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豪宅:北京胡同里现存的王府大院 清朝冷知识:雍正潜邸升为雍和宫时,将相邻的廉亲王府给合并了


顶级豪宅:北京胡同里现存的王府大院

这些宅子住过皇亲国戚

都是曾经王府大院

那么这些豪宅有哪些“是非故事”呢?


顶级豪宅:北京胡同里现存的王府大院


清末

北京的王府大约有50余座,北京尚存府邸22座,

如果去掉一座公主府、两座贝勒府,共有王府19座。

仍然有点王府样子的有7座,

即克勤郡王府、宁郡王府、惠亲王府、

郑亲王府、和亲王府、敬谨亲王府、循郡王府。


顶级豪宅:北京胡同里现存的王府大院

就从第一大的恭王府开始

恭王府






1851年恭亲王成为宅子的主人

恭王府名字也由此而来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

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

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其实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

就是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和珅

所以可以想象恭王府其实建的很不错

后来转给号称“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庆僖亲王永璘(嘉庆皇帝弟弟)

第三代主人才是恭亲王奕訢



说起奕訢,我们历史书上都有他。

镇压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的首领,

如果没有奕訢,整部中国近代史,

乃至后来的中国历史就会改写。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所以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里的藏宝楼当年放满了珍宝,富可敌国。

嘉庆皇帝抄和珅家的时候,

搜出来的财富共约白银八亿两,

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这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这才是真正的壕。

大贪官果然名不虚传!



据说和珅特别中意“福”字,

而蝙蝠的蝠谐音同“福”。

所以恭王府内大大小小的建筑装饰上都能看见蝙蝠

据不完全统计,

恭王府内有9999只蝙蝠样式的雕刻和装饰,

建于石山上的福厅更像一只展翅的蝙蝠。



恭王府有“三绝”

◆ 一绝是花园中的西洋门


◆ 再一绝是康熙御笔“福”字碑


◆ 最后一绝是室内大戏楼


恭王府以其富丽而被称作“城中第一佳山水”,

更因其堪比故宫的府邸建制而声名显赫。

雍亲王府






现在一般称“雍和宫”

又是“龙潜福地”和“喇嘛庙”



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

并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

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

遂于雍正三年称“雍和宫”。



雍和宫坐北朝南,

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

据1950年统计,

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

每天睡一间

一年365天不重样


雍亲王是康熙帝四子

也是后来的雍正帝

(请参考各种电视剧里霸气侧漏的四爷)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之后,

曾在此停放灵柩,

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

均被改为了黄色琉璃瓦。



又因为乾隆皇帝诞生于此,

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

成了“龙潜福地”,

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

与紫禁城皇宫一样的规格。



乾隆九年(1744年),

雍和宫改为喇嘛庙,

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



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礼亲王府





“礼王府房,豫王府墙”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

此处最初为明代崇祯皇帝外戚周奎的私宅。

在清朝入关进驻北京之后,

此地又为礼亲王、清太祖次子、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



代善为清代第一王,

是满清王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首。



王府规模宏大,

北京有句老话“礼王府房,豫王府墙”,

意思是说礼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墙高。

由此可以看出礼王府的规格,

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是非常高的。



有曾传过礼王府“凶宅”之名。

王府的深宅大院就成为了鬼故事流传的载体

各位喜欢恐怖故事的网友可以作为娱乐听听



嘉庆十二年,礼王府毁于大火,

当时的礼亲王昭连于原址重建,

民国后曾为蔡元培所办之华北大学,

如今是国务院机关办公地。

庆亲王府





“和珅旧宅”



庆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定阜街西部路北,

是清代四个恩封世罔替的亲王府之一。

也是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

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

始称王府。



此处原是和珅的旧宅,

嘉庆四年和珅被诛,没收其宅,

赐给第一代庆亲王永璘作府邸,

所以可以想象这宅子的豪华程度。



道光年间为大学士琦善的第宅。

因琦善擅许割让香港获罪,

被逮捕查办并籍没家产。

其宅被没收后闲置。

咸丰初年,奕劻迁至此地。



秀楼为大家闺秀住的地方

也就是说这是庆亲王府家的小姐住的地方


庆王府东侧是涛贝勒府、恭王府,

西侧是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故居以前是王府马官居住的地方,

梅兰芳先生曾在这里生活了10年,

到今天,王府是北京卫戍区司令部及家属区。

醇亲王府






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

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醇王府分中东西三路,

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

后为二层后罩楼。

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

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

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



醇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里是纳兰明珠旧宅,

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

他的长子、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就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



宣统皇帝的父亲光绪出生于此

所以说醇亲王府见证了大清王朝的结束。


(光绪皇帝)


1963年,宋庆龄迁入此地居住。

如今,府邸部分为国家宗教局所在地。

醇亲王南府





宣统皇帝出生地


晚清,醇亲王奕譞夫妇(光绪父母)


这里是宣统皇帝出生地

醇亲王奕譞最早的王府,


(宣统皇帝)


按大清规制,光绪继位后醇亲王必须迁出,

于是才有了后海的醇亲王北府。



如今是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

其前庭院宫门与中央音乐学院连为一体。

当年汪峰组过一个乐队叫鲍家街43号,

就是以王府门牌号命名的

孚郡王府





怡亲王府“二版”



孚郡王府曾是十三爷胤祥的怡亲王府。

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为宅子的主人,

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孚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胤祥为康熙十三子,被封为怡亲王,

居住此地。

1730年,胤祥病重将死,

雍正皇帝亲赴王府探视,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

遂为胤祥举办隆重的葬礼,

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


胤祥(十三爷)


后咸丰皇帝封6岁的九弟奕譓为孚郡王。

1864年,改赐孚郡王奕譓,称孚王府,

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

所以这里就是“九爷府”。


淳亲王府





七爷允佑的府宅



允祐于雍正元年(1723)晋封淳亲王。

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



淳亲王府分前殿后寝两个院落。

有大门一座,中启三门,

前院为王府大殿,

东西有翼楼各一座。



大殿之北为二门,二者之间连以月台。

二门三间,歇山顶建筑,

左右各带顺山房三间。

在东顺山房之东,

建有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

王府主要殿宇均覆以绿色琉璃瓦,

檐下施以斗栱,空间轩敞,很有气势。

其格局与东单北极阁的宁郡王府极为相似,

代表了清代王府的一种典型布局形式。



咸丰十年,王府成了英国使馆,

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睿亲王府





多尔衮府邸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

一在东华门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带,

一在外交部街。

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

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



睿亲王即摄政王多尔衮

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清太宗皇太极之弟,

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睿亲王府建于顺治年间

园内建筑十分奢华

睿亲王新府规模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间。

中路建筑有东西翼楼、银安殿、二道门、神库、

安福堂等殿堂,像是小版紫禁城。

西路为王府花园,东路为宗祠,

大厨房、灯笼库和戏台等,

府门外还有马圈和车房。



现睿亲王新府旧址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原王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现也已埋入地下。

2006年,二十四中正在施工建设新校舍,

清代王府的旧貌早已荡然无存。

郑亲王府






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



郑王府位于北京大木仓胡同,

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

第六子济尔哈朗的府邸。

济尔哈朗亦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以亲王爵世袭罔替,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是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

唯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



王府坐北朝南,

占地广阔,建筑雄伟,

原布局自东而西分三部,

东部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

中部为院落住宅,

西部为花园。



郑亲王府花园是北京所有王府花园之冠!

王府建成后,

历代袭王均有所修缮和扩建,

最大的一次是第八袭次袭王德沛对府西部花园的扩建,

并将花园命名为“惠园”。



现存王府筑,只东部残留

有街门、正门、正殿、东配楼、西配楼和正寝


中国大学使用时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

涛贝勒府







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

光绪二十八年(1902),

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

承袭贝勒爵,

迁居于愉王府,

作为贝勒府,

称涛贝勒府。



涛贝勒府古朴典雅,绿树成荫。

主体建筑古色古香,

是旧北平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



这里依旧保留着清代宫廷的痕迹,

长廊、楼亭、花厅、假山,

一个都不少。

由于没有经过大的装修和整治,

因此徜徉其中,

还能感受到曾经逝去的气息。



1929年,该府南马圈和花园前空地出售,

改建为辅仁大学主楼,

府北部改为辅仁大学附中,

今为北京市第十三中。

主体建筑尚存。

平西王府





“唯一不在内城的王府”



平西王府位于昌平区郑各庄

记录了清朝唯一一个太子的最后时光,

见证了清朝唯一一座不在内城的王府兴衰,

还流传着一段令三位皇帝头疼的烟云往事。



它的主人是康熙的二儿子胤礽,

早早被封为太子,

却因暴露野心被废,

后复立、再废。

雍正继位后将他软禁在此,

直到去世。



胤礽之子弘皙被削爵后,

这里不能被称为王府,

后人便叫它弘皙府或昌平弘皙府,

久而久之,便被简化为平西府了,

这个地名也因此保存了下来。

廉亲王府





“八爷府邸”



廉亲王胤禩是康熙皇帝八子,

因其屡次暗中与雍正作对,

终不为雍正所容。

夺嫡失败后被雍正为平民并软禁。



实际上,胤禩的廉亲王府有两处。

《京师坊巷志稿》记载:

第一处为“裕亲王、廉亲王府,俱在王府大街。”



第二处“今皆为昭忠祠”文中提到的“昭忠祠”

在台基厂头条一带,

不过现在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了。

和亲王府





“九爷胤禟府邸”



清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第九子允禟建住宅,

称贝子府。



后来,

该府被分给雍正第五子弘昼,

也就成了现在的和亲王府。

清末时,原建筑被拆,重建一座三层小楼

民国时曾先后是总统府、国务院、总理府。

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也是这里。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驻地。


新怡亲王府



清朝冷知识:雍正潜邸升为雍和宫时,将相邻的廉亲王府给合并了

在中国古代,一般皇帝继位之前的住所被称之为潜邸或者说潜龙邸。一般来说皇帝继位以后,因为潜邸是天子曾经居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再成为其他人的居所,因此潜邸一般是改建为宗教寺庙或者祭祀场所。


说起皇帝的潜邸,位于北京的雍和宫,可能是现在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帝潜邸,同时也是最有名气皇帝潜邸了。


雍和宫是清世宗雍正帝登基之前的王府,在雍正登基以后,于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到了乾隆九年,雍和宫被改为喇嘛庙,可以说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鲜为人知的是今天雍和宫的一部分,是曾经的八王府也就是廉亲王府。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清朝康熙年间,在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相继完婚以后,就从皇宫搬出分府,当时康熙帝特赐在北新桥和柏林寺一带,建了三位皇子的府邸。


清朝冷知识:雍正潜邸升为雍和宫时,将相邻的廉亲王府给合并了

参考《文献丛编》来看,老八和老九的府邸是“花墙只隔一墙”。参考《永宪录》来看,老八和老四的府邸相连。


在老四登基以后,群臣请升潜邸为行宫,因为老八府邸就与潜邸相连,所以干脆合并为行宫。而为了补偿老八,雍正就以废安亲王(岳乐)的空府,作为老八新的府邸。


当然老八搬进新府邸也没有享了几天福,因为当时雍正已经在清算他。到了雍正四年老八被囚禁宗人府,不久病死。


所以说今天全国的知名旅游景点雍和宫,其实可以视为康熙时期的四王府和八王府的综合体。


如果大家去雍和宫旅游的话,漫步在这古迹之中,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再看看这其中的建筑,说不定其中一间就是当年老八府邸的建筑。说不定当年老八和老四这两位阿哥,因为是邻居的缘故,就在某间屋子中谈笑风生,或是笑里藏刀或是还没有因夺嫡而反目,所以真诚的交流,只是他们也想不到,到了雍正年间,他们之间会天差地别,更是没有想到,兄弟会如此反目成仇。


当然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历经多年时间沧桑,兄弟二人早已逝去几百年,恩恩怨怨也早已随风飘扬,消散于天地之间,清朝亦是成为过去式,但他们曾经居住的府邸以雍和宫的形式存在了下去,成为了一处名胜古迹,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清朝冷知识:雍正潜邸升为雍和宫时,将相邻的廉亲王府给合并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写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