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国土西南的狭长海岸,为何大部分归属克罗地亚? 1个国家一般只有1个首都,可这个国家却有3个首都,这是为何?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分别和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接壤,总面积51129平方公里,首都萨拉热窝。波黑的首都在世界历史上名气很大,当年引发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发生在这里。不过现在的波黑已经成了一个比较低调的小国,并不常被人们关注。很多人关注波黑,也只是好奇波黑特殊的国土分布。

波黑的版图非常有特点,大部分国土属于内陆地区,国土西南的海岸,几乎完全属于邻国克罗地亚。很多人打开世界地图的时候,甚至会误以为波黑是一个内陆国家。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波黑并非内陆国,也有一小段海岸线位于克罗地亚两段海岸线之间。
波黑这段海岸线,大约只有24公里,是世界上第二短的海岸线。世界上海岸线最短的国家是欧洲的袖珍小国摩纳哥,不过摩纳哥面积也很小,海岸线短并不足为奇。而波黑的面积达到了51129平方公里,和邻国克罗地亚的面积差不多。

克罗地亚面积为56594平方公里,只比波黑多了五千多平方公里,但克罗地亚的海岸线非常漫长。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克罗地亚的版图就像一张大嘴,一口咬住了波黑,只给波黑留下了24公里的海岸线。而波黑国土西南的海岸,大部分都是归属克罗地亚。克罗地亚这段海岸非常狭长,只占据了沿海土地,北部广阔的内陆则是波黑领土。那么这段狭长的海岸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大部分归属克罗地亚呢?
这段海岸的形成其实和智利版图的形成原因类似,主要是因为地形。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天然的山川河流,因为难以逾越,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智利是一个版图极为狭长的国家,南北长四千多公里,东西平均只有180公里。
智利版图的形成是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阻隔,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是智利和阿根廷的天然国界。克罗地亚这段狭长的海岸,也主要是因为地形原因。在巴尔干半岛西岸,有一座类似于安第斯山的山脉,叫做迪纳拉山脉。

迪纳拉山脉是仅次于高加索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的欧洲第四大山脉。山脉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长640公里,宽200公里,拥有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山脉二十多座,最高峰海拔2692米。虽然不算特别高,但由于山脉两侧的国家势均力敌,这座山脉也足以成为势力分界线。
历史上的波黑归属奥斯曼帝国统治,波黑西南的海岸,最早归属两个商业共和国。海岸北部叫做达尔马提亚,归属威尼斯共和国,海岸南部归属拉古萨共和国。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曾和威尼斯爆发了七次战争,夺取了威尼斯控制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拉古萨共和国也被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这等于突破了迪纳拉山脉的制约,但17世纪末维也纳战争失败后,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被迫签下了《卡洛维茨条约》,放弃了此前控制的大片土地,只保有波黑。
此后,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一带重新被奥地利控制,达尔马提亚也重新被威尼斯控制,波黑再次成为了内陆地区。但由于威尼斯共和国过于强势,大有继续南下吞并拉古萨共和国的势头。拉古萨共和国为了自保,便将与威尼斯交界地带的24公里海岸线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以作为缓冲区,隔开了自己与威尼斯共和国的联系。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波黑地区就这样有了一小段海岸线。
后来威尼斯和拉古萨分别被拿破仑灭国,沦为法国土地。拿破仑失败后,哈布斯堡王朝(1867年后为奥匈帝国)又逐渐控制了波黑西南的狭长海岸。到19世纪中期,除了拉古萨划给奥斯曼帝国的24公里海岸线之外,波黑西南的沿海土地已全部由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而波黑直到1908年才被奥匈帝国吞并。这就导致,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克罗地亚人很容易进入沿海地区,从此沿海地区的克罗地亚人越来越多,而波黑人因为地形和国界的限制,很难进入沿海地区。在奥匈帝国统治的十年间,遵循了波黑的原边界,波黑也继续保有了24公里海岸线。
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崩溃,克罗地亚和波黑,都成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一部分,王国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939年,南斯拉夫王国将克罗地亚人生活地区整合到了一起,成立了克罗地亚省,奠定了现在克罗地亚版图,波黑西南的海岸从此归属克罗地亚,不过那24公里海岸线仍然归属波黑。现在克罗地亚和波黑两国的边境也遵循了这一历史边界,克罗地亚占据大部分海岸,波黑则只有约24公里海岸线。所以这段狭长海岸大部分归属克罗地亚,一个是地形原因,一个则是克罗地亚和波黑分属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历史原因。
首都,又称国都、都城,是对1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呼。它通常是1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可谓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1个国家一般只有1个首都,不过也有少数国家有2个首都,可南非这个国家,却有3个首都,分别是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议会所在地)为开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

那这是为何?原来这一切都跟历史有关。南非起初并不是一个国家,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多为土著部落,荷兰殖民者最先入侵这里,最先建立开普共和国(首都开普敦),对南非进行殖民统治,后因国力衰退,殖民地被英国抢占。
英国占领开普共和国殖民地之后,原先的荷兰人分2路向内陆迁移,先后建立纳塔利亚共和国(首都德班)、奥兰治共和国(首都布鲁方登)和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比勒托尼亚)。后来,南非境内发现大量的钻石和黄金。

为争夺领土和资源,英国殖民者和荷兰殖民者发生战争,荷兰最终战败。于是,英国吞并了原先荷兰人建立的所有共和国(也就是殖民地)。1910年英国将开普、纳塔利亚、奥兰治、德兰士瓦 4个共和国组成南非联邦。
接着,英国殖民当局开始为南非联邦选定首都。可是,在确定南非联邦的首都定在哪里时,各个共和国互不相让,争得不亦乐乎。最后达成妥协,把行政首都定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定为开普敦、司法首都定为布隆方丹。

而剩下的德班,则拿到了货物进出口城市特权的肥缺。最终,4方皆大欢喜,和谐的很!1994年,南非再次成立以后,沿用了旧时的传统,所以南非的首都会有3个。当然了,南非的这3个首都平起平坐,没有主次之分。
因此,也有人说这是西方“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最典型的例子。不过,南非的3个首都也带来极大的麻烦。因为除了司法首都布隆方丹作用相对单一外,上至总统,下至部长及国会议员,经常需要奔波在茨瓦内和开普敦之间。
此举不仅让这些政府官员大费精力,而且他们的出差、住宿和餐饮等方面每年都要白白浪费大量纳税人的钱。因此,南非总统祖马曾提议将3个首都裁成2个,但迟迟没有结果。(喜欢的话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收藏,转发和评论,谢谢!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欢迎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