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建在北京?有何功能?六问国家植物园 第二个国家植物园来了,带你去一探究竟
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

国家植物园揭牌仪式。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我国将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国家植物园为何选址在北京?有何功能?……新京报记者梳理了六个问题。

国家植物园规划图。国家植物园供图
问题一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携带的遗传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核心战略资源。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因素,一些野生植物濒临绝灭,亟待采取有效的保护拯救措施。
我国地理跨度极大,地貌和气候多样,植被类型丰富,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约3.7万种,还有东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山地、印缅地区和中亚山地等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分布在我国境内。
我国建设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将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气候带与植被区划特点、植物物种丰富度、现有植物园发展水平、地方积极性及建设能力等因素,按照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区域性国家植物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国家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网络,承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据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启动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意义重大。各国家植物园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我国宏观植物学研究水平;实现植物在多地迁地保护,有利于降低因区域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的灭绝风险,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国家保存重要的战略资源;有利于引领示范全国植物园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植物园建设水平,实现各植物园均衡发展;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可使国家植物园成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游客在梅园散步。国家植物园供图
问题二
为什么国家植物园设在北京?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植物所的科研人员向中央提出设立国家级的北京植物园;进入21世纪后,多位院士专家两次提出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据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贺然介绍,将国家植物园设在北京,具有三大优势。
国家植物园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国家植物园是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标志,具有重要国家代表性,在国际交往中可发挥重要职能,这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功能契合。目前,世界范围内有40余个国家设有国家植物园。发达国家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在首都设有国家植物园。
创新院地合作模式为国家植物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现有资源构建南北两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双方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中科院和北京市政府成立理事会,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为稳妥有序地推进国家植物园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提供坚实基础。
北京现有资源为设立国家植物园提供了保障与支撑。此次国家植物园落地北京,将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合作共建。国家植物园现有迁地保护植物1.5万种(含种下单元),数量全国领先。202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向社会发布,其中共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5种和40个类群。目前,北京市植物园共收集我国重点野生保护植物170余种,包括望天树、杜鹃红山茶、德保苏铁、珙桐、水杉等近40种一级保护植物。丰富的植物种类、一流的科研团队为国家植物园的设立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北方地区最大面积的水杉林。国家植物园供图
问题三
国家植物园的功能是什么?
国家植物园南园(中科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叶建飞称,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等四大功能的综合性机构,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根本特色,也是国家植物园与其他植物园的主要区别。无论是植物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还是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物种收集基础上。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坚强支撑。要具备国际一流的科研与科普水平,尤其是在宏观植物学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如果脱离了科学研究,我们就不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生存状态、遗传多样性,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就会盲目;科学研究也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脱离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就成了无源之水。”
国家植物园是国家植物战略资源储备中心,在活植物物种数量、植物标本和种质资源(包括种子、DNA和离体组织等)储备上具有较大规模;是保护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和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基地,代表国家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传承植物园建设发展的科学内涵、园林艺术和文化底蕴。
植物科学数据研究中心。国家植物园供图
问题四
什么是植物迁地保护?
叶建飞称,1985年,第一次“植物园和世界自然保护战略”国际会议在西班牙召开,把植物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迁地保护成为植物园越来越重要的使命,植物园也被称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因此,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植物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近些年,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日益被重视、应用到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由于威胁生物多样性因素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任何单一的保护方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丁香园。国家植物园供图
问题五
北京植物园迁地保护工作情况如何?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表示,从上世纪末至今,北京植物园在对中国高等植物进行全面的物种编目、野外考察和濒危状况评估工作基础上,重点对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类群开展了活植物收集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保存了2000余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兰科活植物,并重点对大花杓兰、丁香叶忍冬和百花山葡萄等濒危物种开展了迁地保护工作。
以大花杓兰为例,早在2004年,北京植物园就启动了北京地区杓兰属植物的资源调查和保育研究,让濒危物种大花杓兰的种群得到恢复,重新在北京的高山上绽放。2008年后开始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杓兰属植物野外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自2016年起,北京植物园保育研究团队前往位于横断山脉的四川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当地兰科植物的保育生物学研究,2019年至2020年间近地回归大约4000余株温带高山兰花幼苗。
此外,北京植物园还和青海三江源、吉林长白山、内蒙古额尔古纳等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的保育研究和野外回归工作,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保育项目,每年都有新的地区或新的种类加入。
野生大花杓兰。图/IC photo
问题六
未来国家植物园将在迁地保护方面开展哪些工作?
王康说,未来,国家植物园将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性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共规划收集活植物3万种以上,覆盖中国植物种类80%的科、50%的属,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覆盖中国100%的科、95%的属。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
新华社广州7月13日电(记者马晓澄)华南国家植物园11日在广州正式揭牌。这是继今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后,我国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这里有哪些必去的打卡点?
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它的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29年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创建,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保护机构之一。
植物园的第一个打卡点是标本馆。一进去就可以看到一座陈焕镛铜像,据工作人员介绍,陈焕镛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就读并取得硕士学位。陈焕镛在美期间深感研究中国植物之不易,萌发了要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植物的念头。
标本馆馆长罗世孝说,毕业后,陈焕镛历尽千辛万苦收集各种植物标本,在20世纪30年代,广州已成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的三大研究中心之一。

这是7月11日拍摄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展览温室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现在这个由陈焕镛于1928年创建的标本室已发展成为一座有馆藏110万余号标本,向着数字化迈进的现代化标本馆,在研究中国植物区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植物园是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现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有38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7168个分类群。
植物园的第二个打卡点是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这里有很多种在花盆中的植物,可别小瞧这些植物,它们中的不少可是珍稀濒危物种。
华南国家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宁祖林对着一盆名为怀集报春苣苔的植物介绍,2012年当科学家们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发现它的时候,它生长在喀斯特地形中,在一座孤立的喀斯特溶洞峭壁上约有200株。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物种,于是将其中一株采集到华南植物园做迁地保护。去年当我们再去同一个地点时,已经没有看到这种植物的踪迹,这有可能是它们在世界上仅存的了。”他说。
说起华南国家植物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非“龙洞琪林”莫属。1986年,“龙洞琪林”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对于来到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游客,这里也是必来的打卡点。
“龙洞琪林”由棕榈园和孑遗植物区两个半岛及人工湖组成,整个景观自然和谐,令人心旷神怡。连绵的水松、落羽杉依水而生,形成一道美妙的曲线。

这是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拍摄的王莲(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华南植物园素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美称。在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说。
现在植物园建有科普信息中心、科学家雕塑径、中小学实践生物园等科普设施,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对普通民众休憩旅游,这里也是一个理想场所。
来源: 新华社