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那些富丽堂皇的王府怎么样了?有的变成了景区 协和医院前身是豫王府,当年门前石狮子为啥懒洋洋地趴着?
1912年,清朝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寿终正寝了。
清朝在200多年时间里,陆续修建了一大批王府。这些王府不管是建筑规模、样式,还是布局、装潢,都严格按照礼制建筑。可以说,当时京城里除了紫禁城(故宫)之外,就是这一大批王府最为富丽堂皇、等级森严。住在王府里的人,自然是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别说走进王府,就连从王府边上经过,都会受到王府护卫人员的呵斥和查询。

100多年过后,这些王府怎么样了?
一、有的王府成为了景区。
比如恭亲王府。
清朝最有名的王府,当然得是恭亲王府了。这座王府位于京城西城区前海西街,是清朝规模最大、也如今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王府建筑群,光是占地面积达到了6万多平方米,与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差不多大。

恭亲王府最初是清朝著名大臣和珅的府邸。和珅被嘉庆皇帝收拾后,这座府邸先后成为庆郡王永璘、恭亲王奕訢的王府。和珅是清朝中期权倾朝野的人物,庆郡王永璘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恭亲王奕訢是晚清实权派,掌握实权长达20多年。由于恭亲王府的几代主人,都是清朝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因而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评论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清朝灭亡后,恭亲王奕訢的后代坐吃山空,穷困潦倒,先后以8万银元和10万银元的价格,将恭亲王府卖给西什库教堂和北京辅仁大学。现在,恭亲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面向游客开放,门票价格是40元。

另一个成为景区的王府是醇亲王府。
醇亲王府有两座。一座位于北京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一座位于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
太平湖东里的醇亲王府曾经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成亲王永瑆的府邸,后被慈禧太后赏赐给了醇亲王奕譞,变成了醇亲王府。清朝灭亡后,醇亲王府先后成为学院、机关用地,现在位于中央音乐学院内部。
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是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被慈禧太后看上,成为同治皇帝的继承人(光绪皇帝)后,醇亲王奕譞搬出醇亲王府,在后海北沿重新修建的一座王府。今天,这座新建的醇亲王府花园部分对外开放,还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是20元。
二、有的王府被有关部门单位占用。
比如肃亲王府。
肃亲王府位于今天的东城区正义路东侧正义路2号。它的第一代主人,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肃亲王府严格按照《大清会典》的制度进行修建,分为东路、西路和中路。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入京城。法国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将肃亲王府作为法国使馆所在地。在恭亲王奕訢的据理力争下,法国人将法国使馆建造在纯公府,让肃王府逃过一劫。不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日军还是将肃亲王府占为己有,作为日本使馆。
比如睿亲王府。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座位于东华门大街南侧、南池子大街东侧,一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前者建于清朝初期,睿亲王多尔衮进京之初,在东华门大街南侧修建了这座王府。后者建于清朝中期,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顺治皇帝追夺王爵,王府也被废除,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恢复了多尔衮的王爵,给他的后人在石大人胡同新建了一座王府。
清朝灭亡后,在东华门大街南侧的睿亲王府一度被军队或其他机构使用,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度寺所在地;在石大人胡同的睿亲王府今天是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所在地。
此外,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的郑亲王府今天是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在地,位于东城区东四八条18号的孚王府今天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办公场所,位于东城区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五号院是淳亲王府今天为某单位使用。
#清朝王爷的府邸现在怎么样了#
北京城中曾有众多王府,根据史料记载,明代时京城中王府有30座,其中亲王府有19座,郡王府是11座。清代,王府数量逐步增多,至嘉庆年间,王府已达42座,至清末期王府发展到50多座。这些王府经历时代变迁,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少,即使有一些留下来的,也已残缺不全了。


如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原豫王府)门口的石狮
如今,提起王府,很多人会联想起“王府井大街”。这个街名的得来,的确与这里曾经有王府有关。《光绪顺天府志》以及《坊巷志》都提到,这里元代为丁字街,明代在此建十王邸于此,遂称王府街。不过,关于十王邸是十座王邸还是排行第十的王子的府邸,历来有多种说法。
民国张次溪的《燕京访古录》中曾这样记载:“隋朝帅府遗壁座,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之三条胡同”,“考之系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故址,此壁当系府前之影壁。”也就是说,王府井一带,隋代时就有王府存在。
明代这里是都察院所在,1452年,兵部尚书于谦提出建议,在此设团营,都察院又改为帅府,故此地有帅府园之称。因这一带有王府,且发现有一甜水井,清末时人们称之为“王府井”。
清代,这一带的王府,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豫亲王府。王府最早的主人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爱新觉罗·多铎(1614-1649)。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豫王府现已无存,唯有卧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牌匾两侧的两个石狮子是原物,其他均无迹可寻。
多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从小就深受努尔哈赤宠爱,依努尔哈赤制定的八王议政制度,只有7岁的多铎和9岁的多尔衮,都被立为和硕额真。崇德元年(1636年),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掌管礼部事务。
多铎与多尔衮为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也是多尔衮的得力助手,在征战朝鲜、蒙古的诸多战役中,多铎屡立战功。
顺治元年(1644年),多铎封为豫亲王,授为定国大将军,率军击败李自成。顺治二年,率军攻破扬州,扫除明朝残余势力。这一年,多铎被封为德豫亲王。顺治三年,多铎被任命为扬威大将军,率军征服了蒙古的苏尼特部。次年,多铎加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
不过,在多铎盛年时,因感染天花,于顺治六年(1649年)不治而亡,时年36岁。多铎死后,他的第二子多尼承袭了豫亲王的封号,不久改为信亲王,豫亲王府也改为信亲王府。
多尔衮死后,多铎被封的爵位亦受牵连,顺治九年(1652年)被降为郡王。当时已继袭亲王爵位的多尼,也因父罪,降为信郡王,多尼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去世。多尼之后,几代均袭信郡王,其中有:鄂扎、洞鄂、德昭、如松等。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恢复了多铎的豫亲王爵位,此后,德昭的第十五子修龄,由信郡王改为豫亲王,信郡王府又改称豫亲王府,豫亲王的爵位一直延续至清王朝灭亡。
豫王府建筑宏伟,是清朝最大的王府之一。从清乾隆年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上可以看到,当时豫亲王府所在地图位置还标的是“信郡王”字样,可见乾隆测绘全图时(全图完工于乾隆十五年),这里还是信王府。
豫亲王府有“小紫禁城”之称,从《乾隆京城全图》也能看出该府的规模,它坐北朝南,一座王府把东单三条胡同隔成了东西两半。王府中轴线上的建筑也有“外朝”与“内廷”格局。前部为正殿银安殿,它面阔5间,进深3间,后部寝楼各面阔5间。银安殿与后面小殿建于汉白玉须弥座上,气势雄伟。银安殿东西有群房两排,每排13间。后面是“内廷”,院内正中寝殿7间,寝殿设角门直通后罩房。寝殿之东是三座小院,东南还有座院落。
豫亲王的后代们一直延续着清八旗纨绔子弟游手好闲的作风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逐步将家底吃空。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其家族已无力支付庞大的开销。1916年,多铎的后代端镇将这座近300历史的王府,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美国人将这座王府全部拆除,修建了中西合璧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在民间,关于豫亲王府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石狮的形态。豫王府前造型古朴的石狮子不是怒目站立,而是懒洋洋地趴着,传说因为豫亲王多铎的功劳大,连府前的石狮子都可以休息了。另外,还有“礼王府房,豫王府墙”的说法,指的是豫王府围墙高大。据说,康熙年间,信郡王与康熙帝下棋,皇帝输了棋局,只好遵照事先承诺赏了信郡王双俸,但皇帝又觉得没有面子,便派内务府把信郡王府的墙加高了,有治罪的意思。
到了清末,关于豫王府,流传最广的是豫王府在出售后挖出很多银子的传言。早年间,某位亲王担心后代们挥霍,便将金银财宝埋了起来,他也一直没有将这事告诉后人。过了很多年,直到豫王府卖出后,在修建协和医院时,挖出很多金银财宝。甚至还有人说,美国人用这些银子不但修建了协和医院,还购置了最先进的医疗设备。
我母亲从小住在离协和医院不远的象鼻子后坑(今春雨二巷),她多次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可见流传之广。不过,至于这个故事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了。
原标题:清豫王府留存的石狮
文/黄永顺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