锋。

人老了都有认祖归宗的念头。2018年夏,埃克特将祖父的半身铜像送到了比尔哥罗德-第聂斯特罗夫斯基市的博物馆,以纪念祖先拓殖比萨拉比亚的历史,并向当地医院捐献了从德国募集和购买的手术器械。正是那次乌克兰之行,让他结交了许多当地朋友。

因为家族史和在东德政府工作的经历,埃克特一向主张德俄加强合作。大概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谈及对当下战事的看法时,他只感叹“原因非常复杂”,不愿多谈。

20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导致欧洲多国的疆域反复变动。苏联划分加盟共和国疆域时所埋下的地缘政治隐患,正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而激烈爆发。

比萨拉比亚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先后属于沙俄、罗马尼亚、苏联,在苏联解体后又分属摩尔多瓦和乌克兰,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但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的罗马尼亚族人、乌克兰族人、俄罗斯族人、加告兹人、保加利亚族人、犹太人和德意志人,仍然生生不息。

“德左问题”悬而未决

从柏林飞抵布加勒斯特的次日,记者抵达了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乌俄战事也牵动着摩尔多瓦的神经,而这不仅仅是因为战火正在国境线另一侧燃烧。

摩尔多瓦1991年在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基础上独立,获得国际承认。独立后的摩尔多瓦同乌克兰一样,也面临着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如何自处的重大战略问题。

摩尔多瓦国内有政治势力主张向西方靠拢,但该国的俄罗斯族占人口四分之一,而且有俄罗斯驻军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早在1990年便宣布独立,并谋求加入俄罗斯。1992年,摩尔多瓦当局一度与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几乎预演了22年后的乌东局势。只是因为冲突规模小,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持久关注。

“德左问题”迄今悬而未决。俄乌战事爆发后,摩尔多瓦立即宣布在全国实施为期60天的紧急状态。与此同时,有西方媒体开始散布俄军有可能在拿下乌克兰后进兵摩尔多瓦的观点。3月3日,摩尔多瓦女总统桑杜宣布将申请加入欧盟。

“黑海明珠”气氛诡谲

随后,记者从摩尔多瓦进入了乌克兰的敖德萨。敖德萨由德意志人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94年下令建立,因风景优美被誉为“黑海明珠”。

但记者步入的这座港口城市正被一种诡谲的氛围笼罩。俄乌战线已推进至敖德萨东北100多公里处,大部分市民已经逃离。然而,那些留守的居民仍气定神闲,对空袭警报和偶尔传来的枪炮声不以为意。在市中心,为数不多仍然营业的饭店和咖啡馆几乎家家客满。超市除了不再售卖酒精饮料之外,货架上的商品依旧琳琅满目。

当风和日丽时,海滨不乏散步休闲的市民。然而,在距离市中心和海滨不远的街口,荷枪实弹的军人在混凝土掩体和拒马之后用警惕的目光扫视着路过的行人,脸上凝重的神情与市民的轻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不只一名敖德萨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对俄乌之间的战事不持立场,唯愿一切尽快结束。但当记者向一名军人征询摄影许可时,他则干脆地回答说:“等胜利以后再拍吧。”

看来,他们对战事的态度也是复杂的。由于敖德萨城内乌克兰族人与俄罗斯族人杂居,每个民族的倾向当然不同,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种差异。

《参考消息》记者敖德萨之行随想录

3月3日拍摄的敖德萨港。(王勍 摄)

来源:参考消息网

亚美尼亚,一个身残智更残的国家。

美国靠得住,亚美尼亚能上树?夹缝求存的亚美尼亚到底路在何方?


2021年4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发表声明,正式认定奥斯曼帝国军队在一战时期对上百万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系统性屠杀和驱逐是“种族灭绝”。

消息传来,土耳其人激动万分,大家纷纷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并对拜登的18辈祖宗进行了亲切的问候。总统埃尔多安更是表示,美国在指责土耳其时,麻烦也撒泡尿照照自己,当年给印第安人带来了什么感恩节礼物。

作为北约的一份子,土耳其对美国三番五次把自己当敌人招呼的操作虽然积怨已久,但也早已见怪不怪。不过,拜登充满“正义感”的表态还是令亚美尼亚人热泪盈眶,毕竟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亚美尼亚早已习惯了被忽略,所以当作为“自由急先锋”和“民主捍卫者”的美国高举正义大旗为亚美尼亚人一个多世纪前的苦难“仗义执言”,亚美尼亚人的激动可想而知。

所以亚美尼亚人对美国的好感更深一层,总理帕希尼扬对美国更是说不完的受宠若惊,道不尽的感恩戴德。

但作为综合国力鹤立鸡群的超级大国以及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阵营领头鹰,美国能给予亚美尼亚的,也就是一个所谓重若千钧的“名分”了。至于亚美尼亚人亟需的面包和弹药,则从未在美国的考虑范围之内。


美国靠得住,亚美尼亚能上树?夹缝求存的亚美尼亚到底路在何方?

这是美国的一贯作风,更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追随美国的亚美尼亚必然的尴尬宿命。

而亚美尼亚之所以把日子过得一地鸡毛,根本原因在于身处大国夹缝,尤其是高加索的尴尬区位。而这种区位的形成,和亚美尼亚源远流长的历史紧密相关。

虽然不是四大文明古国成员,但亚美尼亚也曾有过令人侧目的光辉岁月。按照亚美尼亚的说法,早在公元前1824年,神射手海克就建立了强大的亚美尼亚王国。

当时的亚美尼亚疆域,囊括了今天的高加索和土耳其东部大片地区。而亚美尼亚王国盛极而衰后,先后遭到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入侵。

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后,亚美尼亚被置于塞琉古帝国统治下;罗马帝国崛起后,塞琉古帝国盛极而衰,亚美尼亚趁机独立,并在前190年建立阿尔塔什斯王朝。

阿尔塔什斯王朝是亚美尼亚王国的极盛时代,其疆域从里海沿岸延伸到地中海沿岸的埃及。

而后在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的夹击下,阿尔塔什斯王朝覆灭,其中西部成为罗马帝国一省,东部建立的阿尔沙克王朝则成为安息帝国的保护国,从此亚美尼亚有了东西之分。

安息帝国亡于萨珊波斯帝国后,为了避免被波斯拜火教同化,亚美尼亚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亚美尼亚也成为世界上第1个基督教国家。

美国靠得住,亚美尼亚能上树?夹缝求存的亚美尼亚到底路在何方?

428年阿尔沙克王朝灭亡后,东亚美尼亚被纳入萨珊波斯帝国疆域。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亚美尼亚人不断反抗波斯人统治,终于迫使波斯人允许亚美尼亚自治并保留基督教信仰,西亚美尼亚则在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

680年萨珊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颠覆后,亚美尼亚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虽然阿拉伯人强迫亚美尼亚人改信伊斯兰教,但也遭遇失败,亚美尼亚人甚至在885年建立了巴格拉提德王朝。

阿拉伯帝国盛极而衰后,亚美尼亚再度掉入塞尔柱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夹缝。1064年亚美尼亚先是被拜占庭帝国征服,拜占庭帝国力不从心后,塞尔柱帝国开始统治亚美尼亚。

从1219年开始,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亚美尼亚和中西亚及东欧广大地区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由于金帐汗国和伊尔汗国以高加索山脉为界,而后两国又分别走向了伊斯兰化和基督化,所以身在高加索的亚美尼亚在长期的东西撕裂后,开始遭受南北方向的挤压。

不过在沙俄帝国崛起前,亚美尼亚的主要受力点,还是西部的奥斯曼帝国和东部的波斯诸王朝,两大帝国的边界线也是东西亚美尼亚的分界线。1454年,奥斯曼帝国消灭亚美尼亚王国,并对亚美尼亚实施高压统治,具体来说就是大量移民以图实现人种换血。

1480年俄国挣脱金帐汗国统治自立门户后,旋即开始了一飞冲天的大国崛起,尤其是领土扩张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而作为中高纬度国家,俄国对低纬度的南方天然偏爱,对“走向印度洋”这件事更是长期青睐,所以沙俄南部的印度洋帝国首当其冲,尤其是奥斯曼帝国。

从1676年开始,沙俄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进行了12次交锋。通过长年累月的对抗,沙俄领土不断扩张,奥斯曼帝国则加速盛极而衰,波斯帝国也在沙俄的侵略下在劫难逃。

1828年,沙俄从奥斯曼帝国手中“买”下东亚美尼亚,虽然沙俄帝国信仰的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信仰的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不是一个系统,但相比于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教,亚美尼亚与沙俄还是能在基督教的大框架下并行不悖,所以大量西亚美尼亚人纷纷逃离到东亚美尼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选择加入同盟国阵营,并赌上了全部的国运。

而所谓“十赌九输,久赌必输”,奥斯曼帝国的“勇敢”并未换来美好的结果。相反,虽然沙俄帝国也内忧外患,但在英法等协约国盟友的支持下,确保了奥斯曼帝国的开局就一溃百里。


奥斯曼帝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虽然打不过协约国,但欺负更加弱小的亚美尼亚人,奥斯曼帝国向来驾车就熟。

于是在1915年,奥斯曼帝国颁布《驱逐临时法》,疯狂清洗亚美尼亚各行各业的精英。随后,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奥特曼帝国强迫上百万亚美尼亚人前往荒无人烟的叙利亚边界沙漠地区自生自灭。

在奥斯曼帝国惨无人道的强制政策下,累计100万到150万亚美尼亚人先后丧命,亚美尼亚大屠杀也和犹太人大屠杀及卢旺达大屠杀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种族灭绝事件。

一战结束后,俄国完成了从沙俄、苏俄再到苏联的过渡,东亚美尼亚也和格鲁吉亚及阿塞拜疆共同组成了外高加索联邦。而奥斯曼帝国覆灭后,土耳其也在凯末尔的力挽狂澜后浴火重生,重新取得了对西亚美尼亚的占领,东西亚美尼亚继续分裂。

虽然经历了一战的惨痛教训,土耳其说什么也不在二战中选边站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土耳其特殊的区位,尤其是扼守土耳其海峡的位置,让苏联的眼泪总是情不自禁地从嘴角流出来。

而在生吞土耳其之前,苏联先为亚美尼亚伸张正义,表示东西亚美尼亚要统一,而且只能统一在苏联的旗帜下。


早在19世纪时,沙俄在俄土战争中就差点儿夺走整个西亚美尼亚,但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反杀。而这一次,可谓距离东西亚美尼亚统一最近的一次。

然后,土耳其胆战心惊,西方国家争相出手,尤其是1952年“北大西洋公约”将土耳其纳入麾下,彻底断了苏联的念想。

亚美尼亚心心念念的统一大业,终于在美苏两极争霸的大背景下彻底夭折。

而身在苏联大家庭中的东亚美尼亚,看似有苏联出头,但被苏联“安排”时也只能逆来顺受。比如在和土耳其缔结和约时,将亚美尼亚的“圣山”亚特拉特山划给了土耳其;而苏联为了安抚原属于波斯帝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将亚美尼亚东部土地尤其是亚美尼亚人占大多数的纳卡地区划入阿塞拜疆,为纳卡冲突埋下了祸根。

可以说,千百年来,除了亚美尼亚王国的“昙花一现”,大多数时间,高加索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夹缝,亚美尼亚更是各国争相觊觎的刀俎鱼肉。

所以,多灾多难的亚美尼亚,对独立,对安全感有着与生俱来的渴望。

而这一天,终于在1991年9月23日变为现实。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折戟沉沙,苏联大厦摇摇欲坠,各加盟国也终于在苏联行将就木时纷纷自立门户,包括亚美尼亚。


但问题是,即便江山易改,本性可移,改旗易帜如穿衣吃饭,但面对搬不走的邻居,尤其是大国移不开的目光和一泻千里的口水,亚美尼亚本就不安全的环境就更加雪上加霜。

最可怕的是,除了远在天边以及山的那边的大国,近在咫尺的阿塞拜疆就令亚美尼亚人全身都疼。

苏联时代,在死灰复燃的“大俄罗斯”主义大纛下,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宗教和民族矛盾被掩盖得严严实实。但当苏联解体,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分别自立门户,两国的矛盾自然光速凸显并马不停蹄地干了起来。

不过,首次交锋的结果是令人大跌眼镜的,虽然阿塞拜疆国土大人口多,还有里海石油做支撑,相比之下亚美尼亚地狭人寡还一贫如洗的情况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但山地之国造就骁勇善战之士,再加上苏联时期亚美尼亚人大量参军的实战经验,阿塞拜疆被打得落花流水,纳卡地区也脱离了阿塞拜疆的掌控。

但随着外部大国力量的纵横捭阖,南高加索局面也开始波谲云诡。

苏联解体后,作为土耳其海峡“看门大爷”的土耳其,因为苏联的烟消云散,地位一落千丈,几十年如一日的“欧盟梦”也终于心碎无痕。


在这样的情况下,土耳其逐渐萌生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开始将精力转移到整合伊斯兰世界,重现奥斯曼帝国荣光的大业上。

但昔日深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中东各国纷纷表示你给我滚,于是碰了一脑袋灰的土耳其放弃宗教路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转变工作思路,开始从“民族”入手,构建囊括土耳其、高加索、中亚、新疆和南西伯利亚等地的“泛突厥联盟”,并不由分说地认了冒顿单于为亲祖宗。

所以,作为和土耳其近在咫尺的战略要地,土耳其自然无比上心,而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土耳其的小兄弟。

虽然历史上的阿塞拜疆曾属于波斯帝国且和伊朗一样都是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与逊尼派国家土耳其天生对立,但对阿塞拜疆而言,在亚美尼亚问题上土耳其无疑比伊朗更靠谱。

而亚美尼亚,因为宗教、因为历史,自然和俄罗斯更亲近。再加上格鲁吉亚,东西双方依然在南高加索剑拔弩张。

随后,美欧各国进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和其它东欧国家一样走上了一路向西的道路,企图与西方国家化干戈为玉帛,携手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但问题是,美欧各国并不想“先富带动后富”,更不想养毛熊做宠物。于是作为苏联接班人的俄罗斯虽然一蹶不振甚至半死不活,但却得到了西方国家铺天盖地的围追堵截,其对抗西方的阵线也从易北河畔一路东退到明斯克。

为了确保俄罗斯死得迅速、凉得彻底,昔日苏联卫星国和加盟国纷纷成为西方国家的争取对象,连乌克兰这样的苏联二哥都未能免俗。

所以,高加索上空没有拨云见日,反而密布阴霾。

在西方看来,高加索和中亚是俄罗斯的下腹部软肋,所以自然也是“攻坚克难”的重心。

虽然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一样都是东正教系统,但历史上长期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历史、与土耳其经贸往来频繁的现状以及高加索输油管道必经的区位,注定了格鲁吉亚更愿意和土耳其等西方国家一起玩。

然后,格鲁吉亚得到了西方国家保证俄罗斯不会出兵的承诺,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天启动了以小博大挑战俄罗斯的行动。

“五日战争”的结局是不出意料的,西方和格鲁吉亚只是诧异为何半死不活的俄罗斯敢于以牙还牙,所以格鲁吉亚很生气,但后果一点儿也不严重。


毕竟在俄罗斯的卧榻之侧,美国除了不敢公然为格鲁吉亚两肋插刀,更不屑于为格鲁吉亚这个迷你且有“苏联前科”的国家前赴后继。

说白了,俄罗斯虽弱,但在国土安全问题上从来誓死抗争。而美国引诱格鲁吉亚挑战俄罗斯,目的不是为了吸收勇纳“投名状”的格鲁吉亚做小弟,而是让俄罗斯城门失火、疲于奔命。

所以格鲁吉亚没有等来美国驾着七彩祥云来救自己,有的只是“兄弟继续努力”的口头鼓励。而乌克兰,就是下一个目的地。

理论上说,眼看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被西方忽悠得半身不遂,亚美尼亚应该安分守己才是,毕竟俄罗斯虽然一蹶不振,但是保护亚美尼亚并共同温饱还是绰绰有余的。但问题是索罗斯的金钱攻势实在要命,几个回合下来亲美派的帕希尼扬就成功闪亮登场。于是亲俄势力被重创,亚美尼亚也成为格鲁吉亚第二。

纳卡冲突的爆发,俄罗斯选择作壁上观很大程度上也有“惩罚”亚美尼亚的考量。只是无论怎么敲打,开弓没有回头箭,在亚美尼亚早已登上了美国贼船的情况下,中途下船只能死无葬身之地。而在俄罗斯影响力从高加索地区不断削弱的情况下,这里的乌烟瘴气还将持续很长时期。

而亚美尼亚的悲剧,也将继续演绎下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