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惨烈的围困战就在萨拉热窝:1992年4月7日波黑内战爆发 波黑为什么分为“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1992年4月7日:波黑内战爆发。
在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波黑内战是最为可怕的血腥战争。

1992年,“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波黑是个小国,只有430万人口,其中33%是塞尔维亚人,17%是克罗地亚人和44%是波斯尼亚穆斯林。
其中波斯尼亚穆斯林并非一个新的民族,只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或者克罗地亚人。
这里曾经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多年,选择信仰伊斯兰教可以大大减少纳税,社会地位也会上升。所以,很多当地人选择成为穆斯林。
波黑的民族关系非常复杂,而整个南斯拉夫也就是这样。
1989年起,原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剧变倒台,影响波及了南斯拉夫。
而90年代开始,南斯拉夫内部各国都出现独立倾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以说,南斯拉夫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原则上是根本糅合不成一个国家的。

我们仅仅从一个细节来看。
大家都知道,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在波黑收复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
然而,波黑人对于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评价,有着截然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是一个大塞尔维亚的支持者,他刺杀斐迪南大公的目的,是要求波黑独立并入塞尔维亚,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帝国,不受奥匈帝国的控制。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囚禁中病死,他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桥被称为普林西普桥。
然而,铁托时代认为普林西普是大塞尔维亚主义者,将南斯拉夫其他民族视为劣等,所以并没有宣传他,唯恐造成民族分裂。
但1977年,铁托已经濒于死亡,当时塞尔维亚人占多数的南斯拉夫高层,不但恢复了普林西普桥的称呼,还在普林西普刺杀的位置上用水泥浇筑一双脚印,搞了一个大理石纪念碑。
对此,波黑的塞维亚人非常支持,然而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都非常厌恶。他们认为普林西普是个杀人犯、恐怖分子,刺杀行为仅仅是将奥匈帝国的权力抢夺到塞维亚人的手中。本质上,普林西普的那伙人,同费迪南大公没有区别。
所以波黑独立以后,这个脚印和纪念碑都被废除,普林西普桥的名字也被取消。
通过对于普林西普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波黑民族之间的严重分歧。
这样一个国家,想要融合在一起是会有很多问题的。
身为南斯拉夫中心国家塞尔维亚的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宣扬大塞尔维亚主义,试图以本民族控制南斯拉夫。
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普遍不满和愤怒。
很多人认为米洛舍维奇疯了,其实他很清醒。
为什么当年李登辉会放弃国民党的一些选择,反而去支持台独的立场呢?
这不是说李登辉对台独有什么好感,而完全是从政治角度考虑。
米洛舍维奇也是一样。
当时南斯拉夫共产主义政党的垮台,几乎是必然了。1990年,南斯拉夫实行多党制,此时选举完全就是看谁厉害了。
在传统思想失去市场后,那么民族主义是南斯拉夫唯一有效,也是唯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思想。
所以,米洛舍维奇搞大塞尔维亚主义,至少能够获得本民族的支持。
所以,米诺舍维奇将塞尔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也就是塞尔维亚共产),在1990年改为塞尔维亚社会党,脱离了以往共产主义政党的局限,开始走民族主义政党的路线。
为此,塞尔维亚共产党的元老们极为震怒,纷纷退出表示抗议。事实证明,米诺舍维奇此举是高明的。哪怕后来被北约狂轰滥炸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塞尔维亚人仍然支持米洛舍维奇。
当然,米洛舍维奇不能空头说白话,他要有一些具体举动。
果然,米诺舍维奇强行对阿尔巴尼亚人下手了。他将阿族人占多数的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的自治权力直接取消。在很多塞尔维亚人的心目中,科索沃是塞族的发源地之一,只是后来被阿尔巴尼亚人占据。
此举赢得了塞族人的支持,却引发了科索沃的阿族人在1990年7月宣布独立。
从此,南斯拉夫陷入可怕的内战中。
最早爆发的是1991年的斯洛文尼亚战争和克罗地亚战争,他们同时宣布独立。
斯洛文尼亚人是南斯拉夫中最为富裕的国家,民族性也和其他巴尔干民族不同。勤勉、严谨的斯洛文尼亚人,被称为巴尔干的德国人。
斯洛文尼亚不和塞尔维亚接壤,国内斯洛文尼亚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民族成分单一。这种情况下,米洛舍维奇无从干涉,所以战争仅仅持续了10天就结束了。
南斯拉夫军队在斯洛文尼亚站不住脚,又忙于镇压克罗地亚内战,被迫选择撤退。
由此斯洛文尼亚独立,4年后就成为发达国家,随后加入欧盟。
克罗地亚内战,就没这么简单了。
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数量众多,双方还有严重的历史仇恨。
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都是骁勇善战的民族,民族性凶悍而暴力。
在二战期间,克罗地亚的极端民族主义组织乌斯塔沙和塞尔维亚人的组织切特尼克,曾经互相进行过血腥的屠杀,手段比南京大屠杀的日军也差不了多少。
二战南斯拉夫人口2370万,伤亡470万,死亡170万,伤亡比例19.8%。
其中至少有一半人不是德国人杀的,而是死于民族间的仇杀。
在克罗地亚宣布独立以后,境内多由塞尔维亚人组成的南斯拉夫军队,开始同克罗地亚武装展开惨烈厮杀。
几乎一夜之间,几十年前的民族仇杀再次爆发。
靠近塞尔维亚的斯拉弗尼亚地区,是塞族人、克族人和穆族人混居。
一瞬间,本来关系还算和睦的邻居们,仅仅因为分属不同民族就开始拿起武器互相射击,连儿童和老人也不放过。一些妇女遭到绑架,被前几天还笑脸相对的男性邻居强奸或者轮奸,目的是破坏他们民族的血统。
这场大混战和民族仇杀,直到1995年才结束,两个民族都有不少平民死于战火或者屠杀。
比如著名的武科瓦尔战役,3万6000名塞尔维亚军队,以坦克和大炮,围攻1800名克罗地亚人固守的武科瓦尔镇。双方激战87天,该镇平均每天被1万枚以上的炮弹轰击,最终到1991年11月18日被攻陷时完全成为平地。克罗地亚军队伤亡1600多人,塞尔维亚军队伤亡3600多人。
塞尔维亚人将俘虏的数百克罗地亚士兵和平民屠杀,将3万多人赶出该地区。
1992年,克罗地亚人口为475万,然而直到战后2011年还是430万人口,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克罗地亚的民族屠杀,同波黑是不同的。克罗地亚的塞族人和穆族人,军事差距并不大,所以屠杀是相互的。你杀我,我也杀你,谁都不是善类,屠杀不是单方面的。
而波黑内战中,塞族人军事实力占绝对的优势,克族和穆族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自古以来的大规模屠杀,都是占军事优势一方屠杀弱的一方,从没听过有相反的事情。所以,波黑的大屠杀,塞族人杀死的克族和穆族数量占死者的绝大部分,因此特别凄惨。
惨烈的克罗地亚内战相比波黑内战,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比克罗地亚的塞族只是少数民族,波黑的塞族则有三分之一,略少于穆斯林,比克罗地亚人要多一倍。
在波黑的克族和穆族要求独立的时候,塞族坚决反对独立,希望留在南斯拉夫框架下,同塞尔维亚联手。
自然,这其实就是等同于建立大塞尔维亚了,克族和穆族人怎么也不可能接受。
由此,1992年4月波黑内战爆发。1992年2月29日到3月1日之间该国进行了独立公投,因为多数的塞尔维亚人抵制投票,结果投票结果有90%以上的票赞成独立。根据此次投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到4月6日并得到欧洲共同体的承认。
塞族人对此极为不满,第二日波黑的塞尔维亚人议会发布塞族共和国的独立宣言。
由此,三个民族开始了类似于克罗地亚那种大混战。
塞族和克族分别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的支持,军事力量比较强大,装备大量轻重武器。只是克族人口太少,实力大大不如塞族。
而穆斯林则缺少别国支持,虽人数众多,却无鸟用,连轻武器都缺乏,实力最弱。
在大混战中,塞族人因为有塞维亚的直接出兵援助,轻松占据上风。
他们迅速占领了波黑六成以上国土,包围穆斯林占多数人口的首都萨拉热窝,进行长期围城战。萨拉热窝围困战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恐怕大部分人闻所未闻。
然而,这个战役在世界上的名气极大,被称为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持续了1425天。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倍,比列宁格勒围城战还要长一年之久。
西方认为,此次围困战中,13952人在萨拉热窝围城期间被杀害,包括6137名政府军士兵,5434名平民。塞族军队有2241名士兵丧生。
1991年围困战之前,萨拉热窝和周边地区人口为53万。因此此次战争,直到今天该市人口还没有超过40万。
围困战期间,塞族武装开始无差别的袭击平民。尤其是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上半年,塞族武装久攻不克,开始持续炮击城市内敌人控制区,炸死了很多平民。
更夸张的是,塞族在城市的很多街道部署了狙击手,封锁街道。
早在1992年,该市水电煤气供应宣布断绝。外面的物资无法运入,城市的平民在死亡线挣扎。
当时守军用尽全力,从外面运入一些物资,北约也会进行人道主义空投,却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性命尚且随时可能丢掉,妇女的贞操更是一钱不值。
一个采访中,记者和幸存者有着这样的对话:
记者:那时候美元有用吗?
幸存者:任何货币在当时都是废纸一张,连黄金或钻石也没用。但幸存者之间还是有交易发生的,黑市是存在的,比如为了一罐牛肉玉米罐头,一名女孩会任人在她身上蹂躏几小时。这听上去很令人悲哀,但这是事实。我还记得,大部分这样做的妇女都是绝望的母亲,她们这么做是为了孩子,母亲是伟大的。
真正值钱的是蜡烛、火柴、、抗生素、电池、弹药,当然还有食物,我们为了这些,会像动物一般争斗。在那种情况下,许多事都改变了,大部分人变成了野兽,这当然是恶兽。在城里,“数量决定力量”。如果你单枪匹马在一所房子里生活,不论你的武器装备有多好,你也逃脱不了最终被一群人杀掉的命运。
当时城市是很恐怖的,除了敌人的威胁,除了家人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信任。我和家人们住在一起,几个叔叔甚至祖母都会帮我。此外,同一街区内还住着几个朋友,有时我们也会互相帮忙,但对我帮助最大的无疑是亲人。我们对家族以外的人员永远保持警惕,哪怕是我的朋友,我也同样会防着他。因为在那时候,活下去才是关键。一个平时最善良的人,也极有可能为了救自己的孩子,选择对我痛下杀手,劫掠物资。
拍摄了著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导演克尔瓦瓦茨,在1992年活活饿死在萨拉热窝。他是一个穆斯林。
另外,还有无处不在的狙击手,在很多街道活动。平民尽可能的减少通过这些街道的次数,因为随时可能送命。然而,这些街道却通往一些重要的水源。当时食物断绝尚且可以忍饥挨饿,但人不喝水坚持不了二三天。
塞族狙击手就专门埋伏在这些水源附近,射杀靠近的克族和穆族平民。
成年人去了就会被射杀,万般无奈下,只能让孩子去打水。开始塞族狙击手还有些人性,一般不向孩子开枪。也许是后来上级下了严令,狙击手开始不分老幼的开枪,一些孩子被当场打死。
上图是年仅6岁的儿童被狙击手打死,维和部队迅速赶来,却无能为力。事后,一个蓝盔士兵蹲在孩子身边抱头痛哭,他们从没见过这么残酷的事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在萨拉热窝的儿童中,至少有40%被狙击手直接击中,51%的人见过有人死亡,39%的人看到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被杀,73%的家庭遭到袭击或炮击,89%的人住在地下避难所。
由于民族间的积怨,内战很快演变为屠杀和民族清洗。三个民族都有屠杀现象,因塞族兵力最多,所以他们杀人最多。
然而,上面提到的萨拉热窝围困战,仅仅只是暴行的一个而已。
这种情况下,北约介入内战,开始大规模轰炸,要求占绝对优势的塞尔维亚人停止进攻。
塞族人无奈之下,被迫停战4个月。
1995年,塞族仍然攻陷穆族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和杰巴,还在斯雷布雷尼察展开了大屠杀。
在斯雷布雷尼察,约有8000名穆族男人被集体屠杀,目前已经有6598名通过DNA确定了身份。大量穆族妇女遭到强奸。
很多人目睹了暴行,包括一些塞族人都感到惊恐和难以置信:
据Zumra ehomerovic的说法: 塞尔维亚人在某一个时间开始将难民中的女孩和年轻女子带走。强奸经常在别人眼前,甚至是在子女面前发生。有个妇女带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一个塞族士兵警告她必须让她的孩子闭嘴。当孩子总是不停止哭泣时他就抢过去切开了婴儿的喉咙。
我看到了更可怕的事:一个只有9岁大的女孩,一些塞族士兵建议她的兄弟强奸她,他没有听从,而且我也不认为他能办到,他只是个孩子。于是他们谋杀了那个男孩。我全都亲眼看到了。同一天还看到了其他人被谋杀。一些人的喉咙被割开。其他人被砍头。’
上图是1对情侣。女孩被打死后,男友试图扶起她,结果也中弹。两人死在了一起。他们身上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当然是平民。
北约从8月开始连续轰炸了半个月,塞族人被迫再次停止进攻,10月13日停战,波黑内内战终于落幕。
最后各国联合调停在1995年12月签署了岱顿协定。
最后的决议是:让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人共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联邦,和塞尔维亚人的塞族共和国在国内并立。
两国各自有着各自的主权、军队、警察及高度的分权化。
波黑内战持续了3年半,导致430万人的小国高达20万人死亡,还有200万沦为难民逃出该国。
受难老百姓,超过波黑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还有近十万妇女遭到强奸或者轮奸,很多女人因此自杀。
战争破坏了正常的生产活动,人均收入从1900美元降到500美元,工业产值剩余不足5%。
国内通货膨胀严重,5000亿元只能买一袋爆米花,人们不得不以物换物。
可以说,这是二战以后欧洲最惨烈的内战。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地区的(简称“波黑”)首府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点燃了蔓延全球的战火,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此后80年的时间里,和平之神似乎遗忘了这片土地,因为民族、宗教的冲突,战争几次三番降临波黑。
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后的惨烈内战更让整个波黑变得千疮百孔,而现代的波黑内部,也在各方势力的搅动下分成为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联邦(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两个对立的政治实体。

▲波黑的两大政治实体
夹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波黑,为什么会产生这两个实体?这两个实体为什么不选择并入到临近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呢?
一、同途殊归的南部斯拉夫人
公元6-8世纪,随着阿瓦人、马扎尔人的入侵,居住在多瑙河平原地区的西斯拉夫人不堪其扰,大量的西斯拉夫人被迫离开了多瑙河流域而向南迁徙,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此后,这支南迁的斯拉夫人逐渐与西斯拉夫人断绝了联系,发展成斯拉夫人的第三支——南部斯拉夫民族。

▲南部斯拉夫民族国家分布
最初定居在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保留着相似的生活习惯,运用着同样的语言。但此时巴尔干的西部是以德意志邦国为主导的中欧强权,东部是文化强盛的拜占庭帝国,巴尔干半岛内部也是民族林立,在这种外部势力拉锯,内部又不断民族融合的情况下,南部斯拉夫民族逐步走向了分化。
宗教是造成南部斯拉夫人分化的重要因素,南部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半岛定居后,逐步建立了几个斯拉夫小国,但是在强国环伺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发展,这些小国不得不选择更为强大的势力归附其下。
公元768年,法兰克帝国吞并了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并将天主教信仰带到了这里,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斯拉夫人尽数皈依了天主教。他们选择接受临近的拉丁文化,以拉丁字母书写自己的语言,逐步形成了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
▲巴尔干半岛是各大宗教交锋之地
而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中部和东部的斯拉夫人更多的是受到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他们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立了自己的书写系统——西里尔字母,并在拜占庭强大的文化感召下悉数皈依了东正教,于是巴尔干半岛最东部演化成了“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亚人,而巴尔干中部的斯拉夫人则演化成塞尔维亚人、黑山人等。
塞尔维亚人无疑是诸多南部斯拉夫民族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自公元8世纪开始,塞族人就从巴尔干半岛中部向周边地区迁徙,大量塞尔维亚人涌入波黑,当时统治这里的是克罗地亚王国。
塞、克两族的语言虽然书写系统不一样,但口语表达近似,基本上没有沟通障碍。克罗地亚人为了扩张本国实力,也并不反对斯拉夫兄弟民族迁入,毕竟无论何时人力资源都是国力的重要支撑,于是在波黑就形成了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与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混居在一起的局面。
▲克罗地亚王国疆域及塞族人分布
但随着塞族人口的不断增多,塞、克两族为了争夺当地的主导权展开了较量,临近的匈牙利、奥地利、拜占庭等国也相继卷入争端。
13-14世纪,塞族人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了强大的塞尔维亚王国,有了本民族政权的支持,塞族人开始更大规模迁入波黑。此消彼长之间,克罗地亚王国因为国王绝嗣,王位被临近的匈牙利控制,匈牙利以联合统治的名义控制了克罗地亚王国北部地区,而王国南部的波黑几经转手,其中的黑塞哥维纳被塞尔维亚王国占领,剩余的波斯尼亚则在1377年建立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出任大公的是当地的克罗地亚族贵族科特罗曼尼奇。
但此时波斯尼亚公国的实力无法与早年的克罗地亚王国相比,无力改变塞、克两族在波黑民族混居、势均力敌的局面。
▲塞尔维亚王国领土变迁
1453年5月,被围攻一月有余的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破,延续了千余年的东罗马帝国最终灭亡,此后土耳其人以君士坦丁堡为支点大举向西推进,在巴尔干半岛上疯狂扩张,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等一众斯拉夫人国家被奥斯曼土耳其吞并。
随着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势头在17世纪末被奥地利等国遏制,奥地利顺势吞并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人在巴尔干的聚居区,奥斯曼则控制着剩余斯拉夫人的聚居区。整个南部斯拉夫民族被划分到两大势力中,沦为异族的臣民。
▲现代巴尔干半岛的民族简况
土耳其入主波黑之后,并没有拆分原来的波斯尼亚公国,而是在其原有版图上直接建立了新的波斯尼亚省,土耳其实行相对温和的宗教政策,允许不同宗教信仰的存在。但伊斯兰教作为帝国的国教是高于其他信仰的,非穆斯林群体虽被允许保留自己的信仰,但是也受到了诸多限制,还要担负更重的赋税劳役。
为了取得更好的生活待遇,逐渐地就有塞族或克族人开始改宗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也乐见于此,他们鼓励当地居民信奉真主,于是这个改宗群体的人数逐年扩大,波黑境内天主、东正两教对立的局面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不断增多,逐渐转变成三教鼎立的新格局。
▲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
这些改宗的穆斯林并没有搬离原来居住的地方,依然和那些没有改宗的族人居住在一起,所以波黑各教派信徒犬牙交错,混杂而居的局面进一步固化。
虽然克罗地亚族人和塞尔维亚族人都声称改信伊斯兰教的人依然属于本民族,但不同的宗教背景还是成为了横亘在各民族间的天然隔阂。奥斯曼土耳其凭借着对穆斯林群体的信任,将更多的资源倾斜向他们,而穆斯林的感情天平也彻底向伊斯兰世界倾斜,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穆斯林群体从塞、克两族中剥离出来,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逐步形成波黑地区的一股全新民族势力。
▲波黑的伊斯兰风格建筑
二、家人?敌人?
进入19世纪后,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步衰落,这个曾经让欧洲国家倍感头疼的庞然大物变成了列强眼中的羔羊,只等他们拿好刀叉将其瓜分殆尽。
1878年由奥地利帝国转型而来的奥匈帝国军事占领了波黑,至此整个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全部被奥匈控制,绝大多数的克罗地亚人和相当多的塞尔维亚人都沦为了奥匈帝国的臣民。
▲奥匈帝国囊括了克罗地亚人的主要聚居区,此后又吞并了波黑
克罗地亚人一直被异族所统治,但他们的兄弟民族塞尔维亚人却要幸运一些,19世纪末,塞尔维亚人在俄国的帮助下从奥斯曼土耳其获得了独立,重新建立了塞尔维亚王国,这让克罗地亚人也看到了希望,克、塞两族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两族融合,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南斯拉夫民族国家的可能。
▲1878年的巴尔干半岛地图,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独立,波黑从奥斯曼帝国易手奥匈帝国
许多居住在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也希望从奥匈帝国获得独立进而并入塞尔维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居住在波黑的塞族人开始和塞尔维亚母国的民族主义者暗通款曲。但当时奥强塞弱,奥匈帝国不仅不会允许自己统治的波黑独立出去,甚至还想兼并整个塞尔维亚,在这种情况下奥塞两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奥匈帝国民族分布
1914年6月,为了实现波黑并入塞尔维亚的诉求,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也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在1918年10月宣布独立,继而与塞尔维亚王国合并组建起了一个南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国家。由于大量非塞尔维亚族人的加入,这个新国家的国名定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为了实现打倒奥匈帝国、取得民族解放的共同目标,巴尔干的南斯拉夫各族摒弃前嫌携手合作,这段时间是塞、克两族的蜜月期,两大民族放下了文化、宗教上的芥蒂,天主教与东正教的信徒和平生活在同一个国度里,甚至连两族通用但书写方式不一样的语言也被整合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波黑在内的塞、克混居区域,乃至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南部斯拉夫各族都在向统一的“南斯拉夫族”过渡,但残酷的历史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新独立地区的加入形成了南斯拉夫王国
虽然新国家建立了,但由于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独立时,国家体系构建不完善,就沿用了大量原来塞尔维亚王国的行政体系,上自国王、下到军政体系内的大量官员依然由塞族人担任,随着国家局势的逐步稳定,占据近40%人口且掌握国家政权的塞族人开始排除异己并在国内大肆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其他民族备受打压,民族沙文主义的思潮泛滥成灾。
伴随着蜜月期的结束,各民族间曾经的历史积怨不仅没有被消弭,成为了一颗有毒的种子,塞族执政者错误的民族政策也为这颗种子不断浇水使其膨胀发芽,最终结出了一颗不得不自己吞下的恶果。
为了对抗塞族人的欺凌政策,克罗地亚人成立了一个名为“乌斯塔沙”的组织,旨在从南斯拉夫王国获得独立,他们制造了多起袭击,最著名的一起就是1934年在法国马赛成功刺杀了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
▲被刺杀的亚历山大一世
南斯拉夫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将国内的克罗地亚人的聚居区单独设立成克罗地亚自治省,希望借此给高涨的克罗地亚独立主义降降温,波黑境内的克罗地亚人居住区就被划入了这个自治省。
但还没等南斯拉夫政府的政策发挥作用,1940年4月,纳粹德国就悍然入侵了南斯拉夫,战败的南斯拉夫被肢解成数个傀儡国家。“乌斯塔沙”在德军的支持下取得了克罗地亚和波黑的统治权,在这里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
“乌斯塔沙”开始大肆报复塞尔维亚人,在波黑的塞族人居住区,乌斯塔沙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在克罗地亚独立国境内更有着全欧洲唯一一座非德军运营的集中营——亚塞诺瓦茨集中营,整个二战期间约5万名塞族人死在了这里。
塞族人不甘受屠,他们的多支民族武装也在克罗地亚人的村镇做着同样的事情。一时间,冤冤相报的民族惨剧在巴尔干的大地上轮番上演。
▲亚塞诺瓦茨集中营的纪念碑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克罗地亚族出身的铁托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他凭借着极强的个人魅力和有力的政治手腕,让国内各族再次团结在一起。
为了不让国内的塞族势力过度膨胀,铁托没有将波黑的塞族聚居区划给塞尔维亚,而是恢复了波黑原有的疆界,为了公平起见,波黑境内的克族聚居区也留在了波黑,而没有与克罗地亚合并。波黑得以作为一级加盟共和国加入南斯拉夫,继续保持着民族混居的状态。
▲约瑟普.铁托
为进一步弱化塞族的实力,减少塞族的人口数量,南斯拉夫将波黑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单独划设成穆斯林族。从此这个有着明确宗教信仰,但说不清自己是克族还是塞族的群体终于有了自己的族属。
来自三个不同民族的干部充实了官员队伍,波黑境内的三个民族得以平等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在财政上也向落后的波黑倾斜,波黑进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期。
▲波黑当地的穆斯林族
纵观这段历史,波黑乃至整个巴尔干的局势起起伏伏,地缘政治发生多次重大变化,各民族间经历了“合作—冲突—再合作”的过程。穆斯林群体在历经500余年的发展后被认定为独立民族。各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团结合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冷战尾声的到来,民族和解之路却被苏东剧变粗暴打断,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兄弟阋墙2.0
20世纪的最后20年,随着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去世以及国内经济的恶化和外国势力的搅动,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独立势力再次抬头。苏东剧变到来后,南斯拉夫境内更是遍地燃起了民族独立的战火,曾经民族团结的家园再次陷入和解——战争的死循环中。
▲南斯拉夫境内民族分布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相继宣布独立,由于斯洛文尼亚民族单一、面积较小,南斯拉夫在外界压力下承认了其独立;但克罗地亚的问题却并不好解决,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波黑接壤的部分由于历史原因也有塞族人居住,这部分塞族人不想跟着克罗地亚独立。
此时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权威尽丧,已无力控制各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加盟共和国的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此时就成为了全体塞族人的利益代表,在他的支持下,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武装与克罗地亚军队爆发了战争。
克罗地亚的局势也波及到了波黑,米洛舍维奇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倾向也让波黑地区的其他民族感到忧惧。1992年,波黑加盟共和国政府宣布改组,由穆斯林族出任总统;塞族、克族分任总理和议会主席。当年4月,穆族出身的波黑总统单方面宣布独立,但这却惹恼了波黑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战火迅速蔓延到波黑全境。
▲残酷的战争夺走了20余万人的生命
波黑境内的克族人也想回归克罗地亚母国,但作为波黑境内三大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约15%)实力相对较弱,面对塞族武装优势兵力的进攻,克族武装只得在波黑南部的克族聚居区苦苦支撑,穆族的处境也不理想,只掌握了波黑三成的土地,在塞族人的巨大压力下,穆、克两族逐渐走到了一起,联手对抗塞族。
1995年12月,在美、俄、欧盟的斡旋下,持续了3年多的波黑内战终于停火,多方势力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协定》,该协定维护了波黑的国家统一,波黑内部分为穆克两族共治的波黑联邦、塞族共和国以及三族共管的布尔科奇这三部分。
▲波黑的两大政治实体和民族分布
波黑名下的两大政治实体保留自己的行政系统且互不统属,三大民族每族一人组成波黑主席团行使国家元首的职责,一届任期4年,每8个月轮换一次正副主席,各族轮流坐庄。除主席团外,正副总理以及政府各重要岗位也是三族平分。为了在波黑境内推行改革,西方社会在波黑设立了高级专员一职,这个职务仿佛是波黑的“太上皇”,有着高于波黑政府的权力,可越过波黑政府直接推行法律和进行人事任免。
《代顿协定》与其说是波黑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还不如说是一个临时粘合剂。因为它强调波黑境内各族自身的权力,克族人由于人口较少所以被迫同穆族合作组成穆克联邦,并与克罗地亚建立了特殊关系,而塞族共和国也和塞尔维亚建立了特殊关系,一个国家内的两部分捏不到一起,却分别和两个邻国打得火热,这种情况放眼全世界也不多见。
▲克族出身的现任穆克联邦总统马林科.哈瓦拉,波黑的克族人也试图脱离穆克联邦,成立自己的自治区域
作为三族中人口最少的克罗地亚族独立呼声相对较小,而且克罗地亚母国在加入欧盟后受到欧洲一体化框架的约束也不便插手波黑国内局势。
穆斯林族也清楚的认识到,一旦塞族和克族聚居区并入到他们的母国,那么剩余的穆斯林聚居区将被周围的基督教国家包围,变成异教海洋中的一叶孤舟,到时候更加难以生存,因此穆族极力维系目前的局面。
塞族共和国虽然几次三番地试图效仿科索沃和克里米亚模式,并入塞尔维亚或是独立。但这必将导致巴尔干地区安全局势恶化,与美欧的利益严重不符;所以在西方社会军事和经济的压力下,塞族共和国的这种想法一直无法实现。
▲现任波黑主席团成员,分别代表塞族、穆族、克族
目前波黑国内的各族势力虽然达成了妥协,但距离真正的统一依然长路漫漫,战争虽已结束但创伤仍在,两个实体的关系并不和谐,他们与母国的经贸人员往来要比国内的更为频繁,各自母国的书籍、电影等软实力输出充斥其间,人民对于母国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波黑国家的认同。而经常越过波黑议会强行通过法律的高级代表也让波黑中央政府显得无所作为。
在构建正常国家的道路上,究竟是削弱两个政治实体的权力还是建立三个民族自治区域?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定论,摆在这个国家面前的难题还有很多。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